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楔形文字的神秘世界

10月2日,一批千里迢迢從美國空運回來的楔形文字泥板,靜靜地躺在伊朗國家博物館玻璃展櫃中,任記者們拍照攝影,參觀欣賞。鮮有人認識刻在這些泥板上的形如鐵釘的文字。這些神秘的文字,是一個時光隧道,如果有誰成功地拿到解讀它們的鑰匙,就會進入輝煌的古代波斯帝國,一窺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大陸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盛況。

走進楔形文字的神秘世界

楔形文字泥板被借走86年

193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來到波斯,在波斯波利斯遺址附近的城堡內,發現了超過5萬塊用埃蘭語記錄的楔形文字泥板。經考證,這些泥板,基本都刻制於公元前500年左右,也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統治的時期。在此之前,有關波斯帝國的信息,都是從希臘語或拉丁語作家的作品中得到。而這些泥板,則是波斯人自己寫的社會記錄,因此是研究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社會結構和狀況的第一手資料。當時的波斯正處於巴列維王朝時期,老國王禮薩·汗剛剛登基不過8年,新政權並沒有時間和能力對這些泥板進行研究和破譯,因此當時的政府,允許芝加哥大學以借閱的方式,帶回美國進行研究。一轉眼86年過去了,雖然美伊關系從盟友變成仇敵,爭鬥不休,但是芝加哥大學選擇信守承諾,在伊朗學者和官員的協作下,克服種種困難,陸續將這些泥板返還給伊朗。2019年10月2日,是第四次楔形文字泥板的交接儀式,這一次,總計將有超過1.1萬塊泥板將歸還給伊朗。

走進楔形文字的神秘世界

公元元年左右退出歷史舞台

阿契美尼德帝國時期的波斯人,用埃蘭語和古波斯語在泥板上記錄自己的生活。但這遠遠不是楔形文字世界的全部。在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地區,先後有許多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出自己的文明,並用不同的楔形文字記錄下來,如今,我們統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蘇美爾人是這一區域最早的主人,他們就地取材,挖取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兩岸的黏土,製成大小不一的柔軟泥塊,並採伐河岸茂密的蘆葦,取其莖稈製成蘆葦尖筆,在泥塊上劃壓出符號,然後放置在陽光下暴曬或爐火上烘烤,就成為能夠保存很長時間的泥板文書。這些泥板文書,記錄着蘇美爾人的城邦,各種日常行政活動、祭祀祈禱、收支貿易等重要信息。蘇美爾人是楔形文字的創造者,他們書寫的語言也被稱為蘇美爾語。幾個世紀之後,阿卡德人來到這里,征服了蘇美爾人,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他們依然使用楔形文字進行記錄,但在語法、形態、音調等方面,與早先的蘇美爾語出現了分別,因此,人們稱這一時期的楔形文字為阿卡德語。又過了幾個世紀,阿卡德人建立的國家,分裂為巴比倫和亞述。這兩個國家互相征伐,各有興衰。後來,從土耳其中部興起的赫梯人,也加入這一區域的爭霸賽當中。這三個國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記錄各自的歷史,但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和改動,形成了各自的語言系統。自然,這些語言也就分別被稱為巴比倫語、亞述語和赫梯語。公元前500年左右,從伊朗高原上興起的波斯人,向西擴張征服了這一區域。後來,腓尼基人在楔形文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腓尼基字母文字。這種文字簡單易學,很快被人們所接受,楔形文字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大約公元元年之後,這種古老的文字再也沒人使用。

英國軍官破譯了楔形文字

直到17世紀初,歐洲的旅行家們陸續來到伊朗的波斯波利斯遺址參觀,他們發現宮殿牆壁上、墓室內和崖壁上,刻着一種形狀奇特的文字,有人將這些文字拓印下來,帶回歐洲進行研究,並稱之為「楔形文字」。很多歐洲學者都試圖解讀這種文字,可是都沒有什麼進展。又過了200多年,英國軍官羅林森發現駐地附近的貝希斯敦山崖上,刻着宣揚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戰功的浮雕和銘文。銘文是用內容相同的古波斯語、埃蘭語、巴比倫語三種楔形文字刻成。羅林生將銘文摹寫下來,苦心鑽研解讀。3年過去了,他終於破譯了銘文的古波斯語部分。隨後,其他兩種語言也被成功解讀。1857年,倫敦的皇家亞洲協會舉行關於解讀楔形文字的研討會,並把這一年定為「楔形文字解讀年」。

據統計,目前被發現的泥板文書多達40萬塊,可是,其中還有很多泥板沒有得到解讀。

對於普通的伊朗人來說,楔形文字雖然已經成為神秘符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使用這些符號,製成掛件、工藝品,或是刻在身上作為文身,這些行為,或許是對遠古文明源頭的一種懷念和致意吧。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