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專家

Tag: 專家

《戰地2042》新爆料 免費賽季提供新專家與新地圖

EA和DICE旗下經典射擊遊戲系列新作《戰地2042》將於今年發售。這款多人遊戲將會設置在近未來背景,展現環境毀滅後的衝突戰爭。這應該是系列里面主題最為沉重的一部。今天,有泄露消息顯示,這款遊戲將會進行賽季形式的更新。 著名爆料者Tom Henderson今日在推特上介紹了他對這款遊戲賽季模式的了解情況。他表示,免費賽季將會包含一個專家、兩個常規模式下和近日公布的「門戶」模式的多張地圖、新武器、新載具和最高100個賽季等級。這是大概每三個月左右提供的免費賽季,與本遊戲同時具有的付費戰鬥通行證有所區別。 不過以上信息在官方公布之前還需當作傳言來對待。 《戰地2042》將於10月22日發售,登陸PC、PS4、PS5、Xbox One和Xbox Series X/S平台,公測將於9月6日開始。 來源:3DMGAME

打完新冠疫苗仍被感染咋回事?專家釋疑:能有效防重病 不能免感染

7月20日,南京祿口機場多名工作人員檢出新冠陽性,南京暴發新一輪本土疫情。此外,江蘇宿遷、廣東中山、遼寧沈陽、安徽和縣各報告了1例與南京關聯的無症狀感染者,至此南京此輪疫情已傳播鏈已涉及4省5市,感染者達41人。 新冠肺炎救治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介紹,南京這次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絕大部分都接種過疫苗,只有一例不滿18歲青年人沒有接種。 楊毅同時指出,目前來看,這次確診病例病情總體平穩,以輕型和普通型為主,目前沒有重症病例出現。而根據在廣東、瑞麗疫情中的觀察,接種過疫苗的病例,在總體上症狀都比較輕,轉為重型病例的幾率是明顯比較低的,病程是比較短的。 所以說疫苗接種還是有保護作用的,呼籲大家平時做好科學防護,打了疫苗還是要堅持科學戴口罩。 而據媒體22日報導,隨著全球數十億人已接種新冠疫苗,有報告顯示,接種後再感染的案例已經越來越常見了。專家稱,這一現象不令人驚訝,也不意味著疫苗的保護作用失效了。 杜蘭大學醫學院教授、內科醫生傑伊·科爾斯解釋道,目前已出現的絕大部分突破性感染都是無症狀的,這意味著只發生在鼻腔和上呼吸道,並不會損害肺部或身體內部的其他重要器官。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可能與新冠疫苗的注射方式有關。 在接種新冠疫苗後,人體會在其刺激下產生幾種類型的「免疫戰士」,包括阻止病毒入侵健康細胞的抗體,以及獵殺受感染細胞的T細胞。目前,新冠病毒疫苗往往通過手臂注射,因此抗體會在胸部附近的淋巴結和器官中產生,但鼻腔和上呼吸道中卻較少。 而這並非純粹的猜想,此前已有先例證明,疫苗的接種方式會對其效果存在影響。比如,第一個成功阻止疾病的脊髓灰質炎疫苗,同樣是被注射到肌肉中的。但幾年後,研究人員研製出來的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通過阻止脊髓灰質炎病毒滲入腸道,更為成功地預防了感染。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傳染病流行病學家斯滕·維蒙德表示,並非所有感染都會發展為新冠肺炎。檢測呈陽性意味著感染了可導致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即鼻腔或口腔中存在活躍的新冠病毒。但只有當感染引起疲勞、發燒和咳嗽等症狀出現時,才能被診斷新冠肺炎。而相當大比例的感染者從未出現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 因此,如果接種疫苗的人不經常接受檢測,很多突破性感染可能會被當作輕微感冒而被忽視,或者根本不會被注意到。 此外,還需要指出的是,和已上市的所有疫苗一樣,新冠疫苗同樣並不完美。就像自然感染不能保證不被病毒再次感染一樣,免疫也不能提供完美的保護。但據臨床試驗和真實數據,接種新冠疫苗能廣泛地保護了人們免受病毒的有害影響。 專家重申,接種新冠疫苗能有效防重病,但並不能100%完全保護人們免受感染,這意味著許多接種過疫苗的人仍然面臨感染病毒並將其傳播給他人的風險。因此,即便接種了疫苗,仍需要做好戴口罩之類的防護工作。 來源:cnBeta

盡管獲FDA批准,但專家並不認可Biogen的新阿爾茨海默症藥

據媒體報導,Biogen(渤健)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Aduhelm在上個月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有爭議的批准後繼續面臨反對,FDA現在表示應該進行獨立調查。一些保險公司表示,他們不會為這種藥物買單,一些醫院表示,他們不會使用這種藥物,但更多的專家表示,這種藥物沒有得到證實的益處且每年5.6萬美元的供應價格過高。 當地時間周四,由非盈利機構臨床與經濟評論研究所(ICER)召集的一個醫學專家小組以15比0的投票結果表示,沒有證據表明Aduhelm能為患者提供臨床益處。這次全體一致的投票跟去年11月FDA專家顧問小組投票反對FDA批準的另一次投票一致。十名顧問中有11人投票認為,在兩項相同的三期臨床試驗中收集的數據未能證明該藥物有效,其餘顧問投票認為「不確定」。 盡管如此,FDA還是在6月7日批准了該藥物,這引發了一場猛烈的批評。上周,FDA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舉措,其更新了接受該藥物的患者推薦名單,從所有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縮小到只有病情輕微的患者。FDA在做出最初決定後這麼快就做出這樣的修改且沒有新的數據支持,這是很不尋常的。 FDA代理專員Janet Woodcock宣布,她要求監察長辦公室獨立調查是否有FDA官員在批准前跟Biogen的關系太過親密。事情變得更加奇怪。她在給代理監察長Christi Grimm的一封信中寫道,對FDA跟百健的關系的持續擔憂可能「削弱公眾對FDA決定的信心」。 美眾議院監督和改革委員會已經展開了類似的調查。 但醫生、醫院和保險公司不會等待任何調查結果。據《紐約時報》報導,克利夫蘭診所和紐約市的西奈山衛生系統都已經宣布他們將不再使用該藥物。據《波士頓環球報》報導,位於佛羅里達州、紐約州、密西根州、北卡羅來納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六家Blue Cross和Blue Shield表示,他們將不覆蓋該藥物,因為他們認為它需要調查性或是實驗性的。 其他保險公司則推遲決定並一直到Medicare介入。當地時間周一,Medicare啟動了一項全美覆蓋確定分析以確定其覆蓋政策。一些早期分析估計,如果有一小部分符合醫保條件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最終服用此藥,醫保最終可能會支付數十億美元。 上個月,ICER報告稱,其對Aduhelm的最新成本效益分析將其定價為每年3000至8400美元。這將比目前的掛牌價低85%至95%。 據FiercePharma報導,在周四的ICER會議上,Biogen的高級醫療官員Maha Radhakrishnan告訴專家小組,該公司遺憾的是ICER評估沒有達標。Radhakrishnan認為,評估Aduhelm需要創新思維和一個新框架。 來源:cnBeta

印尼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超印度巴西,專家:或是全球疫情中心

眼下,新冠病毒德爾塔毒株席捲東南亞,印尼已連續第四天新增病例數超過印度和巴西,有專家指出,印尼幾乎成為世界疫情的中心。印尼官方統計數據顯示,7月18日印尼共報告新增確診病例44721例,死亡病例1093例,連續第四天超過印度和巴西。當天只有英國的新增確診病例數高於印尼,達48161例,但英國的檢測率比印尼高得多。 澎湃新聞記者 王卓一 據英國《衛報》7月18日報導,數據顯示,印尼是全球新冠病毒檢測最為薄弱的國家之一,自疫情暴發以來,平均每1000人只進行了55.89次檢測,而印度的檢測率是每1000人318.86次。英國是全球檢測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了每1000人3311.03次。 因此,不少醫學專家們認為印尼的實際病例數據被嚴重低估了。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印尼籍流行病學專家迪基·布迪曼(Dicky Budiman)指出:「目前亞洲(疫情)的中心在印尼,但若我們擁有更高的檢測能力,確診病例就可能更多,印尼就可能是世界疫情的中心。」 迪基表示,印尼的疫情檢測是被動進行的,可能「在社區檢測中漏掉了大約80%的病例」,而前往醫療機構的患者也只是「出現症狀」的人,或是「被判定為密切接觸者」。 迪基認為,印尼和東南亞其他國家無法單純依賴疫苗來抗疫,應當加強檢測力度。他還表示,鑒於東南亞國家間跨國流動人口眾多,這些國家還需要在「檢測和溯源」等領域擴大合作,否則無法控制疫情。 另據路透社7月18日報導,印度尼西亞醫學會(IDI)表示,7月1日至17日期間,印尼共有114名醫生因新冠肺炎而殉職,這是自疫情暴發以來相似時間長度內報告的最高數字。自疫情暴發以來,共有545名印尼醫生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 印尼醫學會高級官員馬赫薩·帕拉納迪帕(Mahesa Paranadipa)表示,由於醫生殉職人數創下紀錄,該協會擔心印尼醫療系統可能出現「功能性崩潰」,無法應對當前的疫情。 印尼政府從7月3日起施行嚴格的封鎖措施,以遏制病毒蔓延。這些措施原定於7月20日結束,但可能會延長。由於印尼即將迎來宰牲節,為控制疫情在節日期間的傳播,印尼政府也已出台節日期間防疫規定,該規定從7月18日開始執行,持續到25日。 來源:cnBeta

賽格大廈拆除桅杆可解決振動問題嗎?專家:還需分析內部原因

近日,深圳超高層建築賽格大廈於今年5月18日出現有感振動的原因已查明。專家表示,賽格大廈主體結構安全,可以繼續使用。引發有感振動的原因在於桅杆風致渦激共振和大廈及桅杆動力特性改變的耦合,拆除桅杆可以有效解決大廈有感振動的問題。 到底是什麼造成大廈振動?拆除桅杆將對大廈產生什麼影響?是否還需要加裝阻尼器? 5月20日賽格大廈外景 什麼是桅杆風致渦激共振? 到底什麼是「桅杆風」,什麼是「渦激共振」,大廈及桅杆動力特性又為何改變? 對此,工程結構與抗震隔震減震控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在接受總台央廣記者采訪時表示,可以從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來理解賽格大廈的振動。 外部來看,大廈頂部安裝有兩根桅杆,在一定的風場作用下,風經過兩根桅杆之間會形成渦流,產生脫落,並產生水平力。當脫落的頻率和桅杆的自振頻率相同或接近時,就會產生桅杆和風及渦流的共振,桅杆就會帶動大樓產生旋轉與彎曲的振動。周福霖表示:「不一定得台風,就是中速風。」 這就是「桅杆風」和「渦激共振」。 此外,周福霖院士還指出,賽格大廈的有感振動還牽涉一定的內部原因。賽格大廈已經建成約二十年,大廈是鋼管混凝土結構,約二十年的使用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疲勞、劣化、損傷等,會導致其阻尼值大幅降低,加上外部力的作用,就易產生振動。 周福霖介紹:「這一次測下來,這個振動屬於彎曲和扭轉的疊加。」 這就是,桅杆風引起的渦激共振碰上了大廈及桅杆使用中的特性改變。 桅杆拆了有什麼影響? 針對賽格大廈的有感振動問題,專家組認為可以通過拆除桅杆來有效解決該問題,而桅杆原有的防雷、航標功能可在桅杆拆除後在樓頂重新布設。 桅杆確實具備防雷作用,但周福霖認為,賽格大廈的桅杆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提升大廈的美觀度,要達到防雷作用不一定非要使用高桅杆。在拆除桅杆後也可重新製作避雷針以防雷。 周福霖指出,桅杆是一個外部原因,而對內部原因還要繼續進行測定:「要等測定、分析後,才能決定是否還要採取一些措施。」 是否有必要安裝阻尼器? 阻尼器是一種提供運動阻尼,耗減運動能量的裝置,常被用於高層建築的減振工作。賽格大廈是否還有必要安裝阻尼器或其他減震裝置?對此,周福霖表示,這類裝置有抗風的,抗地震的,抗沖擊的,抗地鐵的等等,後續是否需要安裝,取決於後期大廈測定工作的結果。 「目前,第一步先把桅杆拆下來,大樓是安全的。先讓業主、用戶能正常工作。後續如果要加阻尼器或採取其他什麼措施,也對業主沒有影響。採取措施也不會被業主使用所影響。」周福霖表示。 來源:cnBeta

二季度App開屏彈窗信息投訴量環比降五成 彈窗廣告是否違法?專家解讀

法律專家告訴我們,彈窗廣告本身並不是法律所禁止的形式,但是在《廣告法》和《網際網路廣告管理暫行辦法》中,都對彈窗廣告的發布形式以及內容作出了明確規定。 其中《廣告法》第44條就規定,利用網際網路發布發送廣告,不得影響用戶正常使用網絡,在網際網路頁面以彈出的形式發出的廣告,應當顯著標明關閉標識,並確保可以一鍵關閉。 法律專家 岳屾山:從這些規定上我們就能夠看出來,像刷屏廣告或者開機開屏廣告的話,如果沒有顯著來標明關閉的標識,或者標識很難直接進行使用,甚至是點了這個標識會被誘導去看這些廣告的話,那都是屬於一種違法的彈窗廣告。那根據《廣告法》的規定,是可以對廣告主處以5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工信部:常態化監管基礎上繼續強化App治理 工信部還表示,將在常態化監管的基礎上,繼續強化App的治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App數量為302萬款。為進一步保護用戶權益,工信部已先後開展六批次集中抽查,檢查了76萬款App,通報了748款違規App,下架了245款拒不整改的App。下一步,工信部還將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大力提升檢測能力,年底前將檢測覆蓋達到180萬款App。 (編輯 王洪禹) 原標題:二季度App開屏彈窗信息投訴量環比降五成 彈窗廣告是否違法?用戶權益如何保障?專家解讀 來源:cnBeta

鯨類為何頻繁擱淺?專家 原生地海域可能被污染

最近幾天,關於鯨豚類在灘塗擱淺的消息不斷出現,浙江沿海多地的各路救援人員也相當繁忙,不斷的趕場救援。 從數據上來看,在6天內就出現了16頭擱淺事件,為何鯨類近期頻繁擱淺?專家給出了解讀分析。 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治透露,根據目前了解的信息,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每次鯨豚擱淺都不是一個個體擱淺,而是多個個體的集體擱淺;第二,擱淺的都不是一個物種,至少有兩個物種;第三,擱淺的時間和地點都非常接近;第四,無論擱淺的是瓜頭鯨還是糙齒海豚,都不屬於近岸物種,而是生活在幾百到上千米深的海洋水域。 林文治表示:「綜合這四點信息,我認為,擱淺的情況接連發生,很可能是因為這些鯨豚生活的海域發生了某些區域環境事件。比如說高強度的聲學環境污染,或者海洋水體污染等等,造成了這些鯨豚迷失方向,發生擱淺。」 專家科普科學救助方式 對於近期頻繁出現擱淺情況,專家也在節目中科普了鯨類擱淺的救助方式,希望大家在應對此類情況時能更加科學,保障鯨類的性命。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副研究員郝玉江表示,在救助時一定要保證動物正常的呼吸,所以一定要把動物的身體擺正,讓它的呼吸孔朝上。 另外就是因為鯨類是水生動物,它沒有支撐身體的強大的四肢,實際上它的胸腔腹腔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這個時候一般盡可能在淺水里邊,讓它有一定的浮力來支撐它的身體。 同時,還要避免泥水進入呼吸道,並保持鯨類的皮膚濕潤,避免陽光直射。 來源:遊民星空

貝殼躺著就熟了! 專家示警:加拿大熱浪將「奪走10億海洋生物」

今年6月底,加拿大西部連續好幾天白天氣溫超過攝氏35度。這一波高溫導致數百人死亡。溫哥華的一名動物學家到海灘觀察潮間帶生物的生存狀況時,發現無數貽貝、蛤蠣在沙灘上被烤熟,距離海邊很遠就能聞到腐爛的腥臭味。他估計至少有10億隻海洋生物在那幾天的高溫之下死亡。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動物學教授Christopher Harley專門研究岩岸海洋生態。他想了解潮間帶的無脊椎動物在高溫熱浪時的生存狀況,就在6月底熱浪侵襲時,散步到住家附近的海邊觀察。結果現場的情況令他大吃一驚。 ▼Harley說:「我走到海灘前,就已經可以聞到腥味了,因為前一天有很多動物熱死,而且那還不是最熱的一天。」隔天他和學生去西溫哥華的燈塔公園觀察,那里的情況更加嚴重,海岸上有一大片死貽貝,牠們的殼全都撐開,大多數已經死亡,簡直就像一個災難現場。 貽貝平時附著在岩石上,退潮時會暴露在空氣和陽光下。但牠們很難在攝氏38度以上的氣溫下生存太久。6月26日這天,溫哥華市中心的氣溫來到攝氏37度;28日更是來到38.6度。Harley用紅外線熱像儀測量海岸的溫度,發現岩岸表面的溫度高達攝氏51.67度。Harley表示,這個時節,一天中最熱的時候,通常也是潮汐的低潮期,漲潮前潮間帶生物無處可逃。保守估計,今年6月底的熱量至少導致加拿大西部薩利希海(Salish Sea)10億隻海洋生物死亡。 美國東北大學的海洋生物學教授Brian Helmuth表示,貽貝構成的海床就像珊瑚礁,可供其他物種棲息。現在貽貝大量死亡,可能導致連鎖反應,只是因為其他動物體積小、四處漂浮,集體暴斃時沒有那麼明顯,很少被人注意到。這一波熱浪太可怕了!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5天內颱風「高機率生成」極可能登陸台灣! 專家:今起嚴防午後雨彈

今天(14日)依舊高溫炎熱,各地高溫普遍可以來到32至35度。中央氣象局特別發布高溫資訊,表示今天中午前後台東縣地區,屏東縣近山區或河谷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台北市、宜蘭縣地區,花蓮縣縱谷為黃色燈號。 ▼降雨方面,氣象局指出,今天偏東風水氣增多,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不定時有局部短暫陣雨,中南部沿海地區清晨至上午也有局部短暫降雨,降雨時間增多且區域較廣,中午過後各地都容易有午後雷陣雨,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容易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留意短延時強降雨、打雷及強陣風,山區請注意坍方、落石及溪水暴漲,低窪地區請留意積淹水。 ▼至於未來一週的天氣情況,氣象局表示,週四(15日)至下週日(18日)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不定時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清晨至上午中南部沿海地區也有局部短暫陣雨。週四至週六(17日)午後中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需留意短延時強降雨、雷擊及強陣風。 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根據各國集系預報顯示,未來5天內熱帶氣旋或颱風生成機率高,美國模式估計下週三(21)颱風有登陸台灣的機會,未來觀察重點在週六、週日颱風生成,以及之後太平洋高壓的強度與位置,都會影響颱風的路徑。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新聞館wwwallother

神奇!少女打完輝瑞「A→C罩杯」 專家給出解答

近期網路上有傳言稱,女生打完輝瑞疫苗有豐胸的效果。女網友Elle Marshall就在TikTok上po影片說,她原本是A罩杯,沒想到打完疫苗胸部變豐滿,大了2個罩杯!挪威一名叫Emma的17歲女孩也有類似的經歷,她表示打完輝瑞後大了一個罩杯~ ▼Marshall在影片中說:「我一直都是A罩杯,可是打完輝瑞疫苗以後,胸部居然變大2個罩杯,我也困惑,不曉得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段影片引發網友討論,不少女網友都說,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狀況,打完輝瑞疫苗後胸部變大了。 https://www.tiktok.com/@ellemarshalll/video/6981054016147033350 挪威17歲女孩Emma也在TikTok影片中說,她接種完第一劑輝瑞,就發現自己的罩杯升級了。她覺得很神奇:「我先是在TikTok發現很多人有同樣經驗,後來上網搜尋,美國也傳出很多類似案例。」 ▼接種輝瑞疫苗竟然能豐胸,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博德諾德蘭醫院乳腺診斷中心醫師Heinrich Backmann認為,這可能是淋巴結腫大造成的假象。大約10%的人接種疫苗後,身體為了應對發炎或感染,會出現淋巴結腫大的情況。胸部被淋巴結推出,才會顯得變大了,一般過幾週就會恢復正常。 挪威藥品管理局醫學主任Steinar Madsen表示,他聽說美國有這樣的案例,但挪威還沒有接獲相關報告。他也認為這種現象跟淋巴結腫大有關。不過輝瑞公司卻澄清說,他們沒聽過疫苗會讓胸部變大的說法。之前有女生接種輝瑞疫苗後生理期被影響,但現在沒有辦法證明這種現象是否跟疫苗有關。 來源:TikTok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還有這功效?挪威多名女性稱接種疫苗後胸部變大,專家解釋原因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日報導,在世界各國開展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行動的同時,挪威出現了幾份關於一種不尋常副作用的報告。一名來自奧斯陸的17歲女孩說,她在接種輝瑞疫苗的幾周後,出現了一種奇怪的「副作用」:自己的胸部變大了。 資料圖 這位名叫艾瑪的女孩在社交媒體上告訴網友,她的罩杯尺寸升了一級。 據挪威廣播公司報導,她很快就發現自己並不是唯一一個出現這種情況的人——很多女性表示,在接種疫苗後顯然也注意到了類似的變化。 一位專家表示,這種情況可能與淋巴結腫大有關——這是接種疫苗後常見的症狀,因為疫苗是將一種類似病原體的物質引入人體,觸發抗體的產生。 諾德蘭醫院乳腺診斷中心主任醫師海因里希·巴克曼(Heinrich Backman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不建議接種疫苗的女性立即預約乳房X光檢查,而是建議她們在接種四周後再檢查,或者在接種之前。 挪威藥物管理局(Norwegian Medicines Agency)的醫學主任斯坦納爾·馬德森(Steinar Madsen)表示,他的機構尚未收到乳房增大現象的報告,但證實如果有這種情況,可能是淋巴結腫大所致。 「可能的解釋是,當人們接種疫苗後,可能有10%會出現腋窩淋巴結腫大。那會把乳房向前推一點,你就會感覺到它們變大了。」他說。 由疫苗引起的淋巴結腫大並不是輝瑞疫苗所獨有的,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此前曾表示,約有11%的患者表示,在第一次注射莫德納疫苗後,感覺胸部變大了。 來源:cnBeta

2100年歷史的泉水一夜變紅 專家道出原因

7月8日清晨,擁有2100多年歷史的黑龍潭清水潭發生了神奇一幕(視頻),清澈見底的泉水突然一夜變紅。對於這奇怪現象,地質專家進行了釋疑。據悉,黑龍潭位於昆明市北郊的黑龍潭公園,傳說有黑龍潛於潭中,故稱黑龍潭。龍潭分前後兩池,兩潭僅隔一橋,由清水潭和渾水潭組成。 最神奇的是兩泉水雖然相連,泉水顏色卻十分迥異,一泉水清,一泉水渾,似道家所說陰陽各半的「太級圖」。並且兩泉的魚卻互不越潭,形成「兩水相交,魚不往來」的奇異景觀。 而對於清水潭的水突然變渾濁,地質專家表示,這是由於黑龍潭是一個斷裂泉,一般情況在乾旱的季節水質就會比較清澈。 但是在端午節過後雨水變多,導致地下水的水位上升,地下水就會把地表帶有泥漿的渾水帶到清澈的水源里,攪亂了整個循環系統,從而讓水一夜之間變渾濁,其主要原因跟降水量有關。 由於清水潭水中鐵質濃度的關系,水也會呈現不同顏色。當鐵質的濃度低的時候,水就會成才呈黃色;濃度高的時候,則會呈紅色;如果濃度再高,水就會變成暗紅色。 據了解, 黑龍潭公園是昆明歷史最為悠久的風景名勝地,早在《漢書·地理志》中就有「黑水祠」的記載,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過歷朝歷代建設的道觀建築群「龍泉觀」被譽為「滇中第一古祠」。 來源:cnBeta

上海100多個小區出現貉 專家 生性膽小無需恐慌

近日,上海松江薔薇九里小區發生貉與寵物、與人的衝突,引發關注。 管理部門和專家表示,越來越多證據表明,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經廣泛存在於上海。 上海市很多小區出現貉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搜索了一下,最早大約是2015年的新聞,也就是說至少已經是6年前的事情了。 上個月,上觀新聞就發表過上海市對貉分布的調查,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市林業總站、市公園管理事務中心指導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與復旦大學王放保護生物學研究團隊的工作人員奔赴上市300多個可能存在貉的小區,總共在150多個小區發現了大約5000隻以上的貉, 基本上貉會呆在小區綠化中的天然洞穴中,因為它們的挖掘能力很弱,假如有綠化的假山中形成的天然洞穴,那麼基本上就有貉的存在。 專家提示,貉性格膽小,不必過度恐慌,希望市民能做到不觸摸、不投餵。 專家稱貉性格膽小,進入小區的貉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攻擊人,會主動保持和人的距離,不必過度恐慌。 也不建議抓走這群貉,抓捕過程中容易造成貉的應激,極端情況下會造成母貉棄幼或者幼體死亡;希望市民能做到不觸摸、不投餵。建議容忍這群貉的存在,貉和人的共存並不難。若影響正常生活,可尋求林業部門和民警的幫助。 貉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種,體型短而肥壯介於浣熊和狗之間,小於犬、狐。被認為是類似犬科祖先的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物種。 來源:遊民星空

統一飲料開蓋中獎率不實被罰 專家:都是營銷套路別當真

你喝飲料抽獎時,感覺根本沒有大獎的懷疑,可能是真的。市場監管總局近日披露的一則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統一商貿(崑山)有限公司因違法有獎銷售行為及其從屬被罰款6萬元,決定文書號濱市監處字〔2021〕00144號,處罰單位為濱海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據行政處罰決定書介紹,2021年2月25日,濱海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接到消費者舉報稱,濱海大潤發超市銷售的450ml的統一鮮橙多(橙汁飲料)(以下簡稱「鮮橙多」)瓶身上宣傳的「開蓋掃碼贏千元大禮」有獎銷售活動影響消費者抽獎、兌換,是騙人的,要求監管部門查處。 經濱海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調查了解到,「開蓋掃碼贏千元大禮」有獎銷售活動舉辦方為統一商貿(崑山)有限公司,該公司舉辦的用手機微信掃描鮮橙多瓶蓋內的二維碼獲得應援值與實際不符,抽獎無法計算出相應的中獎機率。 對此,濱海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認為,統一商貿(崑山)有限公司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責令其停止「開蓋掃碼贏千元大禮」有獎銷售活動,並決定處以罰款6萬元。 股東信息顯示,該公司由統一企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持股。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該公司也曾因類似事由被罰款5萬。 來源:cnBeta

掃碼點餐收集個人信息非個案 專家建議開展專項整治

前兩天,北京市民徐冰來到北四環外一家綜合性商場,在一家米線店坐下後,打開手機「掃一掃」桌子右下角的二維碼准備點餐。但掃碼進入點餐頁面後卻提示,要獲取微信個人信息,包括昵稱、頭像、地區及性別等,加入會員才能操作點餐。徐冰叫來服務員想拿菜單點餐,又被告知沒有菜單,只能掃碼點餐。 掃碼點餐 收集個人信息完全沒必要 ● 近年來,許多餐廳都推出了掃碼點餐服務,消費者只需掃描餐桌上的二維碼即可下單,大大提高了用餐效率,同時也帶來了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老年人用餐難等新問題 ● 餐飲企業應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服務相結合,保障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消費者關注商家公眾號;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請求,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 ● 市場監管部門應進一步落實市場監管職能,開展餐飲行業提醒檢查,將引導提示與日常監管相結合,及時依法依規處理擾亂市場秩序與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掃碼點餐本來是件好事,方便消費者,現在被有些飯館弄得很復雜,還要加入會員收集個人信息,不加入還不行!」徐冰氣呼呼地向《法治日報》記者抱怨道。後來,他換了一家飯店吃飯。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天津多家餐飲店,與10多名消費者交流發現,一些餐飲店特別是快餐店,掃碼點餐時都存在不加入會員、不微信授權就無法點餐的情況,大多數消費者都遇到過類似徐冰的煩惱。 兩位法律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掃碼點餐,完全沒必要收集個人信息。按照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規定,掃碼點餐時,如果商家希望消費者關注其公眾號或注冊會員等,應當給予消費者自主選擇權。 掃碼點餐成為標配 越來越復雜難適應 徐冰之所以不願意先注冊會員再掃碼點餐,是因為有過前車之鑒。 他告訴記者,今年他過生日前幾天,手機收到一條簡訊:生日當天到××飯店用餐,送88元的生日禮一份。他興沖沖去了才發現,所謂生日禮,只不過是一碗長壽面。等回過神來,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個人信息被商家掌握了。 「就是之前在這家店里掃碼點餐注冊了會員,如今商家用它來營銷和引流。」徐冰頗為不快地說。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許多餐廳都推出了掃碼點餐服務,消費者只需掃描餐桌上的二維碼即可下單,大大提高了用餐效率。不過,這一方式在提高餐飲企業運營效率、減少人員接觸的同時,也帶來了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老年人用餐難等新問題。 北京望京地區餐飲服務較為集中,記者走訪、體驗發現,不少餐廳都需要消費者先關注餐廳公眾號,然後才能進入公眾號進行點餐操作;有些還比較隱蔽,在消費者掃碼點餐授權後自動關注了該店的公眾號。 在一家快餐店里,記者掃碼後迅速進入商品頁面,初看並無什麼異樣,而當選定商品加入購物車准備結帳時,才發現需要微信一鍵登錄,頁面下方也有一排小字提示:「授權登錄即表示已閱讀並同意《會員須知》《隱私協議》。點擊一鍵登錄則跳出「××點單」申請獲得昵稱、頭像、地區等信息。如果選擇拒絕,則無法完成結帳下單。 記者對此提出異議:點個餐還這麼麻煩?服務員回復說:這是老闆定的,我們也沒辦法。 多位受訪群眾對記者說,總的來說,大家還是歡迎掃碼點餐的,操作方便,以前趕上用餐高峰,服務員特別忙碌,有時點餐要反復叫才能叫來服務員,現在點餐不用排隊,動動手指就行,也避免了點餐時服務員一直守在旁邊的尷尬。 「但現在一些商家把掃碼點餐搞得越來越復雜,不僅要以個人信息登錄,回頭還推送一堆廣告,讓人不勝其煩。」在天津大悅城,剛用完餐的陳女士對記者說。 此外,記者走進望京多個老舊小區采訪,多位老年人提出:個別商家對老年人不太友好,用餐時只提供掃碼點餐服務,而沒有紙質菜單,有的老年人不用手機,有的用老年機沒有掃碼功能,無法掃碼點餐。 在今年「3·15」期間,廣東省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97.02%的商家採用了掃碼消費,其中95.64%的商家在掃碼後仍需關注或授權才可進行消費。這給不少老人帶來了困擾,成為難以跨越的數字鴻溝,加重了他們與社會的「隔離感」。 搜集信息意在引流 相關行業提出倡議 記者近日以准備開餐廳為由,在網上聯系了一家提供「掃碼點餐小程序」的企業,該企業客服告訴記者,安裝一套集點單、收銀、外賣管理、會員管理等功能於一身的智能一體式收銀機,費用在3000元至5000元,另外每年還需要支付上千元維護費。 該客服說,現在餐飲行業普遍都用到了掃碼點餐,「就投入幾千元,比聘用一個服務員成本低多了」。 望京一家餐廳的負責人對此說法也頗為認同。他說,掃碼點餐的成本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一方面掃碼點餐減免了紙質菜單的製作成本,特別是更換餐單頻繁的餐館,能夠節省一筆不小的費用;另一方面也能減少服務員的配置,消費者自行下單即可。 對於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問題,他也坦言:除了節約成本,商家肯定更看重掃碼點餐帶來的引流作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消費痕跡成為餐廳有價值的數據,便於今後消費信息的精準投送和推廣。 據了解,市面上還有走「高端定製」路線的軟體系統開發商,可以根據客戶需要開發出帶掃碼點餐功能的專門系統,商家在後台可看到用戶的手機號、頭像、昵稱,以及用餐喜好等數據。 針對掃碼點餐帶來的一些問題,各地各部門開始積極應對。今年3月2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點名掃碼點餐,指出餐廳僅提供掃碼點餐涉嫌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也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技術進步應當讓消費者享受發展紅利,而不是成為經營者商業欺凌的工具。 此後,在五六月份,深圳市消委會、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和江蘇省消委會等,紛紛推出掃碼消費行業自律承諾、優化掃碼點餐倡議等,提出解決方案及行業示範。 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就優化掃碼點餐服務提出倡議:餐飲企業應保留人工點餐方式,積極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消費群體使用掃碼點餐予以協助;做好掃碼點餐的告知工作,界面中明確顯示菜品的圖片、價格、簡介等相關信息;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收集消費者信息遵循合法、正當、必要性的原則,不應過度採集和使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 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和江蘇省消委會聯合倡議提出,餐飲企業應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服務相結合,保障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應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法律法規規定,收集消費者信息遵循合法、正當、必要性原則,不強制或變相強制消費者關注商家公眾號;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時,不得向其發送廣告等商業性信息。 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那麼,一些商家只提供掃碼點餐服務,或在掃碼點餐過程中強制顧客關注公眾號或注冊會員,否則無法點餐的行為,到底該如何界定呢? 「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若商家將掃碼點餐作為唯一的點餐方式,就侵害了消費者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享有的對服務方式的選擇權。」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朱曉峰指出。 北京雲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說,掃碼點餐過程中是否關注商家公眾號或注冊會員,消費者有自主選擇權。強制消費者關注或注冊的做法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 他進一步解釋說,掃碼點餐過程中收集消費者的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也應當遵循網絡安全法等法律規定的正當、合法、必要原則。實際上,消費者的需求是在餐廳就餐,接受其提供的餐飲服務,並非必須提供手機號碼或注冊會員、提供個人信息才能點餐,這通過非常簡單的技術設置即可實現。因此,掃碼點餐過程中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違反必要原則。 「從商家角度而言,可以向消費者介紹關注公眾號或注冊會員的益處,比如消費打折,由消費者自主選擇就行了。」趙占領說。 朱曉峰告訴記者,不管是民法典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明確了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如果經營者違反規定而侵害消費者權利的,除了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還有可能被處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乃至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等處罰。 在趙占領看來,之前個人信息監管方面更多側重於網際網路企業運營的各類App,而對於傳統企業通過公眾號、掃碼等途徑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則缺少監管。 他提出,對於掃碼點餐過程中強制關注微信公眾號、侵犯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的行為,市場監管部門應該及時進行調查和處罰。掃碼點餐過程中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並非個案,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對於這種行業亂象,建議網信部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朱曉峰建議,市場監管部門應進一步落實市場監管職能,開展餐飲行業提醒檢查,將引導提示與日常監管相結合,及時依法依規處理擾亂市場秩序與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同時,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平台,聽取消費者和消費者協會等組織對經營者交易行為、商品和服務質量問題的意見,並及時調查處理。定期或不定期對商家提供的服務進行抽查檢驗,並及時向社會公布抽查檢驗結果。對於經營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務中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給予及時懲處。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 本報實習生 王 奇 來源:cnBeta

航天專家稱在太空會變「年輕」 皮膚會變好但結果可逆

人體在太空中會有什麼變化?日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胡志勇表示,太空里生活時間長確實會讓人變年輕,回到地球後會回歸常態。 7月6日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胡志勇走進聚劃算官方優選官劉濤的直播間,和她一道,向公眾免費徵集一萬封寄往太空的信。 胡志勇表示,太空里生活時間長確實會讓人變年輕,會變高,皮膚會變好。但是,實際效果因人而異。 他解釋稱,這是因為在零重力環境中,骨骼間隙會有明顯松馳,體液包括血液會重新分布,因此會有毫米級的增高,面部肌肉下垂會改善,肌膚顯得更加飽滿。 不過胡志勇也表示,這種情況是可逆的,回到地球後會回歸常態。 來源:遊民星空

世界第三大加密貨幣泰達幣 過於與眾不同引專家擔憂

眾所周知,投資加密貨幣極具風險,但作為世界第三大加密貨幣的泰達幣(USDT),卻與眾多加密貨幣大不相同。 據媒體報導,雖然泰達幣的市值已經超過600億美元,僅次於以太坊,屬於世界上第三大加密貨幣。不過,由於其與其他加密貨幣太不相同,讓眾多經濟學家開始擔憂。 據悉,泰達幣是Tether公司推出的基於穩定價值貨幣美元(USD)的代幣Tether USD(USDT)。一般情況下1USDT=1美元,用戶可以隨時使用USDT與USD進行1:1兌換。 由於泰達幣與法定貨幣美元掛鉤,可以保存在外匯儲備帳戶、獲得法定貨幣支持的加密貨幣。因此,與其他加密貨幣不同,泰達幣可以有效的防止其價格出現大幅波動,一般在1美元上下浮動。 不過,雖然泰達幣相對穩定,但仍然讓一些經濟專家感到擔憂。因為然泰達幣發行公司Tether並沒有足夠的美元儲備來證明其價值的合理性。 今年5月,根據Tether公司透露,其公司的股份中只有2.9%屬於現金儲備,剩下的其他大多數屬於商業票據,屬於一種無擔保的短期債務。 對此,摩根大通表示,目前泰達幣的價值大約為623億美元,比美國許多銀行的存款還多。按照此金額計算,這將使Tether成為全球前10大商業票據持有者之一。 雖然泰達幣與其他加密貨幣不同,不會出現大幅波動,但它仍具有加密貨幣的特點,例如同樣沒有受到政府部門的監管。 專家表示,穩定幣已經變得越來越流行,但由於不受監管未來也很容易觸發危機。一旦出現大規模擠兌,將會破壞短期信貸市場的穩定。   來源:遊民星空

專家警告:呼吸道合胞病毒在美國南部部分地區蔓延

據媒體報導,一些公共衛生專家警告說,在為減緩COVID-19傳播而採取的公共衛生措施取消後,美國南部的部分地區出現了一種名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簡稱合胞病毒)的「淡季」高峰。呼吸道合胞病毒通常在秋季和冬季比較活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6月10日為臨床醫生和衛生保健工作者發布的咨詢意見,今年夏天的高峰是對正常情況的「偏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病毒會導致典型的感冒,但是對於弱勢人群--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幼兒和嬰兒--這種病毒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事實上,根據CDC的數據,它是美國1歲以下兒童支氣管炎(一種肺部感染)和肺炎的最常見原因。 2020年4月,美國的RSV病例數量迅速下降,當時為打擊COVID-19而採取了公共衛生措施,直到2021年3月,病例仍然很低。但是現在報告給國家呼吸和腸道病毒監測系統的數據表明,美國南部部分地區的RSV病例正在上升,包括卡羅萊納州、佛羅里達州和德克薩斯州。 同樣,根據CDC的數據,在2020年底的澳大利亞和2021年初的南非,RSV活動在典型的活動季節之間有所增加。 據《Live Science》此前報導,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RSV通常在4月至6月之間達到高峰,但去年的病例數與典型病例數相比下降了85%以上。2020年12月下旬,官員們取消了COVID-19的限制後,RSV病例在兩周內激增至6000例(遠高於典型年份在這幾周內報告的幾百例)。 《Live Science》之前報導,專家們已經警告過一段時間,由於採取了打擊COVID-19的措施,去年幾乎消失的季節性病毒可能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激增。去年對季節性病毒的接觸較少,可能留下了一個稍微脆弱的人群。 「我們非常擔心,隨著我們開始放鬆對公共衛生措施的限制,我們將看到許多其他病毒也會回來,其他疾病也會開始傳播,因為人們更加開放地在一起,沒有距離感,沒有戴口罩,」醫生和美國兒科學會前主席薩拉-戈薩博士告訴NPR。"我們希望人們繼續經常洗手,如果生病了就呆在家里"。 RSV通常通過直接接觸咳嗽和噴嚏中的呼吸道飛沫以及接觸被污染的表面來傳播。該病毒可引起的症狀包括流鼻涕、喉嚨痛、咳嗽、頭痛、疲勞和發燒。在嬰兒和年齡較小的兒童中,它可以引起煩躁、進食或食慾不佳、嗜睡、呼吸暫停(呼吸時停頓)、發燒、流鼻涕、咳嗽、打噴嚏、發燒和喘息。 CDC建議醫護人員在有急性呼吸道疾病症狀但COVID-19檢測陰性的病人中增加RSV檢測。 據CDC稱,每年,RSV在5歲以下兒童中造成約58000人住院和100至500人死亡,在65歲以上人群中造成177000人住院和14000人死亡。 來源:cnBeta

Chia硬碟礦礦難了 專家稱硬碟價格還會繼續漲

最近一個多月,Chia硬碟礦大火之後又暴跌,現在的價格是283美元,相比高峰期跌去了至少80%,可以說是礦難了。不過巴克萊分析師認為這是暫時的,硬碟的價格還會繼續漲。 巴克萊分析師湯姆·奧馬利 (Tom O'Malley)日前發文看好Chia硬碟礦對希捷等公司的正面影響,上調了希捷的股票評級,目標價85美元,理由就是Chia硬碟礦提高了希捷的硬碟毛利率,從上季度的27.4%有望提升到30%以上。 雖然Chia的價格跌了,但是他認為硬碟市場上的需求還會激增,市場正在清理低端硬碟庫存,更主要的驅動力來自大容量硬碟。 目前Chia挖礦的硬碟容量已經達到了28EiB,占全球總出貨量的5%左右,到今年底還會繼續增長,預計能占全球硬碟總量的12%左右。 來源:快科技

表情超呆萌!網友釣上「迷你果凍魚」超困惑 專家解答真實身份:是幼魚

大海中有很多奇妙的生物。日本網友鈴木龍之介非常喜歡垂釣,不久前他到海邊釣魚,竟然在一條鮪魚肚子里發現了神秘的果凍狀生物。這條小魚非常迷你,全身透明,看起來很Q萌。他沒有見過這樣的魚類,po到推特上引起了網友們的大討論。 ▼原po表示:「鮪魚吃進肚子里的東西,有一條透明像果凍的小魚,牠到底是什麼?」 ▼這條小魚體型圓潤,呈透明膠狀,大大的眼睛清晰可見,非常可愛。 ▼網友們紛紛猜測這是什麼魚類,還有人聯想到宮崎駿電影中的「波妞」,開玩笑說:「不會是波妞的真實版吧?」 ▼沼津港深海水族館的專家給出了答案,專家認為這應該是深海鮟鱇魚的幼魚。鮟鱇魚長大後外表怪怪的,沒想到小時候竟然QQ的,這麼可愛! ▼這條透明的小魚太特別,電視台還在節目上介紹過。 大海就像巨大的寶箱,誰也不知道釣魚時能拉上來什麼驚喜。這次是「波妞」,下次又會是什麼迷樣生物呢? 來源:Twitter   來源:寵物星人的秘密基地wwwallother

Delta症狀像感冒!台大專家曝「兩痛⼀⽔」成關鍵 「4類人」需基因定序

本土新冠疫情持續延燒,近日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異株又入侵屏東社區。民眾都很關心,感染Delta變異株的症狀是什麼樣?台⼤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印度Delta變異株與英國Alpha變異株的症狀不同,發燒已不是主要評估,而是跟一般感冒相似!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專家展望:地球如何才能完全由可持續能源提供動力?

你能想像一個由100%可再生電力和燃料驅動的世界嗎?這似乎是一種幻想,但一個科學家合作小組剛剛表明這個夢想在理論上是可能的--如果我們能夠獲得全球的合作與支持。新發表的研究由南澳大利亞大學的詹姆斯·沃德教授領導,並由包括Trinity自然科學學院的盧卡-科西埃梅在內的團隊共同撰寫,解釋了可再生的未來是如何實現的。 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能源》上,探討了如果我們要以支持每個人和我們星球上無數生命的方式實現100%的可再生,能源組合和技術以及我們的消費模式需要什麼變化。 該小組設想的完全可再生能源驅動的未來將需要我們的能源組合的重大 "電氣化",並提出了關於土地需求與可再生燃料生產之間潛在衝突的重要問題。 Trinity自然科學學院的研究員Luca Coscieme在詳細解釋這項工作時說。 "首先,今天高收入國家的高燃料需求將不得不減少,因為如果我們要生產足夠的燃料來滿足同樣的水平,就需要用生物質種植園來覆蓋大量的土地,這是不可持續的。此外,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們將需要從根本上'電氣化'這些國家--包括愛爾蘭--的能源供應,假設這些變化可以提供社會最終能源需求的75%。我們還需要採用電力將大氣中的氣體轉化為合成燃料的技術。 "我們非常希望在這項研究中設計的方法將為我們的可持續未來願景提供信息,並通過將能源需求置於我們在其他國家看到的更廣泛的消費模式中來指導國家規劃,這些國家的能源和森林產品消費概況如果在世界范圍內採用,理論上可以通過高科技可再生燃料來滿足。阿根廷、賽普勒斯、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家是這方面的典範。即使如此,這種綠色理想的成功將高度依賴於未來在電氣化效率以及生產和提煉新合成燃料方面的重大技術發展。這種情況仍然可能需要使用世界上相當大的一部分森林面積--盡管希望是可持續的。" 來源:cnBeta

《戰地2042》遊戲專家定義介紹

《戰地2042》這款新作新增了一個專家的設定,專家可以在多個職業中反復橫跳,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到底什麼是專家,其實專家就是選擇自己在戰場上角色的中間人,並組建一支量身定製的小隊,更多如下。 遊戲專家定義介紹 你可以通過全新的專家系統選擇自己在戰場上的角色,並組建一支量身定製的小隊。 專家系統根據《戰地風雲》的四個兵種發展而來,他們具有獨特的專長和特徵——不過其他裝備是完全自定義的。 選擇你的專家並披掛整齊,可以在小隊中建立協同效應,並有能力應對任何戰鬥情況。 《戰地風雲 2042》首發時將推出十名專家。 來源:3DMGAME

很可愛?魟魚寶寶被搔癢「呵呵張嘴笑」 專家怒批:牠要窒息了!

海洋動物也怕搔癢?最近TikTok上流傳著一段影片,影片中有一隻魟魚,牠被拍攝者搔癢時竟蜷縮身體、張開嘴巴大笑,好像真的很怕癢一樣。這段影片的點閱量有近億次,很多網友都覺得那隻魟魚很可愛。但動保人士解釋說,影片背後的真相並不好笑。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植物肉有助於減脂?專家 植物肉熱量通常比動物肉高

說起植物肉,其實,小時候吃的什麼香菇肥牛老虎丁大辣片都是其前身。然而近年,因歐美方面推崇,「植物肉」漸漸成了規模。 「植物肉」,或稱「素肉」,是人造肉的一種,以植物分離蛋白作為主要原料。因為來自於植物,在推崇的人眼里,植物肉高蛋白,低脂肪,比真的「肉」健康,更會有助於減脂。 然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提醒,因為植物肉要配合一些配料和食品加工技術,才能做出跟真肉有類似口感、風味和香氣。本質屬於高熱量高鹽深度加工食品,通常用很多植物油改善口感,攝入的熱量通常比動物肉還要高。 而且從營養上,「植物肉」的營養價值和「動物肉」相比,如同「嬰幼兒配方奶粉」相比於「母乳」,雖可無限趨近,但做不到完全相同。 朱毅表示,「植物肉」作為近些年食品界的新星,可以去嘗試體驗,但「植物肉」並不代表更健康。 來源:遊民星空

《涅克羅蒙達:賞金獵人》專家成就達成指南

在《涅克羅蒙達:賞金獵人》這款遊戲中,玩家除了體驗遊戲之外,還有很多的成就等待著玩家去完成,專家成就就是其中之一。該成就需要玩家只使用特殊武器,持續到一個任務結束。說是只用特殊武器,其實還是可以使用技能的,用技能會方便很多。 專家成就達成指南 專家 (只使用特殊武器來完成一個任務) 可以使用技能,可以手榴彈,可以召喚狗。 必須是劇情模式。支線任務無效。 來源:3DMGAME

國外網友拍到夜空中發光螺旋體引熱議 專家認為可能是長征火箭燃料

近日,南太平洋的一些國家上空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發光螺旋體,引發當地網友熱議。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8日,新喀里多尼亞和萬那杜的上空中出現了神奇一幕,一個發光螺旋體在空中盤旋。不少網友將這一幕分享到社交媒體,引發當地熱議。 從畫面中可以看出,這一發光的螺旋體不斷在空中旋轉,並且持續變大,隨後消失在夜空中。不少網友紛紛猜測這一神秘的發光體到底是什麼。 對此,美國天文學家表示,這應該是火箭發射的燃料產生的,考慮到事件發生的時間,當天唯一一次太空發射正是來自中國,是中國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釋放的燃料。 據了解,6月18日14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實施一箭四星,將遙感三十號09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天啟星座14星,一顆微納衛星,裝載數據採集載荷,作為地面網絡的補充,可實現地面網絡覆蓋盲區的數據採集。 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是一型常規液體運載火箭,3.35米芯級,總長約43米,起飛質量約242噸,起飛推力約300噸,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的最大運載能力為2噸。 來源:cnBeta

研究認為航空業中非二氧化碳效應對減少氣候變化很重要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盡管航空業排放目標與《巴黎協定》的總體目標一致,但航空對氣候的影響很可能達不到這些目標。航空業是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貢獻者,但其產生的二氧化碳(CO2)以及非CO2效應(如形成氮氧化物、臭氧和尾跡卷雲)會導致全球變暖。 研究人員認為,只要航空業進入復蘇階段,為應對COVID-19封鎖而對全球航空旅行實施的限制只會對航空業的整體氣候影響產生暫時性影響。今天(2021年6月22日),包括伯明罕大學的專家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非CO2效應將繼續為未來幾年航空對氣候的影響做出重大貢獻。然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氣候中性增長目標中並未包括這些影響,而Flightpath 2050(歐盟委員會的航空願景)僅部分解決了這些影響。 研究人員警告說,盡管航空業實施了一系列緩解措施,但2025年至2064年間,航空業引起的全球變暖效應仍有可能加劇。研究人員表示,對發動機、機身和操作技術改進,不足以充分減少航空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們必須同時探討所有緩解辦法,包括增加使用可持續燃料和基於市場的措施,以限制航空對環境的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可持續燃料的核算必須包括使用中的非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我們把所有的計算都僅僅建立在二氧化碳的基礎上,我們就錯過了這些燃料在非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能提供的巨大改善,特別是在減少顆粒物排放方面,顆粒物排放有助於增加巡航條件下的增溫效應。 來源:cnBeta

疫苗對「德爾塔」變異毒株是否依然有效?專家回應

過去七天,英國99%的新增確診病例感染的都是「德爾塔」變異毒株。在俄羅斯,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表示,莫斯科89.3%的新冠肺炎患者體內都發現了「德爾塔」變異毒株。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長威勒也指出,「德爾塔」變異毒株,最遲將在今年秋季,成為德國境內的主流毒株。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變異株的致病力和傳播特點,列出了4個「需要關切」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分別是最早在英國發現的毒株B.1.1.7—阿爾法(Alpha);最早在南非發現的毒株B.1.351—貝塔(Beta);最早在巴西發現的毒株P.1—伽瑪(Gamma)和最早在印度發現的毒株B.1.617.2—德爾塔(Delta)。 《新聞1+1》6月21日晚連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魏晟,共同關注新冠病毒變種。 病毒變異意味著什麼?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魏晟: ①變異毒株的致病性發生了變化,流行病學的特點促使疫情惡化,比如「德爾塔」變異毒株它的傳播力增強,潛伏期變短。②另外病毒變異也可能會使現有防控措施、治療手段及疫苗防護作用出現一定程度的減弱。在一段時間的流行過程中,這4個「需要關切」的變異毒株,肯定是牢牢地會占住傳播的「C位」。 如何看待「德爾塔」變異毒株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逃逸現象?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魏晟: 所謂「免疫逃逸」簡單來說是新冠病毒發生變異後,通過接種疫苗產生抗體對病毒的綜合作用會有所減弱。換句話說,比如我們現有的接種疫苗可以保護90%的人不再感染,如果新的變異毒株出現以後出現了免疫逃逸效應,那麼保護作用可能會從90%可能會下降60%,甚至完全無效,所以我們要特別關注新的變異毒株,所可能產生的「免疫逃逸」的現象。 疫苗對「德爾塔」變異毒株還有防護效果嗎?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魏晟: 根據最新實驗的結果,我們廣泛接種的疫苗對「德爾塔」變異毒株依然是有效的。特別是從廣州疫情的防控經驗中也可以看到,完成全程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即使發生了感染,發生重症的風險相對於沒有接種的人群也是大大減少的。那麼這也反過來說明我們現在接種的疫苗對我們的人群是有保護作用的。 如何在與「德爾塔」變異毒株的正面交鋒中獲勝?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魏晟: 我們要及早加快流行病學調查,擴大核酸檢測數量和范圍,同時防疫措施也要盡早加碼,這些都是能夠迅速控制疫情的關鍵。也就是說,我們要跟病毒傳播比速度、比力度,才能夠更快更好地控制好疫情。 廣東持續承擔著境外輸入的壓力,面對「德爾塔」變異毒株,如何升級防範措施?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魏晟: 廣州承擔了很大的輸入病例的管控壓力,又是一個人口巨大的城市,人口的流動性很強,所以防控疫情的壓力非常大。我們在今後應對類似變異株的時候,要更好地研究它的流行病學的特點。在現有的防控手段、防控的環節上面,能不能夠及時有效的應對,存不存在著相關的漏洞,需要我們更好地定期或者實時進行研判,做好預案,這可能是我們今後在面對類似的變異株的情況時很重要的一個經驗。 來源:cnBeta

貝索斯即將成為「太空人」?專家對太空分界線定義仍莫衷一是

6月21日早間消息,據報導,藍色起源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今年7月將會飛往太空,開啟私人太空旅行新時代。但這也引發了關於「太空人」定義的一系列問題。付費客戶能否被視作太空人?是否只有飛行員和科學家才能被稱作太空人? 「我們正處於早期階段,所以還沒有達到能引發誰是太空人這種爭議的程度。」Phantom Space CEO吉姆·坎特雷爾(Jim Cantrell)說,他曾經是SpaceX的首任業務開發副總裁。 他補充道:「我認為這種事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 事實上,關於太空從哪里開始,也一直都存在爭議。目前公認的分界線是「卡門線」,那是一條位於海平面以上62英里/100公里的假想邊界。 「從本質上講,一旦穿過100公里這條線,大氣層就非常稀薄,不足以為常規的飛行器提供抬升力,使之保持飛行狀態。」倫敦大學學院物理和天文學系主任拉曼·普林嘉(Raman Prinja)在郵件中說。 但一些學者、政府和高管在面對地球大氣層在哪里結束、太空從哪里開始這個問題時,卻莫衷一是。有幾家太空旅行公司的飛行高度雖然遠低於卡門線,但卻依然宣傳稱他們將飛往太空「邊緣」。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則表示,太空的起點為海平面上方50英里/80公里處,所以在美國政府看來,超過這一高度的人就可以算是太空人。 維珍銀河的VSS Unity太空梭今年5月達到了55.45英里的高度。按照NASA的標準,最終飛到這一高度的遊客都會被稱作太空人。 但卻有人持不同意見。 藍色起源表示,該公司將使用60英尺的火箭搭載貝索斯和其他旅客共同穿過卡門線,該公司將這一高度稱作「國際公認的太空分界線」。 「穿過卡門線進入太空後,你就將贏得自己的太空人之翼。」藍色起源在網站上說。 所以,按照藍色起源的標準,貝索斯將成為一名太空人。與之同機的另外一名支付2800萬美元的匿名競拍者同樣如此。 但普林嘉和其他專家表示,那條假想的邊界並不精確,未來甚至有可能調整。 「我有理由確信,關於『太空邊緣』,並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定義。」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教授愛德文·特納(Edwin L。 Turner)說。 國際航空聯合會也考慮調整這條分界線,有可能將其下調至80公里處。照此計算,貝索斯仍然是太空人。而特納則表示,這條線最終可能上調至150公里,即大約93英里——如果按照這標準來看,貝索斯就不能算是太空人。 特納還提供了一個更有技術含量的太空邊界定義:「然而,合理而流行的定義是,一個具有足夠速度的物體,能在無需額外推力的情況以圓形軌道繞地球一周的最小高度,直到那一高度的稀薄大氣產生的拖拽力會導致其軌道衰減,令物體掉回到地面。」 如果按照這一定義,那麼太空的具體高度取決於飛行器的尺寸和形狀。此外,不斷變化的大氣層還有可能改變這條分界線的高度。 坎特雷爾的Phantom Space計劃量產載人太空飛行器。它的目標是便於任何人飛出地球大氣層,使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太空人。 「我們真正希望的是讓飛向太空成為日常活動,而不再成為值得慶祝、引人注目、三生有幸的事情。」他補充道。 來源:cnBeta

專家預測風能成本將在未來大幅下降

根據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對世界上最重要的風力發電專家的調查,技術和商業進步預計將繼續推動風能成本的下降。專家們預計,在更大和更有效的渦輪機、更低的資本和運營成本以及其他進步的推動下,到2035年成本將減少17%-35%,到2050年減少37%-49%。《自然-能源》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對這些發現進行了描述。 該研究總結了對140位風能專家進行的關於三種風能應用的全球調查--陸上(陸地)風能、固定底層海上風能和浮動海上風能。所有這三種類型的風能的預期未來成本是專家們在2015年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類似研究中預測的一半。該研究還發現了關於成本降低的可能幅度和驅動因素、預期技術趨勢和電網系統價值提升措施的見解。 「近年來,風能在陸上和海上都經歷了加速的成本降低,使以前的成本預測變得過時。能源部門需要一個最新的評估,」伯克利實驗室的高級科學家Ryan Wiser說。「我們的『專家誘導』調查補充了評估成本降低潛力的其他方法,揭示了成本降低可能實現的方式,並澄清了這些估計中的重要不確定性。」 美國總統拜登在1月份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海上風力的潛力,並將風力發電確定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努力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將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碳排放的努力中發揮重要作用。 降低成本的重大機會,但也有不確定性 在 "最佳猜測"(或中位數)的情況下,專家們預計,相對於2019年的基線值,在所研究的三種風能應用中,到2035年平準化能源成本將減少17%-35%,到2050年減少37%-49%。平準化成本反映了發電廠生命周期內每單位電力輸出的平均能源成本,對於評估技術進步非常有用。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的平準化能源成本有更大的絕對降幅(和更多的不確定性),固定底層和浮式海上風電之間的差距也在縮小。 盡管陸上和海上風電技術已經成熟,但仍有很大的繼續改進空間,而且成本可能會更低:專家預測,到2035年,成本降低的可能性為10%,到2050年為54%-64%。同時,這些預測存在不確定性,專家觀點的差異和成本降低相對較小的 "高成本 "情景說明了這一點。 降低成本的多重驅動力:更大的渦輪機即將出現 有五個關鍵因素影響能源的平準化成本:前期資本成本、持續運營成本、容量係數、項目設計壽命和融資成本。專家們預計,所有方面都將繼續改善,相對貢獻因風力應用而異。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伯克利實驗室的Joe Rand指出:"只考慮資本成本改善的預測,最多隻能抓住大約45%的成本降低機會"。 據專家稱,這些改進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是渦輪機的尺寸。對於陸上風電,預計不僅發電機的額定功率會增長(2035年平均達到5.5兆瓦,高於2019年的2.5兆瓦),而且其他兩個增加容量的因素也會增長--轉子直徑和輪轂高度。海上風力渦輪機預計將變得更大,在2035年平均達到17兆瓦,高於2019年的6兆瓦。浮式海上風電預計將獲得市場份額,從目前的預商業狀態增長,到2035年占新的海上風電項目的25%。 對風能未來的影響 風能已經迅速增長,但它對能源供應的長期貢獻部分取決於未來的成本和價值。新研究發現,近年來成本降低的速度加快了:比大多數預測者以前預測的要快,也比歷史上的下降速度快。接受調查的專家們預計,無論是陸上風電還是海上風電,未來的成本都會降低,並越來越多地使用價值提升措施。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這些趨勢將使風能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發揮比以前想像的更大的作用,同時促進能源部門的去碳化,」共同作者Joachim Seel總結道,他也在伯克利實驗室工作。「分析師、投資者、規劃者和政策制定者應該避免過時的假設和預測。」同時,正如研究報告中所記載的那樣,未來成本降低的幅度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說明在建模和政策、規劃、投資和研究決策中嵌入不確定性因素的重要性。 該研究由伯克利實驗室領導,並包括來自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美國能源部、麻薩諸塞大學和其他幾位顧問的貢獻。該調查是在國際能源署風能技術合作計劃的主持下進行的。伯克利實驗室的貢獻由美國能源部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辦公室資助。 來源:cnBeta

千萬別靠近「水里的袋鼠」! 傳「引誘敵人入水」專家曝真相超可怕

袋鼠活潑好動,尤其在交配的季節,雄袋鼠還會互相大打出手,那激烈的畫面令人望而生畏。不過袋鼠身為草食動物,除了爭奪配偶,應該沒有其他理由互相攻擊吧?最近有傳聞稱,袋鼠會將獵食者引誘到水中,再將其溺斃。這是不是真的? ▼澳洲有一個傳言,如果袋鼠被掠食者追趕,牠們會將對方誘入水中,然後將其溺死。對此墨爾本大學的袋鼠生態學Graeme Coulson博士說:「袋鼠有非常強烈的本能,如果受到捕食者的威脅,牠們可能會往水里逃。如果是巨大的公袋鼠,要是一隻狗游到牠們身邊,牠們用強壯的手臂和巨大的爪子將其溺死並非難事。」 ▼Coulson博士還說,他鄰居家的2隻狗狗就是在追逐袋鼠的過程中喪命的:「他家的鬥牛梗追進水里就被溺死了。後來他又養了一隻鬥牛梗,也以同樣的方式被殺死,所以他養了第三隻狗之後,都把牠鎖在家里。」 ▼袋鼠殺死其他動物並沒有好處,似乎只有在被跟蹤、追擊時才會選擇進入水中躲避。New Castle大學的Matt Hayward表示,很多草食動物遇到危險時,都會跑到水中躲避,這是一種常見的防禦機制:「非洲的草食動物也會做同樣的事,一旦被追趕就會逃進水里。我見過野狗將黑斑羚追入水壩,也見過水牛在鬣狗環伺的河中靜靜等待。但牠們往往只是等待,等獵食者感到無趣後放棄,我不認為這是故意想淹死牠們。」 Fun Australian fact - this kangaroo is waiting for pursuers to come into the water with him, where he will try...

中科院專家證明1.2億年前的動物獨立進化出了「掘土穴居」的特徵

為了適應穴居和挖掘,哺乳動物們進行了哪些演化「操作」?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報導了1.2億年前的早白堊熱河生物群的兩個哺乳形動物新屬新種,分別是產自九佛堂組的三列齒獸中國掘獸和義縣組的真三尖齒獸陳氏掘齒獸。 為了適應穴居和挖掘需要,這兩個新種屬演化出了相近的挖掘和適應穴居的功能。這是熱河生物群中首次發現前爪挖掘型穴居哺乳動物。相關研究成果4月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三列齒獸中國掘獸和真三尖齒獸陳氏掘齒獸正型標本的骨架都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中國掘獸的正型標本保存有已報導三列齒獸中最完整的頭後骨骼,也是熱河生物群里首次發現的基幹哺乳形動物化石,代表了非哺乳下孔類迄今為止已知最晚的孑遺物種。 兩種動物都具有明顯的、適應掘土穴居生活的肢骨特化。和地面行走奔跑、樹上攀援、水中游泳的種類相比,其肢骨變得短粗,前肢尤甚,後肢較弱。肱骨強壯,其遠端極寬,達到肱骨長度的60%—70%。強壯的內外髁突為腕部和指屈肌和伸肌的附著點,可以產生強大的內、外的力量,用於挖掘。 作為挖掘工具,兩種動物的手掌寬闊,爪長而結實,第一指骨明顯長於其它指骨,而其它的指骨和掌骨都變短、變粗。軀干長而靈活,脖子短粗有力,尾巴小減小阻力,這些都是挖掘型穴居動物肢骨常見的適應變化。 「特別的是,在中國掘獸後掌中,第一掌骨和指骨完全退化丟失。陳氏掘齒獸的頭骨也體現了一些相關的適應變化,頭的輪廓呈三角形,吻部尖,鼻骨變厚,眼眶較小,枕部增大用於附著頸、肩部肌肉,以輔助掘地。」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毛方園說。 基於簡約法和似然法,這項研究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從以哺乳型動物為主體,擴大到了哺乳形動物。毛方園表示,從該系統發育關系看,穴居和挖掘適應在不同的哺乳形動物中多次獨立演化。由於適應類似的生態環境,以及有相似的生物力學需要,親緣關系很遠的物種也會趨同演化,形成類似的骨骼表型特徵。但即便均為適應挖掘而演化出的同樣強壯的手掌,也具有一些差異,中國掘獸的手腕部比較長,腕骨關節面不明顯。而掘尖齒獸的腕骨跟現生哺乳動物的類似,緊湊而有明確的關節面。 為了適應穴居和挖掘需要,哺乳形動物的骨骼表現除了肢骨的特化,還伴隨有椎體的形變和量變。根據現生哺乳動物基因調控中軸骨數目和體節分區形態機制,結合化石記錄,研究人員提出哺乳動物化石軀乾的多樣性表型變化范圍和現生哺乳動物的類似,體現了具有一定可塑性的發育機制,這種機制在中生代哺乳形動物中已經形成,並保持到現生種類中。 研究人員推斷,為適應自然選擇,一個物種產生的生態習性,如運動的快慢、背部穩定性、步態對稱性以及新陳代謝效率等,會影響胚胎發育機制,在不同種類中形成多樣的脊椎數量和形態的變化,從而使其軀干具有多種變化以適應不同環境。在化石和現存的哺乳動物形態中觀察到的多種模式表明,發育和選擇壓力可能對特定物種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但發育機制的可塑性和多樣的選擇壓力,對哺乳形類動物中軸骨形態多樣性演化起了關鍵作用。 來源:cnBeta

英國變種病毒默默取代…戴口罩仍被感染! 專家憂:東京疫情再擴大

日本新冠疫情嚴峻,東京都內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株,已經有逾80%被Alpha變種病毒 (原稱英國變種病毒)等變異病毒株所取代。再加上東京都內鬧區外出人潮逐漸增加,這讓專家非常擔憂,疫情恐怕會提前再度擴大。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美國300億只蟬災泛濫 專家建議 吃掉它們

據媒體報導,17年來,數以萬億計的Brood X蟬在地下度過了它們的大部分生命後第一次出現。現在它們出現在美國的15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由於正值一個大規模的交配季節,於是害蟲防治工作加劇。 不過還有另一種更自然的方法來控制這種昆蟲泛濫,那就是把它們烹飪吃掉。 不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敦促那些對海鮮過敏的人要謹慎,「因為這些昆蟲跟蝦和龍蝦共享一個家族關系。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可持續食品專家Jessica Fanzo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對一些人來說,蟬食確實令人惡心,但在尋找其他動物蛋白來源的人們不應該把蟬排除在外,而且它們真的很好吃。」 在Google上搜索「蟬食譜」就會找到幾種烹製不同種類的蟬的方法,從在披薩上放蟬到把它夾在麵包里做成酥脆多肉的三明治。在Twitter上,人們也在熱議這些不尋常的美食創意,大廚Joseph Yoon通過他的Instagram和Twitter帳號Brooklyn Bugs分享了蟬烹飪的不同方式。 專家表示,人們最好是在蟬蛹爬出繭之後吃,那時它們還很柔軟。拿一個紙袋到外面將它們打包,然後馬上把它們煮熟或放在冰箱或冰櫃里等一會兒。 金箔包裹的蟬蛹巧克力 用蟬製作的拉麵 來源:遊民星空

野象群為何一路北上?專家解讀 或象群首領出問題

6月2日21時55分,北遷象群沿玉溪市紅塔區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側前進,進入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從西雙版納到省會昆明,一個由15頭野生亞洲象組成的象群,為什麼會一路向北遷徙?不改方向,不斷加速,象群為什麼會一路北上?人類干預如何才能奏效?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教授級的高級工程師嚴詢表示,這一群大象活動將近一年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它原來的棲息地附近,比如說版納和普洱市范圍內。進入5月份突然長距離向北,這就很不正常。 也有很多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更傾向是由於象的首領不了解它們北上的路線和一路上所要遇到的困難,所以是屬於迷路帶領家族群在北上,所以這是很危險、很艱難的北上路線。 大象會調頭回去嗎?嚴詢表示,從象群結構來看,15頭象有6頭是母象,3頭公象,還有6頭是幼年象,其中有3頭年齡很小的。所以就感覺到這群象在沒有做好准備的情況下,就匆忙帶領家族北上,所以這個象群的首領實際上是出了問題。 它原來生活的地方是版納和普洱大概在海拔600米左右,昆明海拔已經接近像晉寧,估計在1300米到1500米,到昆明市中心1800米左右,而且已經是屬於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和原來生存的南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地理氣候和海拔高度了,所以我判斷它行進到一定的時候,它會向南,會調轉方向。 往北走兩個因素一個是海拔,一個是植被和食物,因為從這幾天觀測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時間還是走在林子里邊,但是林子里邊的植物,會不會是它原來熟悉的食物,現在不好說,現在看更多的是人類給它投餵的苞米等糧食作物。 為什麼主動進行人工干預?嚴詢重申,主要是防止人象衝突。 從前線了解到,我們有工作組和專家團隊研究了幾次方案,最擔心的就是人象衝突。多年來人象衝突在雲南已經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大象經常是把老百姓的莊稼損害了,甚至損害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所以我們最擔心的還是人象衝突問題。 按照嚴詢的說法,我們國家的大象分布是整個亞洲象的最北邊,所以一般它往南去比較容易,向北擴散就相對比較難,特別是海拔和氣候的原因。我們希望當地政府能夠給它們提供更多的棲息環境和食物來源,因為保護區里面這些年適應大象採食區域越來越小,希望更多給大象營造一種「食堂」,或者是棲息的草場,讓它能夠獲得更多的野外食物而不是人工投餵。 來源:遊民星空

野象群為何一路北上?專家解讀:很不正常、象群首領出問題

6月2日21時55分,北遷象群沿玉溪市紅塔區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側前進,進入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從西雙版納到省會昆明,一個由15頭野生亞洲象組成的象群,為什麼會一路向北遷徙?不改方向,不斷加速,象群為什麼會一路北上?人類干預如何才能奏效?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教授級的高級工程師嚴詢表示,這一群大象活動將近一年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它原來的棲息地附近,比如說版納和普洱市范圍內。進入5月份突然長距離向北,這就很不正常。 也有很多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更傾向是由於象的首領不了解它們北上的路線和一路上所要遇到的困難,所以是屬於迷路帶領家族群在北上,所以這是很危險、很艱難的北上路線。 大象會調頭回去嗎?嚴詢表示,從象群結構來看,15頭象有6頭是母象,3頭公象,還有6頭是幼年象,其中有3頭年齡很小的。所以就感覺到這群象在沒有做好准備的情況下,就匆忙帶領家族北上,所以這個象群的首領實際上是出了問題。 它原來生活的地方是版納和普洱大概在海拔600米左右,昆明海拔已經接近像晉寧,估計在1300米到1500米,到昆明市中心1800米左右,而且已經是屬於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和原來生存的南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地理氣候和海拔高度了,所以我判斷它行進到一定的時候,它會向南,會調轉方向。 往北走兩個因素一個是海拔,一個是植被和食物,因為從這幾天觀測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時間還是走在林子里邊,但是林子里邊的植物,會不會是它原來熟悉的食物,現在不好說,現在看更多的是人類給它投餵的苞米等糧食作物。 為什麼主動進行人工干預?嚴詢重申,主要是防止人象衝突。從前線了解到,我們有工作組和專家團隊研究了幾次方案,最擔心的就是人象衝突。多年來人象衝突在雲南已經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大象經常是把老百姓的莊稼損害了,甚至損害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所以我們最擔心的還是人象衝突問題。 按照嚴詢的說法,我們國家的大象分布是整個亞洲象的最北邊,所以一般它往南去比較容易,向北擴散就相對比較難,特別是海拔和氣候的原因。我們希望當地政府能夠給它們提供更多的棲息環境和食物來源,因為保護區里面這些年適應大象採食區域越來越小,希望更多給大象營造一種「食堂」,或者是棲息的草場,讓它能夠獲得更多的野外食物而不是人工投餵。 來源:cnBeta

專家解讀野象群為何會跑到老百姓家里:想跟人玩

近日,15頭野生亞洲象在雲南一路「逛吃」北遷,引發關注。野象群為什麼會跑到老百姓家里?與人「互動」是出於何種意圖?對此,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沈慶仲給出答案。據媒體報導,沈慶仲表示,有些大象認為它是在跟人類玩,但是這樣的行為極有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危害,因為人類跟它根本玩不起。 而在象群進入勐海以後,野生亞洲象沿途不斷攝取高能量精細作物,這也導致它們的食性發生了一些變化,而這種改變也使野生象的一些行為改變。 本來野外有草,但是野生象卻不吃,卻想要吃苞谷、玉米等。而在野外並沒有這些東西,但大象知道老百姓家里有,所以就跑到百姓家里去了。 據相關消息,6月2日17點23分,北遷象群在雲南玉溪市紅塔區後河村附近出現,距離昆明晉寧區還有約一公里。稍後,當地有傳言稱,象群即將進入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核桃園村,該村莊與後河村相距8.4公里。 資料顯示,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長達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頜突出口外的門齒,也是強有力的防衛武器。 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後可遮蓋頸部兩側。四肢粗大強壯,前肢5趾,後肢4趾。尾短而細,皮厚多褶皺,全身被稀疏短毛。頭頂為最高點,體長5~6米,身高2.1~3.6米,體重達3-5噸。 野生象現已很少,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馴養的家象、役象很多。中國的野生象僅分布於雲南省南部與緬甸、寮國相鄰的邊境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屢遭獵殺,破壞十分嚴重,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來源:cnBeta

以色列超80%成年人接種新冠疫苗 專家稱已達群體免疫

自以色列開展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後,疫情控制已經卓有成效。5月23日到29日,以色列平均每日新增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數僅15例。這是自疫情開始以來,以色列日增最低感染數。 據「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6月2日報導,以色列大部分地區已經因為新冠病毒感染率下降而解封。以色列衛生官員表示,眼下民眾在戶外無需強制佩戴口罩,室內戴口罩的限制也有待之後進一步放寬。企業現在可以正常復工,學校全面復學,民眾進入如餐廳、體育館這樣的公共場合無需出示「綠色通行證」來證明自己已經接種了疫苗。 來自以色列頂尖醫院、舍巴醫療中心(Sheba Medical Center)的副主任齊姆利希曼(Eyal Zimlichman)向Business Insider表示:「就針對目前這一階段發現的病毒毒株而言,或許代表了新冠病毒在以色列的傳播已結束。我們顯然已經達到了群體免疫。」 據科學家們之前估計,國家要達到群體免疫的狀態(即病毒不易通過人傳人傳播),民眾疫苗接種率需達70%-85%。截至目前,有近60%以色列公民已接種新冠疫苗,即大約80%的成年人完成了疫苗接種。該國還未對16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開展接種工作。 齊姆利希曼指出,以色列新冠病毒感染率下降是一個跡象,表明其他國家也可以通過給民眾大規模接種疫苗來控制疫情。據他估計,無論是通過疫苗接種還是自身感染,目前大約有70%以色列公民已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 為推廣疫苗接種,以色列也實施多種獎勵計劃。其開發的「綠色通行證系統」此前允許讓人們在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或新冠病毒測試陰性的情況下,可以出入餐廳、體育場館、博物館、健身房和酒店之類的公共場所。 齊姆利希曼對此表示:「假使你接種了疫苗,生活會變得更加容易。而這就是對人們的另一種激勵方式。民眾不想有自己是二等公民的感覺。」 來源:cnBeta

專家敦促讓印度所有人能免費接種COVID-19疫苗以減少死亡人數

據媒體報導,日前發表在在線雜誌《BMJ Global Health》上的評論敦促專家們,應該向印度所有人開放COVID-19疫苗免費接種以提高接受度和控制感染死亡人數。來自ICMR-國家瘧疾研究所和位於新德里的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的這組作者認為,作為一項緊急事項,應該加快批准已經部署在全球其他地方的外國疫苗。 在醫院床位、ICU床位、藥品、呼吸機、氧氣和醫護人員都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印度目前報告的COVID-19日感染人數是世界上最多的。 這組作者指出,盡管國際援助已經大量湧入印度,並且這個國家已經獲得了幾種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但對本土疫苗生產和部署的糟糕規劃意味著印度沒有足夠的疫苗供各方使用。目前只有約3%的人口接種了疫苗。 這組作者警告稱,雖然計劃顯著增加了Covaxin和Covishield疫苗的生產,但今年為約10億人接種疫苗的目標可能仍未實現。 他們寫道:「由於COVID-19疫苗提供的任何保護預計都需要兩劑疫苗後至少兩周的時間,並且因為需求巨大,印度將在未來幾天和幾周需要更多疫苗來源以遏制目前感染的上升。」 最初,COVID-19疫苗只在公立醫院和中心免費提供,但為了擴大覆蓋率,允許私立醫院接種疫苗。收費從3美元到15美元不等,這意味著很少有人能負擔得起這個費用。「因此,為了遏制COVID-19,必須在印度對所有人免費接種疫苗,」這組作者堅持說道。 而更復雜的是,當印度政府決定降低注射疫苗的年齡標準時,它為36個邦采購了50%的疫苗--專門為45歲以上的人,而另外一半則由邦政府和私人醫院為18-44歲的人采購。 因此,各邦政府不得不自己談判成本,而這些成本比中央政府談判的成本要高。如他們指出,一劑Covaxin的中央政府費用約為2美元,州政府費用約為5.4美元,私立醫院費用約為16美元。 「這差別定價……在印度這個嚴重危機的時刻,可能對公共健康有害,」作者們說道。他們認為這會造成分配不公並可能引發公眾的不信任。 他們繼續寫道:「印度要想遏制COVID-19就不能允許對其居民採取任何不同的措施。」 為了為成年人建立一個疫苗接種記錄基礎設施並確保沒有人被遺漏,印度政府強制通過移動應用進行預先登記。但這組作者指出,在農村地區,只有約1/3的人能上網。他們建議,一個簡單的疫苗接種卡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截止到目前,印度政府已經投入了約1.2億美元用於COVID-19疫苗研究,其中大部分用於擴大疫苗生產,其餘投資於新候選疫苗。 「然而政府承諾的資金遠遠不夠,」這組作者警告稱,「在需要進行第三次強化注射的情況下,這將是令人擔憂的。因此,印度需要為上述項目提供資金以涵蓋未來疫苗部署的所有可能情況。」 他們總結稱:「印度可能需要重新調整其疫苗戰略來提高大流行管理的能力水平並刺激官僚機制以便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疫苗公平。」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