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堅持編蝦籠五十載 曾經紅火現在少人問津

老人堅持編蝦籠五十載 曾經紅火現在少人問津

袁群第已經連續編織蝦籠五十年了

老人堅持編蝦籠五十載 曾經紅火現在少人問津

文/圖 金羊網記者 余寶珠 通訊員 周雪平

南方的春天空氣較為潮濕,早飯後,散完步回家的袁群第老人又開始拿起竹篾編蝦籠。今年73歲的袁群第是東莞寮步塘唇村為數不多,還在堅持手工編織蝦籠的老人。記者瞭解到,從數十年前學習這項傳統手藝開始,袁群第已經連續編織蝦籠五十年了。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坐在村口編蝦籠是很多東莞寮步村村民的傳統,她們在貼補家用的同時也能聊聊家常聯絡感情。但隨着社會的發展,買蝦籠下河抓蝦的人越來越少,這項傳統產業也日漸沒落了。

傳統技藝堅持了五十載

用刀將每一片竹篾進行二次加工是老人編織蝦籠前的必備功課。「竹片要削尖,而竹篾則要削得光滑」,袁群第老人介紹,做蝦籠是個細致手工活,不僅原材料的竹篾要大小均勻,厚薄程度也有講究,這樣才能做出美觀又不會劃傷手的蝦籠。

袁群第說,竹篾的質量以及標準都是憑經驗,大小厚薄全憑手感,老人能夠一拿竹篾就知道好不好。家里的竹子都是由袁群第的愛人梁伯到自己種的小竹林里砍了拉回來的。據袁群第介紹,陰雨天開竹篾是最好的,因為空氣濕潤,竹子柔韌度也會比較好。「太乾燥容易折斷,也容易傷手」。

據介紹,袁群第從1969年結婚後就開始學習編織蝦籠貼補家用,至今已經堅持這項手藝五十年了。「最開始才幾毛錢一個,那時候白天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中午晚上休息時間就在家里做蝦籠」。艱苦的歲月里,袁群第就是靠着編織蝦籠補貼家用,養大了家里三個孩子的。

老人堅持編蝦籠五十載 曾經紅火現在少人問津

竹篾大小厚薄全憑手感

老人堅持編蝦籠五十載 曾經紅火現在少人問津

剛剛編好的一批蝦籠

蝦籠曾一度熱銷

在改革開放浪潮中,蝦籠也曾一度紅火熱賣,那會東莞很多勤勞的婦女都會在家里做。「最多的時候每天家里能做30個左右」,據介紹,改革開放春風下,不少東莞村民搞副業,去周邊河涌抓蝦,買蝦籠的人也自然多了。東莞早些年多養烏龜的人也比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帶旺了蝦籠的銷售。「烏龜愛吃蝦,家里十幾年前就接過一些這樣的訂單,解決了一些銷路」,老人告訴記者,這幾年就比較少人買了,只能兒女幫忙找客戶。

據介紹,蝦籠的售價也跟着市場需求而發生了變化。行情好的時候,手工蝦籠可以賣到10元一個。記者瞭解到,隨着社會的發展,周邊村民自己下河放置蝦籠捕蝦的人越來越少了,蝦籠的價格也越來越低,現在的價格也跌到了5元一個。但即便購買的人不多,老人仍然堅持編織蝦籠。

現在需求大不如前,編織的人也越來越少。老人回憶,原來村里的婦女總是聚集在村里的長巷口一起編織蝦籠,在編織的時候還可以聊聊天增進感情。

老人堅持編蝦籠五十載 曾經紅火現在少人問津

老人堅持編蝦籠五十載 曾經紅火現在少人問津

老人堅持編蝦籠五十載 曾經紅火現在少人問津

編織蝦籠

全家都是編蝦籠「達人」

袁群第說,她的兒女們,從孩提時就開始幫助媽媽編織蝦籠,也一個個練就了嫻熟的技藝,全家人都是編蝦籠的好手。記者采訪時,正趕上在本村上班的女兒阿玲回家看望老人,阿玲從6歲就開始學習編織蝦籠,如今已為人母,現在每次回家,阿玲總是不忘幫忙編織蝦籠。

說話之間,阿玲拿起工具開始編起蝦籠來。只見她動作嫻熟,不消10分鍾的功夫,就成功編織出一個手工精美的蝦籠。據介紹,家里人在一起編蝦籠時都是分工合作的,她和兩個弟弟比較擅長編,但是砍竹子、開竹篾、盤口等細致的活,則由父母來負責。現在,家里的孩子們經常回來陪着老人一起製作竹編蝦籠。「雖然現在越來越少人需要這種竹編蝦籠了,但是,這個手工藝能傳承下去,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據瞭解,蝦籠編織這一技藝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普及開來,現在需求大不如前,而對老人來說,編蝦籠原來是為了生計,現在卻是一種情懷,袁群第老人說,每天編一編,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了。

編輯: 寶厷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