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在太空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球狀空洞

據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在分析銀河系分子雲的形狀和大小的三維地圖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球狀空洞。周三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描述的這個球狀空洞,直徑約500光年,位於英仙座和金牛座之間的天空。來自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研究小組認為,這個空洞是由大約1000萬年前發生的古老超新星形成的。

天文學家在太空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球狀空洞

這個神秘的空洞被英仙座和金牛座分子雲所包圍–這是太空中恆星形成的區域。

領導這項研究的天體物理中心理論與計算研究所(ITC)的博士後研究員Shmuel Bialy說:「數以百計的恆星正在形成或已經存在於這個巨大氣泡的表面。我們有兩種理論–要麼是一顆超新星在這個氣泡的核心處爆炸,將氣體向外推,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英仙座-金牛座超殼』,要麼是數百萬年來發生的一系列超新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創造了它。」

這一發現表明,英仙座和金牛座分子雲並不是空間中的獨立結構。相反,它們是由同一個超新星的沖擊波共同形成的。Bialy解釋說:「這表明,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的超新星會產生一系列的事件,最終可能導致新恆星的誕生。」

氣泡和周圍雲層的3D地圖是利用歐洲航天局(ESA)發射的天基觀測站Gaia的新數據製作的。關於英仙座和金牛座分子雲和其他附近雲的三維地圖究竟是如何被分析的描述出現在周三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ApJ)上的另一項研究中。這兩項研究都利用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創建的塵埃重建。這些地圖代表了首次對分子雲進行三維繪圖。以前的雲層圖像被限制在兩個維度上。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能夠看到這些雲,但是我們從未知道它們的真實形狀、深度或厚度。我們也不確定這些雲有多遠,」領導ApJ研究的CfA的博士後研究員Catherine Zucker說。「現在我們知道了它們的位置,只有1%的不確定性,使我們能夠分辨出它們之間的空白。」

但是為什麼首先要繪制分子雲地圖呢?

「對於氣體如何重新排列以形成恆星,有許多不同的理論,」Zucker解釋說。「天文學家們在過去使用模擬測試了這些理論觀點,但這是我們第一次可以使用真實的–而不是模擬的–三維視圖來比較理論和觀察,並評估哪些理論最有效。」

這項新的研究標志著美國天文學會(AAS)的期刊首次在增強現實中發布天文學可視化。科學家和公眾可以通過簡單地用智能手機掃描論文中的二維碼,與空洞及其周圍的分子雲的可視化進行互動。

哈佛大學教授和CfA天文學家Alyssa Goodman說:「你可以從字面上讓宇宙漂浮在你的餐桌上。」她是這兩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也是glue的創始人,glue是用來創建分子雲地圖的數據可視化軟體。

Goodman將新論文稱為「未來論文」的例子,認為它們是實現科學的互動性和可重復性的重要步驟,美國科學院在2015年承諾將其作為出版物現代化的努力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更豐富的科學發現的記錄,”Goodman說。”而目前的學術論文可以做得更好。這些論文中的所有數據都可以在網上獲得–在哈佛大學的Dataverse上–這樣任何人都可以在我們的成果上有所建樹。”

Goodman設想未來的科學文章中會定期包括音頻、視頻和增強的視覺效果,讓所有讀者更容易理解所提出的研究。她說:「正是像這樣的3D可視化,可以幫助科學家和公眾了解太空中發生的事情和超新星的強大影響。」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