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今天一睡醒,差評君被一個視頻刷屏了。它叫《我不想做這樣的人》,是 B 站在青年節前後主動發聲的二番戰。這次,視頻里不見了大人和明星,換成了兩個初中生模樣的少年,對著鏡頭訴說他們以後不想活成的模樣。比如,他不想做一個油膩的人。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他不想做一個流水線上製造出來的人,或者渾身帶刺,喜歡抱怨的人,等等。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內容尖銳,直指當下社會矛盾,隨著視頻熱度節節攀升,差評君也開始擔心阿 B 這次會不會又翻車。

果不其然,視頻發布沒多久,就引起了網友們瘋狂討論,有人贊同這些觀點,甚至很多官媒都下場表示支持: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反對的聲音也開始涌現,其中最多人秉持的觀點是:這些話,不像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能說得出來的。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但看到 B 站後續放出的日記徵稿後,差評君想說,是網友們太小看這屆初中生了。

有的孩子不想過上把每一個明天都過成昨天的 「 復制粘貼 」 人生。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有的小朋友還出現了錯別字,把 「 槓 」 寫成了 「 扛 」 ,說自己不想成為 「 扛精 」,把這個世界變成只有黑白兩種顏色。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有的孩子不想成為 「 鍵盤俠 」,對於一件事情未知全貌就肆意評價。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有的孩子想要拒絕 「 碌碌無為 」,堅信自己所熱愛的事,並且堅信自己不會成為碌碌無為的人。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不過,視頻的內容雖然是真實想法,但差評君又在評論區里看到了第二種聲音:

幼稚。

有人覺得這群孩子未當家不知柴米貴,還沒有經歷社會毒打,現在說的話,十年後會成為笑話。

甚至有人拿自己的例子,苦口婆心地勸誡起那群孩子,言外之意:

若不是為了生活,你以為我就喜歡油膩嗎?難道我就甘於平凡嗎?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看了這些評論,差評君陷入了沉思,我無意評論對錯是非,只想基於爭議,用今天這篇文章和大家好好聊聊。

從 2020 年開始,大概是因為疫情的關系吧,網上開始洋溢一種消極的氛圍。

從當時的熱詞 「 打工人 」,到現在興起的 「 躺平學 」,就可以見得。

躺平學的核心目的是主動放棄內卷,退出競爭,在這個社會中,找到一個角落,用自己最舒服的姿勢 「 躺著 」,丟掉曾經的 「 雄心壯志 」,不再奮鬥。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為此甚至有人將其作為一門課題進行研究,怎麼躺、用什麼姿勢躺,都是學問。

差評君的理解是,面對來自學習、工作的重壓,很多人第一次覺醒了:哦,原來我們只是一個打工的,無力改變現狀,躺平好了。

面對復雜多元、階級躍升困難的社會,躺平自然是一種選擇,這並沒有錯。

但已經選擇躺平的人,用已經 「 躺平了 」 的心態和視角,去教育那些還抱有幻想的年輕人,認為這些他們眼高手低,是不是有些不妥呢?

這讓我想到了去年 B 站的《 後浪 》視頻,它在當時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看完B站《後浪》2.0 我感覺被955個初中生給懟了

很多人不喜歡《後浪》,是因為它帶有一種前輩式的教育口吻,但看了很多人對那些日記的批評,差評君發現好像每代人都不能免俗。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70 後當時覺得 80 後是垮掉的一代;80 後覺得 90 後是自私的一代。

甚至在各種媒體上至今還會偶爾看到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

如今,我們這些網際網路上的 「 老後浪 」 們看待這些新的年輕人同樣如此。

「老人」們總是以過來人的視角告訴你:你們還不懂大人的世界,不懂職場、不懂政治,不懂家庭、不懂責任。

走入社會,就會發現自己言論的可笑,自覺躺平。

但是,歷史的車輪,不就是在由一群不願躺平,並且永遠不願躺平的人推動嗎?

最近《覺醒年代》很火,差評君覺得這部劇里很多閃閃發光的人物,完全可以印證這一點。

那是 1915 年的中國,中國剛剛簽下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內憂外患,民智未開,面對被槍斃的革命者,底層民眾麻木不仁,爭搶人血饅頭。

如果說現在盛行躺平學,那當時的人恐怕就得鑽研 「 等死學 」 了。

但李大釗不想成為等死的人,他在陳獨秀的影響下回國參與辦《 新青年 》,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一生硬剛軍閥。

胡適說你這玩意救不了中國,軍閥給他寄來子彈。

38 歲那年,他被軍閥連續絞了 40 分鍾英勇就義,並沒有躺平。

除了李大釗,還有大家熟知的魯迅。

其實當時魯迅本來都覺得中國人無可救藥了,他把中國比喻成一間鐵屋,大聲疾呼,就算是喚醒幾個人,也沒有用。

但是他的好友錢玄同點醒了他:「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後來,魯迅寫下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 狂人日記 》,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投身啟蒙中國人思想的戰鬥中。

說到這,你可能會覺得,魯迅、李大釗們都是偉人,現在的孩子何德何能與之相比?

可是,他們在功成名就之前,不也和視頻中的孩子們一樣,在外人看來只是一個 「 不服氣 」 的年輕人嗎?

相較之下,這一代年輕人從小就接觸網際網路,對於各種信息的接收遠比以前要多,要雜。

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處理,讓他們對於網絡和社會的思考更加提前,自然也會有更多的觀點和想法。

同時,在網際網路時代,他們有著更多用來表達自己觀點的渠道與方法,這些年輕人的聲音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聽見,也引發了更多衝突。

他不想成為沒有同情心的人;

他不想成為不講義氣的人;

他不想成為沒有教養的人;

他不想成為一個半途而廢的人。。。

曾經代表了 「 網際網路主流話語權 」 的 「 老後浪 」 們,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想要拒絕這種聲音的存在。

差評君相信大多數人對這些孩子們的提醒是出於善意,可如果這些年輕人們真的因此沉默下去,如果連心中 「 想成為 」 的樣子都沒有 ——

會讓世界更好嗎?

畢竟,哪怕在十個孩子里,有九個孩子最終選擇了 「 躺平 」,可仍然有一個孩子選擇 「 站著 」,那對於這個社會來說,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就像魯迅說的那樣: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