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媒 留學生莫把日語學校錯當撈金「敲門磚」

日本新華僑報網刊文稱,近年來,日本語言學校似乎不再只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學生,打開就業發展的一扇門,也成了眾多年輕學生滑向「撈金」深淵的陷阱。文章指出,該現象的出現,有日本語言學校運營市場准入標準低、語言學校生源爭奪戰激烈、以及日本職場「勞力荒」等三方面原因。此外,文章還呼籲留學生,應完成學生階段該有的學習任務,進行適度的社會實踐和勤工鍛鍊,切莫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日華媒 留學生莫把日語學校錯當撈金「敲門磚」

資料圖片:2017年5月17日,日本東京新宿商業區,人們穿過街道。

文章摘編如下:

日媒披露,在不少語言學校特別是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圈,「學生不學」的現象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淪為課外「打工仔」。東京都內的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坦言,赴日3個月,除了學會用片假名寫自己的名字,其他一無所知。還有學生表示,本想學習攢錢,結果攢了一肚子(打工職場)的精神煩惱。

某日語語言學校的教師則毫不避諱地指出,學校6成留學生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打工才是其赴日的主要目的。不少日本教育界人士則氣憤地指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校學會了「識時務」,成了學生「不務正業」的「幫凶」。

按說,日本作為教育發達國家之一,理應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一心潛學、寒窗苦讀,用知識出人頭地。本應「誨人不倦」的日語語言學校,怎麼就變成了「毀人不倦」的是非之地?究其原因,還要從多個方面分析。

一是語言學校仍存在打「擦邊球」的曖昧地帶。日本的語言學校運營市場准入標準較低。除了學校法人有權設立語言學校外,一般的公司只要滿足所謂「日語教育機構公示標準」,即可運營。由於負責語言學校管轄的是入國管理局,雖然有時會參考文部科學省的意見,但多年來,一直被批缺乏教育專業性。這也讓語言學校良莠不齊。

二是語言學校市場競爭危機感強,生源爭奪戰正酣。留學生是語言學校的「搖錢樹」。部分非發達地區留學生,背負一身債務赴日留學,一腳踏進校門便成「學費奴」,只好拚命賺錢。

學校一為防止學生流失,二為打開口碑,紛紛在入學指導材料中精心打造各類植入式兼職打工信息,專業程度不亞於企業招聘。這大大戳中留學生的興奮點。學費的按時繳納、在校生的數量增長和相互宣傳效應,漸成語言學校的三大關切點,越來越多的學校明知不少外國留學生入學動機不純,也只好置若罔聞。據日媒報導,日本關東地區的某些語言學校和作為下游的專門學校教師透露,只要有學生,學不學習並不重要。畢竟,我們自己也要吃飯。

三是貼合日本職場「勞力荒」的迫切需要。老齡化和少子化讓幾乎日本各行業都求人若渴,不少單一性的兼職崗位對體力要求高,對職業化水平要求低,留學生便成「香餑餑」。學校和公司、店舖往往聯合推出諸如「勤工儉學」的誘人廣告,加之持研修生類簽證,依法不得從事一般服務行業,而日本對留學生打工時間限制較歐美等相對寬松,使留學生成了產業界「唾手可得」的黃金勞動力。

文章最後指出,留學有望成為人生提質增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雖可有適度的社會實踐和勤工鍛鍊,但每個人生階段更應完成相應的主要任務,只有這樣,才可不負青春、厚積薄發。對於中國留學生而言,中日關系的特殊性、重要性和互補性,都為個體提供了充足的發展前景和交流平台,切莫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在看到眼前暫時的金幣時,也應看到知識後面無價的黃金。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