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2018年12月9日,美國緬因州通用動力公司巴斯鋼鐵造船廠,第3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1002 林登·B·詹森號正式下水,這標志著這級外形科幻的先進戰艦建造就此告一段落。僅僅三艘的建造規模對於這型原本被給予厚望的新銳戰艦來說顯得如此寒酸,而這背後,正體現出了從21世紀初到現在,美國海軍經歷的巨大環境變化。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由海到陸的構想

就冷戰時期的主要任務而言,美國海軍或者說整個北約海軍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在全球各大洋與蘇聯紅海軍的戰略決戰」進行准備。諸如F-14戰鬥機、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宙斯盾系統等等都是以這一目標為前提研發的裝備。

各種裝備也核動力航母為核心,各環節環環緊扣,構成了一個以遠洋艦隊級決戰為目標的作戰體系。這套作戰體系為北約在冷戰時期維持對華約相對的海上優勢貢獻了重要力量。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然而隨著1991年,華約組織和蘇聯相繼解體。美國海軍在遠洋的制海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鞏固。海灣戰爭中,一系列任務錯位引起的尷尬表現引起了美國海軍的思考。

整個海灣戰爭,美軍總共成功發射282枚戰斧巡航飛彈,其中第一波攻擊中就發射了112枚,最主要發射平台就是海軍艦艇。不過這是集中了6個航母群之多的龐大兵力後的結果,而且能夠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打擊的僅有9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2艘核潛艇以及2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由於伊拉克海軍那幾乎不存在的抵抗,除了少數具備發射戰斧巡航飛彈能力的艦艇以及航母上的艦載航空兵,剩下的大部分水面艦艇因為缺少對陸打擊能力而幾乎淪為了無所事事的看客。大量先進艦艇承擔著無關緊要的封鎖搜查之類的二線任務。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相比之下,兩艘經過現代化改裝的衣阿華級(Iowa Class)戰列艦卻意外活躍。改裝後的衣阿華級戰列艦除了向陸上目標傾斜了大量巡航飛彈外,還承擔了不少近岸的艦炮射擊任務。

幾乎空轉的先進艦隊和異常活躍的老艦間的對比促使美國海軍開始重新探討其在後冷戰時期的主要使命。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1991年海灣戰爭剛剛結束不久,美國海軍開始了21世紀海上的作戰樣式的研究。接下來美國海軍以白皮書形式連續公開發表了《由海向陸》、《前沿,由海向陸》等重要報告。這些報告表明美國海軍的戰略重心有了巨大變化。這些報告中,對近岸支援和陸上作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 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能確保在瀕海通行無阻;
  • 能向岸上投送作戰力量,支援岸上的聯合機動作戰;
  • 強調建立海上遠征部隊,確保與陸、空軍聯合作戰;
  • 強調美海軍與海軍陸戰隊密切協作,組建陸海空聯合特遣隊以適應近海作戰和海上機動行動。
  • 這些報告表明,美海軍破天荒地把近岸支援和陸上作戰列為自己的首要任務。究其原因,冷戰結束後,局部衝突以及針對美國本土與其盟友的恐怖襲擊成了美軍需要面對的主要威脅。而全球軍事基地數量也在冷戰後呈現下降趨勢。這使得美軍的兵力部署形式逐步由前沿部署轉變為快速投送。而海軍與海軍陸戰隊的一系列白皮書也提出了「海上前沿部署」,「從海上進行作戰運動」等口號。

    而根據此時負責相關計劃和評估項目負責人馬斯·莫菲利少將是如此闡述對於海軍的期望:

    當然,海軍之所以提出這些口號,相當程度也是以海軍的固有優勢為出發點的。在各大洋巡航的航母編隊是一旦事發趕往相關熱點區域最方便的力量。相比之下,無論陸軍還是空軍奔赴目標都難免因為前進基地以及過境第三方而麻煩不斷。之後伊拉克戰爭中圍繞北線的諸多波折證明了這一點。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在這些戰略綱領的指導下,美國海軍開始了軍艦的家族化換代工作。

    SC-21的初步探索

    早在1987年,阿利伯克級設計完成不久後,新一代的水面艦艇的概念探索也相應展開。期間開展的水面艦艇作戰特性研究(Ship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 Study,SOCS)從隱身性能、艦橋與CIC設計、電力驅動與人員配置精簡優化等諸多課題對未來的水面艦艇需求展開了一系列深入探討。不過此時的相關研究依舊建立在在大洋上與蘇聯海軍進行艦隊級決戰的前提下。

    在冷戰結束後軍費趨向減少的總體趨勢下,海軍很難在冷戰後繼續保持一支數量龐大、分工明確的水面艦隊。為了適應軍費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海軍提出的思路就是讓一線艦艇、二線艦艇以及輔助艦艇之間形成家族化設計,通過共享基礎設計和模塊化設計來降低整個艦隊的造價。以此為前提,美國海軍提出了SC-21計劃。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SC-21計劃最初在1994年由國防部國防系統采購和評估委員會(DASARC)批准,進入了階段0概念探索與定義階段。海軍找到了民間咨詢機構與政府工業部門對軍方的任務需求進行論證與風險評估。此階段中,首先由海軍分析中心(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簡稱CNA)以2015~2025年的全球安全狀態下的兵力投送、海軍艦艇建造與經費預算進行綜合分析,並提出相關概念。最終相關機構提交了三個概念:

  • 以新技術改造現有艦艇
  • 基於現有艦體的衍生型進行對陸打擊能力升級
  • 設計全新的艦艇。
  • 概念1將考慮在現有阿利伯克基礎上,通過增加直升機庫、調整垂發系統並取消魚叉飛彈的形式增強對陸打擊能力。

    概念2分別考慮以阿利伯克級和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的船體為基礎進行大改以進行登陸火力支援。其中基於聖安東尼奧級的方案更是考慮以該級艦艦體為基礎,增加運用垂直起降攻擊機或武裝直升機的能力。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而概念3則設計了A到D四個系列,分別對應全能型艦艇、反潛與對陸攻擊艦、廉價版全能艦艇、模塊化軍艦。由於概念探索階段並未限制為傳統艦型,而是整合和傳統驅護艦等作用的全新概念探索。因此概念3的各個子系列均包含相當有特色的子方案,如:

  • 具備區域反導能力的全能艦:具備256管垂直發射系統、兩門先進艦炮、可容納兩架直升機的機庫與雙波段雷達。預計排水量15100噸;
  • 航空巡洋艦:在1的基礎上增加可容納12架SH-60的機庫和6-10個起降點的飛行甲板。預計排水量23500噸;
  • 強化兩棲作戰能力的巡洋艦:在2的基礎上將機庫減少到容納2架SH-60、甲板減少到2-6個起降點、垂直發射系統減少到128管,不過增加氣墊登陸艇用的船塢。預計排水量16400噸;
  • 沿岸戰鬥艦:基於方案1,去掉防空反導能力、垂直發射系統減少到128管。不過依舊保留兩門先進艦炮。預計排水量9400噸;
  • 廉價版全能艦:保留全能艦的防空反導能力,垂直發射系統減少到64管、先進艦炮減少到1門、航速降低。預計排水量5500噸;
  • 模塊化戰鬥艦:武器減少至一門先進艦炮和8管垂直發射系統。可以搭載快速更換的任務系統模塊。航速維持在30節。預計排水量4200噸。
  •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各個方案將採用模塊化配置的動力系統,所有艦型的動力都將由燃氣渦輪機組、輔助發電機、分離式輔助發電機和推進電機四個模組按需組成。同時,各個艦型的武器系統與電子系統也將採用通用設計,預期所有搭載宙斯盾系統的艦型都將採用S/C、X雙波段相控陣雷達。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等機構共同參與下,通過計算機仿真等手段比較各個艦種方案,最終選出三個效費比最佳的方案以供海軍選擇。1997年7月,美國海軍完成了「21世紀水面作戰艦艇成本與使用效果分析」研究,美海軍負責人丹尼爾·墨菲少將宣布SC-21計劃中率先進入實際型號研發與製造階段的將是以「海上火力支援艦」概念為基礎發展的DD-21。

    名為武庫艦的短暫插曲

    在SC-21進行初期概念研究的同時,美國海軍同步在研究可以搭載大量飛彈的新概念艦艇計劃,即所謂武庫艦(Arsenal Ship)概念。

    最初提出類似武庫艦概念的是美海軍水面作戰副部長麥克卡夫中將的相關研究,其認為巡航飛彈對海軍帶來的革命將不亞於無畏艦。以此為基礎,其提出了搭載大量垂直發射系統的新概念艦艇。最初開始概念研究時,依舊是為了高強度的海上對抗考慮。因此此時提出的「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是以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新一代通訊傳輸技術以及大量垂直發射系統為核心的全新艦艇,通過最優化的隱身能力保證生存性。艦艇本身不搭載搜索雷達系統,所有火控數據完全由友軍提供。

    相關概念最初為公眾所知則是通過《Popular Mechanics》雜誌1988年七月刊的相關文章。雜誌通過封面圖和大篇幅文章形式介紹了這一獨特的全新艦種。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在初期的構想中,未來打擊巡洋艦設計不需要搭載復雜的探測和指揮控制系統,因此除了載員數量能夠大幅減少,艦橋之類的上層結構也能大幅簡化,這樣能夠有效降低該艦的信號特徵。而搭載的大規模垂發系統除了能攜帶大量的戰斧巡航飛彈用於傾瀉對海對地打擊火力外,還能搭載大量防空飛彈用於應對艦隊級的飽和空襲。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不過此時美國海軍正在按部就班進行更關鍵的阿利伯克級(Arleigh Burke-class)驅逐艦以及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巡洋艦的一系列改進與建造工作,顯然沒有精力來實現這一頗為超前的概念。

    時間來到1993年,對陸打擊需求牽引下,相關研究機構正在進行能夠搭載大量飛彈的新型艦艇概念的研究,最終研究人員提出的概念酷似未來打擊巡洋艦概念的進一步發展。而SC-21相關研發機構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相當極端化設計的武庫艦方案設計。

    兩個方案都是在13700噸排水的艦體中塞進了512管垂直發射系統的設計。且火控數據完全通過協同作戰系統從友軍處獲取,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搭載海麻雀飛彈作為基本自衛手段。不過即使搭載海麻雀飛彈的版本依舊不能獨立完成對防空飛彈的引導,火控數據依舊需要依賴戰場網絡從友軍獲取。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麥克卡夫最初提出未來打擊巡洋艦概念時,同時考慮由該類型艦承擔區域防空飛彈與對地對海飛彈運載發射平台。而在SC-21的相關論證中,武庫艦的任務進一步簡化,主要任務是為艦隊提供充足的對地打擊火力。

    不過未來打擊巡洋艦概念中本艦不搭載探測器系統,完全由友軍提供火控數據的概念依舊得以保留與發展。而全新的武庫艦將更加突出自動化控制與隱身技術的重要性。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高度簡化的系統使得計劃中的武庫艦將只需要50名人員配置。考慮到概念中的武庫艦幾乎就是一艘將貨物換成飛彈發射器的巨型貨輪,那麼類比僅需要十幾人就能完成日常作業的大型貨輪,幾十名專業的海軍士兵也足以支持功能和系統都極其簡單的武庫艦運作了。

    諸多優勢使得美國海軍在時任海軍作戰部長傑里米·布爾達(Jeremy Boord)的主導下,暫時擱置了SC-21計劃所屬的DD-21項目推進,而優先發展武庫艦(Arsenal Ship)或另一稱呼火力投送艦(Bombardment Ship)。

    論證階段時,美國海軍同時評估了三個替代方案,即分別由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阿利伯克級艦體放大和現成的大型油輪改裝武庫艦的可行性。

    經過簡單論證後,基於阿利伯克級艦體改裝的方案因為成本、生存性和搭載飛彈數量方面的全面落後而率先出局。基於油輪改裝的方案雖然能攜帶大量飛彈,且有一定生存性優勢,不過改造後艦體壽命較短且航速完全無法滿足作戰需求因此被淘汰。基於俄亥俄級的改裝方案擁有最佳的生存性能且能攜帶足夠的飛彈,但是分攤到每管垂直發射系統上的單位成本顯然過高,因此海軍最終的結論是設計全新的艦體才是最佳選擇。在布爾達上將的強力推動下,美國海軍在1995年正式提出武庫艦的研發預算要求並正式列入了1997年度預算中。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相關論證完成後,1996年,美國海軍正式發出了武庫艦的研製招標,邀標書中要求武庫艦全長250米、最大航速25節左右;除了要搭載500個垂發系統外,還需要將艦員數量控制在50人以下;艦上不要求配備任何雷達探測系統與相應的作戰系統,所有情報與目標數據均由協同作戰網絡提供。

    隨後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巴斯鋼鐵以及紐波特紐斯船廠作出回應,提出了各自的武庫艦概念方案。所有方案除了都搭載大量垂直發射系統外,同時在低信號特徵方面做出了各自努力。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武庫艦的研發流程打破了以往由海軍先指定草案,然後再發包給廠商進行細部設計與原型建造的慣例,而是直接由各大軍火商參與了概念制定階段。各大軍火商提供的方案也顯然要好於海軍自己研究機構提供的方案。

    各個方案雖然普遍採用商用規格建造以降低成本,但是同樣吸取了兩伊戰爭時期的相關經驗,普遍採用了雙殼體設計。而且內部設置了大量水密隔艙並在垂直發射系統周圍安裝凱夫拉裝甲層以提供最佳生存性。同時設置大量的自動化消費損管系統以降低對人力的需求。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而火力方面,搭載了大量對地打擊武器的武庫艦能在開戰的前4天內攻擊4000個目標。這一指標遠在空軍16架B-2相同時間內打擊420個目標以及1個航母艦載機聯隊1800個目標的攻擊能力,能在最短時間內對敵方指揮系統與作戰單位進行毀滅性打擊。除了巡航飛彈外,評估階段認為適應武庫艦任務需求的武器還包括155mm先進艦炮,戰術彈道飛彈等一系列對地打擊武器。因此海軍在招標中賦予廠商很大的自由度來設計武裝配備。不過就各廠商最終提交的方案而言,只有洛克希德馬丁方案採用了額外的MLRS火箭炮系統,其他方案都選擇以垂直發射系統搭載的巡航飛彈作為主要火力構成。

    由於不需要搭載昂貴的探測系統,造價有望控制在5億美元以下,明顯低於航母45億級的造價(以同期尼米茲級的造價為標準)。由於功能單一且高度自動化,配合自動損管系統,艦員數量最終有望控制在20人左右。根據美國海軍測算,武庫艦的年運作成本能控制在數千萬美元水平,相比航母以及配套艦隊的天文數字級運作費用而言可以說相當低廉。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雖然武庫艦憑借其一系列優勢,一度成為部分美國海軍相關人士心目中的完美艦型。不過即使有時任海軍作戰部長的全力推動,在美國海軍內部依舊沒有對其形成一致的支持。究其原因,武庫艦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難以平衡的問題是武庫艦的航速問題,25節的最高航速顯然很難跟得上航母編隊。而武庫艦由於完全沒有獨立的目標搜索、指揮控制乃至自衛能力,其需要與友軍協助才能有效執行任務。這導致動用其作戰需要編組完整的艦隊為其提供情報、火控乃至護衛。而且傳統驅護艦可以獨立執行諸如巡航等任務,而武庫艦除了傾瀉火力外就幾乎毫無作用。就控制艦隊整體成本而言顯然是本末倒置的。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雖然可以通過在平時就將武庫艦部署在熱點區域的形式加快其響應速度,然而其低人力需求卻大幅提升了其獨立部署時的危險性。自動化的損管系統一旦故障或艦船面臨突發狀況,那麼很可能會因為人力缺乏而演變成導致艦船癱瘓乃至受損的大事故。而且,缺乏人力的武庫艦在面對敵對武裝人員的登船作戰乃至恐怖分子與海盜的襲擊中將變得不堪一擊。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由於該型艦完全放棄了獨立探測能力,這導致作戰時協同作戰系統一旦癱瘓,武庫艦就會迅速變成無用的炸藥桶。而且完全以巡航飛彈作為打擊手段也存在很大限制,不但除了對地打擊外就毫無作用,而且打完備彈後在前線重新填滿500管垂發系統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相比之下,艦載航空兵無論是任務靈活性還是彈藥補充方便程度都更勝一籌。

    雖說武庫艦通過種種手段將艦艇本身的造價控制在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價位。然而以此時標準戰斧140萬美元單價計算,填滿512管垂發需要7.2億美元,即使是之後價格大幅降低的戰術戰斧,總價也超過5億。也就是說,填滿艦上的512管垂直發射系統的彈藥費用足以再造一艘該艦。考慮巡航飛彈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產品,這導致其彈藥成本遠高於同等火力下的海軍航空兵艦載機聯隊。而且此時巡航飛彈發射後就無法更新目標,任務靈活性方面遠不如艦載機聯隊,更不要說巡航飛彈的最大射程也很難比得上有加油機加持的艦載機。隨著艦載機聯隊優化機型構成,引入大量F/A-18這樣的多任務機型,其單日的對地打擊出動架次大幅提升,從對地打擊效率上宣告了武庫艦概念的淘汰。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可以說,和越發注重裝備多功能性和快速反應能力的整體趨勢而言,徹底單一功能化且快速反應能力有極大缺陷的武庫艦是一種和整體趨勢背道而馳的裝備。因此實際上美國海軍中力挺武庫艦的高層軍官其實寥寥無幾,除了布爾達上將外幾乎沒有像樣職位的高級軍官支持這一艦種。然而布爾達上將因為V字勛章墜飾事件在1996年5月16舉槍自殺。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最大支持者的突然自殺使得武庫艦項目陷入尷尬境地。由於本就沒有在內部沒有獲得一至支持,失去最大靠山後,海軍對於武庫艦的熱情迅速冷卻。雖然因為布爾達上將生前的大力推進,從海軍到國防部乃至到國會都有一些武庫艦的支持者,使得相關計劃依舊向前推進。不過接替布爾達的新任海軍作戰部長傑伊·詹森(Jay Johnson)上將在上任後立刻宣布重啟之前被暫時凍結的DD-21項目。

    雖然國家安全委員會嘗試讓武庫艦與DD-21項目以各自獨立的軍艦發展計劃形式平行推進。然而在1997年4月,美國海軍將武庫艦改名為了海上火力支援艦(Maritime Fire Support Demonstrator MFSD),降級為了整個SC-21計劃所屬的技術實驗平台。而在1997年10月,參眾議院聯席會議將MSFD計劃追加的1.15億美元追加投資砍到了3500萬美元。因為難以為繼,國防部正式在12月1日宣布MSFD取消,寄予厚望的武庫艦計劃就此宣告結束。

    不過之前以備份方案形式出現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改裝巡航飛彈發射平台的計劃最終還是得到了付諸實施。類似武庫艦能力的艦艇需求得到了部分替代性解決。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從DD-21到DD(X)

    隨著DD-21計劃的重啟,相關設計部門開始對DD-21的主題:沿岸戰鬥艦概念進行細化的方案設計,並提出三個備選方案。

  • 阿利伯克級為基礎進行小幅修改:通過增加直升機庫、取消魚叉飛彈並調整垂發系統的形式增強阿利伯克級的對陸打擊能力;
  • 以阿利伯克級的船體為基礎:徹底移除宙斯盾系統並增加垂發模塊的形式設計獨立的對陸打擊型號;
  • 設計全新的型號,並在通用的動力系統、電子系統和船體基礎上衍生出對陸打擊型號和防空型號兩個版本。
  • 以此時依舊在建造的阿利伯克級為基礎進行修改無疑是成本與時間最優的選擇。不過海軍認為以阿利伯克級為基礎在隱身性上有先天不足,因此否決了所有以阿利伯克級進行修改的方案。最終決定以通用化船體形式研發對陸型號DD-21和防空型號CG-21。1997年底,國防部國防系統采購和評估委員會正式批准DD-21計劃進入階段0的概念探索與定義階段(CE/D)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單就此時美國海軍最現實的換代需求而言,建造於20世紀70年代,即將在21世紀初大量退役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將是DD-21最主要的換代目標。斯普魯恩斯級通過現代化升級與改進,逐步從原本的反潛任務為主轉向對岸打擊任務為主。而以沿岸戰鬥艦概念深入發展來的的DD-21將進一步增強對岸攻擊能力。根據模擬計算結果,DD-21的武裝初步敲定以同步發展中的兩門先進垂直艦炮(Vertical Gun for Advanced Ships VGAS)為主要武器,再加上32~128單元的垂發系統作為輔助武裝。由於需要考慮以相同艦體設計以防空反導任務為主的CG-21,因此艦體需要預留擴展至128至256單元垂發系統的空間。

    由於主要任務將是對地打擊,並不需要兼顧復雜的區域防空以及反導任務,因此並不需要搭載昂貴的宙斯盾系統。如一切順利,DD-21的平均采購單價將控制在7.5億美元,比同期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便宜1.5億。而全壽命服役期內的使用費用將控制在2700美元,為常規水面艦艇的三分之一。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隨後美國海軍正式向各承包商發出了DD-21項目的招標並提出詳細需求:

  • 無論單艦還是編隊作戰都能發揮作戰能力;
  • 滿足海軍作戰部提出的三級生存需求,能夠在遭受核武器襲擊以及高技術常規武器襲擊時保證生存性;
  • 能以標準化的分系統滿足多種任務和未來發展需求;
  • 能夠滿足直升機以及無人機起降、維護與裝彈的需求;
  • 具備和其他軍種以及盟友部隊進行聯合作戰的能力;
  • 滿足巴拿馬運河通行條件。
  • 由於之前武庫艦項目,由各大軍火商參與概念制定的形式獲得了相當不錯的結果。因此DD-21項目依舊由海軍制定基本需求和設計指標,而由廠商進行自由發揮。

    提出招標發出後,得到了多家廠商的積極響應。最終由英格爾斯造船廠(後被諾諾斯羅普·格魯曼收購)、雷神與波音組成金隊,巴斯鋼鐵造船廠(後被通用動力收購)、洛克希德·馬丁組成藍隊。兩支設計團隊均是造船廠與系統整合商的組合。1998年,美國海軍向兩個團隊撥款1.05億美元,開始限時3年的初步設計工作。

    為了平衡隱身性能和航行性能的需求,美國海軍在論證階段就評估了雙體船、三體船、傳統單體船以及穿浪船體四種船型。而設計正式開始後,兩支設計團隊也在海軍的研究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篩選。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傳統單體船設計技術風險最低,但是隱身方面存在固有缺陷。外傾的船體在海上橫向搖擺時會形成近似垂直的雷達反射面。而參與項目的各個承包商在雙體和三體船方面經驗嚴重不足,在預計排水量將達到15000噸級的DD-21上應用雙體或三體船設計存在難以接受的技術風險。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最終兩支設計團隊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內傾式穿浪船體設計,這種看上去頗為復古的船型除了可以大幅降低艦船的雷達反射信號外,配合專門設計的球鼻艏還能大幅提升高海況下的航速與適航性。而武裝方面,由於VGAS垂直艦炮系統研發風險過高,兩隊都同意選擇相對較為傳統的155mm先進艦炮系統(Advanced Gun System AGS)。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2000年7月,時任總統柯林頓正式將DD-21首艦以在同年1月剛剛去世的小埃爾默·朱姆沃爾特(Admiri Elmo Zumwalt)上將名字命名為朱姆沃爾特號。不過此時DD-21項目的最終設計方案尚未敲定,兩隊依舊在進行緊張的設計工作。

    2001年初藍隊率先公布自己的DD-21方案。稍後金隊也公布了自己的設計。由於內傾式穿浪船體設計是某種意義上的唯一解。最終雙方提交的方案基本的船型設計方面相當接近,主要區別在於武器系統布局和設計細節。由於英格爾斯造船廠和巴斯鋼鐵造船廠此時已經分別被諾斯魯普·格魯曼和通用動力收購,金藍兩隊之間的對決因此成了諾斯羅普·格魯曼、雷神與波音團隊對決通用動力與洛克希德·馬丁團隊之間的頂級防務承包商間的對決。

    藍隊公布的DD-21方案中,武器系統布局採用了相當傳統的前後分離式布局,艦橋前後各布置一門先進艦炮和一組垂發系統。同時機庫上方布置了兩座57mm艦炮作為近防火力。航空甲板設計是類似阿利伯克Flight IIA的下沉式設計。

    藍隊的DD-21將由一支由15人組成的值班團隊在高度自動化的艦橋與先進的任務控制中心(Mission Control Center MCC)中控制整艦。MCC將取代傳統的CIC、聲吶控制和損管控制中心職能。而全艦人員配置將控制在95人(不含隨艦航空隊人員)。推進系統方面除了採用電推進技術外,預計還將採用吊艙式推進器。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單就外形而言,金隊提交的DD-21方案除了採用平甲板船型外,和藍隊極其相似,都是高度集成化的上層建築設計。和藍隊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兩門先進艦炮都部署於前方,而垂發系統則是全新概念的側舷式布局,四組垂發系統分別部署於前後兩舷。

    這樣設計的最直觀好處就是能在艦尾設計一個極其寬敞的飛行甲板,擁有雙起降點的飛行甲板除了能直接起降MH-60乃至MV-22一級的飛行器外,還能起降各種無人機。金隊的設計同樣選擇用57mm艦炮作為近防火力。不過推進系統則採用傳統的螺旋槳推進。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如果一切順利,海軍將很快在兩隊方案中選出贏家,進入原型建造與驗證階段。不過隨著2001年美國政府換屆,新上任的總統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任命唐納德·亨利·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enry Rumsfeld)擔任國防部長一職。

    拉姆斯菲爾德隨後就率領其團隊開始逐一審核前任政府留下的國防項目,雖說DD-21項目是典型的後冷戰時代項目,制定之初就已經考慮新時代的局勢變化且同時獲得了海軍與陸戰隊支持。不過拉姆斯菲爾德團隊還是批評該項目過於偏重對陸攻擊能力而過於忽視其他方面能力。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由於擔心和DD-21項目關系密切的CG-21項目會被取消,海軍開始在DD-21項目中塞入更多功能,排水量也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來到了18000噸級別,預計的造價自然也跟著起飛。結果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直接宣布將DD-21項目在下一年的預算削減75%以示不滿。

    海軍只得暫停DD-21項目並在稍後宣布取消整個計劃。而DD-21的空缺將由「經過進一步調整和轉型」而來的DD(X)項目替代。同時,海軍重點強調DD(X)在整個SC-21計劃中的基礎地位。相關技術除了可用於研發大型的CG(X)巡洋艦也能惠及國會更熱衷的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 LCS)項目。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當然,海軍的「轉型」其實只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因為DD-21和之後的DD(X)除了項目名稱區別外,從規格需求到兩支競標團隊的人員都是完全相同的。明白海軍不會妥協後,拉姆斯菲爾德也只得順勢接受了海軍就換一個名的「轉型」。

    2002年4月底,海軍宣布諾斯羅·格魯曼與雷神組成的金隊獲得DD(X)項目競標勝利。項目正式進入原型艦發展階段。

    全新技術的整合體

    由於DD(X)的船體、武器系統、電子系統乃至動力系統都可以說全新產品,因此美國海軍要求承包商針對各個技術難題通過工程發展模型(Engineer Development Model EDM)形式進行實際驗證。

    為了最大化隱身性能,DD(X)採用了不同尋常的內傾式的穿浪船體設計,海軍中一直對這一船型的抗浪性能有所質疑,因此作為主承包的諾斯羅普·格魯曼除了進行詳細的流體試驗,還建造了縮比例的驗證艇用於檢驗相關船型,最終相關技術發展為了AESD(Advanced Electric Ship Demonstrator先進電力推進船隻展示平台)驗證艇。排水量150噸左右的該驗證艇除了驗證船型設計外,也用於在之後檢驗全電推進系統。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由於預計會在地方近岸直接面對對方的反艦火力威脅,因此從1994年的DD-21項目任務需求書和作戰使用需求書制定階段就明確要求新艦必須採用新型船型、材料、共形陣列天線等設計來降低改艦的雷達信號特徵。通過較低的電磁、聲音與紅外信號特徵降低被探測機率來提高生存性。

    因此DD(X)除了選用內傾式的穿浪船體設計來兼顧航行性能與隱身設計外,還在傳統信號特徵最明顯的上層建築設計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傳統艦艇從艦橋到主機煙囪排煙管再到直升機庫在內的一系列結構都被整合到了這一島狀結構中。除了外形進行了隱身修形外,內部設計了主動力的排煙道,通過海水和冷空氣雙重冷卻形式降低廢氣溫度,大幅降溫後的廢氣將從頂部排氣孔排出。

    整個艦島結構採用了復合材料製造,基底長約60米,寬約24米的該結構是目前最大的單一艦艇復合材料結構。整座復合材料艦島及其天線的設計都由雷神公司完成,為了測試雷達反射信號與紅外信號,雷神為此在中國湖試驗場建立了一個縮比例模型。而諾斯羅普·格魯曼的英格爾斯造船廠為建造這一大型復合材料結構,專門在密西西比州建造了大型的復合材料製造工廠。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為最優化艦艇的射頻信號管理,上層結構上半部外壁開設了70個左右的天線孔,用來安裝艦載的所有電子設備的射頻天線。大部分天線系統的都以平面天線陣列形式安裝於上層結構表面。而通訊、測距、導航等功能的天線則集成與頂部的六面錐形的封閉式桅杆中。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除了綜合射頻管理外,DD(X)電子系統方面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便是雙波段雷達(Dual Band Radar DBR)。整套系統包括承擔承擔多功能雷達(Multi Fuction Radar MFR)任務,工作於X波段SPY-3,以及承擔長距離廣域搜索雷達(Volume Search Radar VSR)任務,工作於S波段的SPY-4兩套雷達。整套系統由雷神和洛克希德·馬丁共同研製。

    其中SPY-3天線尺寸為2.72m×2.08m,具備優異的低空搜索性能,輔助對各種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等目標提供早期探測,並對艦載的防空飛彈提供目標指示。而SPY-4天線尺寸達到了4.06m×3.86m,作用距離達到500米,主要進行廣域搜跟蹤,並負責海上氣象觀測。兩部雷達的天線以共坐標形式工作。S/X兩個波段均能和艦載火力進行無縫切換。整套雙波段雷達系統同時兼顧防空、勢態感知、艦艇導航、海上搜索以及空中管制等一系列功能。同時整套雷達系統採用了少見的三面陣構型,每個天線的波束掃描范圍幾乎達到了理論的極限值,整艦的雷達天線數量得以大幅減少。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除了對空對海搜索的雙波段雷達系統外,DD(X)還安裝了AN/SQQ-90整合式水下作戰系統以應對反潛和反魚雷作戰需求,該系統也是美國海軍首款雙頻段艦殼聲吶系統。整套系統包括AN/SQQ-60中頻艦殼聲吶、AN/SQQ-61高頻艦殼聲吶以及AN/SQR-20拖曳式陣列聲吶。雷神公司將聲納電子設備組裝並集成到電子模塊化外殼(Electronic Modular Enclosure EME)中。相對獨立的聲吶模塊艙能夠獨立進行檢測和維護。

    DD(X)在設計時就相當重視降噪設計,不但採用選用低噪音設備,為機械設備安裝隔音罩等常見措施,DD(X)還採用了水面艦艇少見的減震浮筏設計來大幅削減噪音傳出。一系列努力使得DD(X)水面航行時的噪音只有110分貝,接近早期型洛杉磯級核潛艇的水平,能有效降低潛艇發現該艦的距離。而且該艦擁有一個能容量兩架直升機的大型機庫以及雙起飛點甲板設計,必要時能夠搭載兩架MH-60R反潛直升機,理論上該艦非常適合作為反潛平台使用。不過DD(X)的聲吶系統主要考慮在近海用於探測和應對水雷威脅,其大洋深處的反潛能力反而較弱,不得不說是一遺憾。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傳統的艦艇動力系統一般採用分離式設計,主發動機產生的動力通過減速齒輪箱等結構直接用於驅動推進系統。而艦載電子系統和武器系統則由專用的發電機系統供能。實際運作時,船艦推進系統全功率滿載的情況不多,而艦上的各種用電設備則時刻需要電力供應。這導致發電機組的工作負擔遠高於艦艇動力系統,而且一旦子系統電機故障,就會導致該部分系統設備癱瘓,造成嚴重後果。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為了給全艦搭載的大量電子系統以及電力推進系統供電,DD(X)採用了劃時代的綜合電力系統(integrated power system IPS)技術。這是由美國海軍在1994年最先提出的概念。這一結構下,動力系統產生的動力通過發電機系統轉換為電力,再通過配電系統供應全艦包括推進電機在內的所有負載。

    這樣的設計大幅簡化艦艇的能量傳輸,將原本復雜的機械、液壓和電力等能量傳輸形式簡化為單一的電力傳輸。除了能量省去沉重的傳動軸結構,整艦還能根據需要分配電力供給:如雷達進行大功率掃描時候只需要減少驅動電力而不需要關閉其他電子戰系統,不需要過多電力時也能關閉部分主機或輔助動力來節省燃料,增加續航力。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DD(X)的渦輪發電機組包括2台MT-30燃氣輪機擔任的主渦輪發電機和兩台MT-5型燃氣輪機擔任的輔助渦輪發電機,其中MT-30燃氣輪機功率為36兆瓦而45000燃氣輪機的功率則為4兆瓦。兩型燃氣輪機均為羅·羅(Rolls-Royce)公司研發生產。主渦輪發電機的主要部件大修間隔達到24000小時,艦上可維護的平均故障間隔也達到了2000小時。正是因為優異的可靠性和更高的單機功率,MT-30與4500的組合成功戰勝了WR-21與LM-2500+G4的組合,成為DD(X)的動力選擇。

    在全功率運轉情況下,DD(X)的航速可超過30節。即使關閉一台主渦輪發電機的情況下,艦艇航速依舊可以達到27節。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面向對陸攻擊任務的武器系統

    自從水面艦艇進入飛彈武器時代後,艦炮在艦載武器中的地位便越發邊緣化。岸防系統中越發普及的反艦飛彈也在大部分時間將水面艦艇驅離了艦炮的有效對岸射程。各種艦艇依舊保留的中口徑艦炮除了承擔少部分對海對岸射擊任務,更主要傾向於防空作戰。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不過即使在這種整體趨勢下,美國海軍一直沒有放棄以艦炮火力進行對岸火力支援的嘗試。早在1976年,美軍就在大口徑輕型火炮(Major Caliber Lightweight Gun MCLWG)計劃的框架下,研發了一型可以搭載於驅逐艦上的MK71 203mm艦炮。

    該型203mm55倍徑單管艦炮以用於填補一系列戰列艦以及搭載8英寸火炮的巡洋艦退役後的近岸支援火力空白。配合203mm雷射制導炮彈,能取得相當優秀的射擊精度。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盡管該項目最終因為成本過高等理由和一系列新型武器開發計劃一起被吉米·卡特政府取消,不過美國海軍一直對其念念不忘。不但在之後提出了將身管升級為60倍徑的modX型改進方案,更是在1986年設計了搭載1至2座MK71艦炮以及多管火箭系統的兩棲火力支援艦。

    不過這些和MK71有關的計劃最終全部無疾而終,而美國海軍的主力艦炮逐步統一為了127mm的Mk45型艦炮。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隨著由海向陸戰略的提出,美國海軍開始重新探討對地支援火力的火力與成本平衡。顯然純粹以對陸攻擊飛彈攻擊數量龐大但單獨價值有限的陸上目標在成本上無法接受,而且隨著兩艘保留的衣阿華級在海灣戰爭後先後退役,美國海軍一時也沒有合適的艦炮火力用於執行對岸打擊任務。

    美國海軍計劃以兩個階段解決對地支援炮擊火力的不足。第一階段是對現役Mk45 127mm火炮系統進行改進。除了從54倍徑的Mod 2型升級到了62倍徑的Mod 4型外,同步還開啟了127mm艦炮的增程制飛彈藥研發工作。第二階段則是研發新型的火炮系統。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在SC-21的概念探索階段與DD-21項目的初期,海軍主要考慮的艦炮系統是全新概念的先進垂直艦炮VGAS。這種全新概念的艦炮將炮管以多管一組的方式垂直安裝進艦體,整體外形接近垂直發射系統。火炮發射時,炮彈會先垂直飛上4500米的空中然後在轉向後飛向目標。

    相較於傳統構型的艦炮,VGAS由於沒有炮塔結構且炮管以垂直形式安裝。火炮的後座力只會垂直作用於堅固的艦體結構,因此除了能夠安裝遠長於傳統火炮系統的身管外,還能設計更高的膛壓與後座力。因此VGAS即使發射傳統無制飛彈藥都能達到96km水平的射程。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這種先進概念火炮一度是SC-21和DD-21早期標配的火炮系統。不過隨著論證深入,這種火炮的一系列缺點開始顯現。最為突出的問題是這種發射形式難以射擊近距離目標,一旦需要射擊近距離目標,VGAS將會變得異常尷尬。炮彈會在垂直轉向俯沖的彈道形式中浪費大量時間。而且根據計算,在使用相同發射藥量和相同彈丸的情況下,會比傳統火炮射程低5%~10%左右,高膛壓優勢一定程度上被抵消。因此VGAS艦炮的研發計劃最終在1999年被放棄,而DD-21的火炮系統改為了更為傳統的先進艦炮系統(AGS)。

    AGS艦炮採用了62倍徑的155mm身管。最初設計中炮塔為多面體外形設計並在炮管外安裝隱身外罩以保證隱身性,只是62倍徑的長身管火炮本身重量就相當可觀,如果加上隱身外罩的重量會大幅加重火炮俯仰機構的工作負荷。最終炮管系統採用了可折疊式的護罩設計,非使用狀態,炮管收納進專用護罩形成完整的隱身外形。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選用超長的62倍徑155mm炮管的主要考慮就是為了其射程要求考慮。根據海軍由海向陸相關理論探討的結論,艦載火炮的射程指標需要綜合考慮載艦離岸距離(24海里左右)、己方岸上部隊離海岸距離(14海里)和敵方常見沿岸目標距離。作為主要對岸打擊火力的艦炮系統的射程需要覆蓋41海里(76km)至83海里(150km)的目標,最終最大射程指標要求提高到了100海里(185km)。這樣的射程指標意味著AGS艦炮火力需要覆蓋沿岸目標,接替大部分飛彈系統的近岸打擊任務。

    雖說AGS的最大炮口動能達到了36MJ,幾乎達到了Mk45 Mod4的兩倍水平。然而發射常規原理的155mm炮彈時的射程依舊只有40km左右。顯然最大射程指標需要採用火箭增程技術的新型彈藥來達成。因此2002年8月,AGS火炮的開發商聯合防務公司發出招標,針對155mm遠程對地攻擊彈藥進行技術設計和風險論證。雷神和洛克希德·馬丁分別提出各自方案,並分別獲得美國海軍2千萬美元初步投資,用於進行先期研究。

    雖說雷神公司之前就為127MM艦炮設計了EX171火箭增程制導炮彈,且在這次競標中提出了EX171放大至155mm和陸軍的XM982「神劍」制導炮彈的艦載化改型兩種方案。不過EX171的研發並不順利且技術問題頻出。而陸軍的XM982制導炮彈即使極限射程也僅有57km,增加到185km級射程需要大幅修改原設計,技術風險不可知。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而洛克希德·馬丁的組成部分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原本就是最初成功研發制式炮用制飛彈藥的廠商,總計為陸軍生產了超2800枚「銅斑蛇」155mm制導炮彈,且為海軍也生產了超過200發「神槍手」127mm制導炮彈。被洛克希德收購組成洛克希德·馬丁後,在相關領域保有了相當豐富的設計經驗和強大的技術能力。在該競標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出一種火箭助推式的遠程對地攻擊制導炮彈方案。

    在認真評估風險,論證可行性後,聯合防務公司和海軍最終選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155mm遠程對地攻擊彈藥的總承包商。2003年3月,聯合防務與洛克希德·馬丁簽訂了4000萬美元的首期合同,規定在2005年9月前完成樣彈飛行演示。2005年7月,BAE(此時聯合防務已被BAE收購,成為其陸上系統部)與洛克希德·馬丁簽署了為期5年,總價值1.2億美元的工程開發合同,要求在2010年左右完成定型,並在2012年獲得初步作戰力能力。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雖說長程對地彈藥(Long Range Land Attack Projectile LRLAP)是作為155mm的AGS艦炮的配套彈藥研發的。不過內部包含了火箭發動機、制導裝置、遙感單元和舵機控制結構一系列復雜系統的LALAP炮彈僅就彈丸本身而言接近一發155mm直徑的小型飛彈。其彈丸長度達到2.23m,而單發炮彈與發射藥筒組合後的全重則達到了113kg(彈丸部分重102kg)。

    雖然出於研發便利性考慮,AGS艦炮和LRLAP炮彈將分開進行研發與測試,直到AGS艦炮裝艦後再進行進一步測試。不過LRLAP炮彈超乎尋常的彈丸長度與重量將是火炮供彈和裝填系統的巨大挑戰。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AGS艦炮為此專門設計了供彈結構,彈丸和發射藥筒都裝載在標準化的彈藥箱中,每個彈藥箱容納8枚彈丸和發射藥筒,炮塔下的彈藥庫結構就由標準化的彈藥箱排列而成。裝彈時,穿梭輸送機會將彈藥箱輸送至炮塔下方,隨後,揚彈機會逐發取出炮彈並由裝彈機填入炮膛。由於LRLAP炮彈那超乎尋常的長度,AGS艦炮需要在炮管高仰角狀態進行裝彈。

    AGS艦炮安裝在DD(X)上時,每座艦炮的彈藥庫擁有38個彈藥箱(304發彈藥)。同時,還設計了一座能夠容納40個彈藥箱(420發彈藥)的輔助彈藥庫,作戰時能以30個彈藥箱(240發彈藥)每小時的速率向主彈藥庫補充備彈。其射速最初要求為12發每分,不過隨後因為減重要求,射速降低到了10發每分。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AGS艦炮的炮塔部分空重達到87.5噸,幾乎達到了Mk45型 127mm艦炮四倍的程度,全套系統重量更是達到了106噸。艦炮系統及其彈藥庫系統占據了DD(X)大部分艦艏空間。為了部署火炮系統並留出大型飛行甲板的甲板面積,金隊的DD-21設計方案採用了全新概念的側舷式布局。最終這一全新的垂發系統設計概念發展為了MK57舷側垂直發射系統。

    相比一般安裝於艦體中軸線的傳統垂直發射系統,MK57的安裝位置位於艦體兩舷。這樣設計的好處在於不需要在艦體上開出大型開口用於安裝垂發系統,而且垂發系統位於艦體外側。即使被敵方火力命中導致垂發系統內的彈藥殉爆,爆風也能較為安全的從較薄的外壁泄出。

    作為DD(X)對地打擊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在DD-21設計階段,預計為新艦安裝總計128管垂發。不過為了兼容未來更大口徑的對地打擊彈藥,MK57發射系統的單管直徑達到了710mm。而DD-21項目也在不斷調整之後,逼近可接受的排水量上限。出於控制排水量考慮,DD(X)最終將垂發系統數量減少到總計20個模塊80管。計劃在基於DD(X)艦體發展而來的CG(X)上通過將AGS艦炮系統替換為垂發系統的形式讓承擔防空任務的CG(X)擁有更多數量的垂發系統。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按照美國海軍水面艦艇的常見配置,大部分主力艦艇除了會裝備ESSM防空飛彈作為中近程防空火力外,還會裝備20mm的MK-15「密集陣」系統作為最後一道防禦火力。作為相當成熟的近程武器系統(Close-In Weapon System CIWS),MK-15「密集陣」系統自1978年以來裝備美國海軍幾乎所有水面主力艦艇,成為標配的近防火力。

    不過「密集陣」系統設計時主要是為了攔截飛彈等反艦火力而設計的。而面對水面快艇等目標顯得異常無力。2000年10月12日,「科爾」號驅逐艦遭自殺式快艇襲擊,造成了17死,30傷的損失,這一事件更是加劇了海軍的擔憂。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雖說這一襲擊事件被定性為了恐怖襲擊事件,不過卻充分證明了這一作戰形式的有效性。如果在作戰行動中遭遇有組織且大規模的自殺快艇襲擊,將對水面艦隊帶來嚴重威脅。對於DD(X)而言,其需要逼近到敵方近海區域進行作戰,類似的威脅勢必更加嚴重。雖然「密集陣」系統隨後升級到了Block 1B版本以強化對水上目標的攻擊能力,不過口徑僅有20mm的該火炮系統面對快艇級目標時的損傷效果依舊存疑。

    而在全新設計的DD(X)上,設計團隊的選擇是以更大口徑的火炮系統來承擔CIWS任務。除了攔截接近的各種反艦彈藥外,還因能有效擊毀接近的快艇大小目標。而出於成本最優考慮,DD(X)項目選擇挑選現成型號。最終瑞典博福斯公司生產的MK-3艦炮因為其良好的火力以及完善的隱身性能入選。為了區別傳統「密集陣」系統的任務,由MK-3艦炮發展而來的MK-110又被稱為近程火炮系統(Close-In Gun System)。57mm的中口徑配合可編程預制破片近炸彈藥可以充分對付各種空中和水面的近距離威脅。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尷尬的發展結果

    如果按照DD-21時期的計劃,海軍將采購32艘該型驅逐艦,基本能做到對將要退役的斯普魯恩斯級進行一比一替換。即使重組為DD(X)後,采購數量依舊一度高達30艘。而采購單價方面,海軍在1998年預估DD-21第一批次的造價將是8.5億美元一艘,而第五艘開始大批量建造後,造價將降低到7.5億一艘。

    如果橫向比較同期海軍艦艇的造價,這一目標無疑可以說非常激進。同期建造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需要9億美元經費,即使建造一艘字面意義上炮灰定位的「佩里」級護衛艦都需要5億美元。考慮即使是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也僅有9000噸出頭。雖說艦艇的造價和排水量並不一定呈正比,但是要求預計排水量15000噸水平的新艦造價控制在8.5億美元已經近似天方夜譚了。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為了控制使用成本,DD-21項目提出了相當激進的人員編制精簡目標,最終全艦預期只配備95名人員。不過海軍也很明白8.5億和7.5億這樣的造價目標是在做夢。因此2001年金藍雙方正式公布DD-21設計方案時,首艦和後續量產艦的造價目標已經大幅飆升到20億和12億。

    而DD-21「調整」為DD(X)的過程中,因為總體預算大幅縮減,為了節省整體造價,海軍將30艘製造數量調整為24艘,隨後進一步削減到了12艘。在3年的詳細設計工作結束後,DD(X)在2005年通過美國海軍與國防部的審核,進入了系統發展與演示階段。海軍同時開始了以十艘建造規模進行首艦和後續艦的建造安排。為了省下最高可達30億美元的管理費用,海軍一度考慮讓10艘DD(X)採用贏者通吃的形式建造。不過為了保證能在阿利伯克級建造結束後讓更多船廠保留驅逐艦級艦艇的建造能力,DD(X)項目還是決定採用雙首艦形式,諾斯羅普·格魯曼的恩格斯船廠和通用的巴斯鋼鐵船廠將分攤DD(X)的建造訂單。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國會自然對該級艦近乎失控的造價控制表示不滿,要求海軍將首艦造價控制在33億以下,不過根據海軍的估計,首艦的造價至少會達到40億。由於計劃嚴重超支(最終實際造價甚至達到了45億),國會除了建議海軍重新開始建造阿利伯克級外,還提出各種低成本替代方案。最極端的除了安裝單門AGS艦炮和32管垂發系統的大幅縮水版外,還有以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為基礎搭載AGS艦炮和垂發系統的對陸火力支援替代選項。

    由於阿利伯克級勢必難以滿足海軍對艦艇對陸攻擊能力的期望。因此海軍對這一建議並不熱衷。而且此時建造一艘阿利伯克級也需要24億美元,並不算多麼廉價的選擇。至於縮水版DD(X)僅僅將排水量降低3000噸,但是卻要砍掉一半以上的垂發系統和一門AGS艦炮,且直升機甲板和動力系統也跟著縮水,性能勢必大幅下降。基於安東尼奧級修改的替代方案也有類似問題。海軍顯然對這種幾乎砍廢的方案毫無興趣,拒絕了所有低成本替代方案。不過國防部最終在授予DD(X)首艦DDG-1000舷號時,同時要求將DD(X)前兩艘作為試驗艦建造。以前兩艘的測試結果決定之後的建造。結果就是朱姆沃爾特級的實際建造數量減少到了3艘水平,是否要追加訂單要看DDG-1000和DDG-10001的實際測試結果。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2007年,首艦朱姆沃爾特號開工。如按最初計劃,朱姆沃爾特級首艦朱姆沃爾特級號將於2014年入役,且兩艘後續艦在2016和2018年入役。然而首艦造價問題只是朱姆沃爾特級一系列麻煩的開始。

    不但由於各種原因,相關計劃一拖再拖,而且早在2010年,五角大樓就出於節省預算考慮否決了在DDG-1000上安裝雙波段雷達的設計。原來用於遠程預警的S波段AN/SPY-4雷達被取消,為此X波段的AN/SPY-3火控雷達通過軟體調整具備了一定對空搜索能力。但是DDG-1000因此喪失了遠程防空反導能力。 除此之外,兩門MK110 57mm艦炮也被更輕更便宜的MK-46 30mm艦炮替代。而後續設備安裝中,天線系統大幅簡化。不但整體化艦島外多了部分獨立安裝的天線,頂部的封閉式桅杆也不見蹤影。同樣出於控製成本考慮,三號艦DDG-1002的艦島模塊的材料從復合材料修改為了鋼結構。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直到2015年12月,首艦朱姆沃爾特級號才從通用的巴斯鋼鐵造船廠出海,開始首次試航。雖說媒體充斥著狂歡式的氣氛,甚至不乏《Ghost Fleet》這種以DDG-1000為主角的小說。然而同期重返亞太的整體背景下,DDG-1000面對新環境下的現實威脅已經變得不合時宜。

    在新環境下,研發時相當重視的「100海里廉價支援火力」的價值大幅貶值。而且由於采購數量大幅降低,AGS艦炮的LRLAP彈藥報價來到了80萬美元一發。考慮即使一發戰術戰斧巡航飛彈也不過100萬美元不到的報價,兩發155mm口徑LRLAP彈藥無論算投射量還是射程顯然都難以和巡航飛彈相提並論。由於LRLAP失控的采購價格,海軍在2016年停止了LRLAP的購買計劃。由於該彈藥的替代方案則一直未找到,因此已經下水的朱姆沃爾特級上除了用於試驗的少量LRLAP炮彈外,陷入無彈可用的尷尬境界。考慮該級艦完全為零的反導能力以及相當尷尬的反潛能力。其在新環境下的必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由於朱姆沃爾特級從艦體到動力系統再到主要武器系統都是全新技術產品,其測試中飽受可靠性質疑,DDG-1000和DDG-1001在測試中都遭遇了動力系統為主的故障。雖說相關問題實際上都是新技術磨合期中必然經歷的階段,不過引發的關注還是將該級艦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2018年美國海軍正式披露2023年「未來水面戰鬥艦」項目,強調新的「未來水面戰鬥艦」將具備執行艦隊防空的能力。而阿利伯克 Flight III型設計和建造也正式展開,並最終獲得了高達11艘的采購數量以彌補在艦隊防空能力反面的空缺。某種意義上朱姆沃爾特級設計時所預想的未來將不復存在。不過作為全新技術的整合體,誕生於朱姆沃爾特級上的一系列新技術新理念勢必影響之後的艦艇發展。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