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城自發的”接力賽”,迎離家72年的英雄”回家”

「三哥,你離家72年了,今年清明節我終於知道往哪個方向祭拜你了!」

2月20日早上七點半左右,江蘇南京郵政六合區分公司雄州投遞部收到一封信件,寄往六合縣馬鎮區溝石村,收件人為「王慰華烈士」,並備註:「該烈士(20歲)於1947年12月犧牲於菏澤戰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

一場全城自發的

因地址不存在,按郵政業務處理規定,原本可做退回處理。但是該投遞部內勤分揀人員惠勤在看到這封信後,深感這封信責任重大,立刻拍照發到了工作群中尋求線索。

一場全城自發的

投遞業務檢查管理員孫祝安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一名老黨員,在看到這封信後立即在朋友圈發出「英雄埋骨他鄉,今天請烈士回家!幫忙轉發,功德無量!」的求助帖,沒過多久,老孫朋友圈里的南京郵政全體員工都立刻自發轉發了這個求助帖,迅速得到了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關注,紛紛在朋友圈和各種論壇上轉發,也引起了南京公安部門的重視。

一場自發的尋人「接力賽」迅速席捲南京全城。

與此同時,孫祝安在《六合縣志》中查找無果。

孫祝安隨後撥打信件上寄信人的電話,接電話的人名叫張景憲,是山東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

一場全城自發的

「王慰華烈士在菏考奔襲戰中犧牲,當時他只有20歲。」張景憲說,自己所工作的烈士陵園,當時是一個臨時戰地醫院,因為戰鬥很慘烈,犧牲的人都是就地埋葬,連墓碑都找不到。「10年前,我開始幫館里的烈士尋親,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很多地名更改,一些史料照片上的字跡模糊,尋親工作十分艱難。2013年,我在一個部隊軍史館發現了王慰華的籍貫是六合。這幾年多方尋找,終於查到具體地址。」於是他抱着一絲希望寄出了這封信。 

一場全城自發的

瞭解了相關事跡後,更加堅定了孫祝安幫英雄「回家」的決心。當天下午,孫祝安與馬鞍派出所馬集社區民警朱烈松一起,來到與信上地址最為契合的六合區馬鞍街道尖山村溝石組,這個組只有22戶,經過走訪排查並沒有王姓住戶。

而此時一名石姓村民提出自己的嬸嬸叫王慰華,是二伯石華義的遺孀,而石華義是解放後被追封為烈士,有烈士證,但是經考證,烈士石華義於1945年犧牲,生前隸屬於二師四旅十一團,與菏澤烈士陵園提供的王慰華烈士犧牲於1947年、生前編於華野八縱二十三師六十七團二營五連的信息不符,並且張景憲強調王慰華烈士是本人,並非遺孀。

21日一大早,馬集社區有人提供可靠線索,該烈士應該是「王殿華」而非「王慰華」,孫祝安與馬集社區民警田超、朱烈松立即走訪考證。

提供線索的人叫王長春,是王殿華的侄孫,他說:「我之所以知道這些事,是因為我的爺爺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三爺爺王殿華,三爺爺是1947年入伍,離開家時20歲,參加了菏澤戰役,沒過幾個月就犧牲了,前方戰場的人帶回了消息,而屍骨在哪一直不知道。」

孫祝安立即打電話聯系張景憲,翻看原始材料是否可能是「王殿華」,張景憲在翻看原始檔案後反饋確實可能是「殿」,因歷史久遠,紙質檔案已經模糊不清。

一場全城自發的

南京公安部門迅速聯系檔案管理部門,考證馬集以前是否叫「馬鎮區」,檔案部門反饋,多年前,六合曾經隸屬安徽,另外一位同志陳彬的檔案中有寫道「1941年在安徽省六合縣任中共馬鎮區區委委員」,與烈士當年提供給部隊的地址信息一致,而「溝石村」這個地名在1940年左右是老百姓口中的「狗屎莊」,這一說法也經過村中多個老人的驗證。

王長春拿出家里1999年編的族譜,上面清晰列着「殿華公」。王殿華家中兄弟姐妹八人,唯一在世的八妹王殿珍已經86歲了,至今回想72年前三哥離開家的場景就只有母親的哭泣和三哥背着行軍包離開的背影。因當時大哥已婚,二哥也訂婚了,只有三哥代表家族上了戰場,沒想到1947年入伍,1948年春節就收到了犧牲的消息。

一場全城自發的

孫祝安同志在現場多家媒體和公安部門的見證下,鄭重地把信件交到了王殿珍和王長春的手上,哽嚥著說:「作為一名郵政人,一封信、一顆心是我們的職責所在,現在烈士找到家了,我把這封信交給你們!」

一場全城自發的

王殿珍老人撫摸着信件老淚縱橫:「三哥,你離家72年了,今年清明節我終於知道往哪個方向祭拜你了!」

一場全城自發的

六合郵政黨總支第一時間與張景憲取得了聯系,告知他已經找到了烈士家屬,感謝他為這麼多埋骨他鄉的烈士所做的一切。同時表示,以後如果還有南京籍烈士尋家需要郵政幫助的,我們一定義不容辭。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