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賺的錢是辭職前的百倍」,有聲書主播這麼說

「現在賺的錢是辭職前的百倍」,有聲書主播這麼說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任曉寧做了19年電台主播的大斌最近辭職了。他的新職業是有聲書主播。這個新工作的收入,比他之前的工資提升了一百倍。

2017年,在喜馬拉雅上線付費有聲書後,大斌就已經有了轉行的跡象。上線之初,他的月收入有3萬多,已經遠超過他正式職業的工資。2018年,他把更多精力放在有聲書上,現在每月收入到了三四十萬元。

大斌還不是最會賺錢的有聲書主播,他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在他之上,還有月入三四百萬元的主播。

主播收入提升背後,是有聲書平台的興起與用戶付費習慣的養成。大斌簽約的喜馬拉雅,總用戶規模5.3億。與喜馬拉雅共同競逐有聲書市場的,還有蜻蜓FM、懶人聽書。在付費方面,蜻蜓FM首席運營官肖軼曾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蜻蜓FM月收入的50%是由付費用戶貢獻的。付費市場的形成,是國家版權局啟動劍網行動多年後,對於正版內容的回饋。

2018年4月,2018中國數字閱讀大會發佈了一份《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該份白皮書顯示,近年來有聲閱讀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國民聽書率上升,移動APP成為主要載體。其中2017年市場規模為40.6億元,同比增長39.7%。幾家大平台中,喜馬拉雅估值240億元,蜻蜓FM計畫在兩三年內上市,都受到資本青睞。

「出走的人」回來了

有聲書主播有個圈子,這兩年,看到有聲書高收入的回報後,以前離開的人有了「回流」跡象。

大斌很理解之前離開的同伴。他自小愛好有聲書,之前當電台主持人期間,就長期「用愛發電」,錄制自己喜歡的有聲書。2010年,他和一個網絡平台合作,幫他們錄作品,但直到2017年推出付費有聲書之前,收入寥寥無幾。

現在,他一個月的收入,比之前幾年都多。成為專職有聲書主播後,他每天發佈3個小時的作品,為此,他需要錄制8個小時以上時間。「有聲書門檻真不高,」大斌告訴記者,除了回流的主播,他有一些粉絲也試着自己錄,成為了有聲書主播。與秀場主播需要才藝技能不同,理論上,會說話,有一點表現力,有一個錄音設備,就能入門了。

但是目前這一門檻在逐漸提高。在喜馬拉雅上,開始有了電視台主持人、播音學院畢業生加盟為主播,盡管這些專業主播的粉絲、播放量及收入還都不高。大斌告訴記者,做這一行,除了聲音素質外,還需要會演,有兩到三次,他錄書時哭的都沒辦法張嘴說話了,氣息不夠,只能停下。

大斌目前在喜馬拉雅上有234萬粉絲,有付費收入之前,他的免費作品積累了不小的粉絲量,這也是他之後能迅速獲得高收入的原因。

付費熱潮

有聲書其實並不新鮮,在移動聽書APP面世之前,《張震講故事》、《單田芳評書》伴隨過一代人成長。但之前的主播,都沒像現在這樣獲得過高收入。

新一代有聲書主播,受益於移動聽書APP的崛起。尤其在近兩年,隨着知識付費概念的普及,聽書成為一個火熱的新市場。艾瑞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49億元,2020年將達到235億元。

大斌的收入,基本都來自用戶付費。他告訴記者,除付費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對於聽書的錢,用戶越來越捨得花。以一本109集的《雪中悍刀行》為例,全部聽完大概需要花40元,這本書點擊量1000多萬,付費章節點擊量在10萬以上。大斌現在一共有38本書,點擊量多在千萬級左右,甚至有幾本點擊過億。

用戶付費的錢不僅僅給到大斌,更大比例會分成到平台。2018年,各大有聲書平台,通過多種手段吸引付費用戶,喜馬拉雅與騰訊視頻合作,共同合作付費會員,蜻蜓FM則與手機廠商、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合作,藉助各種新平台吸引用戶。蜻蜓生態業務線總經理朱侃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華為、小米、vivo等很多手機場景的用戶付費意願,甚至比蜻蜓APP的用戶付費意願還要高。」

有聲書也已經占據了喜馬拉雅平台流量和收入的半壁江山。根據喜馬拉雅數據,喜馬拉雅有聲書的流量占據平台總流量的50%,收聽時長占比超過60%。

除了有聲書平台,一些原創文學網站也加入了有聲書的競爭。大斌和他的同伴們在錄制閒暇之餘,會時不時去閱文聽書看看。他們有很多渴望錄制的書,版權都在閱文手里,沒有賣給喜馬拉雅。他們發現,閱文聽書這個去年11月上線的新平台,盡管有好的版權,但流量和變現比不上現有的幾大有聲書平台。這一點,也讓大斌他們感到安心。

漸成規模

大斌中學肄業,十幾歲就到電台工作,現在30多歲,做有聲書主播的收入超過絕大多數同齡人,他對此很滿足。「我特別喜歡這個。就跟演員通過演戲體會不同人生一樣,錄有聲書也能以別人的樣子活一遍。我什麼樣的喜怒哀樂都經歷過了。」

這個新興的職業發展至今,已經漸成規模。有一些頂級主播組建了團隊,安排專人與粉絲互動,獲得更多收入。大斌還是一個人戰鬥,一個屋子,一個話筒,一個平台,是他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雖然運營粉絲可能會賺到更多錢,但大斌不願意把心思花在上面,他覺得自己不是商人,想把時間花在錄更多的書上。他想從青年期錄到白發蒼蒼,到那時,他可以給孩子聽自己年輕時的聲音,「作品這個東西是是永遠消失不了的。」

前幾年平台競爭激烈時,大斌曾經有過擔憂。但隨着粉絲數量的增長,他越來越有信心,「這家平台不好了,肯定有下一家願意簽我,」大斌的粉絲中,有不少從第一本書就開始追更的。對於這些粉絲而言,平台萬千變幻,主播才是追隨的方向。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