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棲守道德,耐得寂寞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菜根譚》

一個堅守道德規範的人,雖然有時會遭受到短暫的冷落,可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淒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並且又能夠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願意遭受永久的淒涼。

老人言:棲守道德,耐得寂寞

《菜根譚》開篇第一句話,可見作者很重視道德修養。道德歷來是人性的一塊試金石。在道德面前,一切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最終都會顯出原形。

所以,恪守美好道德的人,儘管每每寂寞於當時,但其身後之名則雋永久長。而那些趨炎附勢、依阿權貴的人,雖然在生前顯赫無比,最終常常落得千古罵名。這類事例在中外歷史上不勝枚舉,前者如民族英雄岳飛,後者如大奸臣秦檜。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才人輩出,卻大浪淘沙,說到底,歸於文格、人格高。真正有骨氣的人,恪守道德,甘於清貧,儘管貧窮潦倒,寂寞一時,終於受人讚頌。

老人言:棲守道德,耐得寂寞

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想讓叔齊繼位,叔齊謙讓伯夷。伯夷認為父命難違,先逃走;叔齊不久也隨之逃去。路遇周武王用車裝著文王的牌位伐紂。伯夷、叔齊上前攔馬勸諫:「父死不葬,乃動干戈,可謂孝嗎?以臣弒君,可謂仁嗎?」旁邊的人想殺他們,姜太公說:「此乃義人。」讓手下扶持二人離去。

武王滅商以後,天下歸周。伯夷、叔齊認為武王以臣犯君可恥,就立志不食周粟,到首陽山隱居起來,靠採薇為食維持生存。伯夷叔齊恥食周粟,最終餓死首陽山,兩人守節不屈的精神昇華了。雖然他們倆一直饑寒寂寞,卻依然操守不改,這一佳話千古流傳。

老人言:棲守道德,耐得寂寞

在愈益現實的當代,人們對古人津津樂道的「虛」名愈發不屑一顧。然而操守之虛已成為一個民族的傳統和遺傳素質,不論人們重視與否,總有一天,它會站出來說話,而且最具份量。

屈原因堅持統一楚國的理想不為腐朽的貴族所容,遭到誣陷,被楚懷王疏遠。他被放逐後,在江邊吟唱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自古聖賢皆寂寞,只因他們洞察了世間的醜陋污穢,仍然堅持自己的良知和骨氣,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

老人言:棲守道德,耐得寂寞

人生短暫,歲月永恆。趨炎附勢,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名節的人,雖曇花一現的一時榮耀,卻永遠也逃脫不了後人的恥笑和譴責。像明朝的嚴嵩、魏忠賢和清朝的和珅等人,都是依仗權勢作威作福的佞臣,最後都落得身首異處、淒涼萬古的悲慘下場。相反,那些推崇高風亮節、義膽忠心,追求完美的人生、高尚道德的人,卻能千古流芳、萬古傳誦,像西漢的蘇武,南宋的岳飛、文天祥,近代的譚嗣同等人,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

以此來審視我們的現代生活,一些人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喪失原則,腐化墮落,最終被繩之於法,遭人不恥,這與那些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堅貞不屈、英勇獻身,浩氣長存,不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嗎?

老人言:棲守道德,耐得寂寞

世人常分兩類,一類是「寧受一時之寂寞」的「棲守道德者」;一類是「取萬古之淒涼」的「依阿權勢者。」古往今來,多少人因利而流芳百世,多少人又因利而遺臭萬年!能否正確地對待功名利祿往往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

古代先賢考慮到死後的千古名譽,寧可堅守道德準則而忍受一時的寂寞,也決不會因依附權貴而遭到萬世的淒涼。靜觀世間的人事,思量社會的變遷,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老人言:棲守道德,耐得寂寞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是當年秦始皇」。說得多好啊。名利和道德,一個實,一個虛,一個是看得見、摸得著,一個是無形而縹緲。孔聖人「纍纍如喪家之犬」,也還不忘「布其道」,這是一種志向,是一種境界。

崇尚物質的實際的東西本身並沒有錯,誰個不愛名利?沒有一個人會和名利過不去的。但一個人以此為全部,以此為優越,實在是他的悲哀。我們不去做什麼聖人,但也要有起碼的良知。在物慾橫流的今天,這不僅不會貶值,相反越發珍貴了。之於一個人,這是做人的起碼素質;之於一個民族,這是希望未來的所在。

老人言:棲守道德,耐得寂寞來源:kknews老人言:棲守道德,耐得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