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分期刊聚焦腸癌年輕化:探明機制,刻不容緩

53分期刊聚焦腸癌年輕化:探明機制,刻不容緩

53分期刊聚焦腸癌年輕化:探明機制,刻不容緩

04 月 17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關註:早發性大腸癌,肛門癌,阿司匹林,具核梭桿菌,IBS,小腸營養感知,SIBO,腸道屏障,腸道幹細胞。


Nature Reviews:早發性結直腸癌生物學機制亟待研究(觀點)

Nature Reviews Cancer——[53.03]

① 早髮結直腸癌(EOCRC,50歲以下發病)人數不斷增加,與50歲以上患者相比,EOCRC基因組結構存在差異,且發病更嚴重;② EOCRC分子機制研究,有助於理解EOCRC種族/民族的表觀遺傳學和免疫反應的顯著差異;③ 性類固醇激素的變化和男女結腸長度差異,可能導致CRC的性別特異性表型,未來研究需確定EOCRC中是否也存在類似機制導致EOCRC的性別差異;④ EOCRC類器官作為生物學模型,可用於表征分子變化,探究腫瘤驅動因素、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點。

【主編評語】

結直腸癌(CRC)在年齡小於50歲的個體中發病率持續上升,原因不明。同時,早發性結直腸癌的差異性也越來越明顯。Nature Reviews Cancer近期發表的評論文章,呼籲要對早髮結直腸癌的差異性進行機制研究,為早髮結直腸癌的預防和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支持。(@nana)

【原文信息】

Gut instinct: a call to study the biology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disparities

2021-04-08, doi: 10.1038/s41568-021-00356-y


Lancet子刊:提高肛門癌及癌前病變的檢出率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14.789]

① 肛門鱗狀細胞癌在特定人群,如愛滋病、男男性行為者、器官移植受者、生殖器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及炎症性腸病患者中發病率較高;② 肛門細胞學檢查通常是初步篩查方法,對於結果異常的患者,採用肛門鏡對肛管和肛周區域進行檢查和染色;③ 目前可用於治療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的有效方法包括氬離子凝固術和射頻消融術等,但其療效仍受到高復發率的限制;④ 有助於早期肛門鱗狀細胞癌檢測的簡單程序包括識別易感人群,肛門指檢及反轉內鏡。

【主編評語】

肛門鱗狀細胞癌是最常見的肛門癌類型,在很大程度上與肛門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在高危人群中進行肛癌篩查的目的是發現高級別的鱗狀上皮內病變,也就是癌前病變,為患者提供預防和治療的機會。促進早期癌症檢測將對患者的生存率和預後有積極的影響,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近期發表文章,呼籲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歸納了多種檢查和治療手段,總結了可以提高肛門早癌篩查的簡單程序,推薦閱讀。(@遲卉)

【原文信息】

An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a call for improvement

2021-04-01, doi: 10.1016/S2468-1253(20)30304-6


阿司匹林或能抑制促大腸癌細菌的生長

mBio——[6.784]

① 阿司匹林及其主要代謝產物水楊酸,可抑制具核梭桿菌菌株Fn7-1的生長,以及殺死生長和靜止狀態下的Fn7-1細菌;② 低於抑制生長濃度的阿司匹林會影響Fn7-1基因表達,從而可能影響Fn7-1的行為以及與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③ 補充阿司匹林可降低Fn7-1增強的小鼠腫瘤的發生;④ 具核梭桿菌對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要高於脆弱擬桿菌和大腸桿菌(其他與大腸癌相關的微生物);⑤ 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結腸腺瘤組織中梭桿菌含量減少2.3倍。

【主編評語】

腸道和腫瘤微生物群的特定成員與結腸直腸癌(CRC)的發生髮展密切相關,其臨床相關性和潛在作用機制的認識日益深入,但目前還沒有將微生物診斷、預防或治療應用到臨床。mBio最近發表的文章中,研究者發現阿司匹林能抑制Fusobacterium nucleatum菌株(一種在結直腸癌患者的腸道中增多的細菌)的生長,並能殺死F. nucleatum。並且,對人體腺瘤DNA進行定量PCR檢測發現,每天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結腸腺瘤組織中梭桿菌屬豐度降低。本研究結果提示,阿司匹林或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結直腸癌。(@nana)

【原文信息】

Aspirin Modulation of the Colorectal Cancer-Associated Microbe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2021-04-06, doi: 10.1128/mBio.00547-21


JAMA:腸易激綜合症診療策略(綜述)

JAMA——[45.54]

① 增加身心障礙和報警症狀病史(如非自主減重、直腸出血或近期腸功能改變)、直腸指診和排除器質疾病的篩查化驗,可完善基於症狀的IBS共識中的診斷缺陷;② 初步治療計劃應包括宣教、安慰、一線藥物(纖維素和滲透性瀉藥治療便秘、阿片類藥物治療腹瀉,解痙藥止痛)和相關心理障礙的管理;③ 少數對常規治療無效者需特定功能障礙檢測,如直腸排空障礙、結腸運輸異常和膽汁酸腹瀉,並相應增加盆底肌訓練,腸分泌劑和膽酸螯合劑的個體化治療。

【主編評語】

腸易激綜合徵(IBS)是一種慢性腸功能障礙,其特徵是因腸功能所致的腹痛、腹部不適、排便習慣及性狀改變。一直以來,腸易激綜合徵的診斷是基於對相關症狀如腹瀉、便秘、腹痛或腹脹的積極識別,對於相關症狀經一線治療後無緩解的患者,則需要進行功能障礙的評估。LAMA近期發表關於IBS診斷和治療的文章中綜述了112篇相關文章,提出在「腸易激綜合徵譜系」中,將特定的功能障礙作為個體症狀病因,這一診療進展可能會提高對於大多數接受一線治療和對共病心理障礙管理缺失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症狀診斷和管理,推薦閱讀。(@遲卉)

【原文信息】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2021-03-02, doi: 10.1001/jama.2020.22532


Lancet子刊:全面認識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精神障礙(綜述)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14.789]

① 許多因素(如遺傳、炎症、應激、菌群、早期不良生活事件和內分泌失調)均可促進IBS和常見精神障礙,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持續的輕度炎症;② 胃腸道症狀與心理社會狀態互相影響,患者對症狀的主觀感受需要中樞神經系統對疼痛和其他腸道信號進行處理,使用抗抑鬱藥、中樞神經調節藥物或心理療法是一種合理的治療選擇;③ 建議RCTs研究納入標準增加焦慮和抑鬱症狀,通過精神科訪談進行臨床診斷,有利於疾病分層和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和變化。

【主編評語】

腸易激綜合症(IBS)與精神障礙共病目前已經得到較為充分的證實,但仍缺乏臨床認識,管理策略也並不完善。大多數腸易激綜合症治療試驗仍將疾病視為孤立的腸道疾病,缺少精神症狀加入實驗研究的方法。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回顧了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以及相關精神障礙的管理策略,並且為以後的隨機對照試驗提供方法學建議,將精神障礙等共病納入研究的設計中,以期改善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醫生和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參考 。(@遲卉)

【原文信息】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hophysiology, management, and considerations for futu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2021-02-12, doi: 10.1016/S2468-1253(20)30363-0


Nature子刊:小腸營養感知在代謝穩態中的作用(綜述)

Nature Communications——[12.121]

① 預吸收營養物質在小腸激活腸內分泌細胞,觸發GLP-1和CCK釋放作用於周圍器官和神經系統,調節新陳代謝、葡萄糖和能量穩態,並調控進食和維持血糖水平;② 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在小腸通過多種感知機制刺激腸道內分泌細胞分泌腸肽,從而調節食物攝入、血糖耐受及肝血糖生產;③ 腸道菌群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腸上皮GPRs,以改變GLP1的表達和釋放,正常狀態、疾病、用藥和手術情況下菌群對小腸營養感知影響不同。

【主編評語】

飯食初相見,就在腸里面,消化道可以說是營養物質與人體接觸的第一個部位,負責檢測營養物質的胃腸道,告知中樞神經系統(CNS)一頓飯的大小和組成,並觸發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的反應。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綜述,重點關注腸道營養素通過營養傳感機制對代謝穩態的預吸收作用,介紹了食物攝入調節和全身葡萄糖調節。此外系統闡述肥胖和糖尿病是如何改變代謝途徑,以及通過飲食誘導的小腸微生物組群變化而產生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如何影響相關代謝途徑。多數證據表明小腸營養素感知系統的分子機制對於生理及病理都有影響、在肥胖及糖尿病中也有潛在治療可能,值得關注。(@遲卉)

【原文信息】

The metabolic impact of small intestinal nutrient sensing

2021-02-10, doi: 10.1038/s41467-021-21235-y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中的作用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10.171]

① 一項包含7項研究,263名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和84名對照組的薈萃分析顯示,FD患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發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但分析存在中度異質性;② 採用葡萄糖呼氣試驗(GBT),FD患者發生SIBO的風險比對照組高2.8,在本分析中異質性最低;③ 採用乳果糖呼氣試驗,FD患者SIBO患病率顯著高於GBT患者;④ 採用乳果糖呼氣試驗的研究中出現高異質性,但在採用GBT的研究中未發現;⑤ FD患者SIBO患病率按FD亞型分析無顯著性差異。

【主編評語】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慢性胃腸道疾病,包括餐後窘迫綜合徵(PDS)和上腹痛綜合徵(EPS)兩種主要表型。 其機制包括胃十二指腸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粘膜屏障受損、免疫激活、腸道菌群失調和腦腸軸失調等等。已有研究表明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與FD相關,但研究結論因患者用藥等因素存在矛盾。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近期發表薈萃分析表明FD和SIBO之間存在聯繫,但證據質量較低,其中很大程度歸因於診斷SIBO所選用的呼吸試驗類型和臨床異質性。這篇文章提示如要證實SIBO和FD之間關聯,需要進行更恰當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這篇文章或許是首次FD患者SIBO患病率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遲卉)

【原文信息】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Functional Dyspepsia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1-03-16,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1197


微生物代謝產物如何調節腸道屏障功能(綜述)

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7.076]

① 微生物代謝產物可分為食物成分衍化物、從頭合成產物如SCFA及次級代謝產物,影響宿主健康與疾病狀態下的腸道屏障功能;② 而腸道屏障功能損傷主要歸因於上皮細胞凋亡、黏液降解以及由緊密連接TJ調控的細胞旁通透性的失調;③ 其中SCFA、共軛脂肪酸、多酚衍生物可調節TJ蛋白的表達,而色氨酸代謝產物可激活AhR促進免疫細胞成熟,減少病菌定植;④ 次級膽酸則可與核受體、G蛋白偶聯受體作用,取決於其組成可改善或損傷腸道屏障功能。

【主編評語】

CMGH發表的綜述,介紹了腸道屏障功能的調節機制,總結了微生物代謝產物的不同種類並列舉了每一類產物調節腸道屏障的研究進展,如果對此感興趣,可以從中讀取相關的文獻。(@好雨)

【原文信息】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by microbial metabolites

2021-02-16, doi: 10.1016/j.jcmgh.2021.02.007


Nature子刊:white影響果蠅的衰老過程

Nature Metabolism——[N/A]

① white編碼進化上保守的ATP結合轉運體亞家族G,在眼睛色素沉著具有重要作用;② 腸幹細胞(ISC)在衰老過程中會增加white的表達,特異性抑制white可抑制衰老引起的ISC失調並延長果蠅壽命;③ 在與white形成異二聚體的蛋白質中,Brown調節衰老過程的ISC失調;④ white抑制顯著影響機體代謝,其中四氫葉酸由white轉運,在衰老過程中在ISC中積累,是衰老導致ISC過度增殖所必需的;⑤ 模擬white不能恢復正常代謝,但可影響衰老過程中ISC增殖。

【主編評語】

組織完整性取決於幹細胞的維持。腸幹細胞(ISCs)在衰老過程中過度增殖,導致果蠅組織發育異常。Nature Metabolism近期發表的文章,發現果蠅中的經典基因white對代謝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影響四氫葉酸代謝調控衰老過程中ISC增殖,影響果蠅壽命。(@愛的抉擇)

【原文信息】

white regulates proliferative homeostasis of intestinal stem cells during ageing in Drosophila

2021-04-05, doi: 10.1038/s42255-021-00375-x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nana,A pioneer,李志明,陳彬林,zhihan,遲卉,熱心腸,滿心歡喜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4-16 | 今日Science:保護腸道黏液屏障,新型杯狀細胞被鎖定

04-15 | 3文聚焦亞精胺:調腸道/助認知/抗衰老

04-14 | 營養新發現:生酮飲食助戒酒,果糖促攝護腺癌

04-13 | 李蘭娟院士再發GUT:新冠患者症狀重,出院6月腸菌仍不豐

04-12 | NEJM和JAMA連續發文,消化道腫瘤治療誰憂誰喜?

04-11 | Gut再發文:長期膳食模式如何影響個體菌群

04-10 | 傅靜遠等Cell重大突破:人間4年,菌界幾朝?

04-09 | 歷史性閉環:”菌群導向性食物”RCT登上NEJM!

04-08 | 今日Nature:小腸膽汁酸高,T細胞如何忍受?

04-07 | 陳家亮+黃秀娟等GUT:瘦菌+生活干預,胖人腸菌”變瘦”

來源:kknews53分期刊聚焦腸癌年輕化:探明機制,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