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倫理

Tag: 倫理

《封神》:商周之變與中華民族的倫理轉向

Intro 李碩在《翦商》里把中華文明劃分出了兩個階段,商朝前是茹毛飲血,殘暴尚武的勇士,商朝後是我們熟悉的克己復禮,溫文爾雅的書生。由此商周之變便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朝代更替,更是中華民族的倫理轉向。 在這一點上《封神》取了個巧。它並沒有刻畫多少商人殘暴的一面,相反在電影之中,商朝似乎先驗的獲得了中華民族在周朝之後才獲得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接著隨著紂王殷壽的橫空出世,這份倫理才被沖擊,進而被穩固。 不過筆者認為這份取巧其實也並沒有什麼不妥,甚至可以說通過把倫理沖突埋在紂王一個人身上,它還給了我們從個體視角去端詳這兩種倫理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先嘗試分析《封神》世界觀的倫理結構,接著講一些自己對紂王的看法以及這部電影的看法。 《封神》中的倫理結構 在講倫理結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電影的勢力構成。電影里主要有這幾個勢力:商王朝、東南西北四侯、神仙、妖怪與天。 在這些勢力中,「天」是一個最特殊的存在,它並不直接登場也沒有實體化身,它的具體職責是為商王做的每一個決定和世界的現狀下道德判斷,具體來說就是懲罰不符合天道的行為(「天譴」),獎勵符合天道的行為(風調雨順)。 那麼這里的問題是,天道是什麼?毫無疑問,天道就是儒家的意識形態,這從電影情節就可以看出:紂王弒父觸犯天道,天降下懲罰,紂王自焚以平天怒。在這里,天的功能就是將倫理實踐這樣虛無縹緲的東西給實感化(你必須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讓每一個倫理決定都有即時的反饋(現實的「天譴」),從而加固現有的倫理秩序。 這種設定並不新鮮,其背後是一套簡單的君權神授的意識形態,即皇帝的權力是天地一切執掌者所賦予的。天是每個人都必定看得到的,又接觸不到的,而天意可經由「占卜」所顯示。事實上,歷史學證明,在夏商二朝其實並沒有「天」這個概念,根據晁福林先生《論殷代神權》中的論述,夏商兩代的最高統治者只稱「王」而尚無「天子」一稱。《商書》中的「天命」則為「祖宗之命(祖先神能舍棄人們的生命,也能保佑人們)」, 而並非後世概念中的所謂上天授予的統治權的「天命」。 由此觀之,電影中將後世的天的概念加入商朝自然也是一種附會。但正如我在前文所述,我本人對這種附會持肯定態度,因為這樣的附會能讓電影變得更有趣。 做個總結,封神中的倫理系統是儒家倫理系統,在這樣的倫理系統內,天來做最高的價值判斷者(法官),神來做體系維護者(法警),紂王來做體系打破者,而姬昌、姬發則是體系維護者選中的新的體系代理人(相比舊的天下共主-商王)。 關於紂王 對於這部電影的批評主要集中在紂王身上,即作為一個人物來說他並沒有行事動機。這自然是一種合理的從故事本體的觀察,但是如果在這種觀察角度上再加上一些倫理元素就會發現商王的行事一下就變得可解釋起來。 如我們前文所說,天是《封神》這個世界的道德審判者,但大家別忘了,天還有另一個身份,天就是這個世界的一草一木。所以天守護的那個倫理秩序,並不只是倫理秩序本身,它更是封神電影世界中的自然規律。而在這樣的語境中,儒家的鼻祖孔子所做的與其說是創立了一套儒家的意識形態和學說,不如說是他發現了這麼一個自然規律,即遵循儒家倫理,世界就運轉太平,不遵循儒家倫理便會遭遇天譴。所以在電影中的這套倫理實際上變成了一套如萬有引力一般(每一次做了違反倫理的事,天便會降下天譴)的科學理論,而科學理論的關鍵,如波普爾所說「科學要做的是』證明是錯的』(即「證偽」,falsification)。」那麼這套類似科學的倫理秩序被誰證偽了呢?答案就是紂王。 這部電影的起點由紂王對權力的欲望生發,為了登上王位他利用妲己控制自己的哥哥,殺掉自己的父親,成功登基。他本以為自己這麼做並沒有違反弒父,因為父親不是自己而是哥哥殺的,但是天卻也降下天譴,這時他明白,自己違反了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 走到這一步,他就像一個做了錯事的孩子,這樣的人通常會包含兩種焦慮,一是「我做了錯事被發現了,完蛋了」那種即時的焦慮。第二種是急於去尋找解決辦法,彌補錯誤的焦慮。對於前一種焦慮紂王所做的很簡單,他利用自己的權力一遍又一遍要求周圍人和他做一樣的事情(弒父),即不斷想製造一種「別人也這麼乾的」場域,以此獲得心理的安慰。對於第二種焦慮,他想到了一種根源上的解決辦法,即他開始質疑這套看似自然規律的倫理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為此他用了證偽的方法,這里最關鍵的情節就是他走到老祖宗的廟堂中殺掉比干,支持妲己,接著大聲質問:「祖宗在哪裡?」接著無事發生。通過這聲質問,他完成了對過去倫理標準的徹底否定和「證偽」(事實上「天」只是引而不發),從而順暢的進行他下一步的舉動,即與過去倫理標準的維護者(周朝、神仙)進行戰斗。 這也是我認為《封神》這部電影比較獨特的一點,反派並不是故事世界裡的維護既有順序的人,或者在鞏固舊秩序的同時取得領導地位,他是現有秩序的打破者。從這個角度看,紂王和《復仇者聯盟》的滅霸有些相像,而這樣的故事也便於去塑造反派的個性。(這也是為什麼目前電影宣傳里紂王最出圈)。 《封神》是一部有想法的電影 寫到這里,我想給《封神》做一個價值判斷,我認為這部電影是一個有想法的電影,它的一些設定也非常巧妙。 比如質子這個設定,它的內在張力十分強大。一方面,電影的世界觀不斷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邏輯,另一方面每一位質子又同時擁有兩個父親,一個是「天下共主」和真正養育自己的紂王,另一個是生理上的生父,與此同時這兩個父親之間還處於一種明面的斗爭關系,這就把「父父子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的倫理考驗放在了一個極端的位置。作為遵從這套倫理的質子,他們被逼迫在兩個父親之間做出選擇。這種設定和設定之間的碰撞使得世界本身自然而然地達到了一種混亂的局面。這樣的通過機制之間彼此摩擦從而創造戲劇沖突的手法,我個人認為比較高級。 行筆至此,我已經把關於《封神》我想講的關於設定的解讀全部講完了。這篇文章大概不算一篇影評,只是一種隨想。但通過這樣的隨想也能看出來,《封神》是一部富文本的電影,至少在我眼裡,它不是一般的傳統大片,甚至在裡面的一些橋段,你能看出一些cult元素(吃人肉餅)。在如今死氣沉沉和一眾呆板的大片中,這樣一部片的出世還是挺讓人驚喜的。 隱隱希望續集能盡早提上日程。 來源:機核

微軟裁掉整個AI倫理道德團隊,目前僅剩一部門制定AI應用守則

據Platformer報導,微軟在最近一波涉及大約1萬名員工的裁員當中,裁掉了一整個指導AI創新的團隊,而這個團隊的目標本來是為了讓AI的發展更加可持續、負責任以及合乎倫理道德方面要求。 在開除了這個倫理道德團隊後,微軟在旗下產品集成AI應用及功能時,就是剩下了一個負責任AI辦公室(Office of Responsible AI)來制定有關AI應用方面的規則以及標準。不過有這個部門的員工就表示,以往一般都是由那個專門的倫理道德團隊,來確保他們所訂下的規則會反映到微軟的實際產品應用上,可以說是一個把關人的角色。 倫理道德團隊在去年10月經歷過一次重組,在重組後只剩下7個人,其他大部分員工都被轉去別的崗位上。而在前陣子,微軟旗下AI部門的副總裁John Montgomery就曾經向剩下的7名員工表示,他們最終是會被裁掉的。而團隊內有的員工就認為他們會被裁員,是因為微軟想集中注意力,想爭取在競爭對手之前推出AI相關產品,把長遠的社會影響放在了其次。 微軟目前與OpenAI有合作關系,前者已經投入了數以億計的投資,同時也在准備社Bing搜尋引擎及Edge瀏覽器提供「比ChatGPT更強大以及專門為搜索而生的」新式次世代大型語言AI,前陣子我們也報導過, 微軟將會在不久後發布新的GPT-4模型。在這個節點上解僱掉整個倫理道德團隊,也是不禁會讓人猜想微軟對於AI應用准則以及產品設計方面的考慮是否周到。 ...

太黃太血腥 日本放送倫理番組向上機構公開10月觀眾投訴

日本放送倫理番組向上機構(BPO)公開了觀眾對10月電視節目的投訴意見。其中動畫《秋葉原冥途戰爭》和《不道德公會》被部分場景遭觀眾投訴。 在對全體節目的投訴中,有觀眾稱某深夜動畫中出現了伴隨著歡快的配樂用槍大量殺人的場景。殺人一方和被殺一方的動作都像是在跳舞一樣,而且有伴隨著大量噴血死亡的描寫。這樣輕視死亡的演出,不應該出現在不特定多數人可以看到的媒體上。 在對青少年相關問題的投訴中,有觀眾稱在一檔深夜動畫節目中,雖然有馬賽克,但出現了女性登場人物遭受性暴力的場景。這檔節目對於青少年來說非常有害。 來源:動漫之家

支持將伊維菌素作為新冠療法的大型研究論文因倫理問題而被撤回

據英國《衛報》報導,在一項表明伊維菌素治療對COVID-19病毒有效的重要研究因 「倫理問題」而被撤銷後,全球右翼人士推廣的一種治療COVID-19的藥物的有效性受到嚴重質疑。 由埃及本哈大學的Ahmed Elgazzar博士領導的關於伊維菌素(ivermectin)--一種用於防治蟲子和頭虱等寄生蟲的藥物--在治療COVID-19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預印本研究,於去年11月發表在Research Square網站。 它聲稱是一項隨機對照試驗,這種類型的研究在醫學上至關重要,因為它被認為提供了關於干預措施有效性的最可靠證據,因為影響結果的混雜因素的風險最小。Elgazzar被列為《貝哈醫學雜誌》的主編,並且是編輯委員會成員。 該研究發現,在醫院接受治療的COVID-19患者「早期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患者報告了實質性的康復」,並且 「伊維菌素治療組的死亡率有實質性的改善和降低」,達到90%。 但是,在Elgazzar的研究於周四「由於倫理問題」從Research Square網站上撤下後,該藥物作為病毒治療的承諾受到了嚴重質疑。Research Square沒有概述這些問題是什麼。 倫敦的醫科學生ack Lawrence是最早發現該論文存在嚴重問題的人之一,這導致了論文被撤回。他第一次意識到Elgazzar的預印本,當時他的一位講師給他布置了一項作業,構成了他碩士學位的一部分。他發現該論文的導言部分似乎幾乎完全是抄襲的。 作者似乎將關於伊維菌素和COVID-19的新聞稿和網站上的整段文字用詞庫進行了修改,以改變關鍵詞。「幽默的是,這導致他們有一次將'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改為'極端強烈的呼吸道綜合征',」 Lawrence說。在勞倫斯看來,這些數據也很可疑,原始數據顯然在多個場合與研究方案相矛盾。 「作者聲稱只對18-80歲的人進行了研究,但是數據集中至少有三個病人不滿18歲,」 Lawrence說。 "作者聲稱他們在2020年6月8日至9月20日之間進行了研究,但是根據原始數據,大多數死亡的病人都是在6月8日之前入院並死亡。數據的格式也很糟糕,包括一個在2020年6月31日這個不存在的日期離開醫院的病人。" 此外,還有其他的擔憂。"在他們的論文中,作者聲稱在他們的輕度和中度COVID-19的標準治療組中,100個病人中有4個死亡,"Lawrence說。"根據原始數據,這個數字是0,與伊維菌素治療組相同。在他們針對重度COVID-19的伊維菌素治療組中,作者聲稱有兩名患者死亡,但他們的原始數據中的數字是4。" Lawrence和《衛報》向Elgazzar發送了一份關於數據的全面問題清單,但沒有收到回復。該大學的新聞辦公室也沒有回應。 Lawrence聯系了伍倫貢大學的澳大利亞慢性病流行病學家Gideon Meyerowitz-Katz,以及隸屬於瑞典林奈大學、負責審查科學論文錯誤的數據分析師Nick Brown,以幫助他們更徹底地分析數據和研究結果。 Brown創建了一份全面的文件,發現了許多數據錯誤、差異和擔憂,他將其提供給了《衛報》。根據他的發現,作者顯然在病人之間重復了數據。 "主要的錯誤是,至少有79個病人的記錄明顯是其他記錄的復制,"Brown告訴《衛報》。"這當然是最難解釋為無辜的錯誤,特別是由於復制甚至不是純粹的副本。有跡象表明,他們試圖改變一個或兩個欄位,使它們看起來更自然。" 關於伊維菌素的其他研究仍在進行中。在英國,牛津大學正在測試給患有COVID-19的人服用伊維菌素是否能防止他們最終入院。 Elgazzar研究是顯示該藥物可能幫助COVID-19患者的最大和最有希望的研究之一,並且經常被該藥物的支持者引用作為其有效性的證據。盡管6月份發表在《臨床傳染病》雜誌上的一篇同行評議論文發現伊維菌素「不是治療COVID-19患者的可行方案」,但這仍然是一個事實。 Meyerowitz-Katz告訴《衛報》,"這是目前最大的伊維菌素研究之一",在他看來,這些數據 "完全是偽造的"。這令人擔憂,因為兩項關於伊維菌素治療COVID-19的薈萃分析將Elgazzar的研究結果包括在內。薈萃分析是一種統計分析,它結合了多項科學研究的結果,以確定整個科學文獻對某種治療或干預的發現。 Meyerowitz-Katz說:「由於Elgazzar研究的規模如此之大,而且非常積極--顯示死亡率降低了90%--它極大地歪曲了有利於伊維菌素的證據。」 "如果你從科學文獻中刪除這一項研究,突然間,伊維菌素治療COVID-19的正面隨機對照試驗就很少了。事實上,如果你只去掉這項研究,大多數發現積極結果的薈萃分析的結論將完全被推翻"。 雪梨醫生和研究員Kyle Sheldrick也獨立提出了對該論文的擔憂。他發現作者為論文中表格中提到的幾個標準差--衡量一組數據點的變化--提供的數字在 "數學上不可能",因為同一表格中提供的數字范圍。 Sheldrick說,數據的完整性是暗示可能的捏造的進一步證據,並指出在現實世界的條件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他還發現了病人死亡和數據的重復。 伊維菌素已經在整個拉丁美洲和印度獲得了發展勢頭,主要是基於預印本研究的證據。3月,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不要在設計良好的臨床試驗之外使用伊維菌素。 澳大利亞議員Craig Kelly也是推廣伊維菌素的人之一,他也曾推廣使用抗瘧藥物羥氯喹來治療COVID-19--盡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臨床試驗顯示它不能防止病毒引起的疾病或死亡。在過去一周里,幾家印度媒體對Kelly進行了報導,因為他要求北方邦借給該邦首席部長阿迪雅納特到澳大利亞釋放伊維菌素。這篇報導最初發表後,Kelly聯系了《衛報》,表示他不同意沒有證據表明羥氯喹有效的說法,並表示他堅持自己的觀點。 Lawrence說,在「有整個伊維菌素的炒作......由右翼人物、反疫苗接種者和徹頭徹尾的陰謀家混合主導 "的時候,起初只是一個簡單的大學作業,卻導致了對一個明顯的科學欺詐的全面調查。」 他說:「雖然科學有自我糾正的趨勢,但一個系統顯然有問題,可以允許像Elgazzar論文這樣充滿問題的研究運行7個月而不受到質疑。」 「數以千計受過高等教育的科學家、醫生、藥劑師和至少四個主要的藥品監管機構錯過了一個明顯的欺詐行為,以至於它可能會有一個閃爍的霓虹燈標志。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正在進行的史詩般的全球健康危機中,更加令人恐懼。」 來源:cnBeta

科學家讓公鼠懷孕下崽引發倫理爭議 已申請撤稿

6月中旬,一項 「公鼠懷孕」 實驗引起爭議。中國科學家通過閹割雄鼠、縫合雄鼠和雌鼠交換血液、給雄鼠移植子宮、再向子宮中移植胚胎的方式,從雄鼠體內發育、剖產出了10隻幼鼠。不少人認為 「公鼠懷孕」背後的實驗動物代價太大,且實驗價值低,質疑該實驗不符合倫理規范。 據了解,該研究尚未正式發表,未經同行評議。論文作者有兩位,分別為海軍醫科大學海軍醫學院教育機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軍醫科大學海軍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張榮佳和海軍醫科大學長海醫院婦產科劉玉環。 面對網上的質疑,張榮佳回應稱:自從biorxiv的論文發表以來,我們遭受了太多非科學的攻擊,我們真的感到很難過。科學研究應該只是簡單地討論科學問題,需要時間來驗證。請不要將非科學因素帶入我們的科學研究。 因為不想擴大不必要的爭議,經過慎重考慮,他們決定撤回在biorxiv的文章。 張榮佳強調,請不要把老鼠模型與人類聯系起來。它們完全不同(老鼠可以近交繁殖,老鼠有兩個子宮,老鼠的後肢對缺血有很強的抵抗力。這些是人類沒有的) 而關於動物倫理,張榮佳表示我們有自己的規矩,可以概括為兩點:1、盡量減少使用動物的數量;2、盡量減少動物的痛苦。 如果你仔細閱讀我們的論文,你會發現我們在手術訓練階段使用了不同的受體,使用的老鼠數量減少了60隻;所有手術均在麻醉狀態下進行,並有以往文獻支持,整個實驗過程中動物沒有出現尖叫等疼痛症狀。此外,懷孕不會引起明顯的疼痛,但分娩會引起。因此我們採用了剖腹產。 來源:cnBeta

「公鼠懷孕」實驗 須釐清科技倫理爭議

面對「公鼠懷孕」爭議,不同群體在觀念和想像層面的碰撞在所難免,這有助於推動對此類研究的科技倫理規范與治理。在不那麼受商家待見的父親節前後,各路媒體上傳了科學家讓公鼠「懷孕產子」的新聞,立即成為網絡上熱議的話題。 並不是真正的「公鼠懷孕」 消息一出,許多男生覺得,這是不是意味著,隨此顛覆性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他們也將承擔起生育的負擔?真是那樣,將來那些勇挑生育重擔的父親,豈不是也可以過上溫馨熱絡的母親節?接下來,大抵是看到「公鼠懷孕」以閹割和補充雌性激素為前提,他們便沒那麼興奮了。 而眼尖的女生們很快發現,這次「公鼠懷孕」其實是以雌雄共體的方式完成的。孕育小鼠的子宮是從雌鼠移植過來的,雌性激素環境則拜與公鼠連體的雌鼠之賜,再加上數百個卵子也來自雌鼠,而公鼠充其量只提供了生育場地和營養物質,不過是幹了些體力活的配角,並不是真正的公鼠懷孕產子。 因此,在動物保護主義者和主張男女平權的人士看來,為了一隻公鼠代孕而讓那麼多母鼠做出犧牲,加上成功率並不高,這個實驗其實是無意義的。 當然,二者的出發點不盡相同。前者是覺得,這個實驗讓小鼠付出了太多不必要的痛苦;後者則強調,讓男性生育應該研究的是人造子宮,而不是移植子宮。 更有主張尊重和敬畏自然的人士指出,這個實驗違反了自然規律,讓雌雄兩性都受到傷害,男女都得犧牲,從根本上行不通。 在這些議論中,從鼠到人,從公鼠母鼠聯想到人類男女,人們的思緒似乎毫無違和感地在人與鼠、雌雄與男女之間進行著轉換。透過這些自覺不自覺的類比思維,折射出人們對科技未來的觀念和想像。 不論是科學家還是普通公眾,人們對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意義的認知,大多建立在其對科學、自然和社會的想像及其背後的觀念之上。盡管這些觀念和想像見仁見智,但它們卻賦予科技以不同的意義,也使人們對研究與創新的情感和態度不盡相同。 ▲在雄鼠身上構建的懷孕老鼠模型實驗。圖片來源:生命科學預印本平台bioRxiv 通過爭議推動科技倫理規范與治理 當前,人類已經步入深度科技化時代,生命科技、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領域正在形成一些顛覆性技術,可能給人的生命、智能和認知帶來前所未有的深度改變。當一些具有顛覆性前景的研究和創新露出苗頭時,規避風險的直覺會促使公眾對其展開熱議。 尤其是那些可能改變自然和生命過程的研究,會迅速發酵為熱點話題。相關討論的焦點是:那些有爭議的研究是否科學?其預設的價值觀是否可取?它們在倫理和情感上可不可以為人們所接受? 針對這些問題,不同群體在觀念和想像層面的碰撞在所難免,而這又無疑有助於推動對此類研究的科技倫理規范與治理。 在科學家看來,好奇心驅動的探索發現似乎是科學研究的應有之義。據媒體報導,在這次公鼠孕育實驗中,研究者所做的雌雄共體實驗設計,受到雄海馬懷孕的啟示。 盡管嚴格地講,海馬是卵生動物,雄海馬做的只是孵化工作並沒有懷孕,但這還是可以說明,研究者對突破常規的自然生命過程具有強烈的好奇心。 「公鼠懷孕」所引發的爭議表明,研究者可能需要對研究倫理和包括生命倫理在內的科技倫理層面出現的質疑,作出必要的回應。 一是該研究是否對實驗動物保護等研究倫理作出了必要考量。從自然觀和對待生命的態度來看,這個實驗必然遭到了來自動物保護主義者的批評。他們主張人們應該充分想像到實驗動物所遭受的痛苦,對動物抱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多年前,我在牛津大學訪學時,就看到動保運動者的遊行和宣傳活動,他們高喊「對牛津實驗室說不!」,他們還四處散發實驗室動物慘狀的圖片,這讓生物、生化等科系的門禁不得不分外嚴格。 但實際上,不論是主張感知動物的痛苦還是敬畏自然,既很難將其立場絕對化,也不易就相對可接受的標準達成共識。 鑒於科學實驗不可能不使用實驗動物,研究倫理在實驗動物保護上一般通過優化實驗設計、精簡實驗動物數量、減少實驗動物痛苦和加強實驗動物福利等實踐智慧加以調節。因此,從研究倫理上講,「公鼠懷孕」研究可能要回應的是,其實驗設計與實施中是否對小鼠保護及其福利有所考量。 二是該研究的實施和後果是否引發了嚴重的生命倫理等科技倫理問題。盡管人們會不自覺地在鼠和人之間進行想像變換,這項引起熱議的研究本身並非人類胚胎和人類生殖研究等生命倫理所主要關切的領域。 從科技倫理研究的維度來看,可以從生命倫理上追問這種研究的價值取向,探討其應不應拓展到人類。但從科技倫理治理的角度來講,固然人們可以由鼠聯想到人,但鼠畢竟不是人,總不能從想像的類比中得出道德判斷吧? 因此,目前對實驗動物保護這一研究倫理問題可以加以必要的規范和治理,但對相關生命倫理等科技倫理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究,尚無法在實踐中展開治理。 一方面,現有的機構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一般不具備探討相關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即使試圖對此類研究相關的科技倫理問題展開討論,結果很可能要麼莫衷一是,要麼和稀泥。 科技倫理抉擇取決於社會和文化的選擇 值得指出的是,在生命倫理等科技倫理討論中,尤其需要科學家的主動參與,因為對科技倫理問題的探討,實際上已經成為科技創新從0到1的過程的內在環節。 例如,面對一般人在直覺上對這項研究違反自然規律的質疑,研究者可以從科學上進行辯護,即他們其實是試圖以這種特殊的實驗設計,驗證生命科學所揭示的動物胚胎的一般生殖機制。 面對主張男女平權的人士的立場,他們或許會指出,科學研究無法一蹴而就。盡管現在的實驗很初步,但沿著這一探究方向不斷疊代,就可能完全掌握胚胎生殖的機制。 通過這些積極的互動和創造性的對話,無疑有助於釐清相關的倫理爭議,為科技創新找到既能造福人類又可以避免倫理風險的發展方向。 而更重要的是,顛覆性科技的倫理論辯和審查,對科技倫理邊界的劃分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在這項研究中,公鼠扮演了活體人工生殖機器的角色,這是否昭示了出現全人造人工生殖機器的可能?如果沒有一種共識性的強烈的生命價值觀,科技倫理抉擇就只可能是對後果的風險與效益的權衡。也就是說,倫理抉擇的內容只是哪些人工生殖是在倫理上可接受的,而不是人工生殖本身應不應該有。 因此,科技倫理抉擇最終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的選擇,但每個人依然可以對各種「黑科技」進行價值追問: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深度科技化未來? 文 | 段偉文(中國社科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 來源:cnBeta

劇好看 | 小宋佳演倫理劇當媽,就一個字「穩」

《小歡喜》、《小別離》之後,第三部姐妹篇《小捨得》終於開播了。 雖然剛剛播出不久,所聚焦的社會話題已經非常明確——小升初的焦慮和重組家庭的矛盾。 宋佳飾演的南儷和蔣欣飾演的田雨嵐是一對異父異母的姐妹,這對重組家庭的開端卻並不光彩,南儷美滿的家庭因為田雨嵐母親的插足而解散,導致南儷對於父親南叔(張國立 飾)懷恨在心,一家人看起一團和氣實際上卻是處處明爭暗鬥。 受過高等精英教育的南儷不僅擁有一份傲人的事業還有自己美滿的家庭,丈夫夏君山(佟大為 飾)是個顧家愛家的高級工程師,一家四口的甜蜜蜜相處模式堪稱模範家庭,夫妻倆奉行快樂的輕鬆教育方式,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為主,對學習成績沒有過多的要求。 田雨嵐由於母親的「小三」身份而自卑敏感,自己依靠繼父才上了大學有了好生活,而無論出生還是現狀都被南儷壓了一頭。雖然嫁給了富二代(李佳航 飾)卻又在婆家處處受限,不服輸的她想通過孩子找回自信和尊嚴,於是對兒子施行了令人窒息的「雞娃教育」。 南儷打心底里瞧不起破壞自己家庭的「小三母女「,而田雨嵐也因為看到母親在家過著如同保姆般的生活而心生不滿,「姐妹」兩人的關係勢如水火,只要見面就是各種battle,火花四濺。 第一集飯桌戲就已經將氛圍降到了冰點。田雨嵐不滿外公偏袒南儷的女兒歡歡,於是在飯桌上顯擺起兒子的學習成績,明里暗里的調侃歡歡成績差。南儷也不甘示弱,讓剛獲得唱歌冠軍的女兒現場就來了段才藝表演。 一場平凡的家庭聚會火藥味十足,兩個人劍拔弩張的態度不僅是兩個女人之間的鬥爭,更是兩種教育方法的較量。 不是冤家不聚頭,偏巧兩人在工作中也有了交集,南儷想要公事公辦,田雨嵐卻執意將家庭矛盾拉進職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工作中又打響了。 補習班的爭議是劇情的一大亮點,要不要上補習班,補習班的出現會不會破壞公平性。劇中田雨嵐因為兒子成績下降而懷疑老師開小灶,舉報了私辦小班的數學老師之後,讓孩子失去了進入金牌班的機會。 而一向想讓孩子自由快樂成長的南儷也不得不面對「不上補習班,女兒的成績就得墊底,在學校受到欺負」的現實,並對自己的教育態度產生了動搖。 佛系教育還是雞娃式教育一直是許多媽媽們探討的話題,不少網友在看了劇後也表示,自己的初衷明明是「南儷」,卻在現實的逼迫下慢慢變成了「田雨嵐」,每個母親都希望孩子擁有最完整的童年,也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在長大之後能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至於該如何解決這個現實問題,答案也只能見仁見智了。 除了劇情,宋佳和蔣欣的每場對手戲也相當精彩。每個眼神,每個動作都恰到好處,南儷面對田雨嵐洗腦式炫耀的鄙夷和無奈,田雨嵐對兒子成績如同瘋魔般的執念,情緒層層遞進,真實又直擊內心。 她只是一個好演員 雖說這部劇不是宋佳第一次演母親,卻是第一次飾演這般接地氣的平凡母親,可以說是再一次的角色突破。 一直以來,宋佳給人們的印象總是性感美麗,隨性真實又百變的。 宋佳最初憑藉在《好奇害死貓》中的性感洗頭妹一角成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並且獲得了當年的金雞獎最佳女配提名。 劇中妖嬈、性感、風情萬種是她帶給觀眾們最初感受,可是宋佳卻並不想貼著這個「性感「的固定標籤。 於是下一部戲《闖關東》她將自己包裹在嚴實又土氣的棉襖之下,完成了從性感女神到農婦土匪的角色轉變。這部劇讓宋佳徹底走紅,成了她事業的重要轉折點。 明明可以靠著顏值吃青春飯,宋佳卻偏偏選擇用實力說話。 2013年,宋佳頂著輿論壓力主演了電影《蕭紅》,完美詮釋了民國才女蕭紅顛沛流離的一生。雖然在播出後電影的題材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是宋佳的演技也得到了極大的認可,一舉斬獲金雞獎最佳女主獎。 在此之後,宋佳的好作品不斷,大多是感情濃郁、鮮活飽滿的女性角色。 《師父》中,她是風情萬種、嫵媚性感的師娘,一個眼神就能美成一幅畫。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她又是為了保護女兒,不惜裝瘋自殘的剛毅母親。從校花演到蒼老的中年女人,年齡跨度很大,卻絲毫沒有違和感。 宋佳一直在挑戰全新的角色,就像她說的:「我希望能明確自己的初衷,要純粹一點,我想做一個好演員。」每次出場都能給觀眾帶來新的驚喜,她確實做到了。 她活出了自己的樣子 宋佳身上有許多閃光點,最吸引人的一定是她的瀟洒,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率性且真誠。 想做音樂了,就登上《跨界歌王》,在舞台上她捧起從小學習的柳琴,從一曲老歌《再見》到溫柔的《春風十里》,性感慵懶的唱腔,展現出不俗的音樂實力。 想做綜藝了,就參加了《小姐姐的花店》,大大咧咧的性格和直爽卻有些犀利的話語引起了一些爭議,卻也讓觀眾們看到了一個真實而鮮活的宋佳。 登上《奇葩說》的宋佳也是金句頻頻,理性又通透,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又能活出自我,這大概就是每個女生都羨慕的模樣吧~ 對於自我認知,宋佳毫不掩飾的表現對自己的欣賞,當楊瀾問起宋佳對於自己演技的看法,宋佳不客氣地說「我是我自己的影迷。」 不只工作和生活,宋佳對時尚也有著自己的態度,「女孩兒就應該把個性和態度穿出來,獨一無二多來勁!」 一向偏愛帥氣風格的宋佳也會偶爾來個溫柔女神范兒。飄逸長裙配上珠寶,優雅高貴女人味十足。 當然,宋佳更擅長的是「不按常理出牌」。輪廓形襯衫裙搭配黑色厚底德比鞋,優雅中帶著時髦摩登感~ 最難穿的淡粉色也能輕鬆駕馭,混搭硬朗的配飾,復古風甜而不膩。 最常見的還是一路酷帥到底的小花,牛仔褲、小白鞋才是她的摯愛,看這俏皮模樣你能相信這女人已經40歲了嗎? 無論是戲里還是戲外,宋佳都展現了女性最美好的狀態,願每一個女生都能宋佳一樣,活出最美的光彩。 圖片來源 新浪微博 / 豆瓣 ﹀ 精選回顧 ﹀ 來源:kknews劇好看 | 小宋佳演倫理劇當媽,就一個字「穩」
挪威心理學家架空研究未來性愛機器人 對男女伴侶之間的影響

挪威心理學家架空研究未來性愛機器人 對男女伴侶之間的影響

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比如《銀翼殺手》、《西部世界》和《黑鏡》中具有人工智能的性愛機器人已經是存在的事物了,而當下的社會帶有VR功能的智能互動飛機杯也有了,其實離開真正意義上性愛機器人已經就差臨門一腳的事了。所以在心理學界就有學者已經提前開始研究性愛機器人會對人類兩性之間的關系產生何種影響,並就此在《心理學前沿》的雜誌上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報告,報告表明人們會將自己對機器人的感受投射到伴侶的身上。 該研究的靈感得益於像《西部世界》這樣的科幻作品。BI挪威商學院社會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副教授Mads Nordmo Arnestad說,「這些藝術作品很好地展示了AI和人機互動的出現帶來的倫理困境。」 說到這個問題,就牽涉到了一個很終極的哲學問題,那就「人為何為人?」,我們和物質、植物、動物有何不同。有大量研究表明,有人伴侶會對性玩具產生威脅甚至是嫉妒,但沒有人會說使用按摩棒是不忠的行為。 在這項研究中,有163位女性和114位男性參與了閱讀了一個短篇故事,內容涉及一個純粹為性愛或柏拉圖式愛情設計的高度逼真的機器人,然後讓大家填寫調查問卷,如果伴侶擁有和使用這種機器人會如何反應,以及他們如何思考如果他們使用這種機器人,他們的伴侶會做出何種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男女對於假想的機器人有着明顯的差異。 男人比女人更願意同意類似「我希望未來能開發出這種機器人」和「我期待這種機器人被開發和發布」的說法。此外與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同意「這種機器人會使我產生強烈的嫉妒感」和「我希望我的伴侶能擺脫這種機器人」的說法。 Arnestad在《心理學前沿》上表示,男性對性愛機器人更感興趣,並認為建立有性關系的框架內應該被允許,而女性則不那麼感興趣,並認為伴侶將性愛機器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在伴侶關系中無非被接受。 更令人驚訝的是,男女伴侶都錯誤地預估了他們對性愛機器人的直覺。男人期望女人覺得這樣會很酷,而女人期望男人擺脫這東西。 當然這項研究是有它的局限性的,因為大量的問題都是假設性的,因此人們很難去准確評估現實的狀況。而且樣本不夠多不具有多樣性。 Jimmy預言性愛機器人十年人必然會商品化出現,而且還會面臨大量的倫理道德問題,甚至刑事案件,不過就如同避孕藥和避孕套解放了女性一樣,性愛機器人可能就是解放人類的一次革命,因為人類作為生物最大的目的就是繁衍後代,於是性枷鎖就套在了人類的DNA內,有了性愛機器人這種完美解決性體驗的互動後。將解放很多我們的觀念,什麼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機器人可以滿足里靈魂上和肉體上的需求。然後人類之間談情說愛的狀況比現在還要說,生育率進一步下跌。政府強制人類生育(提供精子卵子在人工子宮內培養)。 來源:和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