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本文在參考文獻方面,參考了11篇中國知網上收錄的研究賽博朋克科幻文化的學術論文、一本《世界現代史》、一本《美國史》與一本學術專著《賽博朋克科幻文化研究》,費了不小的力氣,不過,自己在寫作與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也真是漲了不少知識,總體而言是一個非常享受的過程,歡迎大家閱讀。

引子

最近,由CD Projekt Red開發的遊戲大作《賽博朋克2077》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預熱後,終於正式發售。筆者希望藉此機會與大家聊一聊賽博朋克。

賽博朋克(Cyberpunk)文化在最近這些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人們關注賽博朋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它所描繪的未來世界圖景以及反思人性、科技與資本之間相互關系的精神內核所吸引。

賽博朋克科幻文化充滿著對人類未來發展圖景的憂思。因為我們無法准確預測未來,無法知道未來到底會發生什麼,所以,在面對當今世界的科技壟斷資本越來越能在潤物細無聲中控制我們每一個人的現象時,那種洛夫克拉夫特式的、出於人類本能的對於未知的恐懼,才讓賽博朋克式的憂慮成為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只不過,這種洛夫克拉夫特式的對未知的恐懼從不可名狀的宇宙邪神,變成了失控的資本、科技巨獸。

本文的結構將分為一下四部分:

一、賽博(Cyber)與朋克(Punk),兩個詞語的合並所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

二、賽博朋克的正式誕生:科幻文學新浪潮運動

三、賽博朋克:一種對未來科技異化人類的憂思

四、賽博朋克:一個關於未來的灰色預言

因為全文長達近1萬6千字,所以,為保證閱讀體驗,決定分為三次發文。今天,先發出第一部分:賽博(Cyber)與朋克(Punk),兩個詞語的合並所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

本系列文章的參考文獻將在最後一篇的末尾統一列出。

一、賽博(Cyber)與朋克(Punk),兩個詞語的合並所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

賽博朋克到底意味著什麼?它的內核向我們發出了一種怎樣的灰色預言?首先,我們要了解賽博朋克的定義與其名字的由來。維基百科對「賽博朋克」這一詞條給出了如下的解釋:

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幾個關鍵點:「控制論」與「朋克」;「信息技術」;「高科技與低生活」。我們暫且不管其他的詞語,先來看重點:「控制論」與「朋克」。什麼?控制論是什麼?朋克又是什麼?

(一)賽博的由來:控制論(Cybernetics)與賽博格(Cyborg)

1、控制論(Cybernetics)

1948年,美國應用數學家、電子工程專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出版了著作《控制論: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這本書可以說是控制論的奠基之作,而諾伯特·維納也成為這門學科的開山鼻祖。

維納是一位比較有傳奇色彩的應用數學家,在早年,他的父親對他進行了嚴格而規范的教育。而他本身也天賦異稟:1906年,12歲的維納高中畢業,進入名校塔夫茨大學學習數學,15歲便拿到了學士學位,同年,他又進入了哈佛大學學習,而在一年後,他又轉到了康奈爾大學攻讀哲學,並在1912年拿到了數理邏輯博士學位。之後,他曾師從羅素、希爾伯特等著名數學家學習。

二戰時,他曾鑽研過彈道學、研究過槍炮控制,並對通訊理論與反饋產生了興趣,而正是因為這樣的興趣,促成了《控制論》一書以及控制論作為一門學科的誕生。維納正式以「Cybernetics」一詞提出了控制論的概念。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下面我們來摘取一段維基上的介紹,來了解控制論這門學科是幹嘛的:

而在1962年,美國自動控制領域的專家唐納德·N·麥可也創造了一個新的詞匯:Cybernation(計算機化,自動控制)。於是,Cyber這個詞本身也開始與計算機技術產生了聯系。

綜上所述,基於控制論所探討的內容,科學家與工程專家們或許會設想一種將人類與機械相互融合——即以高科技機械來改造人體的未來。你看,正說著呢,這種極富科幻性的想法說來就來——那就是基於控制論所提出的賽博格(Cyborg)。

2、賽博格(Cyborg)

  • (1)愛倫·坡與《被用光的人》
  • 1839年,由美國著名作家愛倫·坡創作的短篇小說《被用光的人》出版。

    故事中的敘述者「我」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名譽准將約翰·史密斯。史密斯准將是一位外貌英俊、氣質和談吐非常優雅並且頗有學識的先生,非常受其他上層社會人士的歡迎,敘述者本人也著迷於史密斯的外貌與氣質。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但「我」在隨後的數次社交活動中發現,只要自己一提到史密斯,其他人都會突然轉移話題。而每當「我」打聽准將是一個怎樣的人時,提問也總會在「偶然」間被打斷。

    就這樣,「我」實在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了,終於決定要去准將家登門拜訪。可戲劇而又荒誕的一幕出現了:准將的真身其實是一副殘破不堪的肉體。

    原來,准將的身體在與印第安人的戰鬥中受到了極大的損傷,但在高科技的機械義肢與機械器官的改造下,身體比原來變得更加英武了。准將對他那經過機械改造的「完美」身體十分滿意,還自願在社交場合為那些科技公司推銷這些高科技商品,滔滔不絕地講述著這些產品的優點。而那些社會名流們對准將所說的話也十分感興趣,並同樣痴迷於高科技改造所帶來的改變。

    在這個短篇故事中,人的獨立性被高科技的機械所消解,社交名流們痴迷的不是史密斯准將的人格,而是痴迷於那高科技改造後的完美身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高科技產品拜物教」氛圍。而這種現象也正如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吳蘭香在《機械發明時代的身體政治——短篇故事<被用光的人>的文化解讀》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一些主題:

  • 高科技環境下的機械義肢與機械器官改造;
  • 極端的技術至上主義與「高科技產品拜物教」;
  • 被高科技機械大規模改造後的人,到底該如何界定其存在?
  • 科學技術對人體的入侵。
  • 對了,差點忘了說,在故事的最後——

    沒錯,這就是愛倫·坡在近200年前創作的故事。毫無疑問,偉大的作家,是具有很強的歷史穿透力、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與相當水準的歷史前瞻力的。可以看到,在19世紀工業革命迅猛發展、各種科學發現與新技術的應用出現井噴式增長的背景下,面對整個歐美社會對於新技術的崇拜與狂歡,以愛倫·坡為代表的一些作家、學者卻已經在這種狂熱的氛圍中以敏銳的思考嗅到了某種危機——那就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能不能真的為未來的人類世界帶去光明與希望?

    同樣是在19世紀,歐美經過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洗禮,科學與理性已經登上了歷史舞台,曾經廣泛信奉的宗教,不斷被新的科學發現與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發展所沖擊,被嶄新的社會形態所孕育出的各種新式哲學思潮所解構。

    陳舊的、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宗教權威崩塌了。而就在此時,科學與技術的快速發展讓物質有了極大的豐富。而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金錢至上,恰好能讓人們用金錢來獲取新技術所創造的新奇而又豐富的物質商品。盲目樂觀的科技至上主義與商品拜物教、金錢至上主義相輔相成,代替了舊有的宗教信仰,愛倫·坡筆下的那些「高科技產品拜物教」信仰者們便在那個時代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而隨著19世紀歐美社會所彌漫的這股狂熱風氣,愛倫·坡在《被用光的人》中所表達的擔憂也就合情合理了。

    而愛倫·坡筆下的高科技機械義肢、機械器官與人類身體的結合,在100多年後的20世紀60年代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了。

    (2)賽博格(Cyborg)的出現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愛倫·坡在小說中描述了一位被高科技機械義肢與機械器官所改造的人。

    100多年後的1960年,在太空探索與太空競賽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的背景下,兩位美國科學家:曼菲德·克萊恩斯、內森·克萊恩一起提出,在未來,人類或許可以利用高科技機械來強化身體,從而更好地適應外太空的惡劣環境。他們以賽博格(Cyborg)來對此進行命名。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Cyborg」這個單詞是「Cybernetic Organism」的結合。其中,「Cybernetic」就是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控制論」;而「Organism」就是指「生物體,有機體」。將這兩個單詞混合而成的「Cyborg」,就是指混合著高科技電子機械與有機體的生物。重慶大學的余澤梅副教授在其專著《賽博朋克科幻文化研究》中寫道:

    由此可見,控制論為賽博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兩位美國科學家在此基礎上設想了通過控制論的跨學科研究來實現高科技機械與人類身體相融合的未來圖景。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控制論並不是一門乾巴巴的學科,而是要綜合計算機科學、神經生理學、信息通訊技術、醫學、生物學、人工智慧等諸多學科門類來進行復雜的跨學科研究。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科學研究和設想,一些科幻作家開始思考:人類的本質是什麼?人與機器是何種關系?繼而衍生出對科技倫理以及更多對人類自我認識的深度思考。

    而許多相關的科幻作品也對此進行了探討。比如木城雪戶的《銃夢》及其改編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再比如士郎正宗的《攻殼機動隊》及其改編動畫與電影。無論是《銃夢》中的凱麗,還是《攻殼機動隊》中草薙素子,她們與作品中的許多人,都是非常典型的、經過高科技機械改造的賽博格。這就回到我們上面所提到的思考了——他們到底是人類,還是機器人?如果除了人類原本的大腦與脊椎之外,身體的其餘部分全是高科技的機械,那麼,這到底人,還是機器人?

    註:英文版的《銃夢》被改名為《Battle Angel Alita》,主角的名字從「加麗」Gally改為了「阿麗塔」Alita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這里面涉及到的對人類的自我認知、科技倫理以及何為人類的定義的哲思,實際上也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在如今的主要大國,尤其是美國,一直在做著高科技機械外骨骼的研究,它能極大地拓展士兵的力量,挖掘單兵作戰潛力。隨著此類技術的迅速發展,那麼在不遠的未來,與人類身體相融合的機械義肢與機械器官會不會真的成為現實呢?

    當然,讓融入肉體的機械義肢與器官持續運作肯定需要能量,一般而言就是電能,就目前而言,能支持其運作的儲能技術還未出現。但是,如果人類能攻克這些技術性的難題,讓一切成為現實,那麼上述作品中所探討的關於科技倫理、人類的自我認知以及何為人類的定義問題就頗具現實意義了。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3、本節總結

    在「賽博(Cyber)的由來」這一節中,我們討論了其來源:控制論(Cybernetics)與賽博格(Cyborg)。總體而言,就是在以控制論所進行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綜合神經生理學、人工智慧、醫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聯合研究,提出用高科技機械義肢或機械器官與人類身體相融合,從而強化人類的身體。在許多科幻作品中,就以賽博格改造人為切入點,對人類的存在本質與科技發展的關系做了相當程度的思考與探討。

    說完賽博(Cyber),下面我們談一談朋克(Punk)。

    (二)朋克(Punk)的由來

    1、動盪與不安的六七十年代:朋克音樂與朋克文化的出現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充滿動盪與不確定的時代。

    那時,美蘇冷戰還在不斷加劇。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讓整個世界在核戰爭的鬼門關前走了一遭。那時候的很多普通美國家庭都在後院建了小型地下核避難所,而很多歐洲民眾也在美蘇兩大國的核對抗中瑟瑟發抖,因為核戰爭一旦爆發,歐洲很可能會是美蘇兩國互扔核彈的重災區。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那時,越南戰爭爆發了。

    這場曠日持久的非正義侵略戰爭,在造成無數慘劇發生的同時,也讓美國付出了陣亡5.8萬名士兵的慘重代價。而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展,許多關於越戰的殘酷戰爭場面通過電視螢幕呈現在了歐美民眾的眼前,就如同親歷過戰爭那樣,那些慘烈的戰場畫面成為了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夢魘。而在戰爭期間,許多歐美年輕人也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抗爭,唾罵著發動戰爭的美國政府。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那時,歐美國家在二戰後所經歷的20餘年的繁榮戛然而止。實際上,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歐美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放緩的現象就已經開始慢慢顯現。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開始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同時宣布削減石油產量。由此,西方國家油價大漲,並導致了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加劇、經濟陷入衰退的惡果。

    1974年,嚴重的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同時出現,西方不少工業國的通脹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上升——在1975年,英國甚至有過27%的通脹率,而美國物價則在10年之內翻了整整一番,許多西方國家的生產力陷入衰退,出現大面積的企業破產與大規模的民眾失業潮。總而言之,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再一次讓西方民眾遭了殃。

    這就是充滿著混亂與動盪的六七十年代。高速發展的科技、阿波羅登月的壯舉並沒有掩蓋住這個時代的黑暗。

    以英國為例,美蘇冷戰所帶來的核戰爭陰雲、冷戰背景下喪盡人性的越南戰爭等局部熱戰所帶來的對美好世界願景的崩塌,沖擊著許多英國年輕人的世界觀;而經濟的衰退、通脹的居高不下、失業潮的涌現,也給民眾帶去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許多年輕人看不到未來與希望,對造成這一切的西方社會與體制很是不滿,他們想反抗這個充滿黑暗、戰亂與不公的世界,想吶喊出自己的不滿。他們對西方社會的看法如此消極,但不願就這樣低下頭顱、默默忍受,而一些同樣懷有這種想法的搞音樂的年輕人,便想通過音樂去宣洩自己的不滿與憤怒,去反抗他們所認為的黑暗的社會。

    於是,朋克音樂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對傳統、僵化、停滯、不公正的社會的反叛與嘲諷,對壓迫與黑暗的反抗,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也成為朋克音樂的特徵。但是,「朋克」這個名字,卻不是這些年輕人給自己的音樂起的。在最開始的時候,這些年輕人被他們的音樂同行嘲諷為「Punk」。

    Punk這個詞在16與17世紀時有「性工作者」的含義,是非常明顯的辱罵與貶低。後來,隨著詞義的演變,漸漸有了「廢物」、「劣等的」、「極壞的」、「沒有價值的」這些意思,反正一直就不是什麼好詞。所以,在最開始,這些年輕人在聽到有人嘲諷他們是Punk時,非常不開心。但這些年輕人畢竟就是代表著反叛、代表著與眾不同,他們在後來也自嘲一般地接受了「Punk」這個稱呼。由此,「朋克音樂」這個命名才算固定了下來。

    與此同時,Punk這個詞本身也因為朋克音樂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特定的文化形式下,它不再是一個罵人的詞匯了。不過,仍要注意,這個詞在現在依然不能隨便亂用。

    我們再把目光轉到當時搞朋克音樂的年輕人:或許,外表癲狂不羈的他們,以主流與傳統社會的眼光來看,是頹廢的、叛逆的、非主流的、不務正業的,但是,就在這癲狂不羈外表下,卻蘊含著對腐朽僵化的反叛、抗爭與不願對黑暗低頭屈服的積極內核。而這些積極的特質,也注入到了後來的賽博朋克文化中。

    2、本節總結

    在本節中,通過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局勢的回顧,我們搞清了朋克音樂出現的時代大背景。在頹廢、叛逆、非主流、不務正業的癲狂不羈的外表下,朋克音樂也有著對腐朽僵化的反叛、抗爭與不願對黑暗低頭屈服的積極內核。

    那麼,說到這里,我們現在是否可以把賽博(Cyber)與朋克(Punk)給正式地合並起來呢?不,還差一點,但是很快就可以了,現在,距離它們的結合就差一個契機了。這個契機就是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

    在明天的下一篇文章中,筆者將介紹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與賽博朋克文學的誕生。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