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崩壞的「後現代」:從零開始的哲學補完(十)

知乎帳號:圖靈的追隨者

西池微信討論小組:微信搜索Justinzoufengze拉入討論組

幻象崩壞的「後現代」:從零開始的哲學補完(十)

1. 說明與回溯

歡迎回到從零開始系列,這里是阿蘭。連載會再次以不定期更新的形式與大家見面。本文分為兩個大部分,首先是為沒有讀過前面系列的讀者做一個小總結,並且介紹往後系列的主要問題意識。之後,會介紹希拉蕊·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在開始小結前,還是想說明一下,文章以「補完」為標題,其原因在於接下來的三到四篇內容依舊是圍繞著認識論與科學哲學的研究做介紹,我並不會像之前那樣提出一個全新的結論,因此文章是作為之前內容的補充而並非全新的系列。

在之前的九篇文章中,我們圍繞著兩個問題意識進行闡述。

首先是「什麼是知識?」這一個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闡述了幾位近代哲學家的理論,其中包含笛卡爾,洛克,休謨。笛卡爾試圖從融合了亞里士多德形上學的經院哲學中脫離出來,重新構建一套以「我思」或者說從主觀心理現象出發卻保有確定性的知識體系。 而在另一方面,以霍布斯,洛克,休謨等人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者看到了理性主義對我們日常經驗的漠視,從而選擇了單純從經驗出發,構建出一套純經驗性的認識觀念。但不論是理性主義或是經驗主義,都不免會碰到大衛休謨所提出的歸納問題。

幻象崩壞的「後現代」:從零開始的哲學補完(十)

在此,我省略了對康德的介紹,而提出了第二組問題意識:「科學研究看起來對我們來說是具有確定性的,那麼它能否解決休謨問題?」要對這個問題意識做出回應,我們需要首先解決「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為此,我們參考了三組科學哲學中對科學的定義,它們都屬於二十世紀的哲學理論,分別是邏輯實證主義,卡爾·波普爾的證偽主義,與托馬斯·庫恩的科學範式模型。

到此,我們似乎並沒有把休謨那塊硬骨頭攪碎,但卻得出了一個更為糟糕的結論:如果我們甚至不能對科學研究下一個滿意的定義,那麼科學研究的確定性或是科學研究的權威也無從談起。

幻象崩壞的「後現代」:從零開始的哲學補完(十)

以上是到連載結束前我們對知識論問題的討論,那麼這次重新連載的內容的問題意識是什麼呢?可以說第三個問題是緊接著上一個問題的結論而來的,「如果我們不能構建對於科學有效的定義,那麼我們對科學的絕對權威性也就無從說明,對此結論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對於「啟示」一詞如何理解即是之後往後從零開始系列補完章節一個重要的問題意識。除開以上的第三個問題意識外,我也會補充庫恩之後科學哲學對於定義問題的不同嘗試。

在談完了文章的問題意識後,還希望補充三點。其一,本系列所論述的思想在時間上是在不斷逼近我們所處年份的。換句話說,我們在接觸越來越與自身時代相關的思想。其二,根據之前文章的經驗,我會適當減少一篇文章包含的內容為理解文章讓路。其三,我實在不想找可以點題的文章頭圖了,以後都放帕秋莉算了。

幻象崩壞的「後現代」:從零開始的哲學補完(十)

2. 二分法

首先,需要介紹一下提出反對二分法的哲學家希拉蕊·普特南,普特南是20世紀後半葉分析哲學學派的代表人之一,在心靈哲學,語言哲學,數學哲學,科學哲學,認識論,數學,計算機研究中都有很大的貢獻。其中在認識論上,普特南有著不同的對於「缸中之腦」問題的反駁。在心靈哲學上,他也對功能主義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理論幫助。這位可敬的哲學家於2016年3月逝世,享年89歲。

幻象崩壞的「後現代」:從零開始的哲學補完(十)

那麼我們正式開始陳述,邏輯實證主義到庫恩的理論推進處,我們可以意識到一點,即科學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可能並不能作為進行知識研究的唯一路徑,因為有很多我們先前以為科學給出的承諾,實際上現實中並不能做到。那麼,如果科學所承諾的一套世界觀並沒有那麼堅固,那我們又可以提出什麼新的問題呢?

普特南所關心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當我們談論科學事實與價值的時候,習慣了科學研究的現代人可以做一個絕對的區分:科學事實是不包含任何價值內容,也就是說科學僅僅提供對現實的描述不參與價值判斷。而對倫理學與道德的討論卻是完全主觀的,我們無法牽扯到任何現實中的經驗去論證一個涉及道德的命題。打一個比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說:

  • 命題1:牡丹花是粉色的。
  • 命題2:人應該信守諾言。
  • 對於這兩個命題,我們可以直覺性得進行區分,到此的區分並沒有特別大問題,但讓我們進一步推導出命題3:

  • 命題3:如果命題1是事實命題關於客觀現實。命題2是價值命題關於主觀判斷,那麼這兩者之間不產生任何交流。因此在任何情況下,事實命題不受到價值命題影響,反之亦然。
  • 命題3看似僅僅在總結我們已經提出的兩個命題,但實際上,這個命題在嘗試構建一種描述現實的方式,即描述一種事實不受到價值影響而反之亦然的現實。普特南指出,這種現實-價值二分法並非什麼新奇的構建。在歷史當中已經有過不同的嘗試,但都因為某種原因失敗了。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去反駁這種區分,第一步就是需要將這類區分放置於適當的哲學史當中去,去看過去的理論是如何被反駁的。

    3. 二分法的陌路

    對於普特南而言,大衛·休謨就我們先前的問題已經做出過了一種詮釋,休謨提出過:是/應該問題,簡單來說,休謨認為一個事實或者說對於事物的描述(X is Y)無法讓我們推導出道德上應該(ought)的標準。就拿我們已經討論的命題2來說,如果現在我們提出一個新的命題:

  • 命題4:A信守了諾言打倒了異世界的魔王。
  • 休謨認為我們並不能從命題4推導出命題5:

  • 命題5:A應該信守諾言打倒異世界的魔王。
  • 幻象崩壞的「後現代」:從零開始的哲學補完(十)

    命題4描述了一個事實,A打倒了魔王,但是誰都無法從命題4推導出A有任何道德上的依據必須要打倒魔王。休謨這種理論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大問題,也很好符合了「科學不涉及價值」的信念。但普特南指出,休謨對是與應該的區分建立在了一套認識論基礎上,而對於認識論的反駁可以動搖休謨的倫理學理論。

    那麼休謨的認識論是什麼?在 《人類理解論》 中,休謨認為人們一切的認識都來自於被感官接收的印象(impression)。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休謨在提及感官所接收的印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意味著著我們可以獲得的全部信息都是感官性,而在一般情況下看來,對一個東西的價值並不是我們能看到或者用任何感受器官接收到的東西。因此休謨從認識論出發點出了事實與價值的必然二分。但這同時也是普特南所指出的問題所在。

    幻象崩壞的「後現代」:從零開始的哲學補完(十)

    到此,我們稍微將視線從休謨這里移開,去看另外一組看待價值問題的方式。普特南會指出,這兩組想要將價值驅逐出現實的理論都犯了相同的錯誤。在休謨的基礎上,普特南指出20世紀初期興起的邏輯實證主義同樣在嘗試做類似的區分。我已經在《邏輯實證主義的神話》這篇文章中對實證主義做了詳細的介紹,因此就不過多贅述,簡單來說,邏輯實證主義認為任何語言都可以被區分為分析命題或是綜合命題,而任何綜合命題都需要被實證原則證明,而在這種層次上,價值並不能被實證證明,因此,任何關於價值的命題都無實際意義。邏輯實證主義想通過實證的方式將價值問題清理出任何嚴謹的學科研究。

    雖然休謨問題與邏輯實證對二分問題有著一定的差異,但因為這會涉及到過復雜的部分,因此我們直接進入普特南的回應。那麼這個鋪墊了這麼久的普特南的回應是什麼?實際上很簡單,普特南指出休謨的二元論與實證主義的區分都必須假設一種穩定的有關事實的定義。對休謨而言,事實來源是人感知器官獲得的印象。對實證主義而言,或者以事實為標準的區分是劃分綜合命題與無意義命題的基礎。

    但普特南認為並不存在一個定義可以概括「事實」這一個詞。他指出事實是什麼這個問題從近現代研究開始就受到不同的科學研究的改變。因此,對於事實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例如在科學語境中,物理學是事實?化學是事實?還或者是一個具體的實驗結構是事實?原子理論是事實?事實到現在為止,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

    但這並不代表「事實」一詞不能被使用,就作者本人而言,事實是一個與語境相關的詞,它可以在不同語句中表達不同的內核。例如我們說「原子理論是事實。」這句話的確給出了一個有意義的綜合命題,但是這句話的語義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並不是給出事實的定義是什麼,而是說「原子理論是一個確定的理論,而我們接下來的研究是根據原子理論進行的實驗….」因此,對「事實」一詞的使用並不會止步於定義,而是與作為人們進一步研究與交流的出發點。所以,不能對「什麼是事實」這個總體問題給出回答並不會對科學研究或是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研究什麼是事實甚至可以說是科學的目標。但這對於想要做出事實與價值區分的人來說,不能給出一個確切的解釋說明什麼是事實意味著以事實作為定點對價值的區分,甚至是排斥僅僅是一種迷思而非邏輯上確鑿的結論,因此這種思考方式是錯誤的。

    所以二次元是真的。

    到此,我介紹了普特南第一個對於事實價值區分的批判。回到文章的標題,為什麼本文命名為《幻象崩壞的「後現代」》。除開吸引讀者外,這句話如果用不那麼突兀的表達可以翻譯為:我們對純粹機械論世界希望的並無法在語言上實現,而我們需要對現代人假設科學並不涉及價值這一點進行反思。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考察是超出現代的,因此是「現代之後」的思考。

    不過直接撕開事實與價值的區分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這是否意味著只要是價值就可以引入到科學當中?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二元對立的消失?在之後的文章,我會對普特南的第二個批判進行介紹,並且引入他嘗試引入價值的科學研究的探索。

    引用:

    Putnam, Hilary. The Collapse of the Fact/value Dichotomy and Other Essay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