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 南洋文化、漁港美食成發展新亮點

【僑報網訊】海南知名僑鄉文昌市鋪前鎮的早晨並不寧靜,新建好的鋪前大橋下,腥鹹的海風吹來,漁民、魚販的吶喊聲此起彼伏。

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 南洋文化、漁港美食成發展新亮點
鋪前漁港。(圖片來源:南海網 )

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 南洋文化、漁港美食成發展新亮點
鋪前漁港,魚貨上岸。(圖片來源:南海網 )

中新社報導,鋪前鎮三面環海,自古就是海南重要的港口古鎮,是海南貨物和人員出洋的主要港口。從明朝起,就有海南人經鋪前港下南洋,每年有成千上萬人經此「南下」。1877年左右,當年闖南洋的文昌人在異國艱辛創業成功後回到鋪前,建起了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

連接海口和文昌鋪前鎮的鋪前大橋將於今年通車,這是中國首座跨越地震活動斷層的跨海橋梁,全長5.597公里,其中跨海大橋長約3.959公里。成為海南新地標的鋪前大橋,將促進文昌旅遊煥發新生。

鋪前大橋下的鋪前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僑文化濃郁。在鋪前鎮的地標勝利老街,一座座百年騎樓建築雖歷經風雨,但風范尚存,陽台、花欄別具特色,中西和壁的立面裝飾各有不同。兩旁的雜貨店、理發店、食鋪、漁網漁具店令人頓覺時空交錯。

勝利老街是目前海南省古建築留存最多的街道之一。街長約400米,店舖建築跨人行道建。在其最繁榮的時期曾流傳「東奔西走,不如到鋪前和海口」一說。

勝利老街不少商舖都有些年頭。街邊一間理發店,背已略駝的符師傅在為同輩的顧客修剪頭發。他介紹,這家店已開了50多年,父親當年是鎮上有名的理發師,許多華僑從國外回來,舟車勞頓,一下船,暫不回家,先到店里來,理理頭發,刮刮鬍須,洗頭淨面之後,才回家去見親人。

88歲的符福琚在老街開鍾表店已有70多年。他介紹,鋪面所在的房子已有逾90年歷史,是一位越南文昌籍華僑所建。如今,符福琚的兩個兒子都在跟着學修表。

一家名為「阿妹糟粕醋」的小吃店吸引着來往的人們。糟粕醋是鋪前的傳統小吃,已經陪伴着符英敏走過了幾十年的時光。多年前她的母親就開始製作糟粕醋,並擔着沿街叫賣,慢慢地攢下了人氣,後來才有了這家小吃店。

一把海菜,一塊馬蹄蟹,幾顆海螺,幾團石蔥,再加上一些牛雜和海帶盛入碗中,舀起一勺酸辣的湯汁,淋在食材上……許多人專程前往,就為了這一口酸爽味兒。符英敏也將自己的手藝傳給了下一代。

如今,鋪前鎮對勝利老街進行立面改造和修復。王海妹看中鋪前的發展前景,三年前和丈夫回到老街做海鮮干貨生意。「從早上忙到中午,要把網上訂購的干貨發快遞出去。」王海妹已從單一門店發展到「線上+線下」銷售,生意蒸蒸日上。

鋪前鎮委書記林勉表示,當前該鎮積極謀劃鋪前特色小鎮建設,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用好南洋文化、漁港美食這「兩張牌」,打造旅遊發展新亮點。

「鋪前」名稱之由來

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月,南越國發生叛亂,漢武帝派遣10萬將士分五路大軍合擊南越。其中一路以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從湖南進入連州;一路以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從江西進入南雄……五路大軍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在海南島設置儋耳、珠崖二郡,領16縣,其中鋪前地區屬珠崖郡紫貝縣,即今天的文昌市。

「鋪前墟的名稱,富有歷史傳奇。」文昌市鋪前鎮文化站原站長陳繼華說,明朝時,鋪前港已經開發利用,是一處天然的良港。當時,居民多數都是從福建莆田遷來,為了紀念莆田故土,他們選用漢語諧音,初取名「鋪田」,後改為「鋪前」。

不過,也有人認為,鋪前沿海地名大都以地貌和船渡口處民間叫法命名,如後港、溪口等,鋪前這個渡口當時沒有村子,只有一兩間鋪子,故來往百姓習慣稱此渡口為「鋪前」。

獨特的自然地理和風土人文,決定了一個地區獨特的發展歷程。鋪前轄區海岸線長約38公里,擁有鋪前港、新埠港、歌村港、林梧港、木蘭灣等多個天然港灣,大小渡口環繞四周;紅樹林、海灘等旅遊資源豐富,灘塗面積9萬多畝;七星嶺、虎威嶺等拔地而起,虎視瓊州海峽,是極為顯著的方位地標。

明朝萬歷三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八日亥時(即公元1605年7月13日晚9時至11時),瓊北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是時天崩地裂,屋毀人亡。原先瓊文交界處的一條小河溝,瞬間變成今天的鋪前港和東寨港;原先陸地上的72個村莊,永遠陷落於大海,成為稀世罕見的「海底村莊」。

大地震破壞了鋪前與海口演豐一帶的地形地貌,原先,72個村莊及北港島與鋪前僅有一河溪之隔,如今,72個村莊沉入海底,只有北港島孤浮海上,現在的鋪前及南山嶺一帶仍是陸地。不過,也有人說,南山嶺是地震造成的地面隆起,因為「南山嶺」這一地名在清咸豐年間編制的《文昌縣志》中才正式出現。

世所罕見的瓊北大地震

關於這場瓊北大地震,震後不久成書的萬歷《瓊州府志》作了詳實記載:「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郡城中壓死者幾千。地裂水沙湧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沒者不可勝記,調塘等都田沉成海,及若干頃。」

全國政協原常委、中國僑聯原副主席林明江考證,當年,瓊州府同知吳籛向朝廷的申文中也有關於瓊北大地震的敘述:「初如奔車之輾,繼如風楫之顛。騰騰掣掣,若遭拆軸,寢者魂驚,醒者魄散……耳旋聞哭聲、喊聲,喧傳遠近,始知城內外一時俱災矣。少許傳城東門為流沙壅閉矣,再傳望雲樓忽沒不見……文廟、城隍廟、社稷壇及各神祠,則又見金碧威儀盪然澌敗,而明星塔且折彎如截矣。」

大地震發生時,曾任南京禮部尚書的海南明代名臣、定安才子王弘誨已退隱歸故里6年,他親歷了這場大地震,留下一篇詩作《地震夢中得詩》:「氣運南來盡海邦,風流寧用數諸姜。魁奇振古標群島,轟烈從今鬧幾場。五百明良扶地軸,三千禮禾破天荒。憑誰寄語東坡老,眼力何人較最長?」

在鋪前民間,當地的《黃氏家譜》《鄭氏家譜》《符氏家譜》等,對大地震也有記載。如《黃氏家譜》「地裂志」中記述:「人世滄桑,地震改變了此一帶的地理,截斷了與鋪前市的半海陸路線。原來儒林村一帶與鋪前市之隔離僅一衣帶水,只要向北淌過一條小溪溝,沿茄椗林走上去便到了鋪前市。」

據專家考證,瓊北大地震是海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當年震級為7.5級,極震區最大裂度達10度,震源深度15公里,地面一次垂直升降最大幅度達3-4米,淪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大震有感范圍頗廣,北部跨越南嶺至湖南臨武、廣西桂林,東北部至粵東惠來、潮州一帶。

震後誕生今日之鋪前

瓊北大地震造成演州河下游兩岸的72個村莊完全被海水吞沒,其中包括曾因經常舉辦龍舟賽會而聞名於世的東寨村,形成了海內外聞名的「海底村莊」。後人為了紀念東寨村,將這片新海命名為「東寨港」,並將瓊州府為逃生百姓暫時安置的高地稱為「寄口」,即今天的演豐曲口。

如今,東寨港、鋪前灣、北創港、東營港,以及海口長流、澄邁馬村、臨高馬裊一帶,茫茫海面都是當時大地震的產物。特別是鋪前灣、東寨港一帶,陸陷成海遺址的分佈達百餘平方公里,包括古村落、房屋、井台、墳場、耕地、鹽田,以及地震裂痕溝等,形成了唯一地震陸陷成海的歷史遺跡。

行走鋪前,當海水退潮時,從鋪前灣至北創港東西長約10公里、寬1公里的淺海地帶,可見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縱橫。從鋪前灣至東寨港一帶的海底與灘塗上,古村莊的廢墟遺跡隱約可見,透過海水,可見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

鋪前對面的北港島,原本也與陸地相連。大地震時,原來的仁村、仁村南、北港北被陷入海底,留下道頭村、後溪村、上田村和黑坡形成了現在的北港島,孤浮海上。離鋪前灣4公里處的古仁村陷落遺址,透過10米深的海水,當年村莊的庭院、參差的房屋遺址依稀可辨。

鋪前灣與東寨港之間的海面上,有個被稱之為「浮水墩」的小島。遠看,這個小孤島好似浮出水面的小土墩;近看,為圓形小島,崗頂平緩,野草雜樹叢生。當地老人說,當年這里是海水所淹沒村莊的一處高地,上面有一大一小兩座古墓,墓頂圓錐形,墓前有石雕的祭台,附近海下有沉下海底的一座戲台。小島上原有用完整石料雕琢而成的石床和石椅,可惜由於缺乏保護已經丟失了。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僑報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