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唯一的「讓皇帝」李憲:是謙讓、友愛,還是明哲保身?

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而從秦朝建立後這一稱號出現到清朝滅亡,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被廢的兩千餘年漫長歷史當中,曾經先後出現過四百多位皇帝。這些皇帝當中,有的英明神武,在位期間將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也有的昏庸殘暴,讓國家走向衰弱甚至覆滅。

歷史上唯一的「讓皇帝」李憲:是謙讓、友愛,還是明哲保身?

上文是以德行、能力、政績等方面的水平對皇帝進行評判和劃分。其實,歷史上還有許多比較特殊的皇帝,如東漢末年的漢獻帝、清朝後期的光緒帝等等,就屬於是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另外,唐朝時期還出了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讓皇帝」。那麼,「讓皇帝」是一種什麼樣的皇帝,唯一得到這一稱呼的李憲是何許人也,最後下場如何呢?

首先,所謂「讓皇帝」當中的「讓」,其實指的是李憲的諡號。一般而言,諡號是對皇帝執政生涯進行評估後得出的評價性文字,如漢武帝得到諡號「武」,是因為他在位期間積極發動對匈奴等國的戰爭。同理,漢文帝得到「文」的諡號,則是因為他推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與百姓和諧相處。

歷史上唯一的「讓皇帝」李憲:是謙讓、友愛,還是明哲保身?

按照這個規律,李憲的執政生涯主要作為就是「讓」,也就是讓出了本來屬於自己的皇位,這不免令人感到詫異——作為九五至尊,為什麼他要放棄自己已經到手的皇位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結合李憲的身份和相關背景。李憲生於唐高宗調露元年(679),本名李成器,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第四子李旦的嫡長子。

李旦曾經被武則天擁立為帝,但武周政權建立之後,他便被降為皇嗣,且囚禁在了皇宮之中。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推翻,中宗李顯正式復位,而參與其中的李旦則受封太尉、同鳳閣鸞台三品,並被加號為安國相王,以宰相身份干預國事。甚至,後來中宗還打算立李旦為皇太弟,表現出打算傳位於他的意向。

歷史上唯一的「讓皇帝」李憲:是謙讓、友愛,還是明哲保身?

景龍四年(710),中宗疑似被妻女毒殺而突然駕崩,韋皇后進位太後,並打算效仿當年的武則天再一次建立女帝王朝。此時,李旦的三子,也就是李憲的三弟李隆基暗中招募軍隊,並與位高權重的太平公主聯手,一起發動了「唐隆政變」。靠著李隆基的出色表現,唐隆政變取得了成功,而李旦也被迎入宮中輔佐年僅五六歲的小皇帝李重茂。

沒過多久,在平定韋後勢力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李隆基進位宰相、平王,且牢牢控制住了軍權,此時,李重茂也十分識相地主動讓位於了皇叔李旦。當時,李隆基能力出眾、功勳卓著,被視為太子的有力競爭人選,但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規則,作為嫡長子的李憲擁有血緣上的優勢,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

歷史上唯一的「讓皇帝」李憲:是謙讓、友愛,還是明哲保身?

為了不讓父親煩惱,避免兄弟鬩牆的悲劇,自知能力、聲望不如弟弟的李憲主動請求讓太子位於李隆基。最終,李隆基順利繼承大統,成為了著名的玄宗皇帝,且締造了繁盛一時的開元盛世。放棄太子之位後,李憲專心於自己的愛好,始終保持著謹慎、恭敬的態度,且遠離宮中鬥爭和朝廷事務,因此深受玄宗敬重。

開元二十九年(742),六十三歲的李憲去世,玄宗為之痛哭流涕,並下詔追尊其為皇帝,諡號「讓」。當時,李憲之子上書推辭,但玄宗執意為兄長追封帝號。不僅如此,他還追封李憲的王妃為皇后,派慶王李潭步行十餘里為其送葬,表達自己的哀慟和對李憲的尊敬。

歷史上唯一的「讓皇帝」李憲:是謙讓、友愛,還是明哲保身?

其實,如果當初李憲沒有選擇讓出太子之位,很可能又會導致玄武門之變那樣的悲劇上演。對於雄才大略、野心極重的李隆基而言,即使是兄長想要妨礙自己登上皇位,恐怕也只有除掉這一個選項。因此,懂得審時度勢、明哲保身道理的李憲退出皇位鬥爭,換來了下半生的榮華富貴和生前身後的崇高地位。

歷史上唯一的「讓皇帝」李憲:是謙讓、友愛,還是明哲保身?

總的來說,「讓皇帝」李憲確實堪稱是歷史上一位十分特殊的皇帝,他並沒有登上過皇位,且自身的才能和光彩完全被弟弟李隆基所掩蓋,一生幾乎沒有什麼作為。不過,他主動讓出皇位的舉動避免了宮廷鬥爭,有利於維繫皇權的平穩過渡和社會的平穩發展。另外,這種高風亮節的行為也體現出了傳統文化中謙讓、友愛的價值觀,這應當算是他最主要的功績。

在權力的誘惑面前,許多人會選擇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的利益。當初秦王李世民為唐王朝建立立下大功,但沒有什麼作為的李建成卻牢牢坐著太子之位,甚至打算謀害弟弟,這才導致了悲劇。和李建成相比,李憲讓位的行為儘管存在著妥協和自保等目的,但依然值得稱讚。

來源:kknews歷史上唯一的「讓皇帝」李憲:是謙讓、友愛,還是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