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最近《洛基》在Disney+上線,成為了迪士尼平台點播率最高的電視劇之一,足以看出洛基作為迷人反派的強大號召力。在漫威宇宙中,洛基和雷神托爾都是奧丁的兒子,也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兄弟;在北歐神話中,洛基和奧丁是義兄弟,因此洛基和托爾算是叔侄。但有一點漫威保留了下來:洛基並不屬於奧丁和托爾所在的亞薩神族,而是冰霜巨人的後裔。

許多神話都把洛基說成是外表俊俏,卻詭譎多變,令人難以捉摸的傢伙,只關心享樂和自保。他時而頑皮,時而惡意,時而幫助眾神,時而幫助巨人,取決於當時哪種行動對他最有利。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在神話前期,洛基幫亞薩諸神解決了不少麻煩,比如最初阿斯加德修建城牆的時候,洛基就曾犧牲小我化身漂亮的小母馬勾搭走搬磚的公馬斯瓦迪法里,還生下了後來成為奧丁坐騎的八足神駿斯萊普尼爾;雷神托爾把錘子弄丟後,洛基也曾出主意把托爾裝扮成女神弗萊婭,假裝要嫁給巨人赫勒姆,趁機奪回鐵錘;在劫持青春女神伊敦事件中,洛基不小心落在冰霜巨人提亞茲(Thiassi)手里,巨人提出,自由的條件是拿伊敦(Iðunn)和青春蘋果交換。洛基為了保命答應了他的要求,回到阿斯加德後趁眾神不注意把伊敦騙出由提亞茲變成老鷹抓走。失去青春蘋果的眾神開始衰老,大地開始荒蕪,眾神威脅洛基,除非他把伊敦救出,否則他們就把他殺死。於是洛基向神後弗麗嘉借來羽衣,化作老鷹飛到巨人的住處,把伊敦化作一顆果殼藏在身上逃出約頓海姆。就在洛基接近阿斯加德時,憤怒的巨人也化作老鷹追了上來,幾乎就要追上之際,眾神升起一堆火將巨人燒死了。

雖然洛基多次幫眾神解了圍,他用的方法卻不會讓北歐人會覺得特別光榮。盡管在某種意義上他是神,但歷史記錄中沒有任何北歐人對洛基的崇拜痕跡,因為洛基的角色實際上是在傳統北歐人的榮譽、忠誠等價值觀的對立面。他象徵失序、非理性和惡作劇,不僅經常違背社會秩序,也會違背我們所謂的「自然法則」,還總對希望促進宇宙秩序的其他神祇加以阻撓。

有時洛基也會介入人類生活,凡人之所欲會擁有不必要的欲望和情感,並因此引起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據說也都歸咎於洛基。總之,他在神祇、巨人和其他生靈中占據非常矛盾和獨特的地位。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洛基的家庭關系就能體現這一點,他的父親是冰霜巨人法布提(Fárbauti,意為冷酷的射手),母親是勞菲(Laufey)或納爾(Nal,意為「針」),勞菲/諾爾可能是女神、女巨人,或者別的什麼東西,這一點現存資料里完全沒提。洛基的正妻西格恩(Sigyn,意為勝者的朋友)與他生下一個叫納里(Nari)或納爾弗(Narfi)的兒子,這個名字的意思可能是「屍體」。

洛基與女巨人安格博達(Angrboða,意為「痛苦的預兆」)所生的三名子女更為知名:塵世巨蟒(Jormungand),它註定在諸神黃昏殺死托爾;巨狼芬里爾(Fenrir),它咬掉了戰爭與誓約之神提爾的一隻胳膊,在諸神黃昏中殺死了奧丁;還有死亡女神赫爾(Hel),漫威把她說成奧丁的女兒,洛基的姐姐。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數個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解釋洛基名字的含義,諸如將它與古斯堪地那維亞單詞logi「火焰」或lopt「空氣」聯系在一起,但始終得不到令眾人信服的答案。不過,最近語言學家埃爾達·海德在研究早期北歐民間傳說時發現,神話提到洛基第一個製造了漁網,既是字面意義上的漁網,也有象徵意義上的「漁網」,指他用狡猾的計謀將眾神困在危險境地中;洛基一詞也常出現在比喻處境糾結的語境中;在冰島語中,「loki」一詞甚至有「結」或「糾紛」的意思,蜘蛛有時也會被稱作「洛基(loki)」,因為它們結的網就像神話中洛基製造的漁網那樣由一系列結和環組成。如此看來,洛基名字最直接的含義可能是「結」或「糾紛」,也昭示了他是給諸神帶來劫難的死結。

遙遠的冰與火之歌

今天我們說的北歐神話,更多是民族而非地理概念,指的是歐洲北部日耳曼人即斯堪的那維亞人的神話,歐洲北部的其他地區或民族發展出自成一格的體系:如芬蘭更多承襲自高加索一帶的傳統,史詩《卡勒瓦拉》中有許多關於宇宙創世和原初諸神冒險歷程的神話故事;北歐原住民薩米人過著馴養馴鹿的遊牧生活,信奉「萬物有靈」的薩滿文化均不屬該概念中。

斯堪地那維亞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是日耳曼民族的兩大分支。「日耳曼」是一個集體名詞,被尤利烏斯·愷撒、塔西佗和其他羅馬人用來形容歐洲中部日耳曼尼亞地區那些非「凱爾特人」、非「斯拉夫」的各部蠻族。經過數個世紀的一系列戰爭和復雜的人口遷移,他們之間的差異並非純粹地理上的。不過這些日耳曼部落的顯著特徵是他們的語言,他們說日耳曼語,而非基於凱爾特、斯拉夫或拉丁語的方言。日耳曼語的基本形式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已經確立,自那時起日耳曼文化便與其疆域上的對手凱爾特人的文化並存。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歷史上日耳曼人曾占據了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冰島、不列顛群島和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到了公元8世紀,日耳曼方言已發展並分化成荷蘭語、佛蘭芒語、英語、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及冰島語等。後面四種組成了「北日耳曼語」或「斯堪的那維亞語」,與主要「西日耳曼語」有較大不同,因為他們分開得比較早。然後盡管存在種種分歧,兩者的神話傳說仍有許多相同之處。

根據北歐神話,生命的起源、世界的形成和萬物的誕生無一不是冰雪與火焰劇烈碰撞的結果,這一概念是對亞北極地區活躍的火山地質運動的生動寫照。早在公元前後,這種關於「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時期的創世傳說便以口頭傳誦的形式在北歐日耳曼部族里流傳。到中世紀,冰島學者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了下來。現在可以查考的主要有兩部《埃達》:一是冰島學者布林約爾夫•斯韋恩松於1643年發現的「前埃達」,或稱「詩體埃達」,寫作時間大概在9至13世紀之間,包括14首神話詩;一是「後埃達」,或稱「散文埃達」,由冰島詩人斯諾里•斯圖魯松在13世紀初期寫成,是基於前埃達及一些現已不可考的資料所作的詮釋性著作。

在北歐神話中,天、地、人是這樣形成的:最初世界上只有一冷一熱的兩個區域,即冰雪之國尼夫爾海姆(Niflheim)與火焰之國摩斯比海姆(Muspelheim),這兩個國度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金儂加鴻溝(Ginnungagap)」。從摩斯比海姆中噴射的沖天火焰,濺出的火星落在金恩加鴻溝的兩岸上,也落在鴻溝旁邊堆積著的冰丘上。冰塊遇到高熱的火星後溶化成水氣,又被從尼夫爾海姆吹來的強勁寒風再次凍結起來。就這樣經過千萬年的冰雪交融,冰丘中誕生了最初的生命:始祖巨人伊米爾(Ymir,意為「孿生」)。他在睡夢中出了汗,於是從他腋窩下和腿中產生了許多男女冰霜巨人。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隨著冰雪繼續融化,一頭母牛奧杜姆拉(Audhumla,意為「豐盈的哼唱」)從冰雪里鑽了出來,她以舔食冰雪及冰地上的鹽霜為生,並以乳汁餵養伊米爾。母牛不停地舔著冰塊和鹽粒,把亞薩神族的初代神祇、奧丁的祖父布里(Buri,意為「祖先」)救了出來。布里的兒子博爾(Bor,意為「兒子」)長大後娶了巨人博爾索恩(Bolthorn,意為「有害的荊棘」)之女培絲特拉(Bestla)為妻,不久生下三子:奧丁(Odin,意或為「通神的領袖」)、威利(Vili,意為「意志」)和維(Ve,意為「神聖」)。

長大成人後,奧丁三兄弟殺死伊米爾,用他的身體構造了世界萬物,然後用梣樹和榆樹做成第一對人類男女,即阿斯克(Ask,意為「梣樹」)和埃姆布拉(Embla,意為「榆樹」),並在他們的居所米德加德(Midgard,又稱中庭或人間)周圍建造了籬笆,保護他們免受冰雪巨人的傷害。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中庭經由世界之樹「尤加特拉希(Yggdrasil)」的枝幹和根與宇宙的其他部分即九界(Níu Heimar)連結在一起。「尤加特拉希」名字的第一部分「Yggr」意為「可怕的」,是奧丁的無數神名之一;第二部分「drasill」意思是「馬」,因此「尤加特拉希」的字面意思是「奧丁的馬」,也就是「奧丁的絞架」,指的是他獻祭自己來獲得如尼符文時,這棵樹便是他的絞架,承載著他軟弱無力的身體。至於如尼符文的事,我們留待以後再講。

前埃達中有一首詩提到了「九界」,但現存下來的資料中沒有哪個給到過九界的完整列表,學者們只能大致進行如下重構:

  • 阿斯加德(Asgard),亞薩神族(Æsir)的國度
  • 華納海姆(Vanaheim),華納神族的國度
  • 亞爾夫海姆(Alfheim),精靈之國
  • 米德加德,人間
  • 約頓海姆(Jotunheim),巨人之國
  • 尼夫爾海姆,冰雪的原初世界
  • 摩斯比海姆,火焰的原初世界
  • 尼達維勒(Nidavellir)/斯瓦塔夫海姆(Svartalfheim),侏儒之國
  • 赫爾(Hel),由同名的死亡女神赫爾統治的死者世界
  • 九個世界似乎是沿著垂直和水平兩條軸線排列的。垂直軸與尤加特拉希的樹干相對應,阿斯加德位於最高的樹枝上,地面上的米德加德位於樹干中,地下的海爾位於樹根之間;水平軸則是根據北歐人對世界的地理認知而來,因此阿斯加德就在樹乾的正上方,藉助彩虹橋(Bifrost,意為「閃閃發光」)與其他世界連結。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人類國度米德加德圍繞著樹干(因此在橫縱兩個坐標軸上都處於「正中」),有些故事說,人間和阿斯加德間可由彩虹橋相通,但彩虹橋上由海姆達爾守護,因此只有戰死的勇士英靈才能踏入奧丁為他們准備的天堂——瓦爾哈拉;巨人國度約頓海姆則圍繞著米德加德,離樹干要比人間遠得多。至於其他國度在哪兒,那就眾說紛紜了,因為除了米德加德,其他世界都是不可見的,盡管它們有時會以特定的方式顯形,例如約頓海姆與自然荒野重合,赫爾與墳墓重合,阿斯加德與天空重合。

    在不同的古代文本中,九界的相關細節有所不同,但世界之樹卻基本無差。它通常被認為是一棵白蠟樹,用古代北歐詩歌《女先知的預言》(Völuspá)的話說,這棵樹是「晴空之友」,它是如此之高,以至它的樹冠遠在雲巔之上。另一首古代北歐詩歌《神之言》(Hávamál)補充道,這棵樹「多風」,因為它高聳入雲的樹冠常被狂風包圍。「沒人知道它的根在哪里,」因為它們一直延伸到地下世界,除了薩滿外,沒有人能在活著的時候看到它。

    許多動物生活在世界之樹粗壯的樹枝和樹根中。一隻老鷹和一隻隼棲息在最高的枝椏上;在深深的地下有黑龍尼德霍格(Nidhogg)和它的子女啃食樹根;樹的中部住著一隻松鼠(Ratatoskr,意為「鑽牙」),它在樹幹上跑來跑去,對龍和鷹挑撥離間;樹上還有四頭雄鹿啃食樹葉,它們是天然的樹枝修建工。盡管這些動物的活動可能很有趣,但它們有著更深層的意義:樹被幾只野獸一點點蠶食代表它註定死亡,圍繞它而生的宇宙也終將滅亡。

    來自維京時代

    我們關於北歐神話和傳統的主要認知來自北歐維京時代的考古,他們遠離羅馬勢力影響范圍,直到10世紀才皈依基督教,遠遠遲於英格蘭、南歐和中歐,甚至在該信基督教後,冰島和丹麥的作家依然保留了對先祖傳說的興趣。

    維京(Viking)一詞並非指某個國度或地域,而是一種以掠奪外國土地和財富的生活方式,尤其特指以航海出名的(現代)丹麥、挪威和瑞典人,他們在維京時代(大約公元793-1066年)冒險走遍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區。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驅動維京人出海遠航的動機是永恆的、普遍的人類欲望:財富、威望和權力。維京人非常珍視財富本身,戰鬥和對抗是達成目的的一種必要手段。與對財富的渴望緊密相連的是對榮譽、威望和權力的渴望。首領們慷慨地把財富分給手下的戰士,從而增強了自身的權力。他們的信仰體系是建立在戰鬥和榮譽這一基礎上的,財富的獲取進一步加強了他們對戰鬥和對抗的渴望。

    實際上,對抗是北歐神話的核心主題,它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的力量。始祖巨人伊米爾就誕生於火與冰的對抗中,而亞薩諸神為塑造這一世界,他們必須先殺死伊米爾。這是宇宙中第一次有目的地殺生,由主神奧丁親手完成,因此它不像聖經中該隱殺死亞伯的神話那樣是一種罪行,相反,那是一項良好,甚至是神聖的行為。當然,這並不是說,北歐人認為殺戮的價值是神聖良好的;他們自然對合法正當的殺戮和非法不當的殺戮還是有所區分的。但他們接受了這種好戰的生活方式,期冀它能為自己帶來巨大的榮譽和名望。

    按一些歷史學家的說法,正是出於這種渴望,北歐的狂戰士在上戰場前會服用一種毒蘑菇,來讓自己在戰鬥中獲得狂暴的力量——畢竟,死後被瓦爾基里接上天堂,在瓦爾哈拉天天享用美酒和野豬肉,怎麼說都好過在床上壽終正寢(北歐人稱為「柴火死」)後獨自踏上前往冰冷冥府赫爾的艱辛旅程。

    然而,既然世界是在冰霜巨人的屍體形成的,那世界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巨人的影響。即使諸神們已按照自己的目標塑造了宇宙,伊米爾的一些特質——他的力量,粗魯,混亂——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在北歐人看來,世界是眾神和巨人之間的戰場,他們的力量勢均力敵。人類處於兩者的對抗之間,一邊是神聖、秩序和善良,另一邊是褻瀆、混亂和邪惡。這種衝突和對抗是永無休止的,因為世界就是基於它形成的,直到諸神黃昏才會休止。

    諸神的黃昏

    洛基就是這種矛盾衝突的典型代表。在後期神話中,洛基犯下一系列的惡行,諸如在一場海神埃吉爾為亞薩神族舉辦的酒宴中洛基口吐芬芳,將在場諸神噴得體無完膚,直到遲到的托爾到了,要他滾出去,否則就用錘子殺了他,洛基才離開大廳並以詛咒收了場,因為他知道托爾真的會用錘子揍他。

    但最出名惡行的要屬洛基在光明之神巴德爾(Baldr,意為「王子」或「英雄」)之死中扮演的角色。巴德爾曾做過一個惡夢,預感到將遭人暗算。眾神為此著急,他的母親弗麗嘉派出信使,讓一切鳥獸草木都發誓不會傷害巴德爾。但信使沒有傳令給槲寄生,因為他覺得這種脆弱無能的植物不需要加以防範。洛基卻用槲寄生做成利箭,煽動黑暗之神霍爾德出面,並扶著他的手彎弓瞄準,將巴德爾射死。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之後信使神赫爾莫德(Hermod)騎著斯萊普尼爾來到地府,指出巴德爾受所有生物的喜愛,乞求赫爾將他釋放。赫爾反駁說,如果那樣的話,要求世上任何一個生靈為巴德爾哭泣想必不難,只要出現這種情況,巴德爾就會從冥府返回天界。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在為巴德爾哭泣,只除了一個名叫托克(Þökk)的冷酷女巨人例外——她幾乎可以肯定是洛基喬裝變的,因此巴德爾必須永遠留在地府。

    由於洛基的這樁罪行,眾神最終用洛基之子納爾弗的內髒鍛造了一條鎖鏈,把洛基綁在山洞里的巨石上。一條毒蛇盤旋在他上方,欲將毒液滴在他身上。洛基忠誠的妻子西格恩拿著碗坐在他身邊承接蛇的毒液。當碗滿的時候,她不得不離開丈夫去傾倒,這時滴在洛基身上的毒液會使他痛苦扭動抽搐,造成了地震。洛基在這種狀態下一直躺著,直到在諸神黃昏掙脫束縛。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許多年來,學者們一直試圖解讀巴德爾之死背後的含義,孿生子的一個殺死另一個在古代印歐神話中其實是很常見的,如瑪努(Manu)殺死孿生兄弟閻摩(Yemo),羅穆盧斯殺死雷姆斯,希臘神話中也有很多孿生兄弟相互殘殺的故事;槲寄生可能是雷火的象徵,是陰陽兩界的通行證,埃涅阿斯就曾手持金色槲寄生前往冥府拜訪父親的鬼魂。

    有些學者認為它可能是一種變形了的季節輪回神話,巴德爾雖然沒有返回天界,但最後以無形的形式存在於地下,這點和埃及神話的奧西里斯很像。不過不好解釋的是霍德爾是個瞎子,還有洛基在這個神話中扮演的角色,那是其他雙生子神話沒有的元素。有學者認為,巴德爾是亞薩諸神中唯一品行完美無瑕的神祇,他的死亡又是全然無辜的,因此帶有鮮明的基督教殉道者的形象。對巴德爾的古老信仰或許曾是一種豐產或尚武精神的崇拜,但與洛基一樣,巴德爾在北歐神話中的重要意義並不在於他與人類的關系,而是作為諸神黃昏的催化劑。

    許多神話中有提到末日,如在瑪雅神話中,當今時代被稱為第四紀元,生活著前三個紀元倖存的生物和第四紀元自身的居民,它最終會被洪水摧毀;在阿茲特克神話中,當今時代被稱作「第五太陽」,世界將在「四地震」這一年因地震而毀滅,之後時間將永遠停止,宇宙將一片死寂;波斯神話中,魔鬼將冰川時代的凜冽寒冬帶到人間,滅絕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不過,末日本身和來世的細節而言,這些神話大多語焉不詳,含糊其辭,而北歐神話對諸神黃昏、宇宙毀滅的描繪是如此詳盡,正是北歐神話與其它民族神話最不相同的特色。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據說,在這可怕的毀滅日子將要來臨之前,一定會先有預兆。最先顯示的預兆是人類將面臨從不曾遇見過的寒冬。雪不停的下降,嚴霜使大地冰凍,刺骨的寒風在黑沉沉的天空呼嘯,狂風暴雨不見陽光的日子一直持續下去。像這樣悲慘的寒冬接連了三次,中間沒有夏天,每天都是陰慘慘的日子。所有的人所期盼夏天全部落空。大雪不停地下,到處都結了冰。 在刺骨的酷寒中,宇宙充滿了戰爭和衝突的陰影,曠野的惡獸為了尋找食物四處徘徊。人們彼此不再寬諒互助,手足相殘、父子成仇,在醜陋的欲情競爭中互相殘殺。

    這是一個充滿罪惡與恐怖的世界,連大地也為之戰栗,海枯地裂。死去的人到無法計數,禿鷹在空中聚嘯盤旋爭食死屍,罪惡橫流,鮮血染遍大地。無數罪人的靈魂爭渡冥河,連河水的顏色都被遮蔽。

    能張口吞噬天地的怪狼芬里爾,此時已掙脫束縛它的咒鎖,它抖一抖身上的皮毛,整個世界都為之顫動。世界之樹從樹根一直震到樹梢,山崩地裂,住在山中洞窟的侏儒們驚惶奔逃,卻找不到洞窟入口。

    黑龍尼德霍格此時也掏空了世界之樹的深根,大樹已經奄奄一息。環繞「中庭」的塵世巨蟒頁從海底泥床上醒來,翻騰著它巨大的身體,碩長的尾巴掀起巨浪吞沒了「中庭」的山脈,海水直沖上「諸神的國度」的天空。從高山一樣的巨浪中,大蛇昂起它巨大的頭,全身都是毒斑,口中噴出的氣息變成火焰燒焦了天空。

    就在這天翻地覆的時刻,從火焰之國摩斯比海姆涌來了火焰軍隊,他們在撒特的領導之下,乘著火焰的波濤殺來。撒特右手持著夫雷失落的勝利之劍,左手高舉著熊熊的火焰。從東方,巨人瑞彌爾掌著船舵,和胸前沾滿鮮血的地獄惡犬格姆,立在面臨灰暗悲哀深淵的岩石上狂吠。身體一半肉色一半藍色的「死亡之國」女王海拉站在用死人指甲製成的大船上,船中載滿霜巨人的軍隊向「諸神的國度」開來。巨人軍隊擠滿了虹橋,喧囂聲震撼宇宙,莊嚴華麗的虹橋終於在敵人蹂躪下崩壞粉碎。山脈崩裂,岩石成灰四處飛散。

    守護彩虹橋的破曉之神守衛神海姆道爾看到這種情景,立刻取出了密藏於世界之樹尤加特拉希濃蔭中的神奇號角,吹出緊急信號,以召集諸神和英雄。號角的聲音響徹雲霄,比雷鳴還清楚,向「諸神的國度」報告不幸的消息。 諸神的軍隊迅速地拿起武器,沖出有540個門的「英靈殿」,在原野上布好陣勢,開始迎擊巨人們,圓盾與圓盾互相撞擊,尖銳的長槍在空中飛舞,像密集的陣雨,喊聲動搖天地。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在決戰的前夕,奧丁隻身前往命運井一探。只見到命運三女神臉罩薄紗,默然地坐在凋零的世界之樹旁,身邊僅有一張破網。奧丁隨即轉往智慧巨人密密爾之處,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後便轉身趕回戰場。

    現在兩方都到齊了,無數年的仇恨將在這里一次解決! 在諸神和巨人的終極鬥爭中,洛基站在巨人一方加入了戰鬥,甚至是駕馭巨人之舟「釘船」的船長,這艘船把許多巨人帶到了與眾神的戰場,他和海姆達爾展開激戰,在這場末日之戰中同歸於盡。戰場上堆滿眾神和巨人的屍體,平原已經變成一片血海,黑龍尼德霍格在戰場上空飛翔,雙翼發出駭人的聲響,貪婪地啃食著染滿鮮血尚存余溫的屍體。天空中發出血般暗紅的光,把天空和大地染成一片深紅。戰場上立著的身影已寥寥可數。

    這時殺死夫雷的撒特,把手上的火焰投向天空,在紅蓮般的熊熊烈焰之中,「中庭」已成一片火海,劫火柱貫穿宇宙,濃菸捲沒山頂,支撐宇宙的世界之樹尤加特拉希也被火焰吞沒而崩倒。 整個宇宙轟然毀滅。

    星辰從蒼穹中落下,時間已不復存在,焦黑的地面搖晃著沉入波濤洶涌的海底。觸目所及的只有滔天巨浪,宇宙間只剩下一片死寂的大沉默和永劫的黑暗。

    世界就這樣毀滅了!

    新世界的來臨與神話的終結

    北歐的多神教信仰自公元6世紀起受到基督教沖擊,到了9世紀,歐洲基督教世界的君王開始向北歐派遣教士傳教,其中一支由安斯加主教率領的教團被查理曼的繼任者虔誠者路易派往丹麥和瑞典傳教。北歐人的信仰在傳教活動的影響下開始改變,並認識到由此帶來的利益。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改信基督教的過程就差不多完成了,瑞典的多神教傳統多維持了兩代,至12世紀也徹底消失了,因此或許北歐神話的後期演變深受基督教的影響。有學者認為,諸神黃昏與基督教作者筆下的啟示錄有諸多相似之處,因而有基督教背景的北歐詩人可能是參考啟示錄寫下了這個末日故事。

    中世紀時,基督教對異教神靈採取鏟除政策。雖然異教信仰遭到壓制,但眾神的名字卻從未被人忘記,在德語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所使用的各種語言中,一周有四天的名稱是根據眾神的名字命名的,這一點在英語中也保留了下來:

  • 羅馬人將提爾等同於他們的戰神馬爾斯,這種聯系在現代英語中的星期二(Tuesday)保留了下來,它來源於古英語「Day of Tiw (Tyr)」(Tiwesdæg),而後者又基於拉丁語Dies Martis,即「戰神日」;
  • 周三(Wednesday)和周四(Thor)是神王沃坦(奧丁)和雷神托爾的日子,這點許多人已經知道了;
  • 星期五(Friday)一詞是以弗里婭(Frija)命名的,弗里婭是日耳曼的原始女神,也是愛神弗萊婭(Freya)和神後弗麗嘉(Frigg)的前身。其他日耳曼部落似乎沒有把弗里婭分成兩個女神,只有北歐的日耳曼部落才會這麼做,這也是為何我們對周五這一天來自哪位女神感到困惑,因為Freyjudagr(來自Freyja)和Frjádagr(來自Frigg)都有在用。
  • 眾神的性格和形象則以鄉野傳說的方式流傳了下來,比如在瑞典的某些地方,奧丁成了夜間野獵的首領,在一年中最冷、最黑暗的隆冬,那時狂風和風暴在大地上呼嘯,如果有人這時還在戶外,就有可能看到這支幽靈般的隊伍,一些倒霉的傢伙可能會被這些幽靈騎手發現並擄走,從此不知所蹤。弗萊婭成了傳說中在4月30日的瓦爾普吉斯之夜(Walpurgisnacht),或者女巫之夜主持秘密祭神儀式的女巫王。雷神托爾打敗巨人的正面形象得以留存,因為人們認為雷聲能鏟除作惡人間的妖魔鬼怪,以托爾名字命名的星期四也成了民間傳說中最適合施行法術的一天。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學界對古代神話和英雄故事的興趣是從1640年冰島發現《詩體埃達》開始的,之後隨著埃達、薩迦不斷被譯成其他語言,對北歐神話的興趣也在17、18世紀迅速傳遍歐洲,並引發了一場希臘神話和北歐神話在藝術和教育領域的激烈爭論。

    到了19世紀,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浪漫主義文學藝術中充滿了對英雄時代的懷念和敬仰,諸如龍形船、如尼文、瓦爾基里、翼盔武士等等。對古代輝煌的懷念通常會帶有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色彩,19世紀的丹麥和德國之間,丹麥和英國之間的政治矛盾進一步激發了類似的意向。到了20世紀,崇尚雅利安血統純淨性和優越性的德國納粹利用神話進行政治訴求,有些納粹分子甚至希冀公開恢復對日耳曼主神沃坦(即奧丁)和托爾的崇拜,但希特勒認為這種做法比較愚蠢,故沒有實行。

    在取材於北歐神話的各種文藝作品中,最富盛名的可能要數華格納的歌劇四聯劇《尼貝龍根的指環》,盡管與中世紀日耳曼著名史詩《尼伯龍根之歌》名字類似,但內容差異卻很大。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華格納的劇本取材於冰島神話中的沃爾森家族的故事,但通過各種技巧,渲染了眾神的角色,通過將齊格弗里德的命運和對寶藏的詛咒與眾神的最終命運相關聯,賦予了歌劇原始素材所沒有的宏大氣勢,至今仍深受人們喜愛。不過由於華格納的遺孀和幾個兒子傾向於強調歌劇中種族主義的傾向,使該劇成了許多人眼中納粹主義的原型,之後過了很長時間才從這一陰影中擺脫出來。

    英國文學中有兩部取材於北歐神話的長篇巨著:一部是威廉·莫里斯的長詩《沃爾森家族的西格爾德》,它力圖擺脫古老神話帶給讀者的魯莽、野蠻的感覺,著重於懷舊式的傷感情懷。

    這部作品已被人遺忘,但另一部作品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那就是托爾金的奇幻史詩《霍比特人》《魔戒》和《精靈寶鑽》。作為一名潛心研究北歐和盎格魯-撒克遜神話傳說的學者,《霍比特人》和《魔戒》從斯堪的那維亞神話傳說中汲取了大量素材。

    聖經故事、希臘羅馬神話、北歐神話,它們構成西方文化的精神原型。正是這些原型,使世界神話中的偉大主題與當今世界相聯。近些年來,北歐神話又激起了新的熱潮,除了各種影視劇外也有不少受歡迎的ACG作品。由此看來,這些由遙遠北歐國度早期文化所創造的迷人神話,仍以前人無法預料的方式對當代社會產生著影響。

    《洛基》熱映:真正的北歐神話,比漫威更精彩

    本篇首發於新周刊- 硬核讀書會公眾號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