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有兩個行為相近,但是意義相反的成語:盲人摸象,以及窺一斑而知全豹。

我們描述一個系統生態的時候,往往也陷入這樣的糾結之中:用戶總數,搭載設備總數,典型場景,典型應用,能夠去客觀概述一個生態嗎?

當這個生態叫鴻蒙,誕生不過三四載,並且與以往生態系統有著代際差異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把鴻蒙看成是一個手機系統,或者智能家居系統,甚至是一個縫合產品。

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前提是,我們心中有豹的概念;盲人摸象則是由於盲人不知道什麼是大象。

我們不妨,先窺一斑,再知全豹。

「進入 21 世紀,最偉大的企業是有生態的企業。」

余承東在去年華為開發者大會(HDC)上提出的觀點,有點類似於《大腕》里的那句經典台詞,「21 世紀,人才最貴」,都朗朗上口,但也都有相當的道理。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而進入第四年的鴻蒙,似乎也有了第四個加速度,搭載 HarmonyOS 的華為設備達到 3.2 億,智聯產品超過 2.5 億,鴻蒙開發者超過 200 萬,原子化服務達到了 5 萬個,自研代碼也達到了 2000 萬行。

如此看來,鴻蒙生態,碩果纍纍?

同樣是 180 斤,有人可能體脂率突破 30%,走幾步就氣喘吁吁;但也有人體脂率不過 15%,身材健美力能扛鼎。

觀察鴻蒙,還需要另外的緯度。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回到今年的 HDC 上,華為已經開始著手,與開發者一起構建基於鴻蒙生態的鴻蒙世界(A Harmony World)。

按照一年一個加速度的鴻蒙來說,或許明年或者後年的某個時候,余承東也會直言道,鴻蒙世界成了。

鴻蒙生態,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我們總會說人類歷史悠長,歷經三朝五代唐宋元明清,也經歷著幾次工業革命,從刀耕火種到如今的信息化社會。但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對我們來說仍舊是個未解之謎。

科技企業們所謂的「生態」亦然,本身就足夠復雜與深奧,很難直觀的展示給消費者們。

每年都舉行一屆的 HDC,以及會上都會公布鴻蒙新技術、新動態、新方向,但在消費者這里,感知最深的其實是手里的華為手機、華為智慧屏到底升級到了什麼版本,有了哪些變化。

但在一步步構建鴻蒙生態的華為和鴻蒙開發者們的眼里,大版本的更新,以及新功能帶來的創新體驗,這些都像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而在這之下,在每一個版本號的背後,都凝聚了華為和鴻蒙開發者們巨大的努力。我們看到的鴻蒙生態不過只是「冰山一角」罷了。

造成如此的印象,一方面其實跟蘋果、Google 打造生態的路徑相關,另一方面也跟鴻蒙先進的理念有關。

蘋果、Google、微軟這些矽谷明星企業,他們成立最初始的目標就是為了搶奪市場,有的從消費電子行業入手,有的從企業客戶入手,有的則從軟體服務入手,幾乎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我們所熟知的蘋果,就是從每一款顛覆性的產品逐步打開市場,iPod、iPhone,再到後來的 Mac、iPad 等等。

當用戶數量級達到一定層級之後,再通過軟體上的協同、互聯留住他們。

原本蘋果的 WWDC 多是圍繞新系統和開發者論壇,近幾年蘋果把許多硬體也挪到了 WWDC 的首日,引起了相當多的關注,甚至搶了開發者大會的風頭。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從某一層面來說,這也很符合蘋果對自己生態建設的布局,硬體引領,後續再穿針引線。

如此構建的難點在於如何「穿針」,通信協議、晶片等硬體層面,和系統協同等等都需要考慮,近幾年蘋果對跨平台新功能的「跳票」也變得頻繁起來,直到 Arm 晶片的大一統,生態互聯也才有了點成效。

反觀鴻蒙,你可以說它有超前的設計理念,也可以說它誕生時就考慮到了萬物互聯。不需要穿針引線,直接可以部署到不同設備當中。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 HarmonyOS 超級終端功能

這也是去年鴻蒙提出「超級終端數字底座」概念的由來。它的軟體系統並非被硬體設備牽著鼻子走,而更多的是面向「應用場景」,以用戶場景為重心來調用硬體設備。

HarmonyOS 可以出現在手機中,也可以出現在智慧屏,甚至也是新能源汽車當中的鴻蒙座艙。HarmonyOS 可以出現在任何智能硬體里,無需額外的穿針引線,鴻蒙本身就是生態的基石。

相對於那些傳統的系統和生態來說,鴻蒙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華為也將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的基礎代碼捐獻給開放原子基金會,形成了 OpenHarmony 開源項目。發展至今,OpenHarmony 已經成為 Gitee 平台(開源中國基於 Git 的代碼託管和協作開發平台,目前擁有超過 800 萬的開發者)上代碼和社區最活躍的項目。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而出現在手機、平板和智能座艙里的 HarmonyOS,則是基於 OpenHarmony 開源項目的商用版本。其實也可以理解為 Android 之於 AOSP(Android 開放原始碼項目)。

OpenHarmony 在承接了鴻蒙的分布式靈活部署的特點,也反哺了鴻蒙生態,並同時也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內,賦能了包括消費電子在內的許多行業。

像是教育、政務、金融等等的傳統領域,OpenHarmony 也在助力數位化轉型。換言之,當其他生態系統還在試圖尋找或建立一套跨行業、系統標準的時候,鴻蒙已經開始滲透到千行百業,並為其帶來智能化升級。

於我們來說,基於 OpenHarmony 的各種終端,也會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當中,而不僅存在於個人生活當中。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 面向金融行業基於 OpenHarmony 的商用設備

其他的生態系統可能僅是圍繞著我們獨自的個體打造,讓工作更方便、便捷,讓生活更便利。

到了鴻蒙這里,除了服務於個人,也在共同的社會當中打造了一套生態體系網絡,涵蓋著教育、政務、金融等等方面。

且由於鴻蒙分布式的天然優勢,個人生態與社會生態亦可以相互融合,彼此之間形成一整個更高層次的生態。

而這也更接近於對復雜「自然生態」的一個呈現,潤物細無聲地部署在你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

這里,我們看到的是,鴻蒙生態的多樣性和普適性,它無處不在,手機平板電腦手錶汽車墨水屏等等,還有萬千智能設備能夠與鴻蒙聯動。

繼續豐富生態,還應著力於哪些方面?

於華為來說,鴻蒙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在孕育之中。上線後,在短短四年時間,從最初的理論逐步落地,並快速的成長,仿佛就像是一個成熟生態應有的擴張速度。

短短幾年,鴻蒙迅速鋪開,彼時消費者擔心的還是會不會體驗不好,應用不多,功能不全等早年 Android 問世初期一系列作業系統的基本問題。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而大概是從去年 HarmonyOS 3 推出之後,大眾的看法也轉向了互聯很方便,從 Android 轉移過來變化不大,UI 更順暢了等等。

如此迅速的轉變,一方面可以說是鴻蒙布局足夠成熟,另一個則是效率。

效率可以是鴻蒙對舊產品的適配速度,對新產品的開發速度,也可以是大中小開發者們的適配速度,還可以是基於 OpenHarmony 終端產品開始快速奔向各行各業。

其實在 HarmonyOS 2,也就兩年前,對於華為舊產品的適配已經領先許多其他 Android 廠商,幾乎涵蓋了從入門到高端旗艦的全部在售產品。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而針對開發者的適配和開發效率,今年的 HDC 主要在全套開發工具和技術能力開放兩方面提升。

鴻蒙開發套件確定以聲明式開發體系為大方向,相對於命令式,聲明式體系具有高效、極簡和支持跨設備開發等優點。

華為構建了鴻蒙開發語言 ArkTS,且也解決了相應的性能與安全問題,並與百度、訊飛、WPS、京東等行業頭部開發者進行了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ArkTS 並非是類似於蘋果 Swift 是一種全新開發的程式語言,ArkTS 本質上仍然兼容 JS/TS 語言,開發者們無需重新學習,幾乎沒有門檻,能夠很快將新開發語言運用到鴻蒙項目的開發之中。

構建 ArkTS 其實還是為了專注「效率」,它能讓鴻蒙應用開發效率提升 30%,且未來 ArkTS 優化的目標依然持續提升效率。

技術能力開放,其實就是系統的底層技術,地圖、搜索、音視頻等底層技術可以說是許多智能設備必不可少且必需的功能。

華為幾乎從零開始逐步攻克技術難點,並歸納成為開發工具,開放給開發者。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今年 7 月份大受好評的華為 Freebuds Pro 2,也是華為首款支持 Audio Vivid 空間音頻的耳機。

相對於音質,空間音頻也是許多科技巨頭所傾注心血的領域,它也被認為是「元宇宙」的一則必不可少的技術。

像是蘋果在幾年前推出的「空間音頻」,其實是基於杜比全景聲技術做了耳機渲染和頭動,嚴格來看並非自研。

而華為空間音頻則跟杜比類似,從 Audio vivid 編碼開始逐步攻克技術難題,且還融入了華為的 AI 能力,最終逐步落地。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目前來說,蘋果空間音頻暫時也僅限與耳機的聯動上,而華為空間音頻已經開始布局到更多層次的內容生態上。

手機、智慧屏都開始支持 Audio vivid,且將來鴻蒙也會將 Audio vivid 帶到智能汽車當中去,且將來也不排除有著更深層次的應用場景。

開發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是對於開發者創作流程的優化,另一方面也是對處於鴻蒙生態當中的消費者,能真切的感受到來自開發者天馬行空的創意,感受到更便利的生態體驗,且把智能數字生活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如此也促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華為為鴻蒙生態提供沃土,開發者高效的勞作,而消費者則身處其中,它像極了現代成熟社會當中良性的三者關系,鴻蒙也更像是無處不在的那個自然生態。

這個離大眾消費者有點遠的剖面,其實展示的是,鴻蒙成長的生命力來自哪里。

如果去青海三江源地區看看,肯定難以想像,這里孕育了洶涌澎湃的長江、黃河和瀾滄江。那麼從涓涓細流,到大江大河,靠的是什麼?一是源頭有年復一年不斷消融的雪水作為初始動力,然後就是奔流路上不斷匯入的支流。

長江,最寬處不過幾千米,但長江流域,是 180 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生態區域。

生態成不成,源源支流才是關鍵

其實一提到鴻蒙生態開發相關,就會想到那個被下載了 300 萬次,為開發者賺得 1300 萬元分紅的「太空人表盤」。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以小博大的奇跡,其實有點湊巧,也很難復制,但這百萬級的下載量,以及上千萬的分紅,著實誘惑到了每一位開發者,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個人開發者看重 1300 萬,但對於一些頭部玩家來說,可能更看重那 300 萬次的下載。畢竟對於他們來說,百萬級的流量,要比千萬級的分紅吸引力更足。

流量流量,流動的力量。

當下,包括手機在內的系統,越來越多的卡片式交互形式,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效率。活動卡片式的呈現方式,也是當下像是 iOS、Android 等成熟系統一個重要的人機互動方式。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在鴻蒙誕生之初,卡片式、大文件夾等交互方也是 HarmonyOS 中一個主要的特色,為了降低開發難度,華為提出了原子化服務與應用共享代碼,無需重復開發。

新浪就將熱搜等原子化服務與 app 共享代碼,多個卡片的代碼可以合成一個 app,不用再重復開發。

另外,由於鴻蒙的分布式的特點,多設備的無縫流轉有著天然的優勢,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個能 wow 出來的最大特色,而對於開發者同樣也 wow 的出來。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一次開發適配,app 則自然有了多設備體驗,能夠在手錶、手機、智能汽車等終端流轉。當你在手機里用攜程做好旅途路書,上車後無縫流轉到車機當中,藉助 GPS 進行景點的播報與推薦。

不止於這些行業頭部玩家,支付寶同樣將會加入鴻蒙生態,也會針對性開發生活服務、智能位置以及車生活卡片等全場景,可謂是 all in。如此來說,留給微信的時間似乎不多了。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鴻蒙生態的布局,不僅針對於當下開發者,也把目光看向了遠方。將鴻蒙生態的觸手與教育相結合,在 K12 領域,提供了一個基於 OpenHarmony 開發的編程體驗箱,而到了高校,也著重支持了鴻蒙生態方向的研究項目。

並受到了教育部的首肯,相關項目已經累計支持了 95 項,覆蓋了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 166 多所院校與 2 萬多大學生。

總的來說,對於現在和未來的開發者,鴻蒙實則與技術創新路線有些類似,都試圖創造一個完整的鏈條,一個是開發者的成長鏈條,一個是開發者在鴻蒙之中創造的完整鏈條。

它們都是華為在健全和完善生態過程里,逐步組建的一張網絡,也是大江大河流域當中,也能潤澤一方的支流。雖然鴻蒙生態不過誕生四年,但每一屆 HDC 的技術、開發套件以及針對開發者的激勵,都愈發的復雜,可以說,華為對於生態的建設變得小心翼翼,逐步循序漸進。

去年,余承東說「鴻蒙成了」,指的是鴻蒙不再抽象,而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過生態的初步建立,正順利的進入下一個階段。

而時隔一年,鴻蒙生態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小心翼翼的邁出了一小步,或者准確地說,應該是堅實的一步。

余承東說「鴻蒙成了」後的一年,華為做了什麼?

生態的觸手伸向了更多領域,夯實根基;繼續豐富生態技術底座,帶來更廣闊的運用場景;與更多的生態「同行者」引領著產業的發展;著眼於未來,開啟培養軟體人才體系。

你可以說,一年之內,鴻蒙生態依然在豐富和充沛根基的建設,但也可以說是,鴻蒙生態正不斷自我完善和增加深度,為厚積薄發而准備。

做大做強是當下或者未來幾年鴻蒙生態的一貫目標,這需要一個過程,難以一蹴而就,可能它的節奏不如前幾年那般引人入勝,但對於著力建設一個成熟的生態來說,正面向千行百業的鴻蒙,今年僅僅是個開始。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