江門這位支教老師為何「三離三留」?背後的故事太感人……

「敬愛的龍老師,如今的我身處杭州師範大學的校園里,作為一名大學新生為您寫下這些文字」

「在我心里,您是良師更是益友,不僅教會我知識更教會我做人,我忘不了您每天放棄休息時間,為我們補習數學」……

寫信人許蘭香曾是廣西崇左天等高中學生,收信人則是粵桂扶貧協作中江門派往天等縣的支教老師龍超洪。從最初只支教2個月,到三次申請延長,「三離三留」的龍老師最終留在大山、紮根天等,決心為小康事業接續奮鬥。

江門這位支教老師為何「三離三留」?背後的故事太感人……

龍超洪將心血傾注到了天等的孩子們身上決定「不走了」

當時針指向12時10分,龍超洪準時出現在講台之上,這堂40分鐘的數學課,沒有寫在課表上,卻成了全年級學生追捧的「大課」。春華秋實,眼前的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龍老師的「臨時課」也上成了「常設課」。

「知識改變命運。」龍超洪如此堅信。

江門這位支教老師為何「三離三留」?背後的故事太感人……

2003年,從湛江小鄉村走出來的龍超洪,憑藉知識的力量走進華南師範大學的校門,最終成為台山華僑中學的一名數學老師。從當初的「求知者」變成了如今的「授業者」,十餘年如一日,龍超洪用知識幫助更多學生改變未來。

近年來,在東西部粵桂扶貧協作中,江門與天等縣「結對」,兩地每年互派骨幹教師到對口學校全職交流。2018年底,龍超洪主動報名,作為粵桂教育幫扶支教團隊的一員奔赴廣西,來到天等高中,這一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

「我要用知識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龍超洪如此期待。

「我想把自己十多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跟天等的老師們分享,希望能給孩子們幫助。」初來天等,龍超洪難免有些忐忑,「第一堂課上,我看著孩子們的眼睛,感受到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期待,印象很深」。

扶貧先扶志,就是要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

在龍超洪的班上,貧困學生占了近8成。他很快發現,相較於學習上的落後,補齊思想和信心上的「短板」更迫在眉睫。「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長期與老人住在一起,性格比較內向、孤僻,影響了學習積極性。」龍超洪說。

沒有一蹴而就,只有久久為功。在龍超洪的記憶里,曾有一名輟學的學生,由於母親早逝父親不在身邊,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缺少家庭溫暖關懷,難以融入集體。為了幫助這名學生,龍超洪先後家訪開導十多次,終於打開了她的心結,最終考上大學。

像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在龍超洪看來,「教育幫扶首要是溝通和信任」,敲開學生的「心門」,要「以情動人」「以身作則」,只有努力做好情感疏導、學習輔導,讓他們感受到關心和真誠,才會從心底接納,更好發揮教育扶貧的作用。

江門這位支教老師為何「三離三留」?背後的故事太感人……

扶貧必扶智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開小灶」只是點綴,關鍵在教學改革。為此,龍超洪與當地的老師們深入研討,引入新課堂概念,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教學模式循序改變。「龍老師的課堂模式,已成為我們推行的範本,為整個地方教育注入動力。」天等高中校長黃玲說。

「龍老師的教學讓基礎不好的同學也能很快跟上,以前學習不積極的同學,現在經常圍著老師問問題。」學生吳丹妮說。「龍老師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聽課,成績有了大幅度提升,家長也更有信心了。」天等高中老師黃建波說。

從13個「一本」上線考生提升到26個,從380多個「二本」上線考生提升到500多個,龍老師圈粉無數。他的到來,改變了學生、改變了天等教育。而這段經歷也改變了他,「在這里,我實現了更大的價值,發揮了更大作用」。

於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不走了」。

結下「山海情」

最初,龍超洪的支教時間只有2個月。2019年1月,支教期滿的龍老師面對學生、家長、同事的挽留,決定延期至當年6月高考後;當年6月,完成任務的龍超洪回到江門,黃玲「三顧茅廬」,又把他請回了天等。

江門這位支教老師為何「三離三留」?背後的故事太感人……

最後一次「離別」,是在2019年秋季學期結業課堂上,龍超洪紅著眼眶與同學們道別,學生們哭成一片。告別之際,龍老師收到了一摞學生們的來信,有的是感人的回憶、有的是心底的不舍,更多的還是動情的挽留。

「您的到來掀起了我們班學習數學的熱潮,在那幾個月的艱苦奮鬥中,我知道您比我們累多了,您讓我們變得不一樣,感謝您的激勵和不放棄。」學生戴晶寫道。

「您可能不知道,在您教我之前,我以為我的數學60分已經是極限了,現在我覺得我不能止步於此,很多同學也這樣想,下定了決心用最大努力學習。」學生張美靜寫道。

龍超洪直言,他每每讀這些信,都會難忍落淚。

2020年初,黃玲校長又一次撥通了龍老師的電話,說山區的孩子需要他這樣的優秀老師傳授知識、助力孩子們走出大山,改變每個家庭的命運,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黃玲校長的誠意與學生們的挽留,更加堅定了龍超洪繼續支教的決心。當年2月,龍超洪決定返回天等。「扶貧不只是經濟上,更在於觀念和精神上,而這並非一時一刻能夠改變,需要長時間的幫扶,需要支教老師在學習上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龍超洪向記者說道。

江門這位支教老師為何「三離三留」?背後的故事太感人……

半年後,龍超洪舉家搬遷到天等,他的孩子也轉學到當地的天成實驗中學就讀。「我夫人是台山人,雖是背井離鄉,但她依然很支持我的決定,她告訴我,我所做的是偉大的事業,這讓我更有力量了。」龍超洪說。

冬去春來,今年是龍超洪執教的第三屆「高考班」了。

龍超洪發現,相較於過去兩屆,學生們的性格更開朗了,學習積極性也更高。「這是結對教育幫扶結出的碩果,除了我所在的高中,還有很多支教老師堅守在小學、初中的講台上,是我們的共同努力,促成了這一系統性的變化。」他說。

這只是新的起點。

龍超洪告訴記者:「現在班里的貧困學生少了,但他們仍需要持續關注和幫扶,鞏固脫貧成果,更重要的是抓好學習,幫助他們走出大山。我作為從小山村里出來的窮孩子,把國家對我的幫助和培養,用在需要的地方,我覺得很有人生意義。」

龍超洪在教育幫扶中的堅守與付出

不僅為江門與崇左結下「山海情」

搭建起了共建共享的橋樑

更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寫下了

令人動容的一筆

在龍超洪的激勵下

未來將有更多的老師

奔赴教育幫扶一線

為山區的孩子們撐起更美好的明天

來源:文/江門日報記者唐達

來源:kknews江門這位支教老師為何「三離三留」?背後的故事太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