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多少父母正以愛的名義「吃掉」自己的孩子?

警惕多少父母正以愛的名義「吃掉」自己的孩子?

故事發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唐人街的一個華人家庭。寂寞的「空巢」媽媽意外遇到了一個由包子變成的小男孩,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動人的母子之情慢慢變質為以愛為名的「綁架」,直到媽媽一口把他吞下……斬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包寶寶》只有短短八分鍾,沒有一句台詞,卻生動講述了一個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話題——在愛與束縛中互相撕扯的中式親子關系。

一隻「包子」引發的思考讓無數人感動中夾雜心酸。的確,我們中的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無私又自私的愛:幼年時,父母是溫暖的港灣;長大後,他們是甜蜜的羈絆,註定跋涉遠方的孩子和不願退場的父母之間似乎總有一道鴻溝。究竟該如何愛孩子,永遠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課。

在「包媽媽」身上仿佛看到了無數中國家長的影子

一位百無聊賴的母親,一位匆匆離場的父親,一個備受寵愛的「寶寶」……片頭寥寥幾個場景,就刻畫出常見的中國家庭生態——在父親普遍缺位的育兒環境中,母親為孩子傾盡所有,逐漸迷失自我。

「在包媽媽身上,仿佛看到了無數中國家長的影子。」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冉冉看完《包寶寶》後坦言,「我的父母就是『老母雞式』的中國家長。」猶記得四年前,她收到哥倫比亞大學的錄取通知,父母不放心她獨自前去,買了機票一路護送她到學校,碰到生日、中秋等特殊日子,還常常打「飛的」過去為她燒飯。

「在國內,老師和家長往往扮演着監管者和督促者的角色;出國後,無論是繁重的學業還是瑣碎的生活都要靠自己,所以留學生涯對很多中國孩子來說,既是難得的自由時光,也是對自我、對父母、對親子關系的一大考驗。」冉冉說:「我特別理解包寶寶的叛逆,親情誠然寶貴,但父母過多的干涉,有時候真的會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事實上,《包寶寶》這個關於家庭、母性、放手的故事靈感,正是來自生於中國重慶、長於加拿大的華裔女導演石之予的親身經歷。「小時候在多倫多,母親總把我當做手心里的小包子,她不許我亂跑,最好一刻不離她的視線。」影片中最駭人的鏡頭——媽媽吃掉包寶寶,也源自其母親說過的一句話:「真希望把你裝回肚子里,這樣我就隨時清楚你在哪里。」

「盡管在育兒實踐中,妻子們理性上總是希望丈夫多些參與和幫助,但實際上,卻往往不那麼願意分享自己的角色和背後的決策權。」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咨詢與發展中心副教授周圓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這種「極端母愛」的一大成因——女性需要通過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照料行為,來完成對自己「母親」身份的確認。這種排他性認同感的建立方式,也決定了大多數母親是父母之中更「用心」但也更「偏激」的一方。

當深沉的父母之愛以強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為底色,那句「為了你好」,很可能就是在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父母「吃掉」的不僅是孩子的自由空間,也是他們真實的自我。

其實,石之予為《包寶寶》設計了兩個結局。其一是媽媽為包寶寶和女友建了新房,但最後一怒之下,把他們全吃掉了;另一個是媽媽吃掉包寶寶後崩潰住院,醒來後才發現這只是一場夢,隨後她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兒子——一個發型很像包寶寶的男孩。正如觀眾們在影片中所看到的那樣,石之予選擇了第二個結局,她為可憐的天下父母心保留了一份溫情,也為中式親子關系憧憬了一個更理想的結局。

各自獨立而心心相依,才是健康的親子關系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包寶寶》其實是《超人總動員2》在美國上映前的「餐前甜點」。一個帶有濃郁的東方風味,一個延續着輕松的西方風格,兩部同樣以家庭為題材的影片,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親子相處之道。

《包寶寶》中母子衝突的一個小高潮源於包寶寶的戀愛,當他帶着金發碧眼的未婚妻跟媽媽告別,才讓徹底失去兒子控制權的媽媽崩潰痛哭;而《超人總動員2》中也有類似情節,但超人父母面對女兒的交友行為卻表現得格外開明。

其實,對於親子關系的評價,很難分出對錯或優劣。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曾下過一個經典論斷:「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在家庭教育專家看來,一段健康且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有適當的距離感,而這種距離感應該從孩子幼年時便有意識地培養。

小敏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在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她幾乎和他形影不離,「每天一下班就奔回去」,結果一上幼兒園,孩子就出現了明顯的分離焦慮。她意識到不能這樣:「真正健康的親子關系應該張弛有道,母親不在的時候,孩子也可以快樂地獨處,對母親來說,也應如此。」

華東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教授、兒童心理教育專家陳默表示,在出生六至八個月左右時,孩子就會開始產生分離焦慮。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早期依戀關系」,指的正是嬰幼兒和養育者之間的交互關系,一般可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矛盾型三類。其中,安全型依戀關系是最好的,也是最正常的,這類媽媽母性意識強,能讓孩子很好建立起心理安全感,但這份安全感中也包括了「分離之後的安全感」。

「包媽媽的悲劇在於自我價值的缺失。」復旦大學心理系教授張學新說,有些女性之所以會活得越來越像一個「妻子」「母親」甚至「奶奶」「外婆」,而不是「自己」,正是因為她們把情感過多地寄託在他人身上,以對方的價值取向為核心,讓丈夫、孩子的價值超越了自己的價值。「但對獨立個體來說,自身價值應高於其他。」

張學新也承認,「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成分,同時也是傳統農耕社會的特點,因此,中式親子關系才成為一種傳統。「農業社會需要勞動力和生活經驗的代代相傳,人在年老之後需要後代贍養,因此,『孝』更像是親子之間的一種契約,而不止是天然的親情。」在他看來,親而不密、孝而不順、各自獨立而心心相依的親子關系才更有利於父母、子女的共同成長。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美國國際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