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發生於院外,治癒率僅1% 拿什麼拯救心髒驟停?

80%發生於院外,治癒率僅1% 拿什麼拯救心髒驟停?
80%發生於院外,治癒率僅為1%

拿什麼拯救你,心髒驟停(健康直通車·第2站)

近日相繼發生「高以翔們」的逝去,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弦,讓「猝死」這一出乎人們意料的突發死亡,再一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對於猝死而言,無論是心源性還是非心源性原因所致,其前都會出現心髒驟停,如果能在黃金搶救時間內快速建立人工循環與呼吸進行心肺復蘇,將使一部分人起死回生。

目前心髒驟停的發生率正逐年攀升,僅心源性猝死每年發生近55萬人,發病率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整體搶救水平遠低於發達國家和地區。

如何走出心肺復蘇公民普及率、院外設備配備率、復蘇成功率均低於1%的「三低」窘境,是我們應對猝死的重大公共衛生挑戰。本報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蘇研究院院長王立祥。

記者:目前猝死主要發生在什麼場所?及時撥打120能否有效防止?

王立祥:心髒驟停80%發生於院外,且治癒率僅為1%,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的12%—15%。而心髒驟停黃金搶救時間僅為4—6分鍾,就院外120救護車到達患者身邊的出診時間20—30分鍾,是目前醫院、社區、120專業醫療急救單元「三不及」空白時段,可看出院外是我們與猝死博弈的主戰場,院外第一目擊者成為第一反應者,是我們戰勝猝死的主力軍。

記者:一般人應對猝死缺乏有效技能,醫學界做了哪些普及工作?

王立祥:面對心肺復蘇公民普及率低於1%的現狀,我們曾做過萬名醫務工作者向家庭成員傳授心肺復蘇的調查,結果亦低於1%,表明加強心肺復蘇普及不容滯緩。

為此,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與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於2016年5月25日啟動了「全國心肺復蘇普及進億家精準健康工程」——525+(我愛我家)工程:力爭5年內普及心肺復蘇2億人,每位培訓者普及5戶家庭,計劃5年後心肺復蘇普及率將由1%增長至15%—25%。

525+工程已在全國全面展開,比如2017年山西省衛計委主任衛小春教授等積極推動「山西心肺復蘇進萬家」活動,湖南省衛健委副主任祝益民教授等積極推動心肺復蘇第一目擊者行動,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敖虎山教授等積極推動「心手相連、點亮生命」心肺復蘇公益活動……均以不同形式及內容普及心肺復蘇。此外,相關學會連續3年開展國家繼教項目「中國心肺復蘇培訓導師班」與「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培訓導師班」,相信這些舉措必將壯大救心人隊伍。

普及除顫儀器也應看到其局限性

記者:之前有報道稱中國公共場所AED配備太少了。那麼,加大該設備的投放量,能否有效防止猝死的發生?

王立祥:當遇見有人在院外出現心髒驟停時,現場除了進行胸外按壓人工呼吸等初級生命支持手段外,救助中常需通過相應的急救設備輔助循環呼吸,而院外心肺復蘇設備配備率低於1%,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

比如對於心髒不規律顫動(心室纖顫)這一類型的心髒驟停,可採用電擊除顫儀器(AED)。盡管AED在發達國家的投放率很高,美國平均每10萬人配備400台左右,但在院前可除顫的心律卻不高,在心肺復蘇成功率比較高的城市美國西雅圖,現場可除顫的心律也僅為25%;而心肺復蘇普及率高達92%的日本,院前可除顫的心律只有7.5%。

這表明除了普及AED外,還應充分認識到AED的局限性,AED只適用於心髒驟停中的一種類型心室纖顫。因為心髒驟停表現為4種心電類型:心室纖顫、電—機械分離、無脈室速、心室靜止,臨床上應對不同類型的心髒驟停採用不同方式的技術設備。就美國心髒協會發布的指南指出,約有50%院外心髒驟停患者首發心律是心室顫動,而創傷性心髒驟停患者的首發心律表現為室顫者還不到3%,60%的患者表現為無脈電活動,並惡化為心電靜止,也就是說,這類心髒驟停的患者不適用AED。

另外,使用AED時也要注意到對環境的要求,通常運行溫度為0—50攝氏度,當部分地區氣溫低於零攝氏度時,AED也受到限制。

記者:看來AED也不能包打天下。在「救心」方面,業界還有什麼新途徑?

王立祥:開發、實施、擴展因人而異的適宜心肺復蘇技術器具尤為重要。在加強擴大救心器具家族成員上,我們團隊研發了利用對腹部進行提拉與按壓的心肺復蘇方法,由德美瑞李靜團隊轉化為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

大家知道,心髒驟停以往多採用傳統胸外按壓心肺復蘇方法,而實施時受到胸外按壓禁忌症的限制,包括在按壓過程中約30%—80%的患者並發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軟骨交界分離,甚至導致肺、胸膜及心髒損傷,從而限制了對心髒驟停患者高質量心肺復蘇的實施,影響了心髒驟停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

對此,通過對心髒驟停患者提拉與按壓腹部,改變腹內壓力使膈肌上下移動,進而改變胸腔壓力,發揮「腹泵」和「胸泵」等多泵效應,達到既有人工循環又兼顧人工呼吸的目的。

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已編入《2016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目前已經應用於千家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院前急救等心肺復蘇領域。2019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中,中華醫學會展示了這一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為心肺復蘇技術成果轉化創新注入了「心」的活力。

誠然,在開發推廣救心設備的過程中,應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器施法,實行多種技術融合互補的方針。

記者:如何盡量減少心髒驟停導致的院外猝死?

王立祥:猝死看似為意外之果,實則亦有意外之因。針對院外猝死,需要堅持從源頭上防範化解「心碎」,走出一條中國心髒猝死防治救之路。

據報道,美國院外每年約30萬人發生心髒驟停,出院存活率9.6%,院內為18%,但是如果在現場沒有恢復自主循環的,存活率只有0.9%,這不到1%的存活率和是一樣的。通過這些數據表明,將心髒驟停解決在萌芽之時、猝死之前顯得尤為重要。

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蘇專業委員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會同中國心肺復蘇公益慈善聯盟組成的中國心髒猝死防治救中心聯盟,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心髒猝死防治救中心,打造防治救為一體的心髒猝死防治救體系。

記者:這個體系是如何運轉的?

王立祥:院外心源性猝死防治救體系依託「生命平安站」,通過「一塊屏」擔負生命心髒知識普及功能,發揮平時呵護心髒的作用,防禦高危因素,防止心髒驟停,起到預防預識預警之目的;運用「一張網」擔負心髒監測功能,發揮適時監護心髒的作用,治止高危病症,對心髒驟停起到治療治控治癒之目的;運用「一按鈕」擔負生命心髒急救功能,發揮急時救護心髒的作用,救急高危類型。這個連接個人、家庭、社區、公共衛生機構等防治救的人工智能系統,充分整合了醫院救治、120 應急、社區干預、家庭聯動、政府協調等資源。

總之,中國心肺復蘇學者以臨床心髒驟停患者需求為導向,不斷摸索其發生發展規律,改進美國心髒病學會頒布的「從救到救」的生存鏈模式,推出了中國心肺復蘇生存環、生存結、生存體理念。讓我們充分發揮個人、家庭、社會在心髒猝死防治救體系中的能動作用,化心痛、強心力、防心碎。

熊 建 喻京英

責任編輯:羅攀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人民日報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