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游成為青少年通往戲曲的橋梁

讓網游成為青少年通往戲曲的橋梁

【導讀】本報 3 月 17 日刊發《3000 萬遊戲玩家中可能誕生新戲迷嗎》,對熱門網游《天涯明月刀》牽手傳統京劇藝術進行報導並提出思考,引發熱議。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傅謹專門撰文對此話題展開論述,鼓勵傳統戲曲人積極嘗試——專業戲曲人參與遊戲的程度越深,戲曲就越有可能和遊戲和平共處,進而讓遊戲成為戲曲普及與傳播的重要渠道

眼下,網絡遊戲《天涯明月刀》特地為玩家開發了一個和京劇相關的版本 ” 曲韻芳華 “,讓玩家可以化身為京劇演員,穿上虛擬的戲裝登台演唱一曲。這個新穎的版本是遊戲開發者攜手上海京劇院的著名演員,雙方通力合作的結果,一經推出就獲得不少人的好評。當然,質疑聲也如影附形而來。最常見的擔憂,就是怕京劇這樣的傳統藝術在遊戲中被庸俗化,傷害了京劇的特性與氣質。

讓網游成為青少年通往戲曲的橋梁

坦率地說,多年來各款風行的網絡遊戲(包括手遊),在人物造型等方面的特質與傳統京劇的區隔顯而易見,即使是此次隆重推出的 ” 曲韻芳華 ” 這個大版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汲取和再現了京劇的元素,尤其是設計者對京劇的精華及其美學的理解到底有多深入,依然是可以討論的。畢竟京劇從最直觀的造型到敘事、乃至於音樂風格等方面,都是在悠久的民族文化歷史基礎上形成的,而從電子遊戲誕生之日起,中國的遊戲業就一直在不同程度地模仿着美國和日韓的遊戲,不只是畫風等視覺上的特點,還包括故事與人物關系等等與社群相關的行為方式,更內在的則是審美趣味與基本價值體系。

近年來,隨着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各領域日益復蘇,經常有遊戲公司希望推出更具中國色彩和中國風格的新的遊戲產品,這樣的努力方向應該充分肯定,但是在相當多的場合,中國元素依然只停留於表層,即使是既能充分體現中國文化特色又很契合青少年娛樂心態的武俠題材的遊戲產品,人物在臉型和穿着等方面或許有些中國風,卻依然夾雜着日韓動漫式的行事方式和語言習慣,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從事電遊行業的一代人根本上就是喝着日韓動漫的奶水長大的,他們對日韓動漫的造型和敘事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傳統藝術,所以在遊戲本土化的努力方面,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大量異域風格的遊戲對青少年一代人審美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早就到了不能不加以重視的程度。面對來勢洶涌的電子遊戲潮流,我們並不是只能躲在角落里哀嘆,眼看着青少年和傳統文化的情感疏離而無所作為。要拉近青少年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有盡可能多的機會接觸傳統文化,而我始終相信民族文化傳統經典具有無法抵擋的魅力,只要找到了合適的途徑,青少年血液里被壓抑了的文化基因就有可能被激活,他們自然會去主動探索與尋找更地道更純正、更豐富的京劇藝術精品。

讓網游成為青少年通往戲曲的橋梁

所以,即使網絡遊戲《天涯明月刀》的新版本 ” 曲韻芳華 ” 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其中加入的京劇內容也還偏少,但是讓京劇以各種方式進入受青少年喜愛歡迎的主流遊戲,終究比起自設藩籬更好。實際上在這方面,稍遠的例子,是白先勇先生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他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樣板,讓大量年輕人走進了崑曲的劇場,成功地讓古老的崑曲成為時代的偶像;同樣,上海京劇院的王珮瑜、史依弘等優秀表演藝術家也在通過她們獨特的方法,讓越來越多青年人進入京劇的劇場。而對於那些因為還沒有機會邁入京劇門檻,因而對京劇為代表的傳統藝術還存有某些偏見的人們,只要有機會接觸京劇,就有發生改變的可能。

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認為,遊戲的沖動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重要的區別之一,而遊戲就是人類向藝術和審美提升的最重要的通道。尤其是在大型電子遊戲越來越深地介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的當下,善用遊戲,讓它成為青少年通往戲曲的橋梁,決不是一件壞事。至於努力傳遞正確的戲曲知識,努力捕捉並掌握戲曲在造型上和敘事等方面的美學特徵,至少讓遊戲里的京劇被有點京劇知識的玩家少一點吐槽的機會,這樣的要求應該不算太苛刻,而要想實現這個小目標,其實是需要京劇人參與的。京劇界參與遊戲的程度越深,戲曲就越有可能和遊戲和平共處,有朝一日,電子遊戲不經意間就成了戲曲的普及與傳播的功臣,豈非美事一樁?

作者:傅謹(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