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付費實習」亂象豈可輕舉輕放

臨近畢業季,「付費實習」現象再獲關注。有媒體報導,支付實習中介近2萬元費用後,就可如願免試獲得某國際知名私募基金公司實習機會。「付費實習」早已不是新鮮事。這件事貌似是「公平買賣」:對於購買實習機會的學生來說,花錢搞定一份不錯的實習,可以為簡歷增色,為求職或留學加分,算是物有所值;對運作、出售實習機會的機構來說,則是「收錢辦事」。

不過,仍有人沒意識到,這是擾亂大學生實習秩序的違法違規行為,扭曲了實習的性質。對於「付費實習」,要依法查處,鏟除圍繞「付費實習」的灰色產業鏈。

《光明日報》:「付費實習」亂象豈可輕舉輕放

在社交網站、電商平台上,搜索「付費實習」「實習中介」,很容易就能找到此類機構。基於「付費實習」的運作套路與性質,要鏟除「付費實習」的灰色利益鏈,並不是什麼難事。關鍵在於有關部門以及用人單位是否意識到「付費實習」對公平實習與就業的影響,以及治理決心有多大。

「付費實習」的運作,無非是中介機構搞定一些大企業的實習機會,將其賣給正在尋找實習機會的學生。這相當於非法兜售本應該是公開招聘的實習機會。這又將導致無法通過公開、合法的渠道找到實習機會的大學生只能求助於中介,並為此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抬高了學生的學業與就業成本。中介能搞定企業的實習機會,背後多存在一定的利益輸送。對於把實習機會出售給中介機構的企業內部人員來說,此舉涉嫌利用職權不當得利,是職務犯罪行為。中介機構售賣實習機會,則屬於擾亂市場的非法經營。而如果是企業整體決策,把招聘實習生工作業務外包,卻被中介用於售賣,那企業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光明日報》:「付費實習」亂象豈可輕舉輕放

企業大多將招聘、使用實習生作為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的一部分,藉此機會發現適合本企業的人才;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之舉,即通過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參與人才培養,推進產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長期以來,部分企業扭曲了實習的本質和意義,或是實習學生在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被安排進行與專業無關的廉價勞動,或是一些備受學生追捧的大企業捲入出售實習機會的違規違法運作之中,如果將後一種情形下的「付費實習」問題提高到企業管理和價值觀的層面來看待,也並不牽強。

治理大學生實習亂象,學校以及司法部門有必要介入調查,對其中涉及違法犯罪的運作及行為進行追究,監管部門也可考慮建立黑名單制度,將在實習問題上踩線的企業納入黑名單,定期向社會公開,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種監督的壓力,對學生等群體來說也是一種必要的預警。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