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創秘笈 學生不做「低頭族」

大學老師創秘笈 學生不做「低頭族」

北理工副教授石宏霆在課上用抖空竹、打乒乓球的方式講解物理學原理

大學老師創秘笈 學生不做「低頭族」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老師李小號上了「熱門」,他開創的「獨門教學法」,將晦澀難懂的《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課程與《英雄聯盟》《魔獸爭霸》等遊戲結合,通過遊戲畫面截圖,講解《英雄聯盟》中機器人這個英雄的模型設計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日前探訪發現,北京的諸多高校中也不乏這樣的老師,在上課時有自己獨特的授課方式和內容,和95後、00後大學生的興趣點「無縫對接」,提升「出勤率」、降低「低頭率」,被大學生「好評不斷」。

抖空竹、打乒乓球讓物理「活」起來

「你們見過這個小玩意兒嗎?」昨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石宏霆走上講台的時候,把一個單頭空竹放在了桌上。在講到力學「剛體轉動」這個知識點時,他沒有過多解釋,而是拿起了空竹「先抖為快」。這讓學生們來了精神,有幾位學生躍躍欲試,也想上台「抖一抖」。

在石宏霆老師的「演示」中,課本中的知識點「活」了起來。這已經不是石宏霆第一次在課堂上「做運動」了,他在講「角動量守恆」原理時,專門找了一把轉椅坐上去,用伸展和蜷縮的姿勢轉了兩圈,通過一伸一縮兩個動作導致的不同轉速,來解釋角動量守恆現象。講「伯努利原理」時,石宏霆又帶來了乒乓球拍,用弧線球的運動軌跡說明空氣流速快慢與壓強之間的關系。

「上石老師的課不僅學會了物理知識,還瞭解了更多運動」,學生們給石宏霆起了一個外號「小叮當」,因為他們「永遠猜不到下一節物理課石老師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展示」。也為石宏霆「私人訂制」了「課堂展示表情包」,配上詼諧的話語,表達了對石宏霆物理課的喜愛。石宏霆的課程,從來沒有遲到和早退現象,學生普遍反映,物理沒有以前那麼難學了。

古詩詞詮釋數學定理 高數課座無虛席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無獨有偶,北理工數學學院副教授曹鵬把枯燥的數學課上成了「詩詞大會」,數學課本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被曹鵬用一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完美詮釋,「有些數學定理,同學們很難直觀理解,我就利用古詩詞,幫助大家理解和記憶。」曹鵬告訴北青報記者,課堂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如何上好「枯燥抽象」的課程,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成為老師們「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的首要任務。 「巧引妙借厚底蘊,文有詩詞言自華」,曹鵬的數學課從來都是座無虛席。

「考前翻翻曹鵬老師的語錄合集,就相當於給自己劃了重點。」數學學院2014級本科畢業生曹越琦對這位數學老師崇拜不已,「現在一提到傅里葉級數和傅里葉變換理論,我立馬就聯想到曹老師用《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來形容不同的『頻率』,成了條件反射了!」除了激發興趣,曹鵬的數學課還有着更大的期許:「我希望學生在我的課上,不僅學到數學知識,也能提升人文素養。」

「沉浸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穿越」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一門名為《科幻文學與影視創作系列講座》的公共選修課成了「網紅課」,這門課的授課老師就是被同學們稱為「和福爾摩斯有着一樣穿衣風格」的蘇湛。每次上課,蘇湛老師都會西裝革履,習慣系一個領帶,進入教室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把帽子脫掉,禮貌地放在桌子的一邊,然後開始他的課程。蘇湛擅長講述科幻文學和哲學、科學的關系。

「同樣是科幻電影,但《流浪地球》講的是人類為了種族生存而舍棄個人親情的故事;而《星際穿越》則更注重個人的情感」,蘇湛在講課時,更傾向於把學生們帶入某個科學情景去感受。

「每次上蘇老師的課,都有一種看大片的感覺,不同的是,你就是大片的導演。」國科大計算機學院學生劉翼豪告訴北青報記者,蘇湛的課堂,可以讓同學們在充滿「科學味兒」的虛擬現實中自由穿越,每上一節課,他們不僅對科學有了新的「幻想」,而且還能「自編自導」,創作出新的科幻作品。

至於為什麼開這門課,蘇湛介紹說,國科大是離科學最近的地方,這里的學生每天難免要和實驗室的「瓶瓶罐罐」打交道,突然有了一門在「虛擬現實」中穿梭自由的科幻文學課,既給他們枯燥的研究生活增添了「調味品」,又讓他們覺得科學有了「人情味兒」。

觀點

是否學到真東西是評價課堂質量的重要標準

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副部長林海也肯定了老師使用「獨門教學秘笈」帶來的積極影響。他說,高校課程難度大、學時有限,有些課程理論性較強,難免枯燥乏味。目前,一些高校「智慧教室」的廣泛應用和老師們創新教學方法的巧妙使用,將課堂知識和學生們的興趣點結合,確實提升了講課效率,「但評價教學效果的好壞應該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

林海舉例說,就像一節游泳課,如果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在1分鍾內游50米」,那麼,在學生學完這節課之後,教師要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評價,考查是否每個學生都能在規定時間內用規范的動作游完規定的距離。

「現在對課程的評價已經從評 『教』轉向了評 『學』」,林海告訴北青報記者,課程的好壞不能只看使用了哪些高科技或是「獨門秘笈」,更應該關注學生們學會什麼知識和能力,這就要求高校老師們在課堂上想方設法吸引學生們注意力的同時,更要注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能否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這樣才能讓教師教得明白,學生學得明白。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