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加強高校美育 學生修滿藝術課學分方能畢業

中新網4月11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各高校要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畫,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

教育部加強高校美育 學生修滿藝術課學分方能畢業

資料圖:在北京建築大學舉辦的「明清官式建築彩畫藝術展」。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

《意見》提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美育工作取得可喜的進展。但是,高校美育工作與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與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還不相適應,與滿足廣大青年學生對優質豐富美育資源的期盼還不相適應。

《意見》要求,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師資隊伍建設和場館設施明顯加強,推進機制和評價體系日益完善,高校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顯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多樣化高質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高等學校美育體系。

《意見》明確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點任務:要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為重點,緊緊圍繞高校普及藝術教育、專業藝術教育和藝術師范教育三個重點領域,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教學。

普及藝術教育方面,各高校要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畫,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鼓勵學校因地因校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積極探索創造具有時代特徵、校園特色、學生特點、教育特質的藝術實踐活動形式。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微課展示,培育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美育精品課程。

專業藝術教育方面,高校要創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學科專業體系。專業設置應與學科建設、產業發展、社會需求、藝術前沿有機銜接,建設好國家級一流藝術類專業點。提高高校藝術人才培養能力,加強卓越拔尖藝術人才培養,鼓勵和支持藝術類高校和綜合性大學聯合開展藝術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着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造就文化底蘊豐厚、素質全面、專業扎實的藝術專門人才。

藝術師范教育方面,支持高校設立並辦好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戲劇教育、戲曲教育、影視教育相關專業。建設一批高師改革試點學校,大力開展高校藝術師范專業學生和教師基本功展示活動,引導藝術師范專業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培養造就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於創新教學、善於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中小學藝術教師。

《意見》還明確了高校美育工作的主要舉措:建強美育教師隊伍,深化美育教學改革,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等。

《意見》要求,高校要按照在校學生總數合理安排普及藝術教育教師,鼓勵高校探索實施公共藝術課特聘教授制度。要加大教師教學崗位激勵力度,鼓勵高校建立符合美育特點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考核評價機制,為美育教師職稱晉升、職業發展、教學科研成果評定等提供支撐。

《意見》要求,推進美育教學改革與創新。促進高校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與各學科專業教學、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 探索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規劃建設一批高質量美育慕課,擴大優質課程覆蓋面。

《意見》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美育培根鑄魂的基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持續深入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傳承的力量」「五月的鮮花」等品牌活動。藝術專業院校要大力推進主題性藝術創作活動,實施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畫。

《意見》要求,引導高校美育教師和學生強化服務社會意識,提升服務社會能力,支持高校參與基礎教育的美育教學改革、課程教材建設等工作。實施高校美育浸潤行動計畫,依託「結對子,種文化」「校園文藝輕騎兵」等項目,積極開展對口定點幫扶、支教扶貧、社區服務等美育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分挖掘高校藝術場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推動高校藝術場館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免費開放政策實施范圍,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將博物館、美術館向社會有序開放。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