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橋旗下腦科學研究機構首發年報 關注大腦探知治療和發展

3月1日,由盛大網絡創始人、慈善家陳天橋及夫人雒芊芊出資成立的腦科學研究機構——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以下簡稱TCCI)公佈了第一份年度報告。

在年報的致辭中,陳天橋和雒芊芊表示:「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兩年時間里,我們從零開始,打造了這樣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機構,朝着我們的理想扎實地前進了一大步。過去兩年來,我們不僅捐款,更把主要精力花在與世界各國頂級腦科學研究機構和優秀腦科學家的交流上,全身心地投入推動腦科學發展、造福全人類的事業中。」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徐一峰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陳天橋本人實際上對精神疾病更感興趣,因為覺得這對於理解人的發育、認知、發展更加有關。他對人類自身的困境有很大的興趣。」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與TCCI的合作側重於基礎研究,集中在大腦認知和大腦發展方面。

TCCI誕生於2016年12月,由陳天橋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捐款1.15億美元成立。TCCI主要聚焦大腦探知、大腦相關疾病治療和大腦功能開發三大領域的研究,計畫每年在腦科學領域投入1億美金。

這份年報詳細闡述了TCCI去年在科研成就、科普宣傳、建立科學家社區、獲得獎項等方面取得的成績。

陳天橋旗下腦科學研究機構首發年報 關注大腦探知治療和發展

年報顯示,TCCI在腦科學領域實現了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兩翼齊飛佈局,取得了令人興奮的突破性成果。承擔基礎研究的TCCI加州理工,去年取得了10多項突破性成果,涉及人臉識別、腦機接口、決策行為科學、認知科學、大腦成像等諸多領域,在世界頂級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大量論文。

去年新成立的臨床轉化中心(上海陳天橋腦疾病研究所)聚焦腦疾病開展臨床研究,與華山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建立了戰略合作,吸引了多位中國的優秀神經、精神醫學工作者加盟。

另外,TCCI旗下4位科學家獲得了學術大獎,David Anderson教授榮獲美國Edward Scolnick神經科學年度大獎,毛穎教授榮膺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吳階平醫學創新獎,Doris Taso教授是美國Perl—UNC神經科學大獎和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Viviana Gradinaru教授獲美國國立衛生學院先驅獎。

2018年,TCCI還致力於在全球向公眾普及腦科學知識,投資出品了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采訪了全球10多位知名腦科學專家,介紹腦科學最新發展成果,喚起公關中的關注。

在腦科學領域,陳天橋表示,TCCI主要關注在三大領域——大腦探知、大腦治療和大腦發展。

大腦探知的目標是從單個神經元和突觸角度理解基本大腦的情況,研究大腦如何收集、組織和保留信息,輸入信息隨後如何轉化為想法、情緒、決定、行動和記憶等奧秘。

大腦治療是努力提高大腦機制和過程的理解,致力於將理解轉化為應用到具有突破性的生理與心理疾病治療中,比如心理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大腦發展則側重於通過准確理解大腦工作原理將有助於我們完善人機交互,運用AR或VR技術推動神經康復,為新一代人工智能奠定基礎。

在年報中可以看到,TCCI團隊的研究人員在過去一年里,在感知、感覺、視覺、運動、智力、決策制定、恐懼等多個領域展開了研究。

譬如,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系統神經科學中心主任Doris Tsao的一篇研究在去年12月13日刊登在了《自然》(Nature)雜誌上。該篇研究致力於探究臉部識別的奧秘,破譯了大腦識別面部的代碼。

「您在訂午餐時為何難以做出選擇」,另一篇研究現代人選擇困難的研究,通過磁共振成像,探究了當選擇超載時大腦神經在決策的心理過程中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加州理工學院大腦成像中心主任Raiph Adolphs關於智力的研究目標是「通過腦掃瞄來預測智力」,討論了根據神經影像學數據預測人格的潛力,並為該領域提出了具體建議。

TCCI的研究還關注到恐懼如何促成人的逃跑,研究發現,快速逃離決策依賴於導水管周圍灰質和中腦皮質 (MCC) 中的「反應性恐懼」迴路。實驗發現,防禦性生存迴路與其在自適應逃離決策中的作用之間存在未經探索的聯系。

陳天橋此前在美國家中接受媒體Medium采訪時表示,神經科學是瞭解我們大腦的一個瓶頸,但不是唯一的部分。雖然焦點是神經科學,但歸根結底,他對陳天橋研究院的願景,是將關於大腦和思維的不同學科進行垂直整合。既有神經科學,也有精神病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還有神學。

「作為一名企業家,他的願景和一般支持基礎研究的不太一樣,他希望項目能夠有一定的轉化前景,更貼近於臨床,有一定的應用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所支持的項目成果不是以論文,而是最終要以產品呈現出來。這也是非常好地促進了轉化醫學的發展。」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徐一峰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

去年6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與上海陳天橋腦疾病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投入優勢資源開展精神疾病研究。

據介紹,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向TCCI申報了六項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相結合,試圖從診斷角度、早期干預角度、精準治療角度、早日預防角度和新方法的探索研究計畫。

除了與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合作,TCCI還牽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周良輔醫學發展基金會,共同組建上海陳天橋國際腦疾病研究所。上海腦疾病研究所的性質是非營利性的獨立法人,預計總投入5億元人民幣,一期投入5000萬元人民幣。

徐一峰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TCCI所關注的大腦探知、大腦治療、大腦發展也是國際上腦科學研究的主流方向。「現在對認知神經科學是科研界做得最多的,神經迴路層面的研究是相對集中,另外也有干細胞、分子層面的研究。」

徐一峰介紹,對大腦的研究未來可以促成更多的轉化醫學的成果的出現。「比如說現由毛穎教授牽頭的上海陳天橋國際腦疾病研究所正在研究通過微芯片埋植在大腦深部來治療一些神經元異常放電的疾病。我們中心現在也在嘗試建立國內第一個精神外科的手術室,想開展一些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現在的方式是在顱外的,將來我們希望可以在顱內也能進行。」

徐一峰還表示,深部腦刺激這也是當下非常熱門的研究。它的目標是將來通過埋植一些電極,利用功能外科手術的方法治療神經相關的疾病,避免現在比較粗暴的切斷等損傷性的治療方法,希望未來能夠研發出類似心髒起搏器的器械植入腦內,可以實現定期更換和調整。

事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資助腦科學研究。《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列為八大前沿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畫等相繼資助了多項重點項目,重點支持腦科學基礎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的應用研究,也推出了「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腦功能聯結圖譜」等專項研究計畫。

從目前各國已經啟動的 「腦計畫」來看,美國更側重於研發新型腦研究技術;歐盟則主攻以超級計算機技術來模擬腦功能;日本也推出過 「腦計畫」,主要是以狨猴為模型研究各種腦功能和腦疾病的原理。

而中國的 「腦計畫」 會更加全面,融合了上面三個不同層面的佈局。但在涉獵的范圍有所取捨的前提下,在未來的十五年內,中國希望能夠在腦科學、腦疾病早期診斷與干預、類腦智能器件三個前沿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