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的旅遊觀光要適度

保護區的旅遊觀光要適度

王曉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近來一些自然風景區相繼關閉接待遊客,比如被稱為「天神後花園」的青海年保玉則景區正式關閉、青海湖鳥島停止接待遊客、西藏珠穆朗瑪峰保護區絨布寺以上的核心區也被禁止遊客進入。這些景區都是位於保護區內,生態環境脆弱,需要重點保護。在短短幾年中,它們經歷了快速發展,產生問題和被迫關停的「三步走」,無論對於環境和觀光遊客來說,損失都是很大的。對環境而言,短短十多年,保護區里垃圾大量增加,自然景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對遊客來說,在這些景區開發前,有機會進入這里觀光,盡管那個時候條件可能比較艱苦,但是欣賞到了美麗的景致,現在卻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了;從投資的角度看,不管是商業投資抑或是國家投資,在旅遊被叫停以後,投資都可能會有損失。

停止大規模的遊客進入這些地區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因為這不僅是在保護生態環境,更是在保護所有人的利益。大量人群的進入給保護區帶來難以承受的環境壓力,垃圾的影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人們可能意識不到的是遊客本身也對環境造成影響,汽車的碾壓、遊人的踩踏,都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環境,即便把所有垃圾都撿拾干淨,那些生態脆弱地區也不可能承載太多人的進入。同時,大量觀光遊客進入以後,遊客的體驗度也在下降。這些地區本來是人煙稀少的地區,但是在旅遊開發以後,遊客大量進入,比如在旅遊高峰時期,珠穆朗瑪峰大本營上遊客摩肩擦踵,人滿為患,但是能看到珠峰的人卻很少,夏季的雲霧經常將珠峰隱藏起來,許多遊客千里迢迢趕赴珠峰,花了很多錢,但是並不能看到世界第一高峰,只是看到擁擠的人群和汽車。

所以,這些地區的旅遊盡管停止了,但是留下的經驗和教訓是深刻的,需要我們認真總結。

首先,保護區的旅遊觀光要適度發展。保護區往往是一些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這些地方也希望經濟能夠快速發展,而旅遊觀光業作為「無煙工業」,往往成為這些地方經濟發展的首選。保護區的自然風光無疑最有吸引力,它們也經常成為旅遊業發展的標志。無論是世界第一高峰還是天神後花園,都是非常吸引眼球的,它們被作為宣傳的標志性景觀,通過媒體的推介,其影響迅速擴大,大量遊客因為要看到這些稀有的景觀而去這些地區旅遊。過去人們往往只看到旅遊業積極的一面,比如增加收入,與採伐、加工和種植業相比,旅遊業對環境的破壞較少。適度的旅遊觀光對當地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是過度的旅遊業發展就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不僅會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而且也會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產生負面影響。這些自然風光優美的地區從來不乏遊客,少量的遊客並沒有對環境產生很大壓力,但是問題在於市場化運作以後,旅遊比保護受到更多重視,旅遊經濟甚至替代了當地傳統的農業和畜牧業,超出了環境的承載能力。保護區的觀光旅遊應該建立在生態環境和文化得到保護的基礎上,而不能讓旅遊壓倒一切。

其次,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要以保護為第一目標。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基礎設施也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可以促進環境保護,但是過度的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交通、住宿和餐飲是旅遊的前提,如果沒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食宿設施,也就不可能有大規模的旅遊。基礎設施不僅為大規模旅遊提供了便利,事實上,許多基礎設施本身就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比如瀝青公路對凍土層可能有影響。因此在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也要適度。

第三,要防止大規模旅遊對當地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許多保護區都在邊遠山區或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有獨具特色的文化風俗,這些文化風俗是適應當地的環境而逐漸形成的,凝聚了當地人的生存智慧,但是過度發展的旅遊會損害當地的文化,比如旅遊產業侵占了原本的農業或畜牧業生產,放棄農業和畜牧業的農民轉而從事旅遊服務業;大量外來的旅遊經營者將大量商業元素移植到這些景區,改變了當地的文化構成。

保護區並非不可以開展適度的觀光旅遊,簡單地禁止所有遊客的進入並非持久之計。當然停止大眾旅遊也不意味着就要開展以高消費為主要特徵的高端旅遊,保護區的觀光旅行應該是建立在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基礎上的,更多地開展以自然觀察、自然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觀光學習,融教育與觀光為一體。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搜狐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