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孔子學堂|孔子原來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太有學問了

說起名字,上學背古詩、古文的時候,大家都遇到過一件很頭疼的事,就是記古人的名字。

單記一個名字其實沒什麼,但每個古人總有那麼幾個「別名」:有的叫「字」,有的叫「號」。

比如,陶淵明,字元亮,晚年更名為陶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今天咱們就來科普一下,姓、氏、名、字、號。

中國孔子學堂|孔子原來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太有學問了

許慎《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姓」的本義是「生」。

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

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

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

姓起源於母系社會,代表母親一系,子隨母姓。所以中國上古著名的姓氏大多帶「女」字旁。

中國孔子學堂|孔子原來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太有學問了

我們常說「孔子,名丘,字仲尼」,可能以為孔子就是姓孔,其實是不對的。

孔子姓什麼?正確答案是:姓子,孔是他的氏。

子姓衍生出若干分支,其中一支以孔為氏族名,孔子就是孔氏的第六代。

所以完整的說來應該是: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姓氏不分家,先有姓,後有氏。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

以現代概念而言,姓是一個人的根目錄,是血緣符號,氏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符號,從一個姓里可以分出很多個氏。

中國孔子學堂|孔子原來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太有學問了

「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

春秋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

《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戰國以後,姓氏不分,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漢代以後,姓氏合一,統稱為姓。

中國孔子學堂|孔子原來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太有學問了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

《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黑,看不見對面的人,所以給自己起名來辨別。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

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

而且,中國古來對人的取名非常重視,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響下,更有一種儀式感,父輩給孩子取名也更加講究,帶著期盼、祝福、深意。

中國孔子學堂|孔子原來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太有學問了

而且名還很有時代意義和特色,比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取名講究高雅,喜歡以「之」命名,如王羲之、王獻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新中國成立時期的建國、建黨、建軍、愛國、愛黨、愛民等;

以及現在的紫萱、子軒、梓軒、子萱、子璇、子涵、紫涵、梓涵等。

中國孔子學堂|孔子原來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太有學問了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在古代,成年後,要給予相應的尊重,長輩可以直呼其名,但是同輩人之間就不能了,所以就有了字,方便他人稱謂。

「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也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

同輩之間或晚輩稱呼長輩時要稱字,不能直呼其名。個人自稱時,只能用名或號,不能自稱字,否則就是妄自尊大。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遺,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平與原二字相連;諸葛亮,字孔明;岳飛,字鵬舉等等。

中國孔子學堂|孔子原來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太有學問了

同「字」一樣,「號」往往也是「名」和「字」的延伸,所以「號」又叫別稱、別字、別號。

按照《周禮》的說法:「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號是一種美稱,直白一點,就是自我標榜。

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繫,而號無任何限制,別號始於唐,盛於宋,而亡於清。

來源:kknews中國孔子學堂|孔子原來姓「子」?古人的姓、氏、名,太有學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