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商周之變與中華民族的倫理轉向

Intro

李碩在《翦商》里把中華文明劃分出了兩個階段,商朝前是茹毛飲血,殘暴尚武的勇士,商朝後是我們熟悉的克己復禮,溫文爾雅的書生。由此商周之變便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朝代更替,更是中華民族的倫理轉向。

《封神》:商周之變與中華民族的倫理轉向

在這一點上《封神》取了個巧。它並沒有刻畫多少商人殘暴的一面,相反在電影之中,商朝似乎先驗的獲得了中華民族在周朝之後才獲得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接著隨著紂王殷壽的橫空出世,這份倫理才被沖擊,進而被穩固。

不過筆者認為這份取巧其實也並沒有什麼不妥,甚至可以說通過把倫理沖突埋在紂王一個人身上,它還給了我們從個體視角去端詳這兩種倫理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先嘗試分析《封神》世界觀的倫理結構,接著講一些自己對紂王的看法以及這部電影的看法。

《封神》中的倫理結構

在講倫理結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電影的勢力構成。電影里主要有這幾個勢力:商王朝、東南西北四侯、神仙、妖怪與天。

在這些勢力中,「天」是一個最特殊的存在,它並不直接登場也沒有實體化身,它的具體職責是為商王做的每一個決定和世界的現狀下道德判斷,具體來說就是懲罰不符合天道的行為(「天譴」),獎勵符合天道的行為(風調雨順)。

《封神》:商周之變與中華民族的倫理轉向

那麼這里的問題是,天道是什麼?毫無疑問,天道就是儒家的意識形態,這從電影情節就可以看出:紂王弒父觸犯天道,天降下懲罰,紂王自焚以平天怒。在這里,天的功能就是將倫理實踐這樣虛無縹緲的東西給實感化(你必須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讓每一個倫理決定都有即時的反饋(現實的「天譴」),從而加固現有的倫理秩序。

這種設定並不新鮮,其背後是一套簡單的君權神授的意識形態,即皇帝的權力是天地一切執掌者所賦予的。天是每個人都必定看得到的,又接觸不到的,而天意可經由「占卜」所顯示。事實上,歷史學證明,在夏商二朝其實並沒有「天」這個概念,根據晁福林先生《論殷代神權》中的論述,夏商兩代的最高統治者只稱「王」而尚無「天子」一稱。《商書》中的「天命」則為「祖宗之命(祖先神能舍棄人們的生命,也能保佑人們)」, 而並非後世概念中的所謂上天授予的統治權的「天命」。

由此觀之,電影中將後世的天的概念加入商朝自然也是一種附會。但正如我在前文所述,我本人對這種附會持肯定態度,因為這樣的附會能讓電影變得更有趣。

做個總結,封神中的倫理系統是儒家倫理系統,在這樣的倫理系統內,天來做最高的價值判斷者(法官),神來做體系維護者(法警),紂王來做體系打破者,而姬昌、姬發則是體系維護者選中的新的體系代理人(相比舊的天下共主-商王)。

關於紂王

對於這部電影的批評主要集中在紂王身上,即作為一個人物來說他並沒有行事動機。這自然是一種合理的從故事本體的觀察,但是如果在這種觀察角度上再加上一些倫理元素就會發現商王的行事一下就變得可解釋起來。

如我們前文所說,天是《封神》這個世界的道德審判者,但大家別忘了,天還有另一個身份,天就是這個世界的一草一木。所以天守護的那個倫理秩序,並不只是倫理秩序本身,它更是封神電影世界中的自然規律。而在這樣的語境中,儒家的鼻祖孔子所做的與其說是創立了一套儒家的意識形態和學說,不如說是他發現了這麼一個自然規律,即遵循儒家倫理,世界就運轉太平,不遵循儒家倫理便會遭遇天譴。所以在電影中的這套倫理實際上變成了一套如萬有引力一般(每一次做了違反倫理的事,天便會降下天譴)的科學理論,而科學理論的關鍵,如波普爾所說「科學要做的是』證明是錯的』(即「證偽」,falsification)。」那麼這套類似科學的倫理秩序被誰證偽了呢?答案就是紂王。

《封神》:商周之變與中華民族的倫理轉向

這部電影的起點由紂王對權力的欲望生發,為了登上王位他利用妲己控制自己的哥哥,殺掉自己的父親,成功登基。他本以為自己這麼做並沒有違反弒父,因為父親不是自己而是哥哥殺的,但是天卻也降下天譴,這時他明白,自己違反了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

走到這一步,他就像一個做了錯事的孩子,這樣的人通常會包含兩種焦慮,一是「我做了錯事被發現了,完蛋了」那種即時的焦慮。第二種是急於去尋找解決辦法,彌補錯誤的焦慮。對於前一種焦慮紂王所做的很簡單,他利用自己的權力一遍又一遍要求周圍人和他做一樣的事情(弒父),即不斷想製造一種「別人也這麼乾的」場域,以此獲得心理的安慰。對於第二種焦慮,他想到了一種根源上的解決辦法,即他開始質疑這套看似自然規律的倫理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為此他用了證偽的方法,這里最關鍵的情節就是他走到老祖宗的廟堂中殺掉比干,支持妲己,接著大聲質問:「祖宗在哪里?」接著無事發生。通過這聲質問,他完成了對過去倫理標準的徹底否定和「證偽」(事實上「天」只是引而不發),從而順暢的進行他下一步的舉動,即與過去倫理標準的維護者(周朝、神仙)進行戰鬥。

這也是我認為《封神》這部電影比較獨特的一點,反派並不是故事世界里的維護既有順序的人,或者在鞏固舊秩序的同時取得領導地位,他是現有秩序的打破者。從這個角度看,紂王和《復仇者聯盟》的滅霸有些相像,而這樣的故事也便於去塑造反派的個性。(這也是為什麼目前電影宣傳里紂王最出圈)。

《封神》:商周之變與中華民族的倫理轉向

《封神》是一部有想法的電影

寫到這里,我想給《封神》做一個價值判斷,我認為這部電影是一個有想法的電影,它的一些設定也非常巧妙。

比如質子這個設定,它的內在張力十分強大。一方面,電影的世界觀不斷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邏輯,另一方面每一位質子又同時擁有兩個父親,一個是「天下共主」和真正養育自己的紂王,另一個是生理上的生父,與此同時這兩個父親之間還處於一種明面的斗爭關系,這就把「父父子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的倫理考驗放在了一個極端的位置。作為遵從這套倫理的質子,他們被逼迫在兩個父親之間做出選擇。這種設定和設定之間的碰撞使得世界本身自然而然地達到了一種混亂的局面。這樣的通過機制之間彼此摩擦從而創造戲劇沖突的手法,我個人認為比較高級。

行筆至此,我已經把關於《封神》我想講的關於設定的解讀全部講完了。這篇文章大概不算一篇影評,只是一種隨想。但通過這樣的隨想也能看出來,《封神》是一部富文本的電影,至少在我眼里,它不是一般的傳統大片,甚至在里面的一些橋段,你能看出一些cult元素(吃人肉餅)。在如今死氣沉沉和一眾呆板的大片中,這樣一部片的出世還是挺讓人驚喜的。

隱隱希望續集能盡早提上日程。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