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作為一位(業余的)音樂類文字寫作者,「如何更好地用文字記錄音樂」,是我不斷面對並反復思考的問題。慚愧地承認,很多時候我沒有毅力推動自己下功夫來練習,比如拿出嚴肅文學創作者的態度去逐字逐句地琢磨推敲。因此我也不好意思在這里分享個人經驗,不過我倒是可以推薦一些自己看過的覺著不錯的國內國外音樂類書籍,以供大家閱讀參考。樂迷們看完會加深對音樂及其文化的理解,若有志於音樂文字寫作,這些書更是能成為學習的案例。

按個人喜好和關聯程度,我由前往後推薦,附上評分與評語。

《我們的樂隊也可以成為你的生活》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這本書兩月前剛推出的中譯本,在這之前我便啃過英文原版,原名為《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這是我逢人就推薦的一本音樂場景記錄佳作,我看過的最好的搖滾類相關書籍,沒有之一,堪稱典範。作者通過對包括 Sonic Youth、Black Flag、Fugazi 在內的十三支八十年代美國獨立搖滾樂隊所做的群像傳記,串聯記錄 Nirvana 破土前的美國地下音樂場景。內容詳盡,文筆優美,敘事節奏的輕重詳略也掌握得極好,既有趣味八卦,也有音樂分析,一點也沒有拖泥帶水之感。相信你讀完,會對所謂的「獨立音樂」產生更為立體豐富的認知。

    或許對於機核的朋友們而言,這本書記錄的樂隊稍微有些小眾,但卻是一個很好的了解「硬核」音樂場景的窗口。

    《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①》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作為一位搖滾樂迷,一直以來我都對如何欣賞嘻哈音樂存有大大的疑惑。不過,前年發行的這本《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系列的第一輯成功地讓我「入門」。

    本書以兩位日本樂評人對談的形式,圍繞嘻哈的發展歷史、音樂文化、審美體系等等方面,像答疑似的深入淺出地講解嘻哈文化的來龍去脈。結合這本書,再看網飛拍攝的紀錄片《嘻哈進化史》,從影像和聽覺上了解嘻哈歷史,當然,再找來聽一些經典專輯。短短兩月,我對嘻哈的認識有了長足長進,相信大家也可以。

    《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這是極富資歷的英國音樂記者 Simon Reynolds 撰寫的後朋克經典名著,很希望能引進中文版。國內樂迷天天討論後朋克,但後朋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有些什麼風格,包含哪些樂隊?深究起來是一團亂麻。認真看看這本書吧!

    國外有很多像這本書和《我們的樂隊也可以成為你的生活》一樣,就事論事地圍繞音樂和場景本身記錄、評論的作品,國內卻幾乎無人問津。反而是像《神秘列車》這類意識形態色彩濃重的文化評論作品引進得更多。大眾樂迷都還沒有最基礎的信息,就開始討論上層的「玄學」,有多少人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後整出「搖滾精神」的概念也就不奇怪了。

    《聆聽音樂》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可謂是「古典音樂欣賞從入門到精通」,一本在手,隨時翻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聽不懂古典音樂啦!這本書是作者克雷格·萊特教授在耶魯大學開設的古典音樂公開課的教材,以前本科的時候看過視頻,後來才買的書。閱讀難度介於專業與普及讀物之間,內容非常豐富,結合公開課食用效果更佳。

    《What’s That Sound? —— An Introduction to Rock and Its History》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和上面那本相似,也是一門公開課的推薦教材,即作者 John Covach 教授為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開設的搖滾史課程。作為搖滾樂迷不了解搖滾樂歷史,其實無傷大雅,全按自身興趣聽歌的樂趣說不定還會有更驚喜的體驗,別把愛好搞得更學術追求似的。但如果想要對搖滾樂的歷史有一個稍微全貌的了解?推薦這本書,要求不高,至少相對客觀而全面。

    倘若購買實體或者下載電子版不方便,去年國內引進過另外一本美國高校的搖滾史教材《搖滾樂風格:從貓王到披頭士》,可以作為替代。不過後者的內容深度和趣味程度不及前者。

    《爵士樂史》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推薦完搖滾、嘻哈、古典方向的入門讀物,也該講講爵士音樂的科普作品。

    沒得說,首選這本大磚頭《爵士樂史》,作者對於多如牛毛的樂手、作品、事件如數家珍。就像是百科全書,這麼厚一本,單單買回來放書架上供著,心里也仿佛覺著自己對爵士樂的了解增加了那麼幾厘米。

    坦白地承認,對於我來說,爵士的門檻顯著高於嘻哈。雖然我同樣一邊啃書,一邊看紀錄片《百年爵士》,長達十九個小時的紀錄片看完了,書至今沒有啃完,需要時間找來作品聽著消化的內容實在豐富。

    《Please Kill Me——The Uncensored Oral History of Punk》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這是一本色香味俱全的口述史,記錄紐約七十年代朋克樂手的原味生活:《吸毒睡粉屎尿屁》,你的偶像絕不是你想像的光鮮亮麗。盡管這本書在許多年前發行過由郝舫翻譯的中文版《請宰了我》,但仍然推薦閱讀英文原版,並且在目之所及的未來,也不會有合格的中文版問世,因為其中有太多「不堪入目」的內容。

    這本書擁有足夠勁爆的八卦,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記錄下樂手的真實生活與他們對音樂的真誠且深刻思考。

    《多少次散場,忘記了憂傷——六十年三地歌》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國內的音樂文字,我也看過不少,馬世芳、郝舫、顏峻、葉三、郭小寒等等。馬世芳可能是做電台的習慣,文字總是輕軟,作為社科讀物不夠硬朗;郝舫呢,意識形態色彩太重,個人不推薦;顏峻和張曉舟很不錯,但就是沒能很好的結集成書。李皖出過好幾本,但也只有這本受《讀書》雜誌邀請撰寫的新中國六十年兩岸三地流行音樂變遷的連載文字,比較符合我心中對音樂文化記錄的標準。然而很遺憾的是李皖並沒有通過采訪,而是僅從個人研究的視角完成本書,但作為國內流行音樂變遷的普及讀物看,足夠了。

    關於中國的流行音樂歷史,還有另外一本書可以提一嘴。我在查詢中國搖滾史資料的時候,找到過一篇 2003 年的博士論文,作者是如今河北大學音樂系的系主任王思琦教授。論文通過引用極豐富的歷史資料,勾勒出國內上世紀的流行音樂發展,缺點在於太過依賴報導資料,少了幾分溫度,不過作為博士論文已經蠻優秀了吧。後來這篇論文也曾作為著作出版,今年又推出新的一本《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稿》。我在國家圖書館翻看過,大致內容和之前差不多,可以作為資料書參考,閱讀性欠佳,尤其是涉及近年的內容時走馬觀花,能看出來缺少「田野調查」,不夠接地氣,很可惜。

    《音樂是怎麼變成免費午餐的》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不論是我念書時候看的教科書,還是業余興趣看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國內作者真的需要向西方寫作者學習如何將事情講得又清楚明白又兼顧閱讀趣味。比如這本,它講述的是音樂科技史,或者更具體一點是網際網路盜版發展史。雖然作者采訪撰寫的內容不求全面,但可讀性極強。

    另外,這本書關注的角度經常被國內樂迷忽視,流行音樂發展史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即是「科技如何影響、塑造、改變人們的收聽習慣」。流行音樂的物質形式是如何從最早的樂譜到黑膠,再到電台、磁帶、光碟,最後是數位音樂流媒體,演變過程對音樂本身和文化場景均有著重大影響。這本書即聚焦在傳統的實體的唱片行業,向數字的流媒體的音樂行業轉變的十幾年間。非常有趣,讀完你會發現,以前下載的盜版音樂或者電影有可能都來自書中提到的同一個組織。

    《流行音樂的秘密》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中譯本名字聽起來有些「獵奇」,但其實它是一本踏踏實實的專業科普書,原名《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ture》。別看它裝幀與價格顯得有些廉價,內容卻很壓秤。一本基礎的流行音樂行業入門科普作品,或許值得每一位國內的音樂從業者作為入門工具書,不求它有多深刻的思考(有些名詞的翻譯也讓人頭疼),但至少把整個行業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給詳詳細細地介紹了一遍。別談什麼「搖滾精神」了,趕緊學習起來吧。

    另外還有一本同樣是介紹音樂行業的著作,即《製造音樂》。如果要用標題概括這本書的內容,可以是《如何理解搖滾樂及流行音樂行業 —— 大衛·拜恩的經驗之談》。作為一本入門書,內容足夠豐富,只可惜多數分析局限於拜恩自身視角,往往點到即止。或許你若和拜恩一樣是音樂人,可能會有更深的理解和感觸(比如在《樂夏》上鑽研此書的華東)。而且這本書價格實在太貴,除非打折,真不如買上面那本《流行音樂的秘密》。

    《劍橋鮑勃·迪倫手冊》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挺好的一本討論鮑勃·迪倫的集子,分為文化評論與音樂評論兩部分。第一部分《視角》,顧名思義,由不同的人分別從不同的視角來解讀鮑勃·迪倫,內容深度介於論文和樂評之間,提供了蠻豐富且相對客觀的角度。第二部分《標志性專輯》則相對主觀,基本可以說就是內容更為豐富的樂評(可以作為樂評寫作參考),同樣由不同的人撰寫。總之,不管是不是鮑勃·迪倫的粉絲,都蠻值得讀一讀,學習如何有理有據地討論一位傳奇音樂人,而不是講八卦吹牛逼。

    既然講到迪倫,就不妨把格雷·馬庫斯的兩本關於鮑勃·迪倫的作品也一並提了,即《老美國志異》與《談鮑勃·迪倫》,前一本書在近年再版的時候改了名字:《地下鮑勃·迪倫與老美國》,估計是為提促銷量。看過馬庫斯文字的樂迷應該會對其個人風格留有強烈印象,閱讀體驗宛如叢林探秘,倘若對美國歷史文化的了解不夠,是不太容易看明白的。《老美國志異》與《神秘列車》並非普及讀物,是寫給文化人的小眾作品。但我不得不佩服,能把音樂結合歷史文化寫得如此洋洋灑灑,寫出嚴肅文學的氣質,很難得。盡管《談鮑勃·迪倫》會更親民一些,但收錄文章時間跨度大,零散龐雜,作為寫作參考書合適,作為了解音樂人生平經歷的書不合適。

    《醉鋼琴與地下藍調》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這是《談鮑勃·迪倫》的出品方新民說推出的另外一本體裁相近的音樂書,關於 Tom Waits 的采訪集子。編者按時間順序圍繞 Waits 各個創作時期,挑選出主題各異的采訪,串聯構成一部形式有趣的人物「傳記」,Tom Waits 的受訪形象和性格很清晰,客觀而真實。但問題在於,采訪是由來自不同媒體的不同記者完成,有許多重復講述的部分。

    和《談鮑勃·迪倫》一樣,這本書讀著也比較容易疲倦。不過,如果有志於音樂采訪,這本書可以作為采訪集來參考,設計訪綱或者學習對談技巧。

    《天翻地覆——搖滾改變美國》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 評分: ★★★★☆
  • 這是一本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稍顯學術的搖滾樂文化研究論文集,目光都聚焦在五十年代。雖薄薄一本,看懂它卻需要一定的流行文化史和文化研究的基礎,很值得作為搖滾樂研究的參考書,學習方法,看看人家是怎麼嚴肅分析搖滾樂及其文化。

    《來自民間的叛逆》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這本書或許是國內作者寫得最好的音樂書籍之一,一本非常有分量的美國民謠普及讀本。只不過作者袁越更傾向於關注音樂人生平和代表作,較少涉及音樂文化變遷。

    我原本期望看到的一些文化場景變遷在其中沒有太多體現,所以我會覺得它更像是一本串聯起來的人物百科。當然,這不是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寫作定位和內容取捨的選擇。另外不得不吐槽的是新版的設計,雖美觀好看,適合擺著,卻不便於閱讀,也和質朴的民謠內容不符啊!

    《只是孩子》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你不能把這本書當作一部音樂紀實作品閱讀,它是一本記錄個人與時代的極具風格的自傳,文筆優美,不然怎麼獲得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其實書中關於音樂的部分或許還不到三分之一,更多的是 Patti Smith 關於生活的回憶、感觸和思考,文學、音樂、攝影等等藝術形式均有涉獵。不認識 Patti Smith,純當作故事看也不會枯燥。這是音樂人自傳的正確寫作方式(之一)。

    相比之下,Kim Gordon 的自傳《樂隊女孩》會遜色不少。雖然其中以女性視角觀察美國地下搖滾樂場景難能可貴,且作為 Sonic Youth 的樂迷不得不看,但看完好像也沒太記住什麼。前年還出版了 Joan Baez 自傳《鑽石與鐵銹》以及去年的 Marianne Faithfull 自傳《淚水流逝》,我還沒看,看不動了。

    《重於天堂》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這本書就故事性而言,值得一讀。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本書在敘事立場上有值得商榷之處。作為一本音樂人的傳記作品,這本書對於科本的音樂創作過程和音樂文化背景少有著墨,根本沒提西雅圖、奧林匹亞或者西海岸的任何音樂場景,就連垃圾搖滾本身也幾乎不涉及,令人摸不著頭腦。作者反倒是無比細致地在記錄八卦,比如家庭糾紛,再比如描寫科本的吸毒史,基本從三分之一的部分開始,每翻開一頁都有和毒品相關的內容。由於一些關鍵人物拒絕接受采訪,本書的科本形象的真實性與客觀性要打一個問號。

    對比起來,我更想看的傳記是《我們的樂隊也可以成為你的生活》作者 Michael Azerrad 在九十年代完成的那本《關於一個孩子 : 涅槃的故事》。

    雅眾文化近年其實推出過不少音樂書籍,包括前文提到的《我們的樂隊…》《爵士樂史》《淚水流逝》以及這本《重於天堂》,除此之外我看過翻過的還有山羊皮樂隊主唱自傳《漆黑清晨》、由《重於天堂》同一個作者寫的吉米·亨德里克斯傳記《滿是鏡子的房間》、埃里克·克萊普頓自傳《天堂十字路口》、平克·弗洛伊德傳記《無盡之河》和皇后樂隊傳記《狂想人生》。怎麼說呢,作為音樂寫作的大板塊,國內引進的音樂類書籍里過半是人物傳記。剛開始聽搖滾的時候,喜歡看這種大部頭。然而現在可能是人年紀大了,不追星了,厚厚的傳記我是看不動了。後面的這些作品稍顯粉絲向,大家按興趣買就行。如果不是音樂人的樂迷,看完之後的收獲感並不強。我希望了解音樂人的生平,但不希望了解得如此詳細,除非,內容文字本身足夠精彩。

    《等待那個男人——盧·里德的人生與音樂》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一本傳記,適合 Lou Reed 樂迷。而坦白地說,我不是,所以這本書很難引起我的共鳴。它成書於 Lou Reed 逝世之後,此前作者也並沒能采訪到本人,而是圍繞每一張專輯進行各類資料拼圖.因此與其說是一部傳記,不如說它是一本樂評集,而且還是變著法子誇誇夸的樂評(就算有負面評論,作者也會想方設法為 Lou Reed 開脫),最尷尬的是全書最後一段:「盧·里德是最棒的。」

    不過總得說來,作者的文字功底不錯。

    33⅓系列

  • 評分: ★★★★☆
  • 如何用文字記錄音樂?推薦一些音樂類書籍

    這是一套關於專輯的經典系列書籍,一本介紹一張流行音樂經典專輯,短小精悍,妙趣橫生。國內近年開始逐步引進了一些,可以上豆瓣查看。雖說這個系列的書不錯,但不推薦一股腦地都收集,有條件的話,盡量去圖書館借回來看吧。而且不同的作者,風格會有很大的差異,基本的敘事風格都比較主觀,加上這次的中文翻譯很多是由徵集報名的樂迷完成(我想報名的時候剛好截止),可能每一本的翻譯質量得不到保證,當作趣味讀物看看或許不錯。

    結語

    羅列到這里差不多,最後我抬頭看了一眼買回來吃灰一年多沒有拆封的《餘下只有噪音》,我們有機會下次再說。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