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迷信,是錦鯉

最近過得不太順利?轉發一條錦鯉就好了。最近很順利?轉發錦鯉也許可以更順利。

或者旋轉星球、發光貓咪、可愛鴨子、罕見彩虹……轉發起來都有同等效果:厄運退散,好運到來。一般轉發者也會自嘲一句「日常迷信」,但是這種迷信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一旦發過,隔個十天半月總需要再發一次。

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迷信,是錦鯉

▲ 轉發此條錦鯉,你會擁有一個美好的端午假期

在所有屬於「日常迷信」的祈禱中,錦鯉是歷史最「悠久」、「可信度」最高、接受度最廣泛的「靈符」。連一路交好運的人,也會被冠以「錦鯉」稱號,比如前幾年從「創造 101」出道的明星楊超越。

錦鯉從哪里來,它的魅力為何經久不衰?很多人看不起這場「網絡狂歡」,卻很少關注大量、真實的附著在錦鯉上的情感需求。

錦鯉變形記

錦鯉(Koi)是鯉魚的一種。從生物學的意義上看,它起源於中國。據悉在公元前 12 世紀,中國就開始養殖鯉魚。但在文化意義上,錦鯉完全是屬於日本的「舶來品」,並逐漸成為日本地方民俗文化乃至傳統國家文化的象徵。

鯉魚傳到日本後,新瀉縣中越地區的山間有在水田里養殖鯉魚的習慣。19 世紀初的江戶時代,新瀉縣不僅有黑鯉,還培育出了紅鯉和白鯉,兩者的後代又產生了更復雜的花紋。觀賞性的鯉魚逐漸出現。

1914 年東京大正博覽會上,新瀉縣展出了「變種鯉魚」,一舉拿下博覽會銀牌,連當時的皇太子裕仁親王(昭和天皇)也大感興趣。從此新瀉縣名聲大噪,民眾受了鼓舞,持續改良繁殖技術,培育出「大正三色」品種,這些鯉魚開始有了「錦鯉」的名字。

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迷信,是錦鯉

▲ 日本鯉魚旗,男孩子要在 5 月 5 日懸掛

「錦鯉」之名是二戰後才普及和固定下來的。1952 年,新瀉縣的鯉魚養殖機構正式定名「新瀉縣錦鯉養殖漁業組合」。

到了 20 世紀六十七年代,錦鯉走出新瀉縣,走向全日本。「全日本錦鯉振興會」這樣的全國性機構出現了,還舉辦了第一屆全日本綜合錦鯉品評會,自此錦鯉又有「國魚」之稱。不能忽略的是,政治家田中角榮的家鄉就是新瀉,他參加選舉的文化策略,也推高了錦鯉的知名度。

1970 年的大阪世博會,會場里出現了日本特色的庭院,來自新瀉、大阪、廣島的錦鯉在其中悠遊嬉戲,成為「和風之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快,錦鯉也向大熊貓一樣走向了全球。一方面,日本各級政府將錦鯉當作外交贈品,一方面,海外的日本移民也開始成立愛好者團體,在民間擴大錦鯉的影響力。

隨著關注者的增多,錦鯉的產業化發展了起來。錦鯉繁殖技術,既靠系統交配,也靠個人篩選,科學和經驗缺一不可。甚至錦鯉繁育技術培訓也成了熱門課程,很多外國人遠渡重洋來上課學藝。

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迷信,是錦鯉

▲ 錦鯉的品種令人眼花繚亂

品種多了,鑒賞也提上了日程。錦鯉的欣賞、品鑒和評價都有自己的體系。據悉有 100 種以上的錦鯉名稱都有日本術語,評判的體型、色彩、圖案等標準也往往由日本決定。

象徵符號、養殖和鑒賞一起構成了日本的錦鯉文化。去年召開的東京奧運會,馬術預選賽就設置了達摩、錦鯉、和服、太鼓等頗具和風的障礙物,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日式」形象,已經國際范十足了。

出口轉內銷?

鯉魚在中國本身就有「祥瑞」的內涵。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也激勵了不少知識分子對鯉魚象徵的品德加以肯定。「鯉魚跳龍門」是民間最熟悉的圖樣,年畫、刺繡、木雕、印染和剪紙上都十分常見,其背後暗示了「飛黃騰達」的美好願望。

白白胖胖的小孩懷里抱著肥美的大紅鯉魚,也許是中國歷史上銷量最高的年畫之一。除了象徵發達,大紅鯉魚還意味著富庶和豐饒。在農業社會,能把小孩子和鯉魚都養得胖胖的,一定是豐年無疑了。

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迷信,是錦鯉

▲ 能把小寶和鯉魚養這麼胖,肯定是個豐收年

傳統的園林里,庭院水系也少不了黑鯉魚和紅鯉魚的身影。不過,在 20 世紀九十年代之後,一些公園和園林里,鯉魚逐漸被錦鯉替代。

日本錦鯉的興盛,最先影響了經濟較為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一些地方政府希望藉此提振經濟,也有意識推動錦鯉產業的發展。像廣東的順德、中山、江門,都有錦鯉繁育基地,江門還被中國漁業協會評為「中國錦鯉之鄉」。

對於中國人來說,接受日本錦鯉並不難,畢竟鯉魚和鯉魚代表的「吉祥」意義「自古有之」,二者文化上的親緣性難以否認。雖然日本並不將錦鯉視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和茶道有些類似),但中國人有意識地認為錦鯉起源於「中國文化」,有時也會對其進行一些「本土化」的建構,比如品鑒時採取某種「中國文化」標準。

前幾年,錦鯉的投資屬性相當驚人。一條錦鯉上百萬的新聞不時傳出。企業家、投資家等經常為其一擲千金,錦鯉和名人字畫、古董古玩等藝術品一起登上大雅之堂。作為投資品的錦鯉,其品鑒是完全依照日本制定的標準的。

錦鯉在中國成為網際網路迷因(memes),最早出現在 2013 年的微博。2013 年 7 月,一位名為「錦鯉大王」的大 V 帳號發出第一條微博,說「關注並轉錦鯉圖者一個月內必有好事發生」。該條微博不到一年被轉載了 90 多萬次。

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迷信,是錦鯉

▲ 錦鯉算是網際網路上生命力最強的迷因

在那之後,轉發錦鯉求好運的祈禱再沒有停止過。雖然網友們配圖不太一樣,有人配日本錦鯉,有人配中國鯉魚,還有人發楊超越——「人形錦鯉」,到後面錦鯉完全抽象化了:是中國還是日本錦鯉不重要,圖中有沒有錦鯉都一樣,貓咪、小狗、鴨子、大鵝都可以,反正圖的就是一個「好運連連」。

人人都是錦鯉青年

日常迷信是生活的一部分。有錦鯉,就用錦鯉。沒有錦鯉,也要創造錦鯉——十幾年前網友們還拜過從綜藝選秀節目「超級女聲」出道的李宇春,「信春哥,不掛科」。

有研究者對參與微博「錦鯉」話題的用戶進行調查,其中 87% 以上的用戶年齡段在 12—34 歲之間。「錦鯉青年」一般都會長期且不定期地轉發「錦鯉」,促成了經久不衰的網際網路「錦鯉祈願」文化模式。

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迷信,是錦鯉

▲ 常見錦鯉轉發模式

錦鯉青年的「祈願」模式大體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當下有某種急需達成的目標,比如考試、求職、戀愛等需要「好結果」,是奮鬥後的期待;一種是近期情緒不佳,倒霉事情太多,迫切需要天降神力「轉運」,是無可奈何的盼望;一種是從眾心理,大家發我也發一下,求好運總不會吃虧。

無論是努力過,還是用不上力,還是湊個熱鬧,「錦鯉祈願」最典型的作用就是「安慰劑」,盡管物理或者生理層面無效,但是心理上的安慰作用是明顯的,可以緩解現實帶來的緊張和焦慮。

可以說,情感關懷,是「錦鯉祈願」的首要功能。一般轉發者都會配有文字說明自己的目標、理想和願望,這些文字和現實生活關系非常密切,基本上都是衣食住行,極少數人或者沒有人會祈求世界和平之類比較「遙遠」的事情。瑣細的小事,構成了普通人的日常,也困擾著普通人的心靈,因此,針對「日常」的「迷信」行為,就是靠「錦鯉」的神力來解決最切身的問題。

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迷信,是錦鯉

▲ 一言驚醒錦鯉人

另外,「錦鯉祈願」是發布在網絡公共空間的表達,具有公開性,人人可見。這種參與性的表達,既建構了祈願者的身份,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自我認同,先形塑出自我激勵、自我彰顯的「個性」,同時具有「刷存在感」和「我正在努力」的對自我的正向肯定。

除此之外,「錦鯉」形象的必然出現,也屬於拜神的「儀式感」。這種意味著超自然力量的「神」,和過去傳統崇拜不同的是僅出現在平面的網際網路空間中,技術使神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了可以隨時更改、替換的表情包——讓祈願者既滿足了儀式感,又消解了神的神聖性。

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迷信,是錦鯉

▲ 別找了,你的錦鯉讓貓吃了……

神的神聖性消解後,過去存在的「禁忌」或者說壁壘也隨之消失了。俗話說「許願不還,頭痛三年」,是有很大威懾性的,傳統的拜神需要虔誠、許願、上香火、還願等一系列「交易成本」,而如今的錦鯉祈願不存在這樣的規訓,只保留了符號,取消了「懲罰」,門檻大大降低,因此,這種賽博拜神行動當然也就人人皆可參與了。

疫情後的第三年,世界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股市還在波動,油價還在上漲,新的病毒變種還在增加。每個人都希望多一點小確幸,「電子迷信」當然無傷大雅。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