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肝火盛 莫忘養心護腦

春來肝火盛    莫忘養心護腦

春來肝火盛    莫忘養心護腦

醫學指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醫科主任梁東輝教授

春來草木生,要小心肝火過旺傷及心腦血管健康。那些需要陪做功課的媽媽們更要保重,「吼功」太盛,血壓上升,如果碰上畸形的血管,說不定真的會爆血管!

3月29日下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醫科主任梁東輝教授做客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名醫微課,為大家支招春季的心腦血管保養和疾病防治。他提醒,如今依然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高峰期,而很多時候心腦血管疾病也伴隨着焦慮、抑鬱等精神情緒問題,「身心同治」很重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通訊員伍曉丹

春季來臨「心病」依然要防

很多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病友都會覺得最危險的冬天過去了,可以松一口氣了。梁東輝提醒,研究表明,心腦血管病每年有兩次發病高峰期,一個是在秋冬季,另一個就是春季。

外因:氣候忽冷忽熱

尤其是嶺南地區的春季,氣候變化多端,忽冷忽熱,很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病的急性發作。特別是原本就有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容易出現心絞痛發作,甚至發生心梗、腦中風等。所以民間的「春捂秋凍」養生諺語是很有道理的。「春捂」說的就是春季氣溫剛剛轉暖,不宜過早脫掉冬裝,因為這時節大暖大寒,早晚溫差比較大,過早脫掉冬裝,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人體受寒以後抵抗力下降,血壓波動大,容易造成心肌耗氧指數上升,加重心髒負荷。

血管受寒冷的刺激會發生痙攣,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人,那些不穩定的斑塊會破裂脫落而發生心梗和腦梗。

內因:肝旺情緒不定

除了外部因素,春季「心病」易發也有內因。中醫認為,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而人體的五髒(心肝脾肺腎)中,肝也是屬木。春氣通肝,肝氣旺盛升發。很多有血壓高的人,有一個共同的體質特點——肝陽上亢、肝火旺盛。在春天里他們的情緒常常很不穩定,容易發脾氣,一發脾氣,血壓就會增高,也就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病。

春天保護心腦血管做足三點

梁東輝說,健康的身體是需要主動持續養護的,對中老年人,特別是原本就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和高危人群來說,做好季節性的防範工作十分重要,可以減少發病,降低疾病帶來的嚴重危害。春季呵護血管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不要讓身體受涼,保暖減輕心髒負荷

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及時添加和減少衣服,寧願多穿點,也別凍着。尤其是早晚出門時注意保暖,戴好帽子,防止寒風入侵體內,引起血壓波動和血管痙攣,避免不穩定斑塊的破裂脫落引發心梗腦梗,也減輕心髒負荷。

2.合理飲食,春天多吃芽類蔬菜有助陽氣升發

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在任何時候都要管住嘴,大吃大喝隨時可能引起發病。預防心腦血管病,飲食以粗糧、蔬菜為主,要做到低油、低鹽、低脂、低糖。

春季陽氣升發的季節,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飲食可以食用溫補陽氣、性溫升散的食物,比如蔥、蒜、姜、韭菜等。豆芽、香椿、嫩筍、菠菜等芽類蔬菜也有助陽氣升發。可以多吃洋蔥、西紅柿、絲瓜、茄子、木耳等,這些食物可抗動脈硬化降脂。可食用甘味補脾的食物,像大棗、山藥等。多吃新鮮蔬果,以利於平肝養肝。

3.保持好心情,避免大喜大悲情緒波動

春天是肝旺之時,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性喜調達,惡抑鬱,意思是說保持心理平衡、情緒穩定有益於心髒和血管的健康,可降低患心腦血管病的發病概率。

千萬要避免大喜大悲的情緒波動,那樣容易引起血壓波動,還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那些同時合並有抑鬱、焦慮狀態的心腦血管病患者更要警惕。

想「心髒」健康還得關注「心情」健康

時常為了一些日常瑣事「心塞」,長久可能會導致真正的「心塞」。梁東輝說,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同時合並有精神心理問題。心腦血管疾病與抑鬱、焦慮障礙共病率非常高。

有研究資料顯示:心血管病人伴發抑鬱和焦慮的比例分別達到22.8%和70.9%,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腦卒中後抑鬱障礙的發生率為36%,輕度抑鬱占80%。精神心理因素是促進心腦血管病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這兩類疾病相互影響,共同導致疾病的惡化。

有些患有器質性心髒病的患者經歷了急救、手術等打擊,以及患病後的多種不適應等,會導致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有些患者各種不舒服,但做遍了各種檢查,各種指標卻是正常的,這種往往不是「作」,而很可能是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在軀體上的體現。如果不進行干預的話,是很可能會發展為真正的軀體器質病變,也就是真的演變為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

專家提醒,如果家里有人總覺得哪里不舒服,上醫院看病又找不到原因的,千萬要耐心,多點理解,多點開解,適當的時候也要尋求精神心理專業人士的幫助。

日常胸悶心慌按壓兩個穴位能緩解

梁東輝說,如果患者診斷同時有心血管病和心理障礙的「雙心病」,醫生要進行對應的雙重診療、「心身同治」。但家庭和社會也要有相應的支持,患者也要「放寬心」,積極面對疾病,有時不妨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做一做養生保健操、太極拳、八段錦。

如果平時有一些胸悶心慌之類的症狀,有什麼辦法可以臨時緩解呢?梁東輝介紹了兩個穴位按壓的辦法,如果遇到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情況,在等待專業救護人員到來的時候,就可以進行自我按摩,有很好的抗心絞痛、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平時日常按摩也可以起到保健強心、保護血管心髒的作用,患有房顫、早搏、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患者可以用它來自我調理。

1.內關穴:常按壓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之功,被稱為保心要穴。有時胃腸道不適,如惡心嘔吐,乃至暈車不適等,按壓此穴都能緩解。

【取穴方法】掌橫紋向上三指,兩條筋的中點即為內關穴,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摩方法】拇指按住內關穴,食指按住手臂外側對應的外關穴,手指垂直向下發力,力度以有酸脹感覺為宜。每次按壓20~30秒後漸漸鬆開,再次發力向下按壓。每側手按壓3~5分鍾,然後換另一側對應位置的內外關穴,時間和方法相同。

2.太衝穴:常按壓有平肝潛陽的作用,對高血壓、頭暈頭痛有緩解作用。

【取穴方法】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按摩方法】手指按在穴位上向下按壓後點揉,力度要適中,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個穴位反復按壓1~2分鍾,做完一側換另一隻腳對應的位置,同樣的手法進行按摩。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