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75周年:”戰爭”到底什麼時候開打的?

全文約3100字,大約需要8分鐘

前言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週年,75年前日本正式投降,二戰也隨之結束。

之前有這麼一個段子,就是說一個八路軍的長官,跟手底下的士兵說:「抗戰已經到了第七個年頭了。」這位長官確定不是穿越過來的嗎?

(圖為抗日劇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是他說的這個八年抗戰,是咱們大家都普遍認同的這麼一個說法。所謂「八年抗戰」呢,就是從「七七事變」開始算起,咱們的教科書上也說:「七七事變標誌著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十四年抗戰,這就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了。無論是八年還是十四年,都是被我們接受的說法。但是我如果跟您說,還有一種說法,是從1941年,中日兩國才開始「正式交戰」,您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呢?

那麼,這個1941年的說法是怎麼來的?中日兩國又為什麼到1941年才「正式交戰」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事情。

歷史背景

咱們先說說為什麼是「1941年」,因為在這一年的12月9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才發佈了中日對戰佈告,中國這才正式對日宣戰,中日雙方才真正意義上成為「」交戰國「,但是咱們都知道,打1931年,日本和中國就已經在東北交了手了。

(圖為九一八事變後街上的日軍。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一直以來咱們普遍的說法是「八年抗戰」,也就是1937年到1945年,中國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說艱苦卓絕是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咱們中國和日本的國力,客觀的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就已經開始崛起,到了二戰時期它的經濟、軍事實力都是亞洲第一位,也是亞洲唯一一個不是殖民地的國家。而咱們中國當時是個大弱國,先不說經濟軍事怎麼樣,光是國家內部的內鬥就夠演上好幾部電視劇的了。

各位朋友您先別急著噴,聽筆者給大家列幾個數據,咱們一起分析一下:1937年的時候,日本的工業發達,幾乎什麼都能自己造,當年的工業總產值為60億美元,咱們中國除了一些輕工業之外,主要依賴進口,工業產值僅僅13.6億美元。

而各種戰略物資,就更沒法比了,生鐵產量日本將近240萬噸,咱們中國把被日本占領的東北加一塊還不到一百萬;鋼產量日本為600多萬噸,咱們還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而石油產量就更可憐了,日本為39.3萬噸,咱們中國就只有0.02萬噸,連人家的零頭都夠不上。

(圖為日軍坦克。圖片來源於網絡)

軍事方面就更沒法比了,1937年的時候,日本自己就能生產槍枝、大炮,飛機、坦克、軍艦,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好使;咱們中國除了能生產少量輕武器之外,主要都靠著外國的援助。

面對這種高下立判的對比,也就難怪為什麼國民政府對抗日一開始就沒有什麼信心了。

中國為什麼不宣戰?

面對這種局勢以及宣戰之後可能帶來的「國際後果」,國民政府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討論,大會是開了一個又一個,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暫不宣戰,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這麼一個方針。

那是不是各位會認為是國民政府慫啊,人家都打都你家門口了,你還不敢宣戰。還真不是這樣的,國民政府這麼做,確實有他的道理。

(圖為盧溝橋事變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如果對日宣戰的話,中國和日本就變成了交戰國,在國際上有這麼一個約定,就是任何國家都不能給交戰國提供物資、武器方面的援助,要保持中立態度。

因為你一旦提供援助了,就說明你是支持其中一方的對吧,這樣就等於你是其中一國的盟友了,就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捲入戰爭。

這對國民政府可以說的大大的不利啊,本來咱們就什麼也沒有,就指著這點物資和武器活著呢,結果一拍腦門宣戰了,物資武器人家就不給了,也不能給了,那中國還靠什麼打啊?所以盲目宣戰之後可能會加速中國的滅亡,後來也證明了,這種做法在當時也確實算得上機智。

(圖為援華物資。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且這個時候,國民政府還幻想著英美等國家站出來「主持正義」,在「人道主義」之下博得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所以到1937年,國民政府也只發表了一篇《自衛抗戰聲明書》,說明不是我們要打的,這是在日本侵略之下無奈的自衛行動。

(圖為《自衛抗戰聲明書》。圖片來源於網絡)

您也別覺得國民政府什麼軟弱啊、不抵抗什麼的,任何國家的行為都要根據當時的局勢來判斷,可不能腦子一熱就怎麼怎麼樣了,中國當時的情況就是這麼一個情況,所以後來國民黨的很多妥協退讓也都是在這一基礎之上發生的。

這個時候您別跟我說什麼民族大義,民族大義雖然更夠激勵人心,但是血肉之軀是擋不住鋼鐵洪流的。

但是由於中國太大了,日本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無法自拔,日本想完全占領中國也是天方夜譚。就這樣一直拖到了1941年,不僅中國沒滅亡,太平洋戰爭還爆發了,美國隨即對日宣戰,日本人把美國人惹火了,自己的末日也就要來了。

(圖為日軍偷襲珍珠港。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日軍自從1937年開始就不斷封鎖中國的海岸線,切斷中國與外界的聯繫,甚至一度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內陸國家,但是1941年由於美國的參戰,這個時候對日宣戰已經再也不會造成「國際影響」了,所以國民政府也隨即向日本宣戰,中日兩國打了十年,這才算「正式交戰」。

日本為什麼也不宣戰?

中國不宣戰,是因為自身實力不行依賴外國援助,那日本比中國強那麼多,咋就也沒宣戰呢?其實關於是否宣戰這個事,日本政府還真的是認真討論過不止一次。

七七事變之後,日本就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了,尤其是在淞滬會戰之後,日軍參謀部和很多少壯派軍官就開始主張對中國宣戰。

(圖為淞滬會戰的中國士兵。圖片來源於網絡)

日本還專門召開了一個「四相會議」,就是首相、海軍、陸軍、外交四位大臣坐在一起開會,但是討論了半天也沒有一個結果,大家都各執一詞。

首相的意見是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都打成這樣了,就應該宣戰;但是軍方不同意啊,從作戰的角度分析還是不宣的好,誰也不讓步肯定談不攏啊,最後只能擱在一邊了。

在咱們的印象中,日本軍方那一向是狂妄自大啊,為什麼這回這麼小心謹慎了呢?雖然日本軍方有點飄,但是還得從實際情況出發,實際情況就是日本是一個島國,各種資源都缺,也是要什麼什麼沒有,窮極則搶,所以才要侵略別國。

(圖為日本侵略中國形勢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部分物資和生產武器的原料也要靠進口,如果宣戰的話,由於存在「國際公約」,很可能就會導致外國不向日本提供提供這些資源了,那這仗以後還怎麼打啊?

還有萬一人家看咱們欺負中國欺負的太狠了,對咱們進行經濟制裁咋辦?有這兩把劍在頭上懸著,日本人也不敢輕易的就宣戰。

而在占領南京之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日本人一看我把你首都都占領了,那你還跟我玩什麼了?咱們就不是一個等級的,所以在那之後,日本就根本不把國民政府放在眼里,當時日本首相近衛文麿(讀如迷)就發表聲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

(圖為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新聞。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個時候,跟你宣戰,那就是自己掉價了,所以第二年又補充:「因為不把你當對手,所以也用不著跟你宣戰了」,說白了,你不配。而之後日本在南京扶植汪精衛建立傀儡政權,並互相建交,就更沒有必要對「中國」宣戰了。

結語

不管中國還是日本,兩國都是根據自身情況和對國際局勢的判斷之後,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也就是「戰而不宣」。

但是軍國主義下的日本,最終走向了滅亡,由於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國力增強,就使得日本人覺得自己天下無敵,所以以後不論遇到什麼問題,戰爭都是解決問題的第一選擇,尤其是一些立功心切的下層軍官,經常是「先斬後奏」。

最後,軍隊連天皇、內閣的命令都不聽了,一路朝著戰爭的深淵大踏步的走去,結果一不小心,珍珠港就被炸了。

(圖為日本投降新聞、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對於中國來說,儘管我們以前面臨糟糕的國際局勢,今天又再次面對不太友好的國際局勢,但是不同的是,今天的我們已經變得更有信心去戰勝困難,也更有勇氣去迎接挑戰。

祝願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觀察者的眼。解讀您熟知的歷史,挖掘不一樣的人性。讀歷史就是讀人心。

來源:kknews抗戰勝利75週年:”戰爭”到底什麼時候開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