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樣的日子里,不拿上一本書嗎?

但拿上一本書就完了嗎?買書怎麼選、讀書怎麼讀、如何靜下心、怎樣讀得精?門門都是學問,項項都是經驗。

本周《聲音》,《成都日報》的五位評論員將帶來各自對於讀書的感悟與分享。

讀書一向是我們工作的手段。這一次,我們把自己作為方法。

評論員陳宇祥:讀書有「痛感」才有益

現在的世界,早已不缺書籍,也不缺讀者,缺乏的是關照自己的閱讀。日常生活中,面對書架上的「神明們」,我們常是泛觀博覽一番,點評天下人物是非,只讀出了己是人非、我功人罪,把書讀成了自我雅趣的標榜,社交上的知識炫耀,而唯獨缺了關照自我。

我曾經也有過知識焦慮,讀書喜好博覽貪多,品評他人是非。直到了解了古人讀書講求如用藥治病一般,要切己用功的道理,才慢慢有所改變。古人講讀書要切己,即以書為鏡,照見自己過往處事待人不足不是的地方。所以讀書要讀得有「痛感」,把自己作為問題,帶入書本中去審視反思。

那種閱讀時悚然背脊發涼,出一身冷汗「自覺己非」的時刻,才是古人講的看人文字須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切己讀書法。讀書讀到這種程度,或許才是把閱讀當成一種只關乎自己的事去做,讓書本與自我關聯起來。把自己作為問題,真誠地向書本敞開,激勵自己改進。這樣的閱讀才能持續鞭策自己進步,讓曾讀不下去的書,更自然順暢地讀下去。

讀書或許不是證明自己正確的事,而是一場自我精神上通經活絡的按摩與懲治。如《論語》中記錄的孔子弟子子路,在聽聞了一個道理還不能實踐之前,唯恐又聽聞另一個道理一般,讀書時要對自己誠實,對書本有敬畏,勇於改進自己的問題,才算是「開卷有益」,也才能未讀前是一種人,讀了後讓自己變得好一些。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最近在讀:《日本世相系列:飽食窮民》

作者:齋藤茂男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薦語:該書真實記錄了日本經濟泡沫時代,人們面臨著加班過多、心理疾病增多、深陷消費主義、借貸無力償還等社會問題,以及提到對這些問題的反思與解決方法,或許對於我們當下生活有警醒與鏡鑒作用。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評論員陳仕印:投機取巧練不成、練不好

上大學的時候,在《史記》導讀這門課上,我讀了《貨殖列傳》一文。當讀到「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句話的時候,我真切地被經典文本的穿透力與普適性所感染。

也正是這堂課,讓我感受到了經典書籍的魅力,也改變了我的閱讀習慣和口味。此前,我喜歡閱讀一些輕鬆的、不燒腦的書,音頻視頻可讀、走著躺著也可讀那種。但閱讀就像練功,敲鑼打鼓輕鬆歡快就能學會的幾乎是招式和套路,而綿遠悠長的那股雄厚內力,需要日積月累的艱苦修煉,投機取巧練不成、練不好。

很多書,尤其像《史記》這類傳世經典,凝聚了作者畢生的心血和思考,讀這樣的經典書籍,就是在和歷史上最有學識、最有智慧的人對話,讀這樣的經典書籍,一本勝過十本甚至百本快餐書。與其花時間閱讀大量含氧量低的書,不如選幾本自己喜歡的經典書籍,日啃十頁積跬步,集腋成裘至千里。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閱讀的渠道和內容太多,連以本為單位的暢銷紙質書都成古董了,更多人是在手機或閱讀器上,關注公眾號,下載電子書,碎片式閱讀。比如說,近兩年中美關係跌宕起伏,自媒體上蹭熱點解讀中美關係的文章不勝枚舉,但這些內容大部分是為了迎合公眾口味而量身投喂,看得再多,益處不大。

對此,我花了幾十元錢買了米爾斯海默的一本經典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在書中,他以清晰易懂的文筆,解釋了為什麼安全競爭與國際體系緊密相關,並且區分了大國權力競爭的不同模式。

幾十元資金成本和一周的時間成本,就能加深對國際關係問題的認知和理解,這樣的經典書籍值得一讀。由此觀之,快餐內容和經典書籍,哪個更值得閱讀,不言自明。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最近在讀:《大國政治的悲劇》

作者:約翰·米爾斯海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薦語:也許我們可以不同意作者的結論,但其理論分析框架和大量歷史證據,以及論證的方式,讓人受益匪淺。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評論員張帆:讀一本書,要怎麼開始?

要弄清這個問題,似乎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一系列問題:我最近有沒有時間看書?要選小說、散文,還是歷史、哲學?讀完這本書,我大概要花多長時間,能從中收穫什麼?……如此這般、積年累月,在「我」與書之間逐漸橫亘起一道難於逾越的屏障。

但開始讀一本書真的那麼複雜嗎?種種「開始」,其實更多是我們自己在給讀書這件事加高門檻。說到底,我們在逃避的,不過是用一種相對「辛苦」的方式,去認識世界,打磨自己。

讀書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讀好書則更是要耗費心力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作者的思維里。與看視頻、刷新聞相比,讀書需要更專心的投入、更長線的思考;與看暢銷書相比,閱讀經典名著更需要熬過一段「適應期」,找到進入「黃金屋」的那把鑰匙。相比於這個時代,每天爭相湧現在人們眼前的各種信息,書籍似乎更像是一個需要你經歷千辛萬苦,去探索發現的秘境。在這片秘境里,你可以感受喜怒哀樂,也可以回歸生命本真,但前提是你需要拆下那些圍困著你的前見,讓自己作為自己,去體會那些偉大心靈之所以偉大的地方。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最近在讀:《獵人筆記》

作者:屠格涅夫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推薦語:這是一部形式獨特的隨筆集,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在描繪俄羅斯自然風光的同時,融入對地主、管家、磨坊主婦、城鎮醫生、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人物形象的描寫,美麗風景與人文景致交相呼應,進而引發了對人的價值與尊嚴的思考。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評論員馬玉寶:閱讀,更要與世界參照

你讀書時候,世界只有你和作者,你抬起頭,世界還是世界。

如果說讀書真的有用,那用處就是讓你活在這個當下,不太懼怕,不太恐慌,也不太無聊。那種感覺就像你身處電梯中,忽然有一本書從天而降,於是你趕緊拿起來讀了,可能不是那麼好,但總要好過你看旁邊的櫥窗里的廣告。

讀書,就是賦予時間意義的過程。但時間也不太夠用,一周讀一本,一年也就是50多本,一生中能讀書的時間,也就是那四五十年,算下來,兩千多本。但光中國一年出書的品種就有幾十萬,一生也讀不完。

書要看,世界也要經歷,這是相互參照的過程。你得先有一串葡萄,才能考慮用怎樣的方式,把它熬成葡萄汁還是葡萄酒,而不是想著憑空得到這一切。

讀書於我,就是心不靜時的強迫,內心空洞時的填充,無事可為時的選項。讀書,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別把它當成多麼重要的東西,也別賦予它多麼崇高的意義。小細水,長長流。世界那麼大,爭取多看看。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最近在讀:《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

作者:丹尼爾·利伯曼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薦語:通過了解人類了解自己,通過了解進化了解命運。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評論員劉金陳:稿子寫不出來就讀讀書

說實在的,在討論閱讀這個話題時,我是沒什麼底氣的,總擔心自己稍不留神就露了餡。一方面,是讀過的書不算多、更難成體系;另一方面,或許在於讀書的習慣過於糟糕。

躺在床上讀、窩在沙發上讀、蜷在地板上讀,我會怎麼舒服怎麼讀,但基本不會泡杯茶正襟危坐在書桌前讀,深夜一邊讀書一邊小酌的事倒是經常干。還有一點,我喜歡同一時間段翻好幾本書,今天或許在翻這本、還沒讀完,明天卻翻開了另一本書,至於選章節讀、跳著讀更是常事。這樣的壞處就是鮮少能把一本書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完完整整地讀完,從中所獲有限,但我並不追求到底讀完了多少本書,只是喜歡並享受閱讀的過程。

對於我來說,讀書只是一件安靜且放鬆的事。晚上睡不著讀讀書、稿子寫不出來讀讀書、高鐵上憋得難受讀讀書,讀書可以緩解所有的不自在和不舒服。

客觀來說,我的閱讀習慣是很糟糕的,不僅所獲有限,更消解了閱讀這件事的莊嚴性和嚴肅性,有些類似於近年來飽受批評的「碎片化閱讀」。說起來,對「碎片化閱讀」的批評我都贊同,但真要我每天定時定量端坐於書桌前閱讀,我會覺得累得慌。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最近在讀:《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作者:嚴飛

出版社: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推薦語:這本書以當下中國的故事引出經典社會學理論,深入淺出、容易進入,不僅能領略社會學經典理論的魅力,更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周遭世界提供了方法。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本報評論員 陳宇祥 陳仕印 張帆 馬玉寶 劉金陳 製圖 薑蓉 編輯 李旻 校對 田莉

來源:kknews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