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長津湖》,《父輩》以及《功勛》

——-涉及劇透——–

《長津湖》與《李延年》

《長津湖》在開始拍攝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是一定要看的,那畢竟是我爺爺經歷過的戰場。而《我和我的父輩》儼然成了一個年貨系列,短片見功底,這是個非常好的見證創作者功力的機會。

我私下給了兩部電影不高的評價,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看電影之前我看了電視劇《功勛》,里面的前兩個故事恰好一個講韓戰上的士兵李延年,一個講奉獻一生克服萬難終於造出氫彈的於敏,某種程度來說,恰好跟這兩部電影的故事撞車了。

關於《長津湖》,《父輩》以及《功勛》

《長津湖》有一個非常好的開場,它從宏觀角度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打這場遠在別國的仗,它的開頭生動地把書本上的文字展現了出來。當時的領導者們從政治角度考慮出兵的必要性,但士兵認同嗎?我問過我爺爺,他說,美國佬快打到中國了,不趕走他們他們肯定打過來。我想這是他受到教育和部隊宣傳的結果,但同樣的宣傳肯定也在美軍士兵身上:他們肯定相信他們是帶著正義來到朝鮮戰場的。但這不足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士兵能頂著零下三十度的低溫活活凍死,在埋伏的過程中活活燒死也不哼一聲,也不足以解釋為什麼我爺爺被炮彈炸出的土埋了半截身子,拚命爬出來死里逃生之後立即主動請纓頂著炮火給前線送彈藥。

而《李延年》的開始半小時就通過對試圖逃跑的「小安東」的審判解釋了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關心的人,都有試圖守護的人。美國人的炮彈已經落在了安東,現在我們在這里,還有機會趕走他們,不讓更多的炮彈落在故鄉,你走了,回到家鄉,到時候面對炮彈,你能怎麼辦呢?《長津湖》中的宋時輪說,「我們的土地要被他們搶走,就這麼簡單。」其實哪有那麼簡單?我們的戰士前赴後繼用血肉之軀抵擋鋼鐵洪流的時候心中如果只是為了保護土地,那也太狹隘了。「保家衛國」的背後是幾十年來的屈辱,是看到朝鮮人民慘狀之後回想起故鄉是如何被外族侵略糟蹋,是對戰火殃及親人的恐懼,而這一切構成了深入每個人骨髓的家國情懷,絕對不是「為了讓我哥看得起我」,「軍人的榮耀」能夠比擬的。

我對於韓戰的了解與很多人一樣,大都是通過紀錄片了解的。當然,我比很多人要多一個信息來源,那就是親歷了抗美援朝的爺爺。在他的描述中,我們幾乎是在頂著炮火艱難地阻擊。

「我表哥在二營,整個營都炸沒了,只有通信員跑回來,我們接著頂上去……山頂上被炸得矮了一截……」

這是我爺爺的親口描述,加上國內外紀錄片里對長津湖的多角度展現,我們能確定的是,這是一場非常艱難的,極度不對稱的戰鬥。我們在物資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在零下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靜靜地等待敵人進入包圍圈,然後突然發動進攻打退了敵人。其中很多人在沖鋒號響起的時候並沒有站起來,因為他們早已經凍死了。

其中一個被凍死的士兵在死前寫道:

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壯和艱難?

當我們跟著主角團的時候,有感覺到美軍強大的火力讓我們動彈不得嗎?一個土豆讓我們的士兵挨餓了嗎?零下三十度的溫度對我們的士兵造成了多少影響呢?

《長津湖》有表現美軍的可怕嗎?有;《長津湖》有表現我軍將士的勇猛嗎?有;《長津湖》有表現出長津湖戰役嗎?沒有。《長津湖》只是試圖把《英雄連》的故事放在朝鮮戰場而已。

我想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戰場與人物太割裂導致的。很多戰爭電影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以某個具體的人物展開,自然觀眾的某個情感的落點也在那個人物上。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我們會期待拯救瑞恩的結果,當然,在《長津湖》中,我們也期待看到五千里關於家里房子的承諾如何兌現。五千里五萬里兩兄弟之間都把死亡快說穿了,我們當然也期待他們兄弟之前如何在死亡面前表現相互的情誼,結果以上這些什麼都沒有。

我們一定需要主角在戰爭中死亡嗎?當然不會,但是我們一定要在開了頭的故事上期待一個結果,而《長津湖》卻讓很多角色身上的故事戛然而止。而當它擁有一個不錯的開頭的時候,這部電影的故事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條大河從高山奔涌而出,我跟著它試圖追到那海口看到海洋,卻發現主幹道在經歷一片平原的時候戛然而止,突然消弭無形。

三個導演執導一部戲,我不知道合不合理。一部電影的戰鬥跟對話是可以分開的嗎?一部電影的主旨難道不是貫穿始終的嗎?假設不同的導演對一場戰爭的理解從根本上就不同,我們能得到一部完整的戰爭片嗎?

這里我也想問我自己,對於朝鮮戰場,我期待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對於我來說,如果你的電影披上了某個戰役的名稱,那麼你就肩負起了反應這場戰役真實境況和面貌的責任。我不反對用精彩的戰鬥場面反應我軍單兵之勇猛,但我們的韓戰,尤其是前期階段,靠的更是巧妙的戰術和頑強的毅力取勝的。

《長津湖》的第一場遭遇戰,電影充分表現了小規模戰鬥中的戰場和戰術技巧,但是我的確不知道開著美軍坦克與他們的坦克對轟,雙方炮彈在中間碰撞這樣的場景是不是真實的。無獨有偶,在《李延年》中的堅守346.6高地的戰場上也出現了我軍士兵開著美軍坦克與對面坦克對轟的場景,但不同的是,《李延年》的這一段之前早已做好鋪墊:為何我軍士兵會開美軍坦克:因為那是前國軍士兵,開過坦克;為何他要捨身沖到坦克里:因為他希望成為戰鬥英雄,也因為面對對方坦克實在太難了。最後他成功了,但遠遠沒有《長津湖》里那麼幸運,他的炮彈沒有撞開對方的,最後與對面同歸於盡了。

《李延年》更像是朝鮮戰場版本的《我的團長我的團》,每個鮮活的戰友一個個帶著他們的故事走向終點,很不幸的是,終點幾乎都是犧牲。《李延年》中最終要的戰鬥就是346.6高地堅守戰。在失去與營部的聯系之後,李延年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整合剩餘的兵力,用一些巧妙戰術,面對敵人鋼鐵部隊,寸步不讓,戰友一個一個倒下,剩下的人帶著死者的寄託活著。雖然戰爭故事里的角色的終點不一定是死亡,但是有多少人能擁有那樣的幸運呢?《李延年》則是用一個個「我們是怎麼死的」故事來表現當時的朝鮮戰場:我們聰明,堅韌,我們靠犧牲換來勝利。

從戰場表現來看《長津湖》做的很好,但其他方面來說,《長津湖》遠沒有《功勛》里《李延年》那麼好。當然,如果《長津湖》的結尾是五萬里抱著五千里的骨灰坐著渡船回到家里蓋房子,那我對它的觀感會好不少。

《詩》與《於敏》

能讓我跟著電影里的故事和人物一起流淚,說明在那一刻我是認同我面前的這個角色的感受的,也能與之共情的。我看到馬仁心把叫做乘風的娃娃緊緊抱在懷中,眼里滿是疼愛,那一刻他的悲傷噴涌而出,我會心痛流淚;我看到十歲小男孩放飛孔明燈,哭著求媽媽平安,我能感受到他對母親的愛和害怕失去的惶恐,同樣也會心疼流淚。當然,在我看到於敏緊張到手抖,只能靠背誦《出師表》來緩解的時候,當我看到昏迷的於敏在被自己苛責為什麼進度這麼慢的時候,他的憋屈,他的自責同樣讓我心疼流淚。

但《詩》很奇怪,雖然不少場面讓我感動,次數多於《於敏》,但我始終覺得《於敏》的故事更勝一籌。

當然,拿一個半個小時的短片和一個足足6集的電視劇相比是不公平的。但是,兩者的故事太過相似,以至於其中主角們的一些感情是相通的,這時候我們可以就兩個作品對於這些感情的表現可以做一些對比。

兩部作品中,《於敏》聚焦於「兩彈一星」中的氫彈,而《詩》聚焦於「兩彈一星」中的衛星。同樣是國家高級科技人員,歷經千辛萬苦投身到看不到邊的事業中去,兩個故事中的主角遇到的問題大抵也相同。

《於敏》從主角投身這項研究的選擇,家人的支持,以及其中的種種困難,方方面面表現了這個行業的艱苦以及這批人的偉大;而鑒於篇幅,《詩》的故事聚焦在這樣的家庭如何處理與下一輩產生的矛盾。

《詩》夢幻而浪漫,故事中的詩源自父親的善意謊言,而這個謊言不得不由母親去完善。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媽媽不得不隱瞞爸爸去世的真相。這樣的謊言當然不會持久,反而讓母子產生隔閡。故事的高潮在媽媽如何與孩子消除隔閡。母子之間的矛盾因善意和愛而積累,也因愛與善意而消弭。

但是,當我看到這里不禁還是要問,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毅然決然在那樣的環境中選擇了工作?

《詩》的結尾,故事中的詩終於出來了,它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我明白了,我之所以更喜歡《於敏》,可能是因為這首詩根本無法說服我。我無法接受你們因為要做最浪漫的事情而拋棄家庭。

與這首現代詩相對的,是《於敏》中的《後出師表》。

於敏在焦急地等待某次運算結果時,緊張到不能自已。這時候他再一次背誦起了《後出師表》。「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

他的搭檔繼續道:「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另一同事繼續道:「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然後所有的同事一齊道:「謹陳其事如左……」

最後於敏眼含淚光,收尾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是了,這才是他們選擇這條路的原因。除卻一些眾所周知的關於破除核訛詐的威脅,更多的是一種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大義。這一刻,實驗室的這群年輕人不需多言,大家心中熟知的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已經說明了一切。這一刻,他們對家庭的愧疚和虧欠被「我將無我」的超然境界所超越,這或許也應該是《詩》應該有的答案。在不浪漫的現實中,孩子可能一輩子也無法理解父母,就像馬背上的乘風一樣,他的父親那一刻做出了一個無私的選擇,那也是他們為何偉大的原因。

《於敏》的結尾遠遠沒有詩意。等氫彈終於爆炸的那一天,舉國歡騰,而他卻只能掩藏自己的喜悅。他提議買份烤鴨,卻被妻子拒絕:因為他們家里拮據,有些買不起了。最後他只能偷偷躲在家里的角落哭泣,這是為他自己而哭,也為幾十年如一日的相關工作者而哭,當然,這是喜悅的淚水。這一刻,我同樣為了這名偉大而隱秘的科研工作者感到心疼而淚流不止。

結尾

所以其實這是一篇《功勛》的安利文。

《功勛》的視角雖然跟隨著那些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但其實展示的更是那些他們身邊的人們,那些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人,那些為國家級安全奉獻了一生的人。總之,去感受國劇的獨特魅力吧,去感受我們的演員的功力吧,甚至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去找問題吧,我相信它至少能說明一些問題,關於為何我們在遭受百年欺侮之後能慢慢站起來的問題。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