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偶遇

小時候有一次和父母去外地的親戚家玩,閒時無聊就一個人在親戚家附近的偏僻小巷里逛,那一片兒是許久都沒有開發的老鎮,破敗,荒涼,來過多次,基本上什麼娛樂設施什麼也沒有,宛如一片荒漠。不過就在那一天,在小巷的一間平房里,發現了一小片綠洲。

那是個很簡陋的平房改建的包機房,不過仍讓我很滿足。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店里遊戲不多,所有的碟子都帶著封面放在2個箱子里,擱在店頭供客人挑選。我默默地開始挑了起來,《紅警2》平時都會玩,膩了,《機器人大戰》太耗時間,《皇牌空戰》太難……挑著挑著,我翻到了一張我沒玩過的遊戲,封面上印著一艘非常酷炫的星際戰艦,感覺高告訴我就是它了。在初時的體驗過之後,內心一陣狂喜,撿到寶貝了。

這是一款第一人稱視角的3D飛行射擊遊戲,很少見的駕駛艙視角,界面有點像後來的《自由槍騎兵》。遊戲的射擊手感亦很不錯,遊戲的《星戰》味十足,無論是酷炫的超空間躍遷畫面,還是光束爆炸的演出效果,飛機護盾的設定,都像極了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雖然因為不懂里面的文字,我就開著主角機在遊戲里亂飛亂打,進入空間站也不知道該干點什麼。但依然很樂在其中。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時間過的很快,到了要和父母回家的時間,我只得依依不捨的離開,坐在回家的公交班車上,眼中閃過的是周圍的樹林,而腦海里還繼續沉浸在星際大戰的亢奮之中。回家以後,我立刻就想去店里找到這款遊戲。

因為遊戲濃烈的星戰風格和封面標題的「STAR」字樣,我那時候很想當然的認定,這大概就是一款《星球大戰》的外傳遊戲,然後根據這腦補出來的線索開始一通好找,結果嘛,什麼都沒·找·到。

不過就在多年後的一天,在翻看一本《GAME STATION》遊戲雜誌時,卻一眼看到了曾經非常熟悉的畫面。感謝一下這本來自香港的遊戲雜誌,讓我了卻了一個童年的夢想。所以,這款遊戲其實跟喬治·盧卡斯的《星戰》IP一毛錢關系沒有,是個很純的日本人開發的作品,它的全稱是《STAR IXIOM》,中文的通譯叫做《星際出擊》,出自日本遊戲業界大佬的南夢宮之手。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南夢宮

日本的老牌遊戲廠商南夢宮(2005年,由於日本遊戲業界的不景氣,和萬代合並為萬代南夢宮),其前身是由創辦人中村雅哉所設立的「中村製作所(Nakamura Seisakujo)」,創辦於 1955年6月1日,在60年代專門從事游樂玩具製作。1971 年起開始逐步使用 NAMCO作為商標。在代收購了雅達利日本分部後,經過一番整合,隨後便正式開始步入電子遊戲領域。

初期主要以街機平台經營業務為主,1979年代推出的《吃豆人》和1980年推出《小蜜蜂》兩款街機遊戲更是風靡世界,掀起整個遊戲業界的熱潮。其後更是創作了無數知名的遊戲IP。從80年代開始,南夢宮逐步成為日本街機業的龍頭,不過這段傳奇經歷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南夢宮有一個小小的愛好,就是喜歡把自己的遊戲IP都集合在了一個世界觀(United Galaxy Space Force:銀河聯邦宇宙軍,簡稱UGSF )中,從《小蜜蜂》到《山脊賽車》,自《皇牌空戰》至《暴突機銃艇》,都匯聚在了統一的時間線中,就如同美國的漫威電影宇宙一樣形成了南夢宮自己的UGSF宇宙。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而在UGSF宇宙浩瀚的跨越近7000年的年史中,人類與外星異族決戰的主線劇情,主要集中在四部星際戰爭系列遊戲上,1991年推出的街機型框體遊戲,《STAR BLADE》(中文名《星際之刃》) 是星際戰爭系列劇情線的的序曲。而在2001年第39界娛樂機器展上的驚鴻一現的密閉半球形實驗框體遊戲《STAR BLADE: OPERATION BLUE PLANET》《星際之刃:藍星行動》則是星際戰爭系列的劇情第四部分。

而本文我們主要談的是星際戰爭系列劇情第二部的《STAR LUSTER》第三部的《STAR IXIOM》。

《STAR  LUSTER》:黑暗深空、孤獨的死鬥

時間轉回1985年,隨著70年代末美國的科幻太空電影《星球大戰》三部曲和派拉蒙影業《星際迷航》系列的相繼熱映,整個80年代世界迎來了一輪科幻熱潮。而日本的遊戲廠商自然也緊跟著市場的脈絡,推出了大量SF題材的遊戲。在這片熱潮中,南夢宮也想借勢分一杯羹。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當年12月6日,南夢宮在任天堂8位遊戲主機FC上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二部遊戲,也是自家公司在FC上發售的第一部原創新類型遊戲:座艙視角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Star Luster》,通譯《星際戰機》。

開發團隊是一群二十五、六歲的小青年,企劃部分由岡本進一郎完成,遠山茂樹擔當機械設定,音樂部分的負責人是由川田。

在這群人里面,遠山茂樹算是最有名的一位了,他是超人氣縱版卷軸遊戲《鐵板陣》主設。

系統

在遊戲的大地圖中,E點表示敵人, *點表示星球、B點表示基地,可以回復能量,////表示小行星帶。玩家的任務就是進入地圖中的E點,消滅E點中的所有敵人才能過關回到戰略大地圖。清空地圖中的所有E點過關遊戲過關進入結算畫面。

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螢幕上出現各種警示訊息,星球會逐漸消失、基地會遭受攻擊,特別是探險模式下,敵人攻擊欲望加強,總體難度很高,當然過關的成就感也很足。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玩家的戰機設計為護盾+能量的雙系統,加速飛行和發射雷射炮都會減少機體的能量值。而護盾能夠抵擋外來的傷害,受到傷害時護盾會減少,護盾條完全清空時要經過短暫的冷卻時間才會自動回復。當在飛行過程中能量條清空或者護盾處於條清空狀態並遭受一定的傷害時,則GAME OVER。

值得一提的是,遊戲中地點移動套用了太空躍遷的概念。躍遷時畫面上光點的移動的演出表現很有一種欣賞太空電影的科幻感。 遊戲的UI設計的簡潔扼要,特別是畫面座艙中央雷達系統很清楚地標明了敵人的位置,至少我覺得比起同類型的《TOP GUN》要好不少,不會因為找不到敵人而抓瞎不知道幹嘛。日後大紅大紫的《皇牌空戰》的雷達系統或許就是脫胎於此。

遊戲上手很容易,A鍵加速,B鍵射擊,選擇鍵切換戰術/戰略地圖。遊戲的武器一共有兩種,戰術地圖內使用的雷射炮,和大地圖上使用的光子魚雷。前者沒有子彈限制,但會損耗機體能量條,而光子魚雷可以在戰略地圖上使用,4發消滅一個E點,頗有戰略兵器的味道。

雖然沒有震動,但是射擊的手感相當錯,畫面上我方的火力和敵機的火力交織在一起,又火爆又刺激,宛如身臨其境一般,當然,GAME OVER的時候那個閃屏容易把人眼睛晃瞎。拋去這一點瑕疵,作為一款FC遊戲,本作的素質還是相當不錯的,不過基於當年盜版的泛濫,咱們內地的小朋友在基本玩不到本作正版遊戲,沒有遊戲說明書的幫助,估計玩這個遊戲也肯定煞費了不少腦細胞。像我這種連RPG都不會玩的人估計看著蠻螢幕的「##**EEBB//」,玩幾下就會一臉懵逼的不知道要幹嘛,掙扎幾把以後就泣血棄坑了。

雖然遊戲的綜合素質還不錯,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場景和內容略顯單調,BGM也幾乎少到沒有,至於隱藏要素,不看攻略本的話估計是怎麼也發現不了的。綜合這些因素,法米通當年給了16.98分的評分我覺得還是比較中肯的。

隱藏要素

在探險模式中,當玩家在短時間內清空一個E點後,地圖上表示星球的*就會變成黑色,此時玩家就有一次進入該星球並獲得一把鑰匙的機會。當玩家集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把鑰匙後,飛往青藍色的*點就會開啟隱藏點:真BOSS黑暗行星的位置,進入隱藏點後,遊戲BGM忽然會變得熱血起來,敵人也會變強。消滅掉六個出現的敵人後,最真終BOSS:黑暗行星就會出現。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3個遊戲彩蛋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劇情

遊戲中,就沒有關於遊戲的背景說明,FC版說明書中關於背景的部分也是寥寥,不過1986年,日本朝日有聲刊物出版社(朝日ソノラマ)推出的遊戲攻略本《星際戰機:超級技術指南》(スターラスター :スーパーテクニックマニュアル)以及後來推出的X68000復刻版共同補完了遊戲的故事劇情設定。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在未來,自地球上的人類開始殖民外太空已經過了400年,隨著外星殖民的順利進行,人類也把對自己的稱呼地球人(Earthian)改為了銀河人(Galaxian),21世紀末組建的地球政府聯合宇宙軍,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變成了銀河人類現存最強的武裝力量:銀河聯邦宇宙軍。在這400年中銀河聯邦已經遭遇過三種異星敵對文明:機械生命體UIMS、宇宙昆蟲GALAGA(ギャラガ)、宇宙海盜BOSCONIAN(ボスコニアン)的侵略,但人類都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西歷2407年。此時銀河聯邦政府在距離銀河系73億的光年外的人類移民船團在航行中發現了附近一個奇特的宇宙天文現象,文學家把這個天文現象稱為「宇宙的裂縫」。從這個裂縫里,一種被稱呼為BATTURA(バッツーラ)的高維度外星侵略者出現並襲擊全滅了移民船團。

這種外星生物超乎人類的想像,它們可以改變甚至破壞這個宇宙的物理法則。被BATTURA以某種方式變質的宇宙空間開始蔓延包圍正常的空間,人類無處可逃——BATTURA的最終目標是吞噬掉整個銀河系。隨後為了調查BATTURA這種生物,USGF組建了邊境宇宙調查團。而後,出發的調查團受到了BATTURA的攻擊,雖然調查團拚死反擊,但是最終幾乎全部犧牲,活著回來的只有身受重傷的護航戰鬥機駕駛員唐·海尼克(ダン·ハイニック)少尉一人。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少尉自知自己能夠活著回來,是因為他自己身負著守護人類的義務。在身體完全恢復了之後,少尉向聯邦最高會議作出了令人震驚的事實報告。

少尉的報告中指出,BATTURA企圖引爆銀河中心,在大爆炸的那個時點用自己的技術把宇宙改造為適應自身生存的環境。而由於普通的物理攻擊對BATTURA完全無效,唯一的反抗手段,寄託在了邊境調查圖與BATTURA遭遇戰時偶然發現的宇宙大爆炸能量上,利用它雖然無法完全打敗敵人,但是可以藉此封鎖正在銀河系中蔓延的變質的宇宙空間。

隨後,銀河聯邦軍總部發動了作戰代號「耀星」(STAR LUSTER)、旨在摧毀BATTURA母巢的秘密作戰,而作戰的鋒刃,則是集結了人類智慧的結晶,裝備有可以驅動准大爆炸能量的類星體驅動裝置(黑洞引擎)和超長距離空間躍遷機構Hyper Drive(量子傳送結構)的最新型宇宙戰鬥機的原型機「蓋亞」。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唐·海尼克少尉志願成為「蓋亞」的駕駛員,宇宙軍總部考量到他是唯一和BATTURA接觸而又倖存下來的人,所以同意了他的志願請求。

於是肩負人類的命運,年輕少尉駕駛著座機「蓋亞」升空了。升空的戰機如同一顆流星般滑入天際,消失在黑暗的星海之中。在經歷了無數連綿的苦戰之後,少尉最終成功擊毀了BATTURA的前衛機動行星(代號黑暗行星)的核心,從而消滅了黑暗行星。「耀星」作戰成功,BATTURA勢力極速從銀河系撤退。銀河人類引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移植

就在FC版發售後的當年,南夢宮還在街機上推出了FC的移植版,使用的是任天堂VS系統基板,這個基板專門用於FC遊戲移植的低成本業務基板。街機版的內容與原版大同小異。

之後一晃9年過去了。1994年,此時32位機爭霸戰剛剛拉開帷幕,南夢宮本著繼續壓榨老遊戲剩餘價值和炒冷飯的精神,將本作移植到了夏普X68000個人電腦上,除了追加了畫面精美、音樂動聽、且帶有劇情的CG片頭外,遊戲的畫面和音樂都進化了不少,遊戲菜單中除了任務模式還增加了選項菜單,玩法上增加了非常貼心的連射模式,其他基本上還是跟FC版一樣的,此外X68000版還保留了FC模式。

又隔了4年,1998年,南夢宮在PS主機上發售了《南夢宮精選集VOL.1》( ナムコアンソロジー 1),里面就收錄了本作的移植版。雖然是32位機上的遊戲,但整體水平上 PS移植版是不如X68000版的。駕駛艙的造型倒是設計得科幻了點,但問題是螢幕畫面被駕駛艙內景遮擋了不少,導致實際玩遊戲的時候,辨別敵機變的費勁,再加上畫面又暗,也幾乎沒有BGM,實在是讓人提不出精神來玩。2005年,南夢宮製作、任天堂發行的NGC射擊遊戲《星際火狐-突擊》中,本作以迷你小遊戲的形式收錄在內。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STAR  IXIOM》:黑暗森林法則下的宇宙公理

時隔十幾年之後,南夢宮忽然終於又想起了自家的這個IP,1998年收錄於《南夢宮合集LOV.1》的FC移植版算是為系列的重生吹響了號角。隔年,1999年9月9日,《Star Luster》的正統續作《Star Ixiom》(《星際出擊》)在索尼PS主機上推出了!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系統

續作的系統基本沿襲了《Star Luster》中關卡和探索融和的模式,遊戲畫面則順應歷史潮流,完全3D化,遊戲的音效演出則大幅度進化,畢竟前作也是8位機時代的遊戲了。

玩家扮演的是銀河聯邦宇宙軍(UGSF)「蓋亞戰隊」的隊長,在人類的戰略要地(殖民星球,基地)和異星文明勢力戰鬥。異星文明的軍隊隨著遊戲內時間的推進會出現在宇宙的各個角落,星球出現危機、空間站出現危機的警報提醒此起彼伏的出現。

要是放著星球不管只打出現的敵人那馬上就會GAME OVER,所以這里就很考驗玩家的判斷,必須在保衛星球和消滅敵人之間做出相應的抉擇 。

欣賞完開場動畫進入遊戲主菜單後老玩家會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畫面主菜單的4個選項:訓練(TRAINING)、命令(COMMAND)、征服(CONQUEST),超級(SUPER),跟前作一樣就是代表從EASY到SUPER HARD的四種難度:初期只有訓練和命令兩種模式可以選擇。訓練模式難度最低,玩家可以在這里適應一下遊戲的操作和節奏。命令(COMMAND)模式包含30個普通地圖和一個α特別地圖。

遊戲里一共可以選擇七種戰機,戰機性能各異。但最初只能選擇戰機「蓋亞Σ」一台,初期遊戲可供選擇的零件和武器都比較少,但是隨著遊戲的深入,在解鎖新型機的同時還能夠解鎖各種類型的副武器和飛船部件。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特別地圖通關後,遊戲會開啟征服模式,征服模式里每過一定的時間就會有不同種族的敵人來襲,如果能在規定的時間里打倒全部5個種族(ZOLGEAR勢力只在命令模式中出現)的BOSS,玩家會獲得馬歇爾模範力量(マーシル·オブ·フォース·パラゴン)的成就稱號,遊戲會再再追加SUPER模式。SUPAER難度賊高,只適合那些硬核玩家來挑戰。雖然本作主線劇情幾乎沒有,但整體耐玩度頗高,而且上手也很容易。

相較於前作單一的等離子小炮,本作新加了豐富的副武器系統和零部件系統。副武器種類繁多,共有七個大類,包括小型雷射、等離子炮、范圍傷害的火箭彈、帶自動跟蹤鎖定功能的飛彈、炸彈等17種武器,特定的種族、不同類型的敵人適用不同的副武器。不過比較遺憾的是,在遊戲中主副武器無法同時開火,不能像《自由槍騎兵》那樣可以一次性輸出所有的火力。前作戰略武器光子魚雷也保留了。

零部件系統共有六個大類、20種零部件。本作玩家在己方的空間站內通過和穿紅色制服的通訊員對話就能進行機體的整備工作,在跳出的選項中可以更換戰機、選擇副武器和適用的飛船部件,讓玩家體驗一把改裝的樂趣。

戰鬥中,如同前作一樣,戰機在受到一定傷害會隨機出現雷達損壞、副武器無法開火、護盾消失等各種問題,需要飛回基地進行修理。本作中由於敵人的種族變成了6個,敵人的單位大大增加了,而且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的特色BOSS。相比前作,BOSS不僅攻擊模式多樣,有的還會有二段戰。戰鬥難度大幅提高。

本作充分保留初代的精華部分,把需要改進的地方都完善了。在音樂方面,相比較前作除了真BOSS關卡外幾乎沒有存在感的BGM,本作的音樂可以說是氣勢恢宏,臨場感十足。其次是視角的改良,遊戲除了主駕駛艙視角外還增加了第三人稱視角,來回切換也很方便。這個設計對於玩家來說是非常友好的。由於本作變成了真正的三維空間,在戰術地圖飛行作戰中還增加了加減速功能。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做了如此大的改進,《Star Ixiom》在推出後並沒有打響什麼名氣,跟南夢宮在同年5月推出另一款3D射擊遊戲《皇牌空戰3 電子空間》的人氣度比起來可謂差之千里,之後也再沒有在其他主機平台上推出過移植版。20年過去了,只能希望有一天這個系列遊戲能在次時代平台上復活吧。

劇情

本作的劇情緊跟著《Star Luster》,2455年,就在「 耀星 」作戰行動成功的40多年後,隨著BATTURA入侵所帶來的銀河聯邦實力衰退,人類曾經遭遇過的四種異星種族,再加上新出現的神秘敵人:與人類類似的高度發達的文明SADEEN(サディーン),和24世紀曾經遭遇過的巨大宇宙生物ZOLGEAR(ゾルギア)。六個敵對勢力同時都對銀河聯邦展開了總攻擊,面對這前所未有的空前危機,集結了所有戰力(銀河聯邦軍將所有封存、退役的艦艇全部重新入役)的人類被打的節節敗退,大半領土陷落,局面危如累卵。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2459年,為了人類的存續、銀河聯邦軍以蓋亞改良型戰鬥機[SL-01蓋亞Σ]為核心,組建了戰略游擊部隊「蓋亞戰隊」。戰隊的隊長是「耀星」行動的英雄,唐·海尼克少尉的孫子,羅伊·海尼克(ロイ·ハイニック)。擔負起保護人類的使命,隨著一架架最新型號的高機動戰鬥機的陸續出擊,標志著銀河聯邦軍的大反攻作戰「Star Ixiom」拉開了帷幕。

戰爭的終局,雖然銀河人類打退了外星敵人的聯合攻勢,但是外星勢力此時卻改變了戰術,化整為零,在全銀河系跟銀河聯邦軍打起了遊戲戰,銀河聯邦三分之一的領土淪陷,就連聯邦的首都都被USIM勢力所占領。無奈之下,銀河聯邦將首都從地球遷移到了COSM·LAGOON星系的(コスモ·ラグーン)第四行星蓋亞(GAIA),並以新首都為中心重新構築銀河聯邦,繼而開始了100年軍備增強計劃(第二次D計劃發令,2500-2600)。在經過了200年的積蓄後,銀河聯邦軍終於開始了一勞永逸的作戰,代號「藍星」(Operation blue plant)!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聯動

同年南夢宮發售的《皇牌空戰3 電子空間》中新聯合國一方的克拉克森達標就乘坐了名為IXIOM航空的民航客機;而《皇牌空戰4-破碎的天空》的「NOAH’ARK」這一關中也出現了名為AIR IXIOM的航空公司的民航客機。

本期資料來源

→FC版「Star luster」
→X68000版「Star luster」
→Ps版「Star lxiom」
→FC攻略本:「星際戰機:超級技術指南」
→UGSF官網

廣告環節

關於我的老遊戲欄目詳見這篇文章 ,已經發布到14期。1-14期內容預覽:點此(提取碼:rd6m)

目前正在製作和即將製作(完成文本)的回顧

スター系譜:南夢宮的星際戰爭系列漫談(上)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