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變學霸?那你一定要學會利用他們的「白日夢」

1

前段時間有部韓寒執導,沈騰主演的賽車主題電影很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

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男主在被禁賽的5年

沒有摸過賽車方向盤

用臉盆做方向盤

用掃把、拖把做檔桿,在家練習。

最終復出後

一舉擊敗對手

奪得冠軍。

電影很感人,很勵志

但是同時有人也萌生了疑問:

這樣子光靠空想就能得冠軍?

太扯了吧!

2

對於一個教育從業者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

並不是去跟產生這樣疑問的人爭辯電影的劇情設定

而是馬上想到了另一個的問題:

你們覺得對於想象力豐富的孩子來說

這種「白日夢」式的方法

會不會對他們以後的實踐任務有幫助呢?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艾倫·理查森

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抽取了幾個籃球運動員

把他們分成三組:

第一組每天練習罰球技能20分鍾

第二組每天花20分鍾想象罰球

但實際不投籃

第三組既不練習又不想象罰球。

過一段時間

第三組罰球技能幾乎沒有提升

而另外的兩組都有差不多程度的提

第二組每天只想象練習的球員

居然和第一組每天實踐練習的球員表現一樣好。

這個結果,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怎麼可能?

但之後的研究再次證明了

想象確實可以幫助實現現實

3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關於人腦結構變化的研究:

兩組研究對象智力相當

都沒有學過鋼琴。

試驗要求第一組每天彈鋼琴一段時間

而第二組跟上面籃球隊員一樣

只想象彈音階

而不實際操作。

實驗前後對所有對象做頭腦掃瞄

以便測量兩組人員前後頭腦發生的任何結構性變化。

結果發現

想象中演奏和實際演奏都導致與手指運動相關的腦區功能顯著增強

所以也就是說

即使是只有想象

而沒有實際去彈鋼琴的的那一組

他們的大腦功能也被改變了

是不是很震驚?

4

既然這種想像這麼重要

我們該如何應用到教育當中呢?

家長可以試下下面的方法:

積極地鼓勵孩子去想象

很多家長自己沒有想象力就算了

還經常打擊孩子

對於積極的想象

之前文章我就說了

我們要充分的鼓勵

讓他們能夠保持良好的想象習慣

鍛鍊相關的腦區功能

孩子的大腦可塑性是非常強的

看到任何事物不要着急給出定義

讓他們先發揮。

比如我跟孩子們去看電影

他們喜歡吃爆米花

我就拿一顆然後問孩子

這顆爆米花像什麼?

他們說出一個吃一個

不能重復。

這樣的結果就是

他們會擁有非常好的想象力

而且觀察力也提高了

最後連每顆米飯顆粒都能看出不同的變化來。

引導真實的想象練習

做到上面的一點

才剛剛開始

要想用想象去影響實踐

還得引導他們儘量作出真實的想象

比如上面說的投籃

要把每個動作都作出真實的想象

把從拿起球

到把球投進籃筐

這個流程都在腦子里做一遍。

年齡小的孩子

可以跟他們玩一些「想象遊戲」

讓他們閉上眼睛

然後告訴他們現在我們出去做遊戲

從他們熟悉的場景開始

把走幾步路

到哪里拐彎

拿起什麼東西全部講一遍

慢慢的

他們就會自己學會了

還會來帶你玩

這樣有助於他們建立真實的想象。

好處就是

以後他們寫作文,考試,學樂器

都非常有幫助

因為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

想象的成分就是表象

表象和知覺的技能是等價的

神經系統很多時候

並不能區分想象的經歷和實際的經歷

尤其是當你的想象接近真實的時候。

所以經常有人說

要成功

先要想象成功。

其實是有道理

而且想象的越具體

成功的機會就越高。

想象與實踐結合

想象固然是好

但是也不能完全脫離實踐

而要將想象和實踐相結合

有條件就努力實踐

沒有條件那就利用想象能力,交替進行

比如下個禮拜有演講比賽

白天可以找個場地大聲地練習

晚上也可以躺在沙發上

閉上眼睛做真實的想象訓練。

這樣既避免實際練習的枯燥

又能提高練習的效率

而且想象的練習和實際的練習是互補的

想象練習不會讓身體產生疲勞

也不受場地限制

但是可能會讓大腦疲勞。

實踐練習可以讓大腦放鬆

但是受場地限制

也會讓身體疲勞。

兩者結合

剛好優劣勢互補

事半功倍

最後,把美國高爾夫教練阿列克斯·莫里森的一句名言送給大家: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你首先要對這件事情要有清晰正確的心理圖像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暉哥育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