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對外開放時間表上,11 項措施大部分已經落地

金融業對外開放時間表上,11 項措施大部分已經落地

今天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邀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副行長陳雨露,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副行長范一飛就 ” 金融改革與發展 ” 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華爾街日報記者提問:剛才易行長提到了要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區間的穩定,請問保持匯率穩定的目標會不會影響到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就是說,在必要的情況下,如果要寬松貨幣來穩增長的話,會不會受到穩匯率這個目標的牽制?還有一個問題,您在去年博鰲論壇上給出一個金融行業開放的時間表,請問這個時間表會不會受到中美貿易談判進展的影響,或者會加快或者有其他的變化?

易綱回答:關於人民幣匯率,我們是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但是我們匯率的形成機制是一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匯率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實際上,隨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市場供求為基礎,市場決定匯率,在整個匯率形成機制里面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市場要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匯率是朝着市場方向走。

剛才你說到如何以市場供求為基礎,要維持匯率穩定,這里面有矛盾,會不會影響貨幣政策?在過去這些年的實踐中,我們都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考慮貨幣政策要以國內為主,實際上,我們考慮貨幣政策的時候,主要是價格和數量這些變量,匯率在國內的考慮里面應當是不占重要地位的。我們在國內的貨幣政策上,比如說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多高,都是以國內的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為主考慮的。

同時,這個過程中有個匯率形成機制對整個經濟變量發生影響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中,我們要處理好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堅持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形成機制,它是市場決定的。中央銀行已經基本上退出了對匯率市場的日常幹預。匯率市場的波動和一定程度上的彈性,對整個經濟是有好處的。我們說一個彈性的匯率,實際上對宏觀經濟和剛才這位朋友問的國際收支調節起一個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比如說去年,我們說匯率穩定不穩定呢?應該說匯率還是相當穩定的,2018 年人民幣對美元最強的時候達到了 6.28,最弱的時候達到了 6.97,這樣一個波動的范圍,從高點到低點大概是 11%。如果算波動率的話,去年人民幣對美元的波動率是 4.2%。這個波動率相對於歐元兌美元的波動率、英磅兌美元的波動率,我們的波動率還偏小。歐元的波動率大概是 7% 左右,英磅的波動率 8% 左右,我們只有 4%。這反映什麼呢?反映了我們的匯率還是相對穩定的。但同時,這個匯率穩定不代表說匯率盯死了不動,匯率必須要有個彈性,有個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才能起到我說的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我們在這兒強調,我們絕不會把匯率用於競爭的目的,也不會用匯率來提高中國的出口,或者進行貿易摩擦工具的考慮,這是我們承諾絕對不這樣做的。這是回答了你第一個問題。

你剛才第二個問題是開放的時間表。去年習主席在博鰲做了重要的講話,習主席的講話中提出,要推動中國對外開放這個重大措施的落地,習主席要求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我們堅定不移地落實這個時間表。去年 4 月,在博鰲我代表中國宣佈了一個時間表,這個時間表對於 11 項具體措施的開放都有了具體的時間。如果你現在回過頭來看這 11 項措施,大部分措施已經落地了。其中有些有重要的進展,比如說標普公司已經獲得了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的准入,比如美國運通的籌備申請已經獲得批准等。

我們說對外的經貿摩擦,應當比較理性地看待,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時間表是根據中國改革開放需要決定的,這樣我們受到的干擾就會比較少。我們相信,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對中國有利,對世界有利,所以我們會堅定不移地按照這個時間表來推進。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