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上將》:從電影中說開去,聊聊17世紀的西歐戰艦

荷蘭電影《海軍上將》(The Admiral)首映於2015年,以17世紀的荷蘭海軍總司令米希爾·德魯伊特為主角。如果你了解荷蘭海軍的歷史,一定會發現好幾艘以這個人命名的戰艦,當然現在還有一艘,你大概能了解到這個人在荷蘭海軍史上的地位了。不過,片中的德魯伊特其人卻充滿了悲劇色彩。

德魯伊特出生於1607年一個貧困的家庭,排行老四,11歲就在船上學習擔任水手了。15歲時,德魯伊特參加了八十年戰爭,隨後在荷蘭戰艦上和西班牙海軍戰鬥——在戰爭中他只受過一次輕傷(一次跳幫戰中頭部被長矛刺中)。此後,他又以海軍少校的身份參與了1641年對西葡兩國的戰爭,還有隨後的第一次英荷戰爭和後來的荷瑞戰爭(在瑞典入侵波蘭立陶宛之後荷蘭對瑞宣戰了)。在第二次英荷戰爭中,德魯伊特成為了海軍司令,從此開始了他人生中的最高點。

但是,雖然荷蘭海軍在他的指揮下打贏了第二次英荷戰爭,危機依然沒有被消除。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正在發動新的勢力擴張,而戰敗的英王查理二世也一直計劃報復。隨後,英、法、瑞和神羅的科隆與明斯特主教區結成同盟,各國先後對荷宣戰。這一年是1672年,在荷蘭被稱為「災難之年」,荷蘭在法國手里損失了大量的土地,共和國從此轉向衰落。此後,威廉三世·奧蘭治成為荷蘭執政,共和國雖然依靠和英國王室的聯姻維持著,也在同盟戰爭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卻從此失去了霸權地位。

而久經沙場的德魯伊特最後也是戰鬥至死,在地中海和法國海軍的戰鬥中陣亡了。這位海軍上將的死,似乎也暗示著荷蘭共和國的衰落。

本片雖然場面頗有氣勢,但是評價一般,因為電影中的歷史事件跨度過大,卻缺乏合適的統籌,導致劇情有些轉折不足,節奏過快。本文的主旨也並非細究德魯伊特一人的細節往事和那些驚心動魄的宮廷陰謀,而是想從影片中的戰艦說起,聊聊那個時代的海軍戰船吧。

序言

本片雖然有數量不少的實物帆船參與演出,但是很遺憾的是並非那個時代的荷蘭戰艦。其中,德魯伊特的旗艦「七省號」(De Zeven Provincien)並非歷史上的那條荷蘭戰艦,而是一條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武裝商船「巴達維亞」號(De Batavia)的復製品,這條船在1629年就在澳大利亞附近沉沒了,德魯伊特當然沒有機會登上這條船。此外,片中威廉三世·奧蘭治的那條單桅船是「烏特勒支」號(De Utrecht)獵船(Statenjacht,中文里也被翻譯為遊艇「yacht」),這也是一條復製品。很顯然,這種載人僅有六七十,火炮只有不足10門小型炮的小船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戰艦(不過當初VOC在東亞的船隻主要是這種)。

片中只有一條黃色的三桅船勉強能算真正的戰船,那就是「史坦達特」號(Shtandart),這是在1703年,沙皇彼得一世時期建造的(好巧不巧工程師是個荷蘭人),而且是波羅的海艦隊第一條主力艦,也是俄羅斯帝國海軍最早的旗艦。片中這一條船自然也是復製品,原品在18世紀初就退役了。另外,片中的英軍還有法軍的主力艦實際上是現實中生造出來的一條船——「國王之星號」(Etoile du Roy),本來是為了拍電視劇《怒海英雄》(Hornblower)建造的,基於歷史上的布蘭德福德號(HMS Blandford),當然那也是1741年的船隻了。除了這幾條船外,其他的船隻都是CG。

講個笑話,荷蘭曾經真有計劃要復制七省號,但是最後因為沒錢就不做了

如果它們都無法代表當時的戰艦,那麼那個時代的戰艦是怎樣的呢?本文就先從荷蘭海軍戰艦說起吧。

17世紀荷蘭戰艦概述

明朝的水師統帥余大猷曾經說過:「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這句話其實可以這麼解讀,想要建造大量的大船,就必須要建造巨大的船廠,需要雇傭大量的工程專家,造船工匠還有水手;需要大量的木材、布料和繩索;為了武裝這些大船需要建造兵工廠,還需要建設合格的海軍體系才能讓這些大船做好准備。總之,能夠製造最多、最大的船隻的國家一定擁有雄厚的國力,經濟帳往往會決定長期大戰的勝負。

毫無疑問,經歷過八十年戰爭獲得獨立的荷蘭有這個能力,而且在17世紀前期幾乎是一枝獨秀——西班牙無敵艦隊風光不再,法國尚未建設大規模的海軍,北方的漢薩同盟和北歐、南方的義大利諸國艦隊被鎖在內海——波羅的海和地中海里,英國因為內戰無暇擴張,荷蘭卻已經建立起了通往遠東的海上商路。毫無疑問,此時的荷蘭戰艦的主要任務是為了保障從荷屬東印度到本土的漫長航線(長續航),而且還需要有在淺水區域靈活作戰的優勢。

八十年戰爭結束後,荷蘭還沒有建立全國統一的造船機構,海軍也依賴於VOC、GWC(荷蘭西印度公司)這樣的商船集團派出的武裝商船,這些武裝商船雖然噸位巨大,火炮眾多,但是因為它們的對手並非大型戰列艦,火炮的威力較低。1652年共和黨派掌權後,荷蘭改組為聯省國(荷蘭共和國),五個沿海省(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北區、弗里斯蘭和澤蘭)都需要提供人力物力建設聯合艦隊。不過因為八十年戰爭中荷蘭有許多戰艦是私掠船性質的小型戰艦,加上缺乏深水港的原因,荷蘭艦船的噸位相對較小。

在歷次英荷戰爭中,船隻都在走向重裝化,第一次英荷戰爭中30炮的戰艦依然不在少數,但是到了第三次英荷戰爭時40炮戰艦都算弱者了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次英荷戰爭暴露出了荷蘭艦隊的關鍵問題,雖然荷蘭有超過100艘戰艦,但是火力和噸位不如英國的戰艦,戰術上也無法和採用線列戰術的英國艦隊匹敵。為此在戰爭結束後,荷蘭開始新一輪造艦計劃,目的是建造出能和英軍戰列艦匹敵的大型戰艦,到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前,已經有60艘新型巨艦被建造出來,噸位已經超越了過去的VOC武裝商船,但是她們在戰爭期間的損失也很慘重。

荷蘭戰艦相比英國戰艦來說一個較明顯的不同就是平船尾而非英式的圓船尾,船艏的傾角也比較小,荷蘭人也沒有花費大量精力裝飾船體,只有船尾的裝飾較為華麗,這顯然是出於節約工期的考慮。到了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的時候,荷蘭艦隊的規模已經和英國艦隊相仿,主力也從武裝商船變成了真正的戰艦。

就以荷蘭艦隊的頂級戰列艦「荷蘭」號(Hollandia)為例,該艦配備80門炮,相當於英國二級戰艦;英荷戰爭後期荷蘭主力艦甚至更大,比如三甲板86炮的「金海豚」號(Gouden Dolfijn)和82炮的「白象」號(Witte Olifant),不過除去VOC的武裝商船外,荷蘭艦隊中相當於英國四級戰艦的小型戰艦依然不在少數。

典型的荷蘭主力艦吃水較淺,採用雙甲板構型,配備最多80餘門火炮,不過即使是最深的阿姆斯特丹港口也很難容納真正的一級戰列艦

由於缺少深水港等原因,荷蘭戰艦的火力不如同等級的英國戰艦,大多使用口徑較小的火炮(不過多布設一些迴旋炮洗甲板也很管用)。總體來說,第二次英荷戰爭中荷蘭艦隊和英國艦隊實力上算是不相上下,不過戰爭結束後,荷蘭不得不努力發展陸軍來對抗法國,導致第三次英荷戰爭中的荷蘭艦隊並未有明顯變化,但是有了德魯伊特這樣的良將和許多久經考驗的水手,對戰局還是有一些良性作用的。

17世紀英國戰艦概述

早在伊莉莎白女王的時代,英國就在海上打敗了西班牙。然而自從查理一世的腦袋落地,英格蘭共和國取代了王國,隨後又陷入了內部的戰亂中,暫時無法繼續爭奪海權了。反而是海對岸的荷蘭在歐陸諸國打三十年戰爭的同時,抓住機會迅速打通了海上貿易商路。於是,當英國試圖擴展它的海上邊疆的時候,荷蘭不可避免成為了最大的對手。

對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曾經是英國戰艦的首要目標,所以英荷戰爭爆發時的英國戰艦大多數都具有強大的火力,可分為巨艦(戰列艦)和護衛艦兩種,繼承了16世紀大型蓋倫船的巨艦以機動性的削弱換取了火力優勢,相應的是防禦力也十分優秀。例如查理一世時建造的「海權」號(HMS Sovereign of the Seas)三甲板戰艦。

但是直到1645年,英國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護衛艦——「康斯坦·沃里克」號(Constant Warwick),實質上是一條私掠船,但是這種速度快,噸位較小的軍艦確實是護衛艦的先驅,啟發了後來的「自信」號(Assurance)、「無雙」號(Nonsuch)和「冒險」號(Adventure)。

電影里的英國國旗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對的,只有開始的時候不對——第一次英荷戰爭中英格蘭共和國不用米子旗

然而當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後,英國人突然發現他們那些火力和防禦占優勢的戰艦才是真正主宰戰局的選手,英國戰艦隨後再次朝著重型化發展。例如42炮的「喬治」號(George)在開戰時就改造成了52炮戰艦(在頂甲板上補了10門);70炮的「王子」號(Prince)一度要求被改成100炮,由於穩定性不足被改成了80炮;真正的巨艦「主權」號(原「海權」號)在大修中減少了上部結構以增加機動性,火炮數量從最初設計時的102門到縮減後的90門,又增加到了106門,畢竟這是當時唯一的一級戰艦。

第二次英荷戰爭結束後,英國造船思路才再次發生變革,並正式採用了五等級分法。英國隨後下水了三條一級戰艦——「王子」號(新的一條100炮艦)、「皇家查理」號(新的一條100炮艦)和「皇家詹姆斯」號(HMS Royal James),四條二級戰艦——「查理」號(HMS Charles)、「倫敦」號(HMS London)、「聖米迦勒」號(HMS St Michael)和「聖安德魯」號(HMS St Andrew),兩條三級戰艦——「決心」號(HMS Resolution)和「埃德加」號(HMS Edgar)。到了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時,二級戰艦再度變大,和一級戰艦合流了。相應的是,傳統的五級戰艦失寵了,護衛艦的規模下降到了原來的一半左右。

第三次英荷戰爭結束時的英國艦隊規模稍遜於荷蘭,不過已經被後起之秀——法國追上了。為了保持艦隊的效率和規模,皇家海軍的造船模式再度調整,開始建造不同檔次的船隻。很顯然,歷次英荷戰爭的經驗催生了這一支全新的皇家海軍艦隊,為英國爭奪全球海權奠定了基礎。

艦載火炮和人力資源對比

前面說過英國戰艦相比荷蘭戰艦最大的優勢是火力,包括火炮的口徑和數量,通常來說,兩條具有相同火炮數目的英荷戰艦對轟的時候,英國戰艦能夠占到上風。原因也在前面解釋過,荷蘭缺乏容納巨艦的深水港,而英國自從英西戰爭以來一直強調提升戰艦火力而非速度。不過,英國人的思路也有個問題,搭載過多的大炮會增加戰艦的重量,降低機動性和速度,艦船的吃水會變深。所以,英國戰艦的最下層炮座比荷蘭戰艦低30-50cm,在較惡劣的海況下這會影響側舷齊射的殺傷力——當然,為了保持重心,荷蘭戰艦的最下層炮口徑要比英國人的小一些。

在這里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電影里「四日之戰」中荷英雙方的兩條旗艦——「七省」號和「皇家查理」號,看看如果她倆單挑誰的勝算更大:「七省」號裝備80門炮,屬於二級戰艦,其中有12門36磅炮、16門24磅炮、14門18磅炮、12門2磅炮、26門6磅炮,一次側舷齊射時,能發射745磅炮彈;「皇家查理」號裝備82門炮,同樣是二級戰艦,其中有20門42磅炮、6門32磅炮、26門18磅炮、30門9磅炮,一次側舷齊射時,能發射885磅炮彈。顯然,「皇家查理」號一次齊射時,能多射出140多磅炮彈!

這還只是雙方的旗艦對比,如果考慮到其他戰艦的話對荷蘭更加不利。除了「七省」號之外,只有三條荷蘭戰艦配備有36磅重炮,其中只有一條裝備了4門,其他的都只有2門而已。相比之下,英軍全部的一級和二級戰艦都配備有42和32磅重炮,連大多數三級戰艦都裝備有32磅炮。再舉個例子,片中科內利斯·特隆普的那條「荷蘭」號(Hollandia),也只有10門24磅炮、18門18磅炮,28門12磅炮,24門5磅炮而已,雖然總炮數勉強躋身二級戰艦之列,但是其威力只能和60炮的「費爾法克斯」號(HMS Fairfax)這樣的三級戰艦(齊射581磅)打個平手,要是遇上92炮,齊射威力972磅的「王子」號,結果恐怕會很慘……

《海軍上將》:從電影中說開去,聊聊17世紀的西歐戰艦

硬體設施存在差距的荷蘭艦隊面對英國艦隊的時候,只能從其他方面來追平差距了。這就是德魯伊特所依賴的——更好的戰術,更好的戰略計劃,更好的士兵,更好的領導氣質。下面就到了分析這些地方的時候了,先從人力資源方面說起。

自從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後,英國艦隊的規模大增,數年內就有100多艘新船服役,其中既有徵用的武裝商船,還有從保皇軍或者荷蘭聯合艦隊那里奪得的。如果僅僅通過增加人手來解決的話,還有個大麻煩——叛變。畢竟議會借著「驅逐王室」的口號在軍隊里搞清洗,肯定會有海軍戰艦選擇嘩變唄,1649年海軍就發生了一次大嘩變,好幾艘戰艦叛逃到了保皇軍那頭。

更大的麻煩在1653年來了,由於海軍人員的缺口達到了16000人,此時還在打仗急缺人員,艦隊不得不用強征毫無經驗的「陸地人」(Landsmen)作為下等水手,或者從陸軍里招聘炮手和陸戰隊員填充缺口。到了查理二世復辟後,這位奢侈的國王挪用了不少軍隊資金,海軍內部也盛行腐敗,連工資都受到了削減,對海軍體系的建設造成的損害也是必然的。

當然,由於艦隊規模增加導致缺少人手的問題對荷蘭人來說也是一樣的,特別是當荷蘭人用新式戰艦取代那些武裝商船的時候。荷蘭聯合艦隊的人員缺口一度也達到了17000人,再加上VOC那邊給的工資更高,很多人寧可去遠東跑貿易也不願意加入聯合艦隊。不過荷蘭人有個優勢,他們是一個歐陸國家,所以可以很方便從陸地上的其他國家那里找水手——比如斯堪地那維亞和漢薩的港口。

戰術分析

在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前,海戰好似街頭黑幫火並一般混亂,每條船挑一個目標對打就行了。這並非是因為船長都是一群毫無紀律的小混混,而是為了盡可能發揮每一艘船的最大戰鬥潛力。這種戰術正是當初荷蘭艦隊對西班牙時所廣泛採用的——通過火力-防禦-機動性相對平衡的戰艦,一對一地擊敗對手,為此,對戰艦的機動性要求超過了火力。例如第一次英荷戰爭中荷蘭艦隊只有「布雷德羅德」號一條56炮艦,多數戰艦只配備不到30門炮。

英國艦隊在內戰中發現,僅靠速度緩慢的巨艦很難同靈活的私掠船有效對抗,於是又開始建造護衛艦。但是當時護衛艦嚴格來說還不算一種獨立的艦船種類,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相對小一號」的巨艦而已,也沒有與之對應的戰術。更何況隨著戰爭進行,私掠船的危機消退後,英軍護衛艦又配備了更多的火炮,削弱了其機動性上的優勢。

由此看來,實際上當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時,荷蘭人的戰術要更有利一些。更何況當時英軍艦隊中的指揮官主要是來自陸軍的將領,他們並不理解也不支持發揮手下船長積極出戰這種思路。不過在這些英軍將領里,也有幾個人對戰術革新起到了重大作用,比如理察·戴恩(Richard Daene),愛德華·波帕姆(Edward Popham)和羅伯特·布雷克(Robert Blake)等人。

1653年3月,戴恩在他的書「Ordering of the Fleet in Fighting」里介紹了自己和布雷克之間的一系列討論的結果,介紹了一種發揮最大火力輸出優勢的思路「線列艦隊」。簡單來說,這有點像把陸地上的「排隊槍斃」搬到了海上,所有的戰艦和領艦排成一列,然後在領艦的帶領下齊射。一來這樣可以製造最大化的火力輸出,發揮側舷火力優勢,二來這樣能夠保護好大多數戰艦沒有防禦的首尾部分,同時那里也是火力最薄弱的環節。

《海軍上將》:從電影中說開去,聊聊17世紀的西歐戰艦

荷蘭海軍上將馬騰·特隆普(Marten Tromp)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發現只要英國艦隊保持隊形,就可以組成難以突破的海上木牆,而單打獨鬥的荷蘭戰艦很難占據優勢。為此,在電影開頭的那場海戰——「斯海弗寧恩海戰」中,特隆普嘗試使用火船讓英軍艦隊混亂,但是這被證明是一種臨時方案,很難發揮長時間作用。在這場戰鬥中,荷蘭損失超過14艘戰艦(最多估計30艘),包括特隆普本人在內有2000人死傷;英國只損失了2艘戰艦,950人死傷。

這次戰鬥中的英軍指揮官是喬治·蒙克(George Monck),他在1651年接替波帕姆出任司令官(當時布雷克在地中海),蒙克在復辟後繼續在海軍擔任高職,當然這和他親手促成復辟不無關系。雖然蒙克作為陸軍出山的指揮官,免不了要在艦船上喊幾句陸軍口令(比如Right而不是Starboard),但是他不僅具有出色的指揮水平,還帶過像魯伯特親王(Prince Rupert of the Rhine)和約克公爵詹姆斯(James, Duke of York)這樣的指揮官,特別是後者在第三次英荷戰爭中表現很不錯。

《海軍上將》:從電影中說開去,聊聊17世紀的西歐戰艦

在特隆普死後,德魯伊特也開始以線列戰術應對線列戰術,到了第二次英荷戰爭中,雙方都在使用同樣的戰術作戰,不過在細節上存在不同。英國人弄出了一套信號系統,一直到拿破侖戰爭時還在使用。荷蘭人也有自己的信號系統,雖然各省的艦隊存在不同之處,不過這並不是最麻煩的。

嚴格來說荷蘭聯合艦隊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有效破解敵人線列戰術的手段,戰術上停留在亦步亦趨的階段上。澤蘭省的艦隊司令曾提出,有效取勝的方法在於迅速逼近對手,進行近距離的混戰和跳幫是必須的。然而荷蘭戰艦的船長們由於恐懼近距離炮擊帶來的損害,大部分沒有勇氣靠近射擊。這導致他們更傾向於將自己處於相對安全的中間位置上,相比毀滅對手,他們更看重自保。

《海軍上將》:從電影中說開去,聊聊17世紀的西歐戰艦

戰史縱橫

斯海弗寧恩海戰後,英國的商船隊依然受到荷蘭私掠船的襲擾,克倫威爾不得不通過簽訂對英有利的《威斯敏斯特條約》結束了戰爭。兩個月後,英國對西班牙宣戰,1655年奪取了西班牙的牙買加,此後也在海上勝了幾場。然而在克倫威爾死後,已經成為僭主制的英國失去了政治活力,最後在1660年斯圖亞特王室復辟,查理二世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

在這段時間里,荷蘭首相約翰·德維特實際上維持中立政策,沒有捲入英西之間的戰爭。相應的是,當荷蘭對瑞典宣戰後,英國也沒有捲入荷瑞之間的戰爭,當然荷蘭的目的是阻止瑞典占領波羅的海的港口和丹麥,從而促進荷蘭在這一區域的貿易(類似的是荷蘭甚至允許葡萄牙保留南美的殖民地,從而維持和平的外部環境)。然而在查理二世登基後,英荷兩國的貿易摩擦加劇,英國私掠船開始攻擊荷蘭商船,圍繞海外殖民地的戰鬥也爆發了,最後,第二次英荷戰爭正式開始。

在戰爭初期,英國就在洛斯托夫特打了一場大勝,擊斃荷蘭艦隊司令雅各·奧布丹(Jacob Obdam),擊沉荷蘭戰艦8艘,俘虜9艘,自身只有1艘戰艦被俘,英軍死傷500人,荷蘭傷亡2500人,還有2000人被俘,然而荷蘭艦隊的有生力量並未摧毀,奧布丹也被德魯伊特繼任,此戰並未對戰局造成決定性影響。同年(1665)夏天,英國和神羅的明斯特結為了盟友,還對西班牙示好,但是這也促使荷蘭和法國、丹麥挪威結盟了。更麻煩的是這個夏天倫敦爆發了大瘟疫,阻礙了英國的進一步計劃。

1666年戰爭繼續進行,在春天的時候,荷蘭艦隊就完成了重建。於是在這年夏日的「四日之戰」中,荷蘭在這場當時持續時間最長的海戰中獲得了小勝。隨後的「二日之戰」中,英國取得了一場小勝,以一艘戰艦的代價擊沉兩艘荷蘭戰艦。不過這也使兩位荷蘭指揮官——德魯伊特和特隆普出現了不和,這又擴大成了奧蘭治黨派和共和派之間的鬥爭。

五天後,查理二世派和奧蘭治家族關系密切的法國人亨利·比亞特(Henry Buat)去進行調解,但是亨利不小心把英國人交給奧蘭治家族的密信混在了和平協議里一塊交了上去,結果,這個人以叛國罪被處以死刑。

這倒不完全冤枉,英國人確實有計劃讓奧蘭治家族發動反共和運動,製造內亂結束戰爭,不過在戰爭初期亨利就已經在干這件事情了,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次搞砸了。

《海軍上將》:從電影中說開去,聊聊17世紀的西歐戰艦

毫無疑問這件事激發了荷蘭人強烈的反英情緒,再加上8月19日英國海軍突襲荷蘭港口(霍姆斯篝火事件),導致幾乎無法達成任何和平協議。9月,倫敦發生了大火,英國艦隊連按時發餉都做不到了,到了第三年(1667),英國王室甚至連讓艦隊出港作戰都搞不定了,導致龐大的巨艦們龜縮在梅德韋河上的查塔姆港口。同年6月,荷蘭艦隊發起了大膽的計劃,也就是直接突襲查塔姆港口,徹底摧毀英軍的戰鬥力。

英軍在這里設防不多,除了一條鐵鏈外只有配備16門火炮的堡壘與一條護衛艦「團結」號(HMS Unity),他們很快就被擊敗。荷蘭使用火船發動了進攻並取得巨大成果,13條英艦被毀,2條被俘(其中還有旗艦「皇家查理」號)、還有30條戰艦自沉。荷蘭只損失了50人和8條本來就是一次性的火船而已。這次遇襲給英國人帶來的強烈的恐慌,很多人謠傳荷蘭艦隊載著法國人登陸了英國本土,再加上瘟疫、大火和王室奢靡的開支,英國終於無力再戰了。一個月後,對荷蘭有利的《布雷達條約》結束了戰爭。

梅德韋突襲是皇家海軍歷史上最慘的失敗之一,不過「七省」號沒有參加這一戰

然而查理二世依然在尋求報復的機會,他終於在1670年的《多佛密約》中和法國波旁王室的路易十四取得了結盟關系,拆散了荷-英-瑞的三方同盟。最後在1672年,英法相繼對荷宣戰,第三次英荷戰爭和法荷戰爭爆發了。在陸地上法國人進展不錯,占領了大面積的荷蘭領土,對阿姆斯特丹的威脅只是因為開閘放水才被遲緩下來。然而在海上,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海戰,雙方都不願意在戰爭中損耗更多的戰艦。這年只爆發了一次海戰(索爾灣之戰),雙方各損失一艘船,沒有決出勝負。

由於法國無法占領荷蘭全境,英法艦隊不得不嘗試海上封鎖,但是雖然他們數量占據優勢,卻無法通過有效配合消滅德魯伊特的艦隊。於是在1673年8月,一場大海戰——特克塞爾海戰(荷蘭稱之為凱敦海戰)爆發了,這次戰鬥同樣沒有分出明顯勝負,雙方都沒有戰艦沉沒,只是有不少戰艦受損。但是這迫使英國艦隊返回本土維修,減輕了荷蘭的海上壓力。再加上這場戰鬥本來就是查理二世的個人交易促成的,現在又無法即使結束,英國議會對戰爭迅速轉為了反對,拒絕用資金支持戰爭。

《海軍上將》:從電影中說開去,聊聊17世紀的西歐戰艦

隨著法國轉向吞並西屬尼德蘭,這又引發了哈布斯堡皇室的憤怒,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都站在了荷蘭人這一邊,連布蘭登堡-普魯士和洛林都加入了荷蘭的反法同盟,站在法國這一邊的明斯特和科隆隨之退出了戰鬥。1674年,屈從於議會的壓力,查理二世選擇了和解,新的《威斯敏斯特條約》結束了第三次英荷戰爭,但是法荷戰爭繼續進行。兩年後,德魯伊特在聯合西班牙對抗法國的海戰中死去,但是並非是當時死亡,而是一周後死於感染。當運送這位上將遺體的船隻路過法國艦隊的時候,法國士兵們向敵人的英靈敬禮致敬。1677年,德魯伊特安葬於阿姆斯特丹,這是一場精心籌劃的國葬,無奈的是他的家人沒有出席。

《海軍上將》:從電影中說開去,聊聊17世紀的西歐戰艦

不過他的旗艦「七省」號在他死後依然在繼續戰鬥。1685年,查理二世駕崩,約克公爵詹姆斯繼任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是為英王詹姆斯二世和蘇格蘭王詹姆斯七世。這位獨斷專行的國王僅僅三年後就不得不出逃法國,威廉·奧蘭治通過和斯圖亞特家族的聯姻順利繼承了英王的寶座,成為英王威廉三世和蘇格蘭王威廉二世(英國人並不排斥讓曾經和他們打仗的外國人當國王,畢竟幾百年前諾曼第的征服者威廉也是個外國人)。此時,法國趁著神羅和奧斯曼打仗,開始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針對這個和奧斯曼結盟還趁火打劫的「瀆聖國家」的「大同盟戰爭」也隨之爆發了。

就這樣,曾經你死我活的英、荷、西三國突然變成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又聯合了神羅、葡萄牙甚至是法國的「老朋友」瑞典、薩伏伊一起對法國宣戰。法國人大概這時才醒悟過來,三十年戰爭時大家和他站一邊是為了削弱哈布斯堡這個巨無霸,現在法國變成了真正的巨無霸,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692年,「七省」號終於迎來了她的最後一戰——巴夫勒爾和拉烏格海戰,然而此時老驥伏櫪的她只剩下了76門火炮,而她的對手——法軍旗艦「皇家旭日」號(Soleil Royal)卻裝備了104門火炮。戰鬥之後,「皇家旭日」號被火船焚毀,而傷痕累累的「七省」號也再無力出戰,最後在兩年後被拆解了。

17世紀,荷蘭共和國和波蘭立陶宛這一西一東,一海一陸的兩大區域強權都走向了衰落。但是我們依然從荷蘭人的這部電影里看到了那個時代戰艦作戰的場面,水手們的勇氣和意志,雖然電影因為預算等問題,場面明顯有些小氣,卻也重新讓人領略了「海上馬車夫」曾經的威名。

就像在歷史中反復出現的「德魯伊特」號和「七省」號的名字一樣,她們和誰一起戰鬥恐怕並不重要,只要是為了荷蘭的榮光而戰,便是至上的榮耀!

參考資料

Warships of the Anglo-Dutch Wars 1652–74:Angus Konstam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