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機箱

Tag: 機箱

IN WIN 707 評測機箱

序言         今年迎廣除了推出了S-Frame與D-Frame mini兩款概念機箱外同期也為PCDIY用戶帶來了幾款定位主流市場的型號,這次評測的這台便是其中之一 ;迎廣707可以說是一款主打性價比的大尺寸全塔機箱,700元不到的售價與之前的90X系列相較下顯得平易近人,該款機箱提供了側透型(黑色)與靜音型(白色)兩個版本可供用戶選擇。 產品規格         規格如下:塑料件面板+鋼箱體,尺寸略大於同價位遊戲中塔,最大支持E-ATX主板,3個光驅位,8個硬盤位,8條PCI槽,大量12cm與少量14cm風扇位,作為一款低價位全塔機箱迎廣707在規格上中規中矩。 外觀解析 機箱外包裝,正面印着碩大的機箱型號「707」,底部小字標注機箱規格FULL-TOWER(全塔) 方便拍照的緣故我們先來看黑色側透版,迎廣707除開擁有與概念機型S-Frame相同風格的面板外(拉絲設計+紅色線條),外凸式側透也算是亮點之一。 機箱左側一覽,側透窗口面積很大,可以看到整個板卡區域。 外凸式側板我們見過不少,但外凸式側透窗口相信大家在中高端機箱中肯定見得不多,先不說是否好看,這樣設計顯然能進一步增大箱內空間。 亞克力板特寫,顏色為黑色半透明,中心位置帶有迎廣logo。 機箱左側一覽。 左側板對應CPU位置的區域提供了一個12/14cm風扇位。 簡約的鋁合金拉絲工藝表面讓前臉看起來很有質感。 打開前面板上部的小門後能看到內部是三個5.25吋光驅位。 前置風扇的進風口位於前面板側面。 考慮到塔式機箱通常是擺放在地面上,為了方便用戶操作I/O功能區設計在面板頂部也算是比較常見了;從左到右分別是USB3.0x2,音頻輸入/輸出接口,USB2.0x2。 Power按鍵隱藏在前面板右上角側面。 機箱頂部一覽,作為全塔頂部能支持大尺寸冷排的多個風扇位肯定不能少,迎廣這里的方案是直接將一片帶3個12cm風扇位的金屬沖網固定在箱體頂部。 尾部一覽,塔式機箱主流的電源下至設計。 機箱底部除四個大腳墊外還能看到配備防塵網的2個風扇位。 個頭挺大的塑料件腳墊,但不明白為什麼接地面沒再多貼一層減震用的橡膠墊(附件中也沒有)。 防塵網必須差評,簡陋不說往後清灰時也不方便拆裝。 電源位前方是兩個12/14cm風扇位。  內部解析 先來看一組箱內結構的四視圖。 5.25吋擴展位有四個,其中三個配備了免螺絲卡扣(第四個無外露擋板作為備用)。 卡扣為拔插式,設計簡單且實用。 光驅位下方是8個配備托架的硬盤位。 硬盤倉側面雖然也提供了風扇位,但通風用的開孔卻很少。 帶logo的擋片其實是用來固定硬盤托架的搭扣。 有托架的好處就是兩種規格的硬盤都能兼容。 硬盤托架雖然採用了免工具設計,但要將硬盤裝上去並不容易,因為要把側面的螺柱推入硬盤內需要先將托架往外側彎折,但這幅托架硬度很高,側面的螺柱又長,裝個硬盤得費不少力。 機箱頂部內側,金屬沖網配有防塵網,但並不支持拆卸。 機箱尾部內側一覽,預裝了一顆14cm燈扇(這看不到品牌+大D口+無包線的風扇是在電腦城臨時采購的吧…)。 位於箱體下部的電源位,電源下方的金屬托條依舊未配備減震墊。 背線孔位共有6個,其中較小的5個配有橡膠護套。 前面板內部一覽,先不說兩顆前置風扇在箱體內側不方便更換,就連最基本的防塵網都木有,必須差評。 最後來看一下箱體各部位的鋼板厚度,首先是側板總厚度為0.93mm。 箱體尾部鋼板含漆層的厚度為0.8mm(其他幾個面沒找到合適的測量點) 主板托板的厚度也差不多0.9mm,如果漆的厚度按0.1mm算,整個機箱應該是統一由0.8mm的鍍鋅鋼板打造;作為一款售價不到700元的低價位全塔,如此用料真心厚道啊。 白色靜音版圖賞 看完黑色側透版我們再來看白色靜音版,兩者除顏色外最大的區別就是靜音版採用了全封閉側板。 靜音版的前臉不再是純塑料件,而是直接使用了鋁材作為機箱面板(當然只是一層鋁皮而已) 。 機箱尾部一覽,箱體內部也統一噴成了白色。 既然是靜音版,側板上的隔音棉肯定不能少。 內部結構與黑色側透版相同,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裝機解析 超大的內部空間與高擴展性顯然是全塔機箱最大的優勢,迎廣707裝我這套測試常用的Z87平台是不是有種大材小用的感覺。 機箱頂部有三個12cm風扇位,正好可以掛載360mm水冷排;散熱器限高為206mm(白色靜音版為190mm),可以說沒有裝不下的風冷。 顯卡與電源的限長分別為365mm與220mm。 機箱背板走線一覽,布線孔是夠用了,但扣眼(紮帶孔)數量少了點。  主板架到右側板的距離為2.6cm,背線空間相當富裕(通常的遊戲中塔都在2cm之下)。 One more thing 又到福利時間了,下圖為IN WIN已上市的D-Frame和即將上市的D-Frame Mini. 總結         一路測下來迎廣707給我的感覺是:優點與缺點都十分分明;結尾部分我這里總的歸納一下:  優點: 延續了迎廣一貫扎實厚道的做工用料; 提供了有差異的兩個版本以迎合不同需求的用戶(黑色側透型與白色靜音型)。 不足: 防塵問題,前置風扇無防塵網,頂部與底部的防塵網清洗起來也極不方便(一個不支持拆卸另一個則需要將機箱放倒後才能拆裝)。 細節上的小問題,比如腳墊與電源托條上的減震墊真沒必要省,硬盤托架很難用等。 內部結構中規中矩,與市面上同類低價位全塔差異不大。 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CoolerMaster Silencio 652 評測機箱

序言          談到酷冷至尊的機箱類產品,相信讓廣大PC DIY用戶們印象最為深刻的肯定是各種「洞洞流「外觀,的確酷冷旗下無論是低端還是中高端大部分遊戲機箱為加強散熱都採用了大面積沖網面板,不過今次評測的這台則恰恰相反,silencio 652是一款外觀內斂並主打靜音的產品,廠商還給其取了一個不錯的中文名「靜音俠」 產品規格         從規格表中很難看出這是一款主打靜音的產品,那是因為silencio 652的風扇位數量甚至超過了一些散熱流機箱;大家也可以拿它去對比CHH早期評測過的silencio 650(清風俠),會發現silencio 652的三圍尺寸提高了不少,擴展能力也更強了,唯一遺憾的只是前面板沒有再使用之前的鋁合金材質。 外觀解析 機箱外包裝依舊沿用酷冷一貫的白紫雙色搭配,紙箱正面有機箱實物圖以及簡單的產品特性介紹。 簡約低調的外觀,看似全封閉結構以及帶門的前面板算是這幾年靜音機箱的三大特點,silencio 652也不列外。 機箱側面一覽,通常靜音類機箱的側板都是全封閉設計內側再貼上隔音棉,但silencio 652的左側板卻配有一個面積不算太小的蓋板,而具體用途我們稍後再來分析。 機箱前面板其實是沿用酷冷去年推出的M-ATX機箱silencio 352(小清風)的外觀設計。 Power與Reset鍵以及電源硬盤指示燈位於前面板右側邊緣。 前面板下部醒目的酷冷金屬logo特寫。 前面板可以打開,內層面板均是利於通風散熱的蜂窩式網板。 「門「的內側貼有厚厚的隔音棉。 前臉上部是3個外露的5.25吋光驅位,光驅位擋板也可以起到通風的作用。 通過前面板下部的防塵濾網能隱約看到兩顆12cm 前置風扇。 繼續拆掉防塵網,內部是兩顆酷冷最新silencio FP120風扇,該款風扇除開採用了略微誇張的鐮刀形扇葉外還通過了IP6X防塵測試,官方宣稱使用壽命能長達16W小時。 防塵網特寫,背面並不是密度較高的紗網結構,而是一張簡單的沖孔板。 前置風扇的進風口位於面板側面,仔細觀察能發現防塵用的網板並不在側面進風口與內部風扇之間,也意味着該處的防塵網並不能起到防塵的作用 (設計上的失誤麼?) 機箱頂部一覽,全封閉設計看起來的確比頂部各種開孔的遊戲機箱舒服很多。 I/O功能區位於前面板頂部,除開標配的USB口與音頻接口外還額外提供了一個SD card reader 頂部看起來為全封閉結構但實際頂蓋可以輕松拆掉(只需要按住頂蓋往後輕推即可)。 蓋板下方採用了與前臉內部相同的蜂窩式設計,並配有一片防塵用的網板。 繼續拆掉網板後頂部風扇位顯露了出來,這里可以安裝兩顆12/14cm散熱風扇,也可以支持規格為240/280mm的水冷排。 頂部防塵網特寫,沖孔板的防塵效果真的會好麼? 機箱尾部一覽,silencio 652依舊是中塔機箱主流的電源下至結構:12cm風扇位,水冷管道孔,7個PCI擴展槽(外加1個橫置PCI槽),下至電源位。 機箱底部一覽,電源位前方配有防塵網,意味着機箱底部也提供了風扇位。 兩張防塵網均採用了抽拉式的設計,清洗起來很方便。 底部的防塵濾網為常見的高密度紗網結構。 內部解析 先來看配有蓋板的側板內部,除蓋板的區域外其他部分均貼有隔音棉(另外一片側板則全貼滿了隔音棉)。 側板內側的隔音棉材質與前面板稍有不同,據說是一種更好的復合止震材料,能有效隔絕電腦運行中產生的高低頻噪音。 蓋板後方全是散熱用的沖孔,用戶也可以再此處加裝一顆18cm風扇,顯然作為靜音機箱的silencio 652在拆掉側面與頂部的蓋板後可以立刻變為一款散熱流機箱。 下面來看一組箱內結構的四視圖,其實silencio...

Corsair Air 240 評測機箱

序言         在6月份的Computex台北電腦展上國際知名機電廠商海盜船給PC DIY用戶們帶來了三款新品機箱,分別是Mini-ATX機箱380T,Micro-ATX機箱Air240,全塔機箱780T;而就在近期我們chiphell評測室收到了其中的緊湊型M-ATX機箱Air240,下面為大家送上該款產品的評測(其他兩款產品380T與780T的評測文也會在近期陸續跟進)。 產品規格         Air240是一款小體積緊湊型Micro-ATX機箱,三圍尺寸僅為397x260x320mm,比同規格的中塔小不少,擴展方面是Air240的亮點,擁有6個硬盤安裝位(3x3.5「+3x2.5」),11個風扇位(12cmx9+8cmx2),能支持長度在290mm之內的顯卡,下圖是機箱詳細的規格列表(評測的這台為白色版本)。 外觀解析 如果對海盜船之前推出的Air540還有印象的玩家相信見到了這款Air240絕對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外觀上看Air240顯然就是Air540的Micro-ATX版本。 機箱側面一覽,左側板配有覆蓋幾乎全部板卡區域的超大面積亞克力側透窗口,不得不說在機箱側透上海盜船一直都做得很出色。 右側板下方有是一片面積不小用於散熱的沖孔。 機箱前面板採用左右非對稱設計,線條粗獷硬朗,稜角分明;前臉較寬的左半邊為隔柵+沖網板結構,而較窄的右半邊為全封閉結構。 機箱頂部與底部的面板也採用了與前臉相同風格的非對稱設計。 前臉與頂/底部三個面採用了統一風格的設計,所以這款機箱也支持橫躺擺放。 腳墊在附件中,需要用戶自行貼在機箱底部,所以不必擔心橫躺擺放時底部的沖孔會被堵住。 位於前面板隔柵中間的海盜船logo。 I/O功能區直線排列在面板右側並與上圖的海盜船logo保持平行,從左至右依次是Reset鍵,硬盤指示燈,Power鍵(同時也是電源指示燈),音頻輸入/輸出接口,USB3.0x2。 位於右側板下方的大面積散熱沖孔特寫,能看到防塵網是在側板外側。 防塵濾網是通過軟磁條吸附在側板外側,清洗起來非常方便,好評。 尾部能看出內部結構依舊是沿用Air540的左右分倉設計,板卡區位於空間大的左側主倉,右側副倉則是存儲區與電源位。 尾部左上角這片擋板是可以拆掉的(擰掉旁邊的螺絲即可),內部是3.5吋硬盤籠。 主板位上方是兩個8cm風扇位。 內部解析 機箱頂部,底部,側面的面板均可以拆卸,給用戶裝機帶來了方便。 頂部與底部面板內側均配備了防塵濾網,雖然防塵網是通過螺絲加卡扣固定不可拆卸但好在整個面板的尺寸並不算太大,往後清理時直接拿到水龍頭下衝洗也不成問題。 下面來看一組箱內結構的四視圖,Air240雖然繼續沿用Ari540的左右分倉設計但箱內的佈局實際上是有所改動的,比如去掉了實用性不高的光驅位,3.5吋硬盤位挪到了右側副倉等,空間利用率明顯提高了不少。 空間較大用於安放板卡的主倉一覽。 左側主倉的頂部與頂部均是誇張的3x12cm風扇位。 主倉前部預裝了兩顆12cm進風風扇,好傢伙算下來主倉四個面一共可以安裝10顆風扇用於散熱。 走線孔不但數量多同時還配備了橡膠護套可使走線更美觀,即使安裝Mini-ATX主板也有緊貼着的線孔。 剛剛還在贊揚走線孔設計得挺不錯,結果無意中發現給CPU供電預留的走線孔被硬盤籠給完全堵住了… 右側副倉一覽,兩個硬盤籠組成的存儲區位於上層,下方則是電源安裝位。 安裝3.5吋硬盤需要打開機箱尾部的擋板,硬盤籠內提供了3片硬盤托架。 3.5吋硬盤採用免工具安裝,該托架同時也兼容2.5吋硬盤(底部螺絲固定)。 硬盤托架上的卡榫配有厚實的減震膠圈,再次好評。 位於副倉底部的電源位,電源採用側立的方式安裝。 副倉前部上方是一個配備托架的2.5吋硬盤籠,拿出托架必須拆卸頂蓋。 2.5吋硬盤托架一覽,卡榫處同樣配備了減震膠圈。 這兩個硬盤籠均為活動式,可以輕松拆卸(考慮到水冷玩家)。 前面板內部一覽,前置風扇的防塵網同樣是固定在面板內側。 最後來看下機箱各部位的板材厚度,先是側板含漆層為0.64mm。  箱體頂部鋼板的厚度同樣只有0.6mm。 底板的厚度為0.71mm,個人猜測底部的噴漆是不是厚一些呢? 主板托架的厚度也是不到0.7mm,看來整個機箱的用料不還不如早前測過的250D,真不明白一款售價接近七百元的中高端機箱海盜船為什麼會一直堅持使用0.6mm厚度的鋼板(記得350D也是)。 裝機解析 3.5吋硬盤在機箱尾部進行安裝,但給硬盤接線還是要打開側板才行。 安裝2.5吋硬盤需要拆掉機箱頂蓋。 電源位的空間非常富裕,對電源的長度也幾乎沒有限制。 裝機選擇散熱器時本想用一體式水冷,結果發現主板與箱體頂部風扇位之間的距離並不能容納薄體冷排+風扇的厚度(27+25mm)。 PS:裝在機箱前部是可以但冷排風扇朝內吹會將熱量帶入箱內,而朝外吹則會改變機箱風道也不利於防塵。 配備120mm冷排的一體式水冷同樣會壓到主板,當然如果換成Mini-ITX主板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PCI槽採用了免工具設計,第三個好評。 主倉深度有限,並不能容納越肩式PCB的顯卡。 最後更換散熱器與顯卡後完成了裝機。 機箱前部走線一覽,走線方式與塔式機箱走背線如出一轍;顯卡限長為290mm,需要上高端顯卡的用戶選擇公版卡肯定沒有問題(非公版越肩式PCB的顯卡可能會不兼容)。 風冷散熱器限高為120mm,雖然不能上12cm級塔式散熱器但不少9cm小塔與不少下吹式散熱器都在這個高度之下。 擔心硬盤溫度過高的用戶可以自行在側板上添置一顆12cm風扇給副倉建立散熱風道。 副倉前部有大把空間可用來存放用不上或者過長的線材。 機箱尾部的裝機效果。 再就是裝完機後的側透效果展示。 總結         盡管現在廣大PC DIY用戶們在組建小型化電腦主機時更傾向於Mini-ITX系統,但往往多數能打造小鋼炮的ITX機箱在體積上並不小巧,而這台能支持Micro-ATX主板的海盜船Air240顯然給這些用戶帶來了新的選擇:同樣適合擺放在桌面之上,擁有更強的擴展能力(比如可以上雙顯卡),出色的散熱系統並兼顧防塵,而唯一讓人糾結的可能就是那0.6mm的鋼板厚度了。 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SilverStone FT05 評測機箱

序言         每當銀欣推出新一代RV(烏鴉)系列機箱之後相信不少玩家都能猜到接踵而來的肯定是定位更高端的FT堡壘系列,我們縱觀整個FT系列能發現其與先上市的RV系列或多或少有着一些相似之處又或者完全不同(比如FT02/04與烏鴉2/4採用相同的內部結構而FT01/03與烏鴉1/3則完全不同),而這次的FT05則與FT04一樣,選擇了繼續沿用同期RV系列的箱體結構。 產品規格         FT05採用了與RV05相同結構的機箱骨架,擴展方面也與前者區別不大,兩款機箱的不同之處在於面板,定位更高端的FT05不僅外觀上低調了許多,其前臉與尾部還採用了厚實的鋁合金面板來提高產品質感,尺寸上也比RV05更小一些,可以說接近某些中塔M-ATX機箱的體積,不過重量方面由於配備鋁合金面板的緣故FT05反而比RV05更重。 外觀解析 FT05定位高端,精美的彩印包裝不可少,紙箱正面能看到FT05共有銀黑兩種顏色可供用戶選擇,我這次拿到的是黑色版本。  紙箱內部採用了比透明塑膠袋更顯檔次的黑色布套保護機箱本體。 這次的FT05在外觀風格上有所改變,最明顯的變動就是系列以往的圓弧形邊角在FT05上已經看不到了,整個機箱的外形就是一個稜角分明並前後對稱的矩形體。 機箱側面一覽(這次拿到的是側透版),能看到FT05的底部採用了與FT02相同的鏤空設計,當然該處也是底部穿甲彈風扇的進風口。 機箱前臉是銀欣FT系列標配的全鋁面板,FT05不僅前面板是鋁合金件,對稱的尾部面板同樣也是。 鋁面板細節特寫,能看到這片鋁板並非單調的平面,而是在垂直方向分成了三段,側邊兩段略低於中間段,使前面板更具立體感,而鋁合金的表面處理為噴砂工藝。 前面板右下方帶橡膠塞的長條狀開孔是吸入式光驅位。 機箱前面板與側板底部是一條帶鏡面效果的裝飾帶(抱歉這里沒有拍出鏡面效果),這次的FT05不僅外觀風格有所變化,就連機箱上的裝飾件也不再是以往一個簡單的logo而已。 一直沒被發現的銀欣logo原來是通過下圖中這種特別的方式展示出來的,即接通電源後logo會在面板下方的鏡面裝飾件中亮起,同時也代替了電源指示燈的作用。 因FT05採用底部進風頂部出風的垂直散熱設計,機箱頂蓋自然也是便於通風散熱的大開孔網狀結構。 I/O功能區位於前面板頂部,方便將機箱放置在桌下的用戶操作。 除開Power與Reset鍵,插口部分都藏在這個「小暗門「內,從左至右依次是USB3.0x2,音頻輸入輸出插口,兩個控制底部穿甲彈風扇的調速器。 頂部的蓋板往後輕推一小段即可將其拆卸下來。 FT05採用主板轉向90度安裝,以往在機箱尾部的接口也均被挪到了頂部。 機箱尾部是一片結構與前面板相同的鋁板,上下兩個開孔是輸出線材的走線孔與為電源提供獨立風道的電源風扇進風口。 電源位的防塵問題可以通過附件中的磁性濾網解決。 機箱底部的結構非常簡單,僅僅四個角貼着腳墊而已。 厚實的橡膠腳墊特寫。 位於機箱底部的鏤空設計,同時也是底部風扇的進風口。 底板內側貼有厚厚的隔音棉, FT系列不僅擁有不錯的散熱系統同時也注重靜音效果,不僅是底部其實機箱內部也都貼滿了隔音棉。 底部風扇位的防塵濾網並非抽拉設計,而是通過多顆磁石吸附在箱體下方。 防塵濾網結構一覽,四個邊框均配有細小的磁石。 即使吸附在垂直的側板上也沒有問題。 內部解析 側板頂部內側有按壓卡扣,用手按住往上提即可將側板給拆卸下來。 兩片側板的內側均貼有大面積隔音棉。 FT05的內部結構與之前測過的RV05區別不大,除開新添了隔音棉外其實部分細節也有所改動,我們先來看一組箱內結構的四視圖。 底部是兩顆誇張的180mm穿甲彈風扇,不僅能帶來充足的進風量,同時還能將箱外的冷空氣直接傳遞給CPU散熱器與顯卡帶來更高的散熱效率。 機箱尾部下方是3.5」寸硬盤籠,能安裝兩片對應尺寸的硬盤。 硬盤籠上方是電源安裝位,記得測RV05時出現過與銀欣自家電源不兼容的現象(詳情請參考RV05評測),而這次的FT05採用了外凸式沖網板修正了這個問題。 機箱前部與尾部內側均貼滿了隔音棉。 機箱右側板內部一覽,左下角是吸入式光驅位,主板托板背面還提供了兩個2.5「位。  這次FT05的主板托板下方多了一個走線孔(RV05此處無開孔),裝機過程中發現很多線材比如CPU 8Pin,主板24Pin,Sata線都可以通過此孔走背線,非常實用。 最後來看一下機箱各部位的板材厚度,首先是前後的鋁合金面板,邊緣的厚度為5mm。 鋁板中間段的厚度為3mm 下圖是機箱頂部的鋼板厚度約0.9mm 主板托板厚度約0.8mm,不得不說銀欣的高端機箱在用料上還是挺厚道的。 裝機解析 安裝3.5吋硬盤很簡單,直接推進籠子再用一顆手擰螺絲固定即可。 由於電源位與硬盤籠貼得太近,官方建議使用長度在16cm之內的電源,當然電源越短藏線的空間也就越多,我裝機的這顆全模組電源長度是14cm大家參考下。 電源裝好後能看到風扇罩並沒有碰到尾板上的沖網,看來在RV05上出現過的與自家電源兼容問題在FT05上已經得到了修正。 正好手頭上有兩片SSD都給裝上,其實下方的2.5」位也可以空出來用於走背線。 裝上主板與散熱器,這里沒有難點。 我們來看最終的裝機效果。 FT05能支持長度在310mm之內的顯卡,由於顯卡是垂直安裝的緣故,配備開放式散熱器的顯卡有可能會因重力作用影響到熱管的導熱效率,個人建議此類機箱最好是搭配OTES散熱器的顯卡。 散熱器限高是162mm,大部分高端風冷都能兼容,不改變機箱風道的前提下一體式水冷只能用配備120mm冷排的產品 底部走線一覽,主板24PIN與顯卡6+8PIN的電源線並沒有走背線。 這顆14cm長的模組電源裝在機箱中依舊與硬盤籠相隔很近,放置輸出線材的空間也是剛剛好。 機箱走背線一覽,底部新增的走線孔很實用。 輸出線材都需要從機箱頂部繞出來,大家注意下線材的長度(尤其是鼠標鍵盤線)。 最後是蓋上側板通電後的效果。 總結         相較之前測過的RV05,FT05不僅擁有更小的體積,鋁合金面板以及更簡約的外觀也算是迎合了高端玩家對質感與低調風格的追求,而箱體結構雖說與RV05區別不大但FT05在保持優秀散熱系統的同時還配備了大量隔音棉來降低箱內各種硬件所帶來的噪音,同時細節方面也有所優化,比如RV05上存在的與自家電源兼容性問題得到改善,增加了背線孔更方便用戶走線等,如果中意之前RV05的玩家相信FT05會更具吸引力,而對於那些對存儲擴展有更高要求或是想上大功率長電源的用戶可能FT05還無法滿足你的需求,但也不要忘記FT系列還有結構類似擴展性更強的FT02可供選擇。 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MSI X99S GAMING 9 AC 評測主板

序言         隨着Haswell-E CPU與X99 PCH這對新組合的上市,霸占Intel高端桌面三年之久的X79芯片組平台終於得以退休。這次Chiphell首先拿到的是來自MSI GAMING系列的MSI X99S GAMING 9 AC。在大眾化的115x平台上慢慢演進了三代的MSI GAMING的特色功能終於得以進入旗艦級的芯片組平台,閒話就不再說了,下面就來看一看Intel在新平台上帶來的新鮮事,以及MSI在遊戲之路上的新驚喜。   Haswell-E和X99 PCH簡介 這次桌面型號的Haswell E和之前的Sandy Bridge-E/Ivy Brdige-E類似,也是推出三款規格差異明顯(指不僅僅以頻率差為主要區別)的Core i7 High End Desktop處理器。分別為八核心的Core i7-5960X、六核心的Core i7-5930K和Core i7-5820K。 從命名上也可以看到這次的三款CPU,一款屬於代表Intel一個時期內最強的「至尊版「(Intel...

IN WIN Mozart 評測機箱

序言         在Chiphell評測過的迎廣機箱中,雖說大多數都是「高大上「的概念機型以及千元以上的高端型號但實際上迎廣在價格方面更多消費者能接受的主流中低端市場也推出過不少不錯的機箱產品,比如今次為大家評測的這款超小體積的Mini-ITX機箱Mozart(莫扎特)就是其中的一款。 產品規格         Mozart是一款體積超小甚至可以安裝到液晶顯示器背面的入門級Mini-ITX機箱,整體尺寸僅為225x76x193mm(寬高深),也正因為超小尺寸的緣故擴展方面只提供了一個2.5」位和一個能兼容2.5吋硬盤的5「位,下面是機箱詳細的規格表。 外觀解析 機箱外包裝不大,可以說與某些Mini-ITX主板的包裝盒接近,正面右下角註明了Mozart隸屬於迎廣小機箱中的BQ系列。 機箱本體+附件,附件還挺多的,包括底座,SATA一分二電源線,SATA數據線,安裝螺絲包,各種貼紙,安裝說明書。 機箱外觀一覽,Mozart採用塑料面板+鋼箱體設計,機箱頂部與右側配有大面積用於散熱的沖孔網,作為一款定位低端的小機箱Mozart在外觀上並沒有追求太多的美感,大部分細節都是以實用為主。 機箱底部看不到腳墊,反而後方的拉手還會高出底板,那這款機箱要怎樣平放呢,接着往後看就知道了。 雖然尺寸上還無法達到intel NUC的體積(畢竟主板的尺寸擺在那里),但在Mini-ITX機箱中比Mozart更小的絕對不多。 Mozart支持平躺或者直立兩種方式擺放,在機箱左側面能看到一個十字形的塑料件,它的作用是用來固定機箱底座的。 機箱底座在附件中,扭到上圖的十字形部件上即可。 底座安裝在左側面機箱就可以直立擺放了,只可惜迎廣的logo不可旋轉。 因為機箱底部沒有配備腳墊的緣故,平躺擺放也需要用到這個底座。 機箱平躺放置一覽。 通過這個底座還能將機箱安裝在液晶顯示器背面,讓你的電腦立馬變為一體機。 附件中還提供了對應底座安裝位的貼紙,避免裸露在外的螺絲孔影響到機箱美觀。 前面板採用簡約的亮面設計,能夠與家居環境很好的融入到一起。 前面板下部是一個薄型光驅位。 I/O功能區位於前面板頂部邊緣,選擇這個有爭議的位置顯然是為了不讓這些插口影響到前面的美觀而做出的妥協,位於正中間的是USB3.0X2與音頻輸入輸出接口。 前面板右上角是Power鍵與電源/硬盤指示燈,(後來裝機時才發現面板內部並未提供硬盤指示燈的連接線)。 附件中還提供了四種顏色的面板貼紙,可以讓機箱外觀更個性化一些。 貼完後的效果這里看看官方的照片。 機箱頂部與右側均配備了大面積沖網用於散熱,且頂部的沖網還採用了外凸式設計來提高散熱器安裝空間。 對於一款定位入門級的機箱,為了獲得更好的散熱效果,「洞洞流」設計無可避免。 機箱尾部一覽,能看到主板位右邊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開孔,實際上該處是電源的安裝位。 內部解析 蓋板只用了一顆螺絲固定,其實後方這個小拉手的內側也帶有卡扣,即便不用螺絲也能將蓋板牢牢的固定住。 上下兩面的蓋板都能拆卸。 機箱的內部結構非常簡單,左邊主板位右邊電源位。 背面的蓋板打開後是存儲區,帶托架的2.5「位與薄型5」位各一個。 拆掉一顆螺絲後按住後方的金屬彈片往後輕推即可將托架給拆卸下來。 前面板是通過卡扣固定在箱體前部的,也可以輕松拆卸。  裝機解析 我個人依舊是先裝硬盤,光驅位托架也能兼容2.5「硬盤,附帶的一分二電源線正好派上用場。 硬盤固定好之後再將托架裝回機箱中。 和機箱一起收到的還有這個尺寸非常小巧的配套電源,該電源的額定輸出功率為120W。 電源另一面配備了一顆4cm風扇用於散熱。 恰巧手頭上有一顆1U電源,放在一起就知道迎廣這顆電源到底有多小了。 電源位在主板右邊,通過側面與尾部的兩顆螺絲固定。 機箱左側這片面積不大的沖孔是電源風扇的進風口,可以為電源提供獨立風道。 散熱器限高為45mm,許多配備4~6根熱管的性能級ITX散熱器都會超過這個高度,大家注意一下,我這里選用的是貓頭鷹的L9i。 最後將主板裝回機箱中接好供電線即可完成裝機。 不得不說內部空間實在是太緊湊了,就連走線用的區域都被塞得滿滿的。 嫌120W電源不夠用當然也可以換成大功率的DC-ATX電源模塊+適配器組合。 存儲區倒是沒那麼擁擠。 貓頭鷹的L9i散熱器高度只有37mm,我這里將散熱器的原配9cm超薄風扇換成了一顆標準的9025風扇也不會發生蓋不上頂蓋的問題。 性能測試         我們知道機箱越小散熱問題就越難解決,而Mozart配了如此大面積的沖網板顯然是為了獲得比同類產品更好的散熱效果,下面就來看看這款機箱的實際散熱效能到底如何?         測試平台是我常用的i5 4670K+華碩Z87I-PRO+4G記憶體組合(因為手頭上沒有低功耗的處理器),散熱器選用貓頭鷹L9i,散熱器風扇除原配外還加入九州風神的UF92,室溫內外溫度29攝氏度;具體測試方法如下:處理器頻率電壓默認,散熱器原配硅脂,待機意義不大,直接測滿載,測試軟件為ADIA64 Extreme Edition V3.20 ,Prime95 v2.77;測試成績只看處理器核心溫度,開啟烤機軟件Prime95的同時AIDA64實時監控溫度狀況,烤機20分鍾後清屏,再記錄其後10分鍾的溫度,最後成績取ADIA64記錄的平均值。 搭配九州風神UF92時加入風扇反裝抽風測試 用Prime95軟件烤機時功耗測試儀上顯示整機平台的功耗為108W。  ...

Jonsbo W2 評測機箱

序言         記得去年年末chiphell為大家評測過來自喬思伯的一款體積並不小巧卻擁有鋼炮本質的ITX機箱W1(鏈接http://www.chiphell.com/article-9319-1.html),而就在近期喬思伯又以W1的外觀為藍本推出了這款採用新結構並能支持XL-ATX主板的W系列第二款產品:W2。 產品規格         記得去年喬思伯推出的W1是一台上下分層的Mini-ITX機箱,而這次外觀上沒有太多變化的W2則換成了另外一種左右分倉結構,支持的主板同時也提升到XL-ATX級別;下面是詳細的機箱規格表。 外觀解析 全英文語言的外包裝,正反兩面是詳細的規格參數以及機箱內部結構圖。 機箱外觀一覽,W2依舊是外鋁內鋼結構,外觀設計上與之前測過的W1區別不大,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開孔位置的變動,比如W1機箱左側板+頂部的沖孔與前臉細長的吸入式光驅位在W2身上已經看不到了,而W2的右側板靠後的角落則多了一處散熱隔柵。 這次拿到的是側透版,下圖能看到左側板上的亞克力側透窗口面積不小。 為了能讓大家更直觀的看出W2的體積,這里我拿來了一台入門級中塔遊戲機箱放在W2的旁邊,尺寸上的差別大家感受一下,對於一款能支持XL-ATX主板的「小機箱「個人覺得W2在尺寸上已經控製得很不錯了。 前面板並非單調的平面,而是經過兩次折彎凸顯設計感,前臉與頂部與側板的接駁處也是直/鈍角過渡,與喬思伯V/U系列的圓弧過渡形成鮮明對比。 機箱前面板底部的開孔顯然是前置風扇的進風口。 為了不破壞前臉的整體性,機箱的I/O功能區設計在右側板前下部,從左到右依次是音頻輸入/輸出接口,Power/Reset按鍵(兼指示燈),USB3.0x2。 機箱頂部無任何開孔,相信抱怨W1頂部全是洞的玩家這回肯定滿意了。 機箱右側板配備了「屏占比」很高的側透窗口用於展示用戶精心挑選的硬件。 機箱尾部一覽,這里能看出箱內的大致結構,即採用左右分倉設計,板卡區位於左側主倉占據箱內三分之二的空間,而電源位與存儲區則相反在右側副倉占據剩餘三分之一空間。 尾部左上角能看到一片擋板,這里是一個外露的5」位,以往在機箱前部的光驅位擋板在W2上卻設計在機箱尾部了。 擋板上方還提供了一個簡易的風扇調速器(內部有3PIN風扇接頭x3) W2能支持XL-ATX規格的主板,PCI擴展槽妥妥的8條,向全塔看齊的節奏。 右邊側板右下角的長條狀開孔是電源位的進風口。 機箱底部一覽,除開一些提高板材強度的沖壓加強筋外還能看到兩個12cm風扇位。 底部的防塵網略顯寒酸,好在這里並不是一定要加裝風扇。 防塵網下方對應兩個12cm風扇位,水冷玩家也可以放置240mm規格的水冷排。 個頭挺大的腳墊,能讓機箱底板下方保持足夠的空間用於散熱。 內部解析 W2機箱的前面板與左右側板均支持免工具拆卸。 在目前主流的鋁機箱中這種固定側板的方式應該算比較常見了。 鋁合金側板與鋼箱體的接縫處也貼有EVA海綿墊防止板材之間的共振。 官網宣稱W2採用了厚度為2mm的鋁合金面/側板,下面我通過厚度規實測每一片鋁板的實際厚度,先看機箱側板1.94mm基本接近官方數據。 鋁合金前面板的厚度為1.96mm。 鋁合金頂板厚度約1.5mm,顯然這里的用料略低於官方數據。 下面是一組機箱內部結構的側視圖,喬思伯W2採用左右分倉設計,空間大的左倉用來放置板卡,空間小的右倉是電源位與數據區,左倉採用正壓差防塵設計,兩顆14cm風扇進風,1顆12cm風扇出風(進風量大於出風量)形成前進後出的正壓風道。 前面板內部,兩顆喬思伯自家的大尺寸14cm前置風扇,除了能帶來較大的進風量外還能將箱外的冷空氣直接傳遞給CPU散熱器及顯卡提高散熱效能,右倉雖沒有標配風扇帶也提供了8cm風扇安裝位。 前置風扇的防塵濾網為螺絲固定,略微顯得不夠人性化(防塵網合並成一張並改用卡扣或抽拉設計不是更好)。 富裕的板卡安裝空間,能支持到XL-ATX規格的主板,長度320mm之內的顯卡以及163mm之內的高塔散熱器。 底部雙12cm風扇位,如今市面上出現了不少配備水冷散熱器的高端顯卡(比如CHH之前測過的映眾GTX 780 Ti Accelero Hybrid),而W2這個位置很適合放置這類顯卡上拖着的水冷排。 底板前部還提供了一個3.5位,裝上硬盤後會占用掉靠前的風扇位。 機箱尾部內側,預裝了一顆喬思伯自家的12cm出風風扇。 機箱右邊用於放置電源與存儲設備的副倉一覽。 W2採用電源側放設計,可有效減小箱體寬度。 電源位上方是5.25吋光驅位與3.5吋硬盤位各一個。 副倉前部除開走線孔外還提供了一個2.5吋硬盤籠。 最後再來看看箱體各個部位的板材厚度,先是機箱底部為0.8mm。 機箱尾部鋼板厚度0.86mm。 主板托板厚度0.86mm,看來整個箱體都是採用統一0.8mm的鍍鋅鋼板。 裝機解析 我這里先安裝硬盤,硬盤籠與光驅位托架都可以拆卸下來。 光驅位不需要加裝轉接架也能兼容3.5吋硬盤。 但兩片硬盤這樣貼合在一起顯然不利於散熱,真需要將硬盤安裝在光驅位的用戶個人建議還是加裝第三方轉接架吧。 再來看一下裝上光驅的效果。 結構簡單的2.5吋硬盤籠,能裝三片對應尺寸的硬盤。 繼續將硬盤籠以及光驅托架裝回機箱(均為螺絲固定)。 光驅裝好後光驅面板是朝機箱尾部的,大家能接受麼? 長度為17cm的酷冷V850毫無壓力,官網參數顯示W2最大能兼容長度在250mm之內的電源。 附件中提供了磁性吸附式濾網,可以解決電源位的防塵問題。 得益於左側主倉的大空間,安裝主板及顯卡無任何難點,我們直接來看裝完後的效果。 主板四周均配備多個線孔,位置合理,走線理線都能輕松搞定。 機箱右側副倉裝機效果一覽,擔心硬盤溫度過高的用戶可以到機箱前部自行添置一顆8cm風扇。 右倉前部略顯空曠,個人覺得部分空間還可以再利用一下。 電源位前方有很充足的空間用來放置過長或者用不上的線材。 機箱尾部一覽,不管大家能不能接受光驅位在尾部的設計但就實用性而言絕對超過W1那種只能支持吸入式光驅的擴展位。 最後是W2的側透效果展示。 總結         從W1的上下分層到W2的左右分倉,我們看到了喬思伯在機箱結構上始終保持着與時俱進的設計理念,Mini-ATX機箱到XL-ATX機箱三圍尺寸上W2僅比W1多了3個厘米,同時擴展,散熱與硬件兼容方面還能保持與前者相同的高水準,新結構的優勢顯露無疑;W2的出現也讓我們驚訝到原來能支持XL-ATX主板的機箱也能做得如此之小。 http://www.jonsbo.com/en/products_25_1.html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Deep Cool Steam Castle 評測機箱

序言         從去年九州風神宣佈以自己的品牌進軍機電領域開始(之前是打着雷德曼的牌子),最近半年的發展重心也逐漸轉移到這些新業務上,前段時間的量子系列金牌電源算是成功打入了高端電源市場,最近機箱類這邊又給我們帶來了一款同樣是定位中高端且外觀上非常個性的產品:蒸汽城堡。 產品規格         這款機箱共有紅白黃黑四個顏色,分高配版與簡配版兩個版本,區別如下:高配版面板為橡膠漆工藝,預裝20cm與12cm兩顆風扇,機箱頂部配備四個三色LED燈,側板帶有風扇調速器,簡配版則是亮面面板,只預裝1顆12cm出風風扇,LED燈與調速器也是沒有的,這次評測的為黑色高配版。         規格如下,蒸汽城堡是一款上下分層結構的Micro-ATX小機箱,材質為塑料件面板+鋼箱體,尺寸比之前測過的幾款相同結構的ITX機箱要大上不少,為278x420x406mm(寬高深);機箱擴展方面是亮點,擁有3個3.5「位(兼容2.5」),2個2.5「位,1個5「位;前部,頂部尾部均提供了大尺寸風扇安裝位,擴展性向塔式Micro-ATX機箱看齊。 外觀解析 機箱外包裝一覽,全英文語言,正面用線條勾勒出來的機箱俯視圖配合藝術字體的英文名來體現產品風格 蒸汽城堡,外觀如其名,以蒸汽朋克風格設計而成,面板造型頗為獨特,特別是前臉的進氣柵格與頂部四個渦輪式排風口十分個性。 前臉頂部底部的面板均採用類膚觸感的橡膠漆工藝(僅限高配版)。 上次評測該類「小機箱」時有壇友反映只看圖片不能直觀看出機箱大小,最好找個參照物,所以這次我准備了一瓶大可樂,尺寸上的差別大家感受一下。 機箱前臉一覽,前面板大部分裝飾件實際上又是機箱的進風口。 前面板頂部是一個面積不大配備沖網的進風口,下方能看到一個帶擋板的光驅位。 前臉側邊銀色金屬風格的進氣隔柵。 面板底部外觀類似喇叭一樣的裝飾物也可以起到通風的作用。 I/O功能區位於機箱右側板之上,從上往下一次是風扇調速器兼LED燈控制,Reset/Power按鍵,音頻輸入/輸出接口,USB3.0x2,USB2.0x2;個人覺得I/O區所在的位置並不是很合理,一來機箱如果放置在顯示器右邊操作起來不順手,二來機箱側板前方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間意味着機箱不太適合靠右貼牆或貼櫃子放置。 來「賣萌「的風扇調速器旋鈕,按壓可控制機箱頂部的LED燈。 機箱頂部一覽,四個渦輪式排風口非常壯觀,同時這些排風口內部還集成了LED燈模塊,通電後能帶來炫酷的燈光效果。 靠近尾部也有一些面積不大的通風孔。 機箱尾部一覽,能看出內部結構採用上下分層設計,即主板橫躺放置於上層,下層則是電源位與存儲區。 尾部預裝了一顆12cm風扇,實際上這里還提供了14cm孔位(為什麼不直接預裝一顆14cm風扇?)。 機箱下層的電源位。 機箱底部一覽,同樣加裝了一層塑料件底板,靠後那些開孔則是電源位的進風口。 底板後方有一個槽口,電源位的防塵濾網可以從該處抽出來。 內部解析 右邊側板內部,打開的那一瞬間我震驚了...絕對讓理線難度提高了一個等級。 官方宣稱機箱採用0.8mm的鍍鋅鋼板,先看側板實測0.89mm(含漆層)。 下面是一組機箱內部結構的四視圖,蒸汽城堡採用上下分層結構,板卡位與光驅位位於上層,下層是電源位與兩個硬盤倉;機箱風道默認為前進後出的正壓風道(前部20cm風扇進風,尾部12cm風扇出風,進風量大於出風量形成正壓差)。 頂蓋可以輕松拆掉,固定方式為常見的圓柱形卡扣。 頂蓋背面能看到渦輪式通風孔內部的LED燈模塊。 內部還帶有燈罩能起到柔光的效果。 頂蓋下方是雙12/14cm風扇位,如果要在此安裝240mm水冷排建議拆掉下方的光驅托架以免擋住風道。 光驅位下方還帶有一個3.5」位。 主板托板一覽,最大支持Micro-ATX規格主板,下方的開孔是給AMD平台預留的背板空間。 預裝的20cm進風風扇,尺寸大風力范圍也大,箱內上下兩層的熱源區(CPU/GPU/硬盤/)都能照顧到。 位於下層的電源位與硬盤倉,這里的硬盤籠是不能拆卸的,所以電源安裝空間是否夠用稍後需要進一步測試。 電源位右側是2.5「硬盤籠,能容納兩片對應尺寸的硬盤。 I/O區域在側板上的緣故,拆前面板時不會連着大把線材一起拆卸下來,也給往後的清灰除塵工作帶來了方便。 前面板背面結構,能看到前臉的裝飾件實際上都能起到通風的作用。 前部除了預裝的20cm風扇外還提供14/12cm孔位,這里雖然沒有防塵濾網,但自己加裝一片也不是什麼難事,加上前面板又容易拆,往後清灰除塵也方便。 最後看一下箱體各部位的板材厚度,機箱頂部實測厚度約0.9mm。 機箱背板的厚度同樣是約0.9mm。 主板托板兼硬盤架0.9mm,如果漆層厚度按0.1mm算,那麼整個機箱各部位的板材厚度符合官方宣稱的0.8mm用料。 裝機解析 主硬盤倉配備了硬盤托架,好處就是能兼容2.5吋硬盤,同時還能起到減震的作用。 電源位前方能安裝兩片3.5」硬盤。 再來看一下2.5「硬盤的安裝,先在側面給硬盤裝上膠墊。 再推入硬盤籠內即可(籠子側面有卡扣推入到指定位置會自動卡住硬盤)。 之前提到過由於電源位前方的硬盤籠不支持拆卸,所以這個較短的電源安裝空間是否夠用我這里簡單測試一下,下面是一顆17cm長的全模組電源,顯然裝進去後已經沒空間再接電源線了。 再看下長度為14cm的電源,這回走線空間足夠了,個人建議電源長度最好不要超過15cm(保守推斷)。 頂部的3.5」位裝上硬盤後也碰到了兼容性問題,正好擋住顯卡6PIN口 ,無奈裝完機後也就沒裝這片硬盤了。 顯卡上的兩個6PIN外接供電口剛好被硬盤擋住。 最終裝機效果一覽。 機箱尾部提供了14cm孔位,單風扇一體水冷可以選用140mm冷排的產品;而風冷散熱器限高則是180mm,基本上市面主流的頂級風冷都能兼容。 別看走線很輕松的樣子,不要忘記側板I/O區域還有一堆與主板的連接線… 硬盤倉側面的空間可以用來放置一些用不上或者過長的線材以彌補電源位空間不夠用的問題。 能支持長度在320mm之內的顯卡,市面上主流的高端顯卡基本都能兼容(越肩PCB的顯卡有可能需要拆掉光驅托架)。 建議電源的長度不要超過15cm,我這里裝的是一顆14cm長度的全模組電源。 頂部再加裝出風風扇可能會讓箱內形成負壓差,不利於防塵,如果硬件功耗不是很大建議保持默認的直接直出正壓風道即可。 最後是機箱通電後頂部的LED燈光效果展示。 總結         其實之前CHH也評測過幾台這類上下分層的機箱,比如喬思伯W1,海盜船250D,聯力Q33都是這類結構只不過支持的主板是Mini-itx規格,採用分層設計雖然不能把箱體做得特別小,但兼容擴展性上卻能做得很出色,這次九州風神選擇以micro-ATX規格來打造自己的產品,機箱尺寸提高的同時必然兼容,擴展,散熱等方面的表現能更加出色,可以說不輸給同規格塔式結構,當然這款蒸汽城堡的外觀也是其亮點,蒸汽朋克風格設計外加四種顏色可選以及頂部燈效相信也博得了不少玩家的眼球。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IN WIN S-Frame 評測機箱

序言         經常看CHH機箱評測的用戶是否注意到從前年開始迎廣每隔半年都會給我們帶來一兩款概念機箱,當然今年也不例外,這次的S-Frame相信不少玩家在上半年的台北電腦展上(Computex 2014)見過其身影,而這台機箱有何魅力所在,迎廣這次的概念機型又有何創新,這次的評測將為大家揭曉答案。 產品規格         與之前的概念機箱一樣S-Frame依舊是一款由全鋁合金+鋼化玻璃打造的產品,規格上這台機箱除開擁有驚人的長度與重量外其他方面的參數並不突出,當然這款機箱的外觀設計才是亮點。 外觀解析 產品包裝一覽,體積驚人的大,和一起收到的華碩R4BE主板放在一起,尺寸上的差別大家感受一下。  評測之前先讓大家看一段S-Frame官方的宣傳視頻,通過這段視頻大家會對這款機箱的設計概念有所瞭解。 記得之前的概念機箱H-Frame系列是通過多片鋁片疊加的方式拼湊而成,而這次的S-Frame則是最求極簡的設計概念,整個機箱可以說是一片經過15道折彎工序的鋁板加上兩片鋼化玻璃組成的產物。 機箱側面一覽,採用鋼化玻璃作為機箱側板已經是迎廣高端機箱的「標配「特色了,這次的S-Frame也不例外。 鋁板前四道折彎構成了機箱的前面板,前臉內部則是機箱的I/O功能區  前面板特寫,採用上寬下窄非對稱設計,表面的斜紋拉絲效果極具質感。 前面板右上角的迎廣logo非常醒目。 前面側面是紅色陽極化處理的I/O功能區,提供了USB3.0X4,音頻輸入/輸出接口,Reset按鍵,電源硬盤指示燈。 下面這張俯視圖能看到鋁板邊緣的顏色為紅色,與兩個面並非同色,而實際上這是迎廣在S-Frame上使用了在之前的概念機箱上未出現過的新工藝帶來的效果,迎廣稱之為雙色工藝,即鋁板通過兩次陽極處理產生出兩種不同的顏色。 機箱頂部為開放式設計,下圖能看到構成機箱骨架的鋁板在折彎上並不簡單,,據瞭解鋁板在加工過程中每折一道彎都需要更換一套刀具,同時還要保證折彎角度平順光滑。 設計上力求極簡,蛇形走線的鋁合金骨架像是一氣呵成。 這片鋁合金板不僅折彎復雜,兩個面的表面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鋁板一面為拉絲處理,另外一面則是噴砂處理,再結合雙色工藝最終呈現的視覺效果令人驚嘆。  使用了厚度為4mm的鋁合金板來保持機箱箱體的強度。 機箱尾部也是由四道折彎構成,不過尾部面板朝外這面為磨砂效果。 尾部面板內側是機箱的電源安裝位,這里能看到一副陽極成紅色的鋁合金電源托架。 極具質感的側板螺絲,實際上機箱中大量小部件都是這種陽極成紅色的鋁合金件。 拆卸下來的鋼化玻璃側板一覽,玻璃顏色為黑色半透明,但黑色很淡透光度率高。 內部解析 內部設計極為簡約,除開存儲區與後面電源位的幾幅托架外幾乎沒有任何復雜的設計,結構方面其實不用拆側板也能通過玻璃側板看得一清二楚,採用的是主板旋轉90度安裝,機箱風道為底部進風頂部出風的垂直散熱設計(機箱附帶了風扇支架搭配水冷散熱器則是底部出風)。 存儲區在前面板後方,這里有四片可拆卸設計的鋁合金硬盤托架。 機箱頂部只有8個固定PCI板卡的螺絲孔,安裝主板也不需要上擋板。 安裝風扇需要用到附帶的風扇支架,該支架帶有12cm孔位3個,安裝位置在主板位下方,用戶可以加裝風扇給機箱組建風道也可以放置對應規格的水冷排。 機箱底部一覽,前後的腳墊均配有鋁合金腳托,靠前兩個圓形腳墊支持高度調節。 箱內靠後是給電源走線用的開孔,當然裝完機後各種外設/顯示器的視頻信號線也可以從這里過。 裝機解析 安裝硬盤或者電源需要先將機箱內對應的托架拆卸下來(托架上均配備了手擰螺絲可免工具拆卸)。 能支持2.5」與3.5「兩種規格的硬盤托架,硬盤則是通過附件中提供的沉頭螺絲從托架背面固定。 裝好硬盤後再把托架裝回機箱中。 電源的安裝方式也如此,先拆托架——裝電源——托架連同電源再裝回機箱。 最終裝機效果一覽,散熱方案採用風冷散熱器+3顆12cm風扇組建的底進頂出垂直風道。 散熱器限制高度為195mm,基本沒有裝不下的風冷。 機箱頂部底部均為開放式設計,其實我一路測下來都是用「這是一台開放式機箱「的心態來看待S-Frame的。 因為兩面都是玻璃側板的緣故走背線肯定會影響美觀的,建議各種線材都從主板下方過,附件中提供了理線固定鈕可以把線材固定在主板位下方, 吐槽一下機箱附帶的理線固定鈕尺寸太小了,還好自己手中有一些大尺寸的。 需要接入的外設比如顯示器,鼠鍵,音箱的信號線都可以從電源位的開孔引到機箱上方的主板I/O區域。 機箱右側一覽。 看到下圖可能會有玩家擔心電源sata線不夠長,其實附件中提供了四口sata延長線。 各種外設線材可以從尾部面板下方的縫隙接入機箱。 下面兩張是頂部與底部的俯視圖。 最後再用三張圖片來展示裝上玻璃側板後的效果。 One more thing 這次的One more thing環節,我們看到的是台灣本土生產的S-Frame整個機加工的過程,從一整張鋁材先才CNC上鏤空,然後再通過彎折機經過15次的彎折,照片含金量很高,可以讓大家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概念機"的獨到之處.     總結         相較於迎廣之前各款概念機箱,今年的S-Frame在風格上一改往日復雜的結構設計,化繁為簡僅用一片鋁板+兩片玻璃給我們帶來了如同藝術品般的產品,,同時迎廣還在製作工藝上採用了之前未用過的「雙色工藝」提升視覺效果,在細節上不斷創新,最後也期待S-Frame的設計理念能更多的延續到今後主流價格層面的產品之上。 IN WIN S-Frame 官網連接:http://www.inwin-style.com/cn/goods.php?act=view&id=S-Frame 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SilverStone RV05 評測機箱

序言 Raven(烏鴉)一直以來都是銀欣機箱線中備受玩家關注的系列,從第一款產品RV01開始這台擁有專屬logo,外觀超酷並配備煙囪式垂直散熱設計的「另類「機箱成功虜獲了不少高端DIY用戶也奠定了系列的標準;雖然去年的RV04意外更換了結構(電源上置+主板倒置),但這次新品RV05又把垂直散熱這一經典方案用了回來,同時RV05還大膽去掉了5」擴展位來降低機箱尺寸,成為了RAVEN系列機箱中(不含RVZ01)箱體最小的一款。 產品規格        RV05的整體尺寸為242mm(W)x529mm(H)x498mm(D),算是Raven系列機箱中箱體最小的一款,擴展方面RV05相比通常的中塔機箱在5"位與3.5「位的數量上要稍為遜色,僅能支持兩個3.5"硬盤與一個吸入式光驅,以下是詳細的規格表。 外觀解析 外包裝一覽,RV05使用了印刷精美的彩印紙箱,正面的數字"5"非常醒目也代表了這是Raven系列第五款產品。 內部使用了比塑膠袋更有檔次的黑色布套保護機箱表面不被劃傷。 機箱本體一覽,外觀上依舊保持RAVEN系列獨有的風格,當然其中也包括十足的塑料感,最求質感的玩家建議還是上FT05吧。 側面看機箱前低後高,配合充滿運動感設計的頂蓋與腳墊個人覺得這次RV05把跑車的元素也融入其中了。 機箱前臉一覽,RV05的存儲區並不在機箱前半部分的緣故,前面板並不能打開也不需要像RV02/03那樣配備一些外露的擋板,只需要起到裝飾的作用即可。 機箱的I/O功能區位於前臉頂部,中間帶銀欣LOGO的膠墊實際上是USB與音頻接口的防塵塞,Power與Reset按鍵分佈在左右兩側防止誤操作。 防塵塞下面是USB3.0x2與音頻輸入/輸出接口。 與前面板一體成型的Raven(烏鴉)logo特寫。 電源/硬盤指示燈的位置與之前的RV04類似,隱藏在面板的稜角之下,通電後會亮起白色燈光(硬盤燈為紅色)。 前面板右側不起眼的位置能看到一個配備橡膠塞的長條狀開孔,這里是吸入式光驅位。 這次拿到的是帶側透窗口的版本(SST-RV05B-W黑+側透窗),當然也有非側透版的型號可供選擇(SST-RV05B黑)。 機箱尾部一覽,很明顯靠上這些沖孔是為給電源提供獨立風道而預留的。 電源位防塵問題可以通過附件中的磁性濾網解決。 繼續看機箱底部,除開腳墊部分整個底部被一張大面積防塵濾網所覆蓋。 防塵濾網也是滿滿的Raven系列風格。 寬大的橡膠腳墊讓人覺得很踏實。 防塵濾網可以從機箱前方抽出來個人覺得是個非常人性化的設計,往後清灰除塵完全不需要挪動機箱了。 防塵濾網下面自然就是兩顆Raven系列標志性的180mm穿甲彈風扇了,同時這里也提供了3個12cm與2個14cm孔位方便水冷玩家裝冷排。 左邊的是普通的12025風扇,而右邊的是機箱上的180mm穿甲彈風扇,放在一起大家感受一下,這進風量什麼的12025風扇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之上。 機箱頂部一覽,一副很有設計感的頂蓋,頂蓋表面佈滿大尺寸四邊形通風孔,因為RV05採用了底進風頂部出風的垂直風道所以這些沖孔之下也沒有再配備防塵濾網了。 頂蓋採用快拆式設計,只需要握住頂蓋後方往上提即可將其掀開。 頂蓋下方一覽, 因主板安裝位轉向90度的緣故,原本在機箱尾部的接口也都被挪到了頂部。 從前往後依次是1個12cm風扇位,7個PCI擴展槽,支持兩個安裝方向的電源位,當然還有大量用於被動式散熱的沖孔。 頂蓋下方有很充足的空間用於走線,各種輸出線材依舊是從機箱尾部出來。 打開側板的方式很特別,需要拆除頂蓋後從側板內側找到下圖中隱藏的按扣用手按住往上提即可拆除側板(字母下面)。 側板背面可以看到亞克力的固定方式,頂部與左側採用了螺絲+墊片也意味着用戶們可以自行拆卸這塊亞克力板,用來MOD倒是很方便。 側板厚度實測0.92mm,看來除去漆層0.8mm以上的鋼板是能夠保證的。 內部解析 下面是一組箱內結構的四視圖,RV05採用了自家專利的垂直風道散熱設計,即主板位轉向90度,主板各輸出接口挪到了機箱頂部,底部則是機箱的進風口,由兩顆180mm大尺寸風扇往箱內吸風,再從頂部排出箱內熱量。 其實內部結構類似於砍掉了存儲區的RV02,並把電源位移到了主板左邊。 把機箱像下圖這樣旋轉90度倒過來後很明顯結構就與我們平時熟悉的電源下至式機箱沒有太多區別了。 再來看一下機箱頂部,走線空間還是很富裕的。 整個底部被兩顆180mm穿甲彈風扇完全占據,散熱效能不必我多說了吧。 前面板後面是兩個控制底部風扇轉速的開關,共三個檔位分別對應700/1050/1300RPM(實測轉速,最低700轉時基本聽不到噪音)。 機箱尾部是電源位與硬盤倉,看起來似乎有些擁擠。 硬盤籠通過螺絲固定可拆卸可拆分,最多支持兩片3.5吋硬盤的安裝。 安裝硬盤很簡單,直接塞進去螺絲固定即可,當然你只有一片硬盤時也可以拆掉半個籠子來增加電源的理線空間。 下面來看一下電源的兼容性,首先是14cm長度的電源,看起來走線空間還是夠的,至於電源為什麼沒有採用獨立風道的安裝方向,其實我在安裝這顆電源時發現風扇罩與機箱背板有不兼容現象。 因為銀欣這顆ST55F-G電源的風扇罩會輕微往外凸,而機箱尾板對應電源的位置這里也是內凸結構(為防塵濾網留的凹槽),所以兩者碰在一起電源被頂高螺絲就裝不上了,請大家注意下(當然拆掉風扇罩是可以解決的)。 再看一下長度為16cm的電源,這里是一顆半模組電源,顯然模組線接口前方已經沒有太多空間用來走線了。 另外一面,電源上的原生線材雖然不會被擋住,但也沒有多少空間用來安放過長或者用不上的線材。 風扇罩緊緊的貼在機箱尾板上,再次提醒記得選購電源時儘量不要選擇風扇罩是外凸結構的。 右側板內部一覽,這里主板托板上各種大大小小的開孔實際上並不能用來走背線(裝上主板與SSD後這些開孔都會被擋住),能走背線的只有左下角這個位置的開孔。 主板托板背面有兩個2.5"位,靠近機箱前方是吸入式光驅位(沒有設備就不裝了) 看下箱內各部位的板材厚度,主板托板0.82mm。 機箱尾板也是0.82mm。 機箱頂板用料最猛,直接超過了1mm。 裝機解析 最終裝機效果一覽,因為削減了存儲區,箱內空間看起來並不大,電源位與硬盤位之間也非常緊湊。 下方有很充足的空間可用來走線,能支持310mm(實測)長度之內的顯卡。 CPU散熱器限高為162mm,我個人更喜歡一體化水冷,因為可以直接把CPU所產生的熱量排出箱外。 吐槽一下硬盤倉沒有任何的減震設計。 電源上的線材都需要從硬盤倉尾部繞出來,線材多的話還是有點擁擠, 除了兩條SSD供電線外,各輸出線材中我這里只有CPU 8PIN這根走了背線。 再看一下機箱頂部蓋上頂板後的效果,還真有點擔心鼠標/鍵盤線不夠長。 最後是側透效果展示。 總結         相較於之前的RV02/03,RV05最大的改動就是砍掉了大量的存儲區來達到「瘦身」的目的,當然作為一款中塔機箱無標準的5「位與僅配備2個3.5」位的做法也顯得非常激進;除開略顯寒酸的存儲擴展外,RV05其他方面表現都令人滿意,扎實的板材用料,高效靜音的垂直風道散熱系統(兩顆18cm穿甲彈功不可沒),人性化的防塵設計等基本上之前Raven機箱上的大部分優點都悉數保留,而唯一遺憾的就是電源位的兼容性還有待改進。 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SilverStone ML07 評測機箱

序言         大家是否還記得銀欣年初所推出的那台基於Raven (烏鴉)系列風格的臥式機箱RVZ01,其採用常規尺寸的HTPC箱體結合Mini-ITX規格主板的設計使機箱內部擴展性大幅度提升,通過附帶的PCI-E轉向卡能實現兼容市面上各種高端顯卡讓RVZ01成為了少數幾款擁有鋼炮本質的HTPC機箱,而這次評測的ML07繼續沿用了RVZ01的箱體,當然你也可以看作是RVZ01更換面板後的型號。 產品規格        填完這張規格表後才發現ML07不僅擴展方面與之前的RVZ01完全一樣,就連尺寸與重量兩款機箱也都沒有任何區別,不過實際上兩者在附件上還是略有不同的(ML07的定位更低RVZ01上很多實用的附件也不再提供了) 外觀解析 ML07的定位要低於RVZ01,所以包裝上也沒有再使用之前的彩印紙箱,而是換成了這種成本更低的瓦楞紙箱 包裝側面有ML07中文特色介紹,其中第一條"RAVEN系列獨有風格"個人實在沒看出來,反而覺得這款機箱更像堡壘系列(FT)。 機箱本體一覽,外觀上ML07延續了銀欣ML系列HTPC機箱簡約素雅的設計風格,比之前張揚的RAVEN系列風格的RVZ01更適合作為居家HTPC系統使用。 機箱底部一覽,ML07採用了與RVZ01相同的箱體,為瞭解決箱內高性能高功耗配件的散熱需求,機箱正反兩面均配備了12cm風扇位加強機箱的散熱效能。 附件一覽: 腳墊:ML07支持直立橫躺兩種擺放方式,所以附件中提供了兩副不同腳墊造型的腳墊; 銀欣logo金屬貼:銘牌不像之前RVZ01是固定在機箱上可旋轉的,在ML07中需要用戶直接貼在機箱面板之上。 pci-e 16x延長器:安裝顯卡時必須要用到的配件; 安裝螺絲一包; 顯卡托架與減震膠條組合。 PS:這次附件中不再提供磁性防塵濾網。 ML07支持直立橫躺兩種擺放方式,我們先看直立擺放方式,從附件中找到下圖中的腳墊嵌入機箱側面的通風孔內即可讓機箱立起來。 直立擺放時機箱左側為顯卡與電源散熱預留的開孔均不會被遮擋住,配合風扇能帶來比橫躺放置更好的散熱效能,作為高性能遊戲機箱使用時建議此方向擺放。 橫躺擺放需要用到附件中的半球形腳墊,貼在下圖中四個角墊高機箱,同時底部用於電源與顯卡散熱的開孔也不會被堵住了。 機箱前臉與側面均採用了拉絲效果來提高外觀質感,不過材質依舊是塑料件 前面板左上角能看到一個吸入式光驅位。 面板右側是USB3.0x2,音頻輸入/輸出接口,Power/Reset按鍵,電源硬盤指示燈;I/O功能區與吸入式光驅位在面板上的佈局與RVZ01完全相同。 機箱側面設計有隱藏式通風孔用於散熱。 機箱尾部一覽,因臥式機箱高度的限制尾部不再提供風扇位,而是由配備了一些沖孔用於被動式散熱,除此之外還能看到2條橫置的PCI槽占據了尾部一半的位置。 整個機箱唯一帶有RV系列風格之處也就只有這個RVZ01上保留下來的風扇罩了,不過這次ML07不再附贈超薄12cm風扇了。 機箱底部一覽,考慮到要滿足高端顯卡的散熱需求,底部對應箱內顯卡的位置配備了大面積沖孔並帶有兩個風扇安裝位,不僅能讓顯卡風扇直接吸入箱外的冷空氣,也可以再額外加裝風扇進一步給顯卡加強散熱。 內部解析 機箱內部結構一覽,因採用之前RVZ01相同的箱體內部結構也完全一致,即主板電源區占箱內容積的一半,顯卡區占另外一半,硬盤位與光驅位則很巧妙的設計在箱內各種托架上,總體來說內部空間不大但安排得非常緊湊。 直接看圖片可能難以區分各硬件的安裝位置,所以這里找了一張圖特別標注了下大家應該一看就明白了。 機箱內部的細節這里就一邊裝機一邊介紹,安裝顯卡需要拆掉位於PCI區域的顯卡托架。 因機箱高度的限制,顯卡肯定是不能像平常一樣直接插在主板上,所以銀欣在顯卡托架上加裝了PCI-E轉向卡來實現讓顯卡像主板一樣橫躺安裝在機箱內部。 顯卡插入PCI-E轉向卡前記得先接上附件中的pci-e延長器。 ML07可以支持33cm長度之內的顯卡,大部分高端顯卡都能兼容(我這里忘記裝附件中用於固定顯卡卡身的小托架了)。 托架背面則是吸入式光驅位與兩個2.5"硬盤位。 顯卡裝入機箱後就是下圖中這樣擺放。 主板位與電源倉一覽,電源位位於機箱前半部分的緣故,機箱尾部的電源插座需要通過一根延長線與電源相連接。 拆卸下來的電源托架,背面可以安裝一片3.5"硬盤,而旁邊的小隔板則是一個2.5吋硬盤托架。 各種托架拆光後,機箱內部空空如也。 頂蓋厚度實測約0.89mm,用料還算不錯。 機箱底板實測厚度0.96mm,用料比上面的蓋板更勝一籌。 裝機解析 電源規格為SFX,正好銀欣自家的SFX電源也是所有品牌中最具優勢的,聽說不久之後還會有一款600W的產品要出來,所以完全不用擔心高端硬件的功耗問題。 之前提到過托架背面可以安裝3.5"硬盤。 拆卸下來的小隔板可以掛載2.5"硬盤。 電源位與主板位幾乎是貼在一起的,所以記得先裝主板再上電源(順序反了主板就不好裝了),走線空間並沒有很多但花點心思還是能把線理好的。 最後再把顯卡部分插入主板PCI-E槽中裝機完成。 看下最終的裝機效果,箱內能利用到的空間基本都沒有拉下,內部雖然緊湊但散熱問題卻解決得很不錯,箱內每一個熱源區域(CPU/GPU/電源)都可以建立各自獨立的風道;防塵問題則可以通過另購磁性防塵濾網解決。 臥式散熱器配合風扇反裝可以直接把CPU的熱量排出箱外(散熱器限高83mm)。 顯卡這邊的散熱也兼顧得很不錯,周圍都有大量通風孔還可以加裝風扇。 電源位進風口,電源產生的熱量從機箱側面排出。 總結         就如同文章開頭所提到過的ML07就是RVZ01更換面板後的型號,自然RVZ01上的各個優點也全部保留了下來成為又一款可以作為遊戲鋼炮的HTPC機箱,實際上銀欣最近會繼續在此結構的箱體上衍生出更多的型號;而就ML07來說雖然比RVZ01的價格要低一百元,但配置中卻少了2顆超薄風扇與一些磁性防塵濾網這些實用的附件,性價比並沒有突顯出來,         而對於那些中意RVZ01箱體結構又喜歡更低調外觀的用戶,沒准ML07就是你想要的。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Computex 2014直擊:Thermaltake展示Core系列機箱

Computex 2014於6月3日至7日在台北舉行,超能網連續第五年特派記者進行現場直播,以下是前方發回來的報導:除了古老的Level 10機箱繼續擺出來外,Thermaltake展示了Core系列機箱,其中Core V1是個很有趣的產品,頂部與右側是側透設計,似乎專門提供給人用作展示用途。 好綠的機箱 一如既往的洞洞流 大側透,可拆卸的硬碟架 Core V41 Core V1箱子有點胖 Core V71機箱 古老的Level 10繼續擺出來 ...

Phanteks Enthoo Pro 評測機箱

序言         去年Phanteks針對高端市場推出了首款機箱類產品Enthoo Primo,憑藉著全塔規格+扎實的用料+素雅而富有質感的外觀+充足的水冷擴展空間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眾多水冷玩家的青睞;今年Phanteks再接再厲繼續在機箱領域拓展,旗下第二款機箱則是打着"為入門級DIY水冷機箱建立標竿「的旗號針對七百元附近的中端市場所推出的一款主打性價比的產品:Enthoo Pro。 產品規格        Enthoo Pro共有兩個版本,型號為PK614P的為側透版,PK614PC的為非側透,這次我拿到的是側透版;Enthoo Pro的尺寸為235 mmx535mmx550mm(WxHxD),在通常的中塔類機箱中屬於體型偏大的那種,機箱淨重11.9kg比之前測過的全塔760T(賊船)還要重0.7kg;擴展方面,該機箱最大能支持E-ATX主板,472mm長度之內的顯卡,擁有8個PCI擴展槽,15個風扇位,機箱最多能同時安裝8顆風扇,擴展性上向全塔看齊;以下是更詳細的的規格表。 外觀解析 產品定位的緣故,外包裝換成了這種成本更低的環保紙箱(之前Enthoo Primo是彩印紙箱)。 附件在這個檔次的機箱中可以用」豪華「來形容:一本彩印說明書,一小包紮帶(內含魔術貼),各種規格的安裝螺絲並配備收納盒,水箱/水泵安裝支架。 Enthoo Pro機箱本體,外觀上能發現不少細節沿用了之前Enthoo Primo的設計,比如側面兩塊相同位置的透明側板,帶有拉絲效果的前臉與頂蓋。 雖然前臉與頂部均配備了大面積金屬沖網,但機箱外觀並不張揚,依舊保持着素雅簡約的風格(甚至連品牌logo也沒有出現在前面板上)。 出於成本的考慮前面板與頂部看似金屬拉絲的材質實則是塑料件。 常用的Power按鍵被單獨放置在機箱頂部,方便將機箱放置在桌下的用戶操作。 前面板看似4個帶擋板的5.25"擴展位,實則最上的擋板內是機箱的I/O功能區。 從左到右依次是USB3.0x2,USB2.0x2,音頻輸入/輸出接口,Reset鍵;I/O區配備了擋板順便還能解決防塵問題。 前面板下方配備了大面積金屬沖網,這也是該機箱的主進風口。 沖網側面與底部也有不少進氣柵格,能實現四面立體進風。 機箱左側採用了與之前Enthoo Primo相同的設計,即使用了一大一小兩塊半透明的亞克力板做側透。 側板上尺寸較小的窗口原來是用來展示箱內Phanteks logo的。 機箱頂部採用了全沖網設計,但是沒能發現可以打開頂蓋的拉手或者暗扣之類的設計,所以拆解部分就留到後文中吧。 機箱底部一覽,先不說腳墊就有6個,光看這防塵濾網的規模都讓人舒心。 兩片一長一短的濾網覆蓋整個機箱底部,而濾網下面全是散熱用的沖孔。 有沖孔的地方必然少不了風扇位,這里提供2個12cm孔位與1個14cm孔位,顯然是用來給用戶裝冷排的。 防塵濾網都是固定在同一條導軌中,抽拉起來很順手。 機箱尾部一覽,能看出依舊是主流的電源下至結構,從上至下依次是:一顆14cm風扇用於出風,8個PCI擴展插槽,1個水箱安裝位,支持兩個安裝方向的電源位。 尾部12/14cm風扇孔位均支持高低位置調節,預裝的是一顆Phanteks自家的14cm風扇。 PCI擴展位旁邊是水箱安裝位,裝水箱時記得選擇下圖中這種固定螺絲在中間的卡箍。 內部解析 機箱內部結構一覽,為了讓箱內看起來更加簡潔美觀,Enthoo Pro採用了全封閉式電源倉,同時硬盤倉的左側也配備了金屬板遮擋,而好處就是用戶在裝機時即使走線凌亂也不會在側透窗口中顯露出來了;以下是一組箱內結構的四視圖。 側板背面一覽,亞克力採用了目前較為流行的鎖扣式固定。 側板厚度,除去漆層為0.7mm。 存儲區一覽,安裝硬盤需要打開另外一面的側板。 3個5.25"擴展位均配備了免螺絲扣具。 Phanteks的logo位於硬盤倉側面,可以通過透明側板展示出來。 之前未打開的機箱頂蓋,通過多個圓柱形卡扣固定,拆除的話需要從內往外頂才行。 頂蓋下面是誇張的風扇位,包括3個12/14cm孔位和1個20cm孔位,能兼容120~420mm規格的水冷排。 頂蓋背面一覽,防塵網還是有的,不過需要清灰時就必須拆頂蓋了,這樣的設計顯然不夠人性化。 機箱背面內側,尾部14cm風扇轉速實測約1250RPM,全速下噪音還是挺明顯的不過也不用擔心,因為風扇可以通過箱內的PWM適配器實現智能溫控(後文有介紹); 8個PCI擋板均配有螺絲可反復使用。 電源位一覽,能看到這里配備了一片金屬蓋板把整個電源倉給完全遮擋住了,而好處就是用戶再也不用擔心因電源的外觀問題或者走線凌亂而影響最終的裝機效果了(當然不裝這個蓋板也沒問題)。 卸下蓋板需要打開另外一面的側板卸螺絲,這里沒採用免工具設計依舊不夠人性化。 電源倉前方有雙風扇位可以用來裝240mm水冷排(需要卸掉其中一個硬盤籠,並建議選用長度在16cm之內的電源) 右側板內部一覽。 箱內配備的走線孔多達10個,其中9個帶有橡膠護套使走線更加美觀,不僅如此線孔周圍還提供了不少魔術貼用於固定線材,非常貼心。 走背線時電源上的線材都必須從機箱底部同一個線孔出來,所以廠商在機箱底部預留的空間也要更多一些,用尺寸測量底部大約提供了4cm的走線寬度。 主板托板與左側板之間的距離則是2.8cm。 考慮到一套水冷系統需要用到數量較多的風扇,Enthoo Primo上的6口PWM風扇適配器也保留下來了,該適配器通過與主板上的PWM 4PIN相連,再接入3pin的風扇(3pin不含PWM功能)即可讓該風扇實現PWM功能,實用性很高。  PS:只有接白色口的風扇才能查看到轉速,黑色口可以接2顆,白色接1顆,最多支持11顆風扇。 主板托板上還掛載了一個2.5」硬盤托架。 上面的托架也可以更換位置,此處正好與電源位並排。 硬盤倉一覽,內置兩個活動式硬盤籠,能支持6片3.5/2.5"硬盤的安裝。 兩個硬盤籠都是通過導軌固定在機箱內,如果用戶需要在機箱底部安裝水冷排的話,只單獨掛載上面一個也是沒有問題的。 硬盤托架只支持3.5"盤免工具安裝,2.5吋的SSD/HDD則是用螺絲固定在中間。 硬盤托架側邊有扣具,放置硬盤之前先撥開,對准兩側的螺絲孔放好硬盤後再撥回去即可。 2.5吋的SSD/HDD是用附帶的沉頭螺絲固定。 拆掉硬盤籠後能看到前置進風口的20cm大尺寸風扇。 前面板內部一覽。 前面板內部也提供了多種規格的風扇安裝位(12/14CM孔位各2個,20cm孔位1個),此處預裝的是一顆Phanteks自家的大尺寸20cm風扇,實測轉速約750RPM。 防塵濾網固定在內側,清灰時依舊需要拆下整個面板。 最後看下各部位的板材用料,實測機箱四個面(前後上下)均採用的是0.7mm厚度的鋼板(多出的0.0Xmm為漆層)。 主板托板同樣是0.7mm的用料,看來整個機箱都是統一這個厚度的板材。 裝機解析 雖然Enthoo Pro是打着水冷機箱的旗號,但因為不是水冷玩家所以請原諒我用一體化水冷來展示裝機效果。 頂部風扇位與主板之間有68mm的空間可用來安裝水冷排,意味着單排風扇(25mm)+43mm厚度以下的冷排都是沒有問題的(45mm冷排也能裝但要注意主板的CPU供電口會不會被擋住)。 硬盤數量不多,所以中間的硬盤籠被我拆掉了,這樣前置20cm大尺寸風扇就能無遮擋的直吹熱源(CPU/顯卡),提高機箱的散熱效率。 底部看不到電源,走線再凌亂也不怕了。 背部走線一覽,大量人性化的設計用戶完全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即可把背線走得工工整整。 這里有一張廠家給的水冷裝機圖(應該是它們自己裝的),可以看到像這樣一套較為普通的水冷系統裝在箱內完全不需要對機箱做出任何改造。 看到上圖可能有人會問難道水泵只能安裝在水箱支架這一個位置上?其實廠家還提供了下圖中這個選配附件來解決此問題:水泵支架(需要另外購買),這個支架可以安裝在光驅位或者底部任意一處(紅圈中三個位置),滿足水冷玩家更多的走管方案。 總結    ...

Corsair 760T 評測機箱

序言         在海盜船(corsair)旗下的機箱類產品中,最經典的絕對要屬黑曜石(Obsidian)與石墨(Graphite)兩大系列,前者在風格上最求的是低調,簡約,富有質感,而後者則相反更加時尚,個性,以及更濃的gaming元素;近期海盜船又針對中高端市場推出了兩款石墨系列的新品730T與760T,其中的760T絕對是海盜船有史以來側透箱中側透效果最炫酷的一款(730T則是非側透),下面為大家帶來這款機箱的評測。 產品規格         海盜船760T共有全黑與白+黑兩種配色,這次我拿到的是白色版(北極白),該機箱的規格為全塔,整體尺寸與自家600T/750D接近,但比800D/900D這類水冷機箱要小不少;擴展方面760T保持全塔類機箱在此方面的優勢:最大能支持XL-ATX主板,能容納170mm高的散熱器與450mm長度之內的顯卡,箱內共有7個風扇安裝位,除開底部其他均能兼容14cm風扇,下面是760T詳細的規格表。 外觀解析 外包裝為素色的環保紙箱。 看到用黑色布套保護的機箱本體頓時感覺這貨應該不一般。 760T機箱本體,外觀上類似於去年推出的230T,不過細節方面改動了很多看起來更加時尚個性了;其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機箱側面這塊超大面積的半透明側板,不得不說海盜船這款機箱的側透效果是我見過的側透機箱中最漂亮的一款。 另外一面的側板不需要側透,但也統一造型做成了黑色鏡面。 機箱前臉,保持石墨(Graphite)系列的風格,雖然下方有大面積金屬沖網但沒有像230T/600T那樣整個面板全是"洞洞"。 760T採用頂置I/O面板,方便將機箱放置在地上的用戶操作,I/O功能區從左至右依次為音頻輸出/輸入接口,風扇轉速調節按鍵,USB2.0x2,USB3.0x2,Reset與Power鍵。 前面板上方是3個帶擋板的5.25"擴展位。 前面板下部採用了全沖網設計,這也是760T的主進風口。 海盜船的logo在面板底部。 金屬沖網可以很方便拆卸,只需要按壓沖網的左/右上角便可將其打開(內部有兩個按壓開關)。 前面板人性化的設計給清洗工作帶來了便利。 前面板內部配備了兩顆大尺寸14cm風扇作為機箱的進風風扇。 海盜船自家的風扇,功耗為3.6W(12Vx0.3A),實測轉速約1050RPM,風扇邊框內置了四顆白色LED燈,通電後前面板內會亮起陣陣白光夜晚來看非常漂亮(文章最後有實拍圖)。 該處也提供了更實用的12cm孔位來提高擴展性(可以兼容12cm孔位的14cm風扇或者120/240水冷排) 不喜歡海盜船高塔機箱頂部全是「洞洞」的用戶這回應該會滿意,這次760T在此處配備了蓋板來掩蓋下方的沖孔網。 蓋板內配有多可小磁石,直接吸附在頂蓋上,掀開也毫不費力。 再看機箱頂部,蓋板下幾乎全是散熱用的沖孔,同時還有3個12/14cm風扇安裝位,可以用來安裝360/420mm大尺寸水冷排。 細看這些沖孔能發現內部並沒有配備防塵濾網。 蓋板閉合後內部的沖孔會被完全封住;所以個人建議不是上水冷就不要在頂部添加風扇了;一是防塵問題,二是頂蓋移除後也影響機箱整體的美觀。 機箱底部一覽,腳墊造型很特別。 電源位進風口配備的抽拉式防塵濾網,值得一提的是濾網邊緣採用了導軌設計,拆卸起來非常順手。 底部中間是一個12cm風扇安裝位。 腳墊採用鏤空設計,造型類似於跑車尾翼,接地面貼有大尺寸防滑膠墊。 機箱尾部一覽,一顆14cm風扇用於出風,9個PCI擴展插槽,兩個水冷管道孔,電源下至支持兩個安裝方向。 尾部風扇位也提供了12cm孔位;主板安裝位上方的空間很充裕並配有沖孔散熱。 水冷孔為一次性設計,不應該啊。 機箱側面一覽,兩面的側板都是統一的設計並配有大尺寸拉手。 側板都配有轉軸,可以像"開門"一樣打開側板。 另外一面也一樣。 轉軸處特寫,側板打開約45°時往上提便可將其拆卸下來。 整個側板的板材就是一大塊亞克力,只不過一面為半透明,一面為不透明。 內部解析 機箱內部結構一覽,主流的電源下至設計,前半部分的存儲區與之前的600T比改動了不少,使用幾率低下的5.25"擴展位僅3個,下方兩個活動式硬盤籠默認安裝在機箱底部;以下是一組機箱結構的四視圖。 5.25"位均配備了實用的免螺絲卡扣。 這些卡扣都是金屬材質的,用料十足。 硬盤籠安置在機箱底部的緣故,兩顆前置風扇幾乎可以無遮擋的直吹顯卡同時輔助CPU散熱,並形成直進直出的正壓風道。 兩個活動式硬盤籠有多個安裝位置可以任意調節來提高與其他硬件的兼容性,比如兩個疊加在一起時電源位便有了更多的空間兼容大功率長電源。 去掉靠前的硬盤籠可以騰出空間在前置風扇位上安裝240/280水冷排。 也可以將硬盤籠掛載到5.25「位下方。 3.5硬盤托架支持免螺絲安裝,同時兼容2.5"盤。 尾部預裝的是一顆海盜船自家的14cm風扇,轉速實測約1050RPM;9個PCI擴展槽可容納四張顯卡交火/SLI。 電源安裝位一覽,最近測過的幾款海盜船機箱似乎配備的減震膠墊都貼得不牢固(底部與電源位),這里看到的是用沖壓筋來托住電源也算欣慰。 主板托板上的背線孔多達10個,位置合理,幾個走線較多的開孔配備有橡膠護套使走線更加美觀。 箱內前下方側面還提供了4個2.5吋硬盤托架。 這些托架均採用免工具設計,用不上的也可以自由拆卸。 主板托板與側板之間預留了大約3cm的距離用於走背線,空間算是很富裕了。 最後看一下板材厚度,白色底板含烤漆的厚度約0.74mm,如果說漆只有0.03~0.04mm的話那實際板材就是0.7mm,難道烤漆層真的這麼薄? 機箱背面的板材厚度約0.74mm。 主板托板除去漆的厚度妥妥的0.6mm。 裝機解析 得益於箱內的超大空間,整個裝機過程毫無難度(就理線花了點時間),直接來看最後的效果吧。 裝風冷的話顯然還有大部分空間利用不到,真想把內部塞滿還得靠分體式水冷。 頂部的空間非常富裕,安裝這種有定厚度的風扇加冷排也毫無壓力(安鈦克這一體水冷的開放式風扇還真占空間)。 普通長度的電源完全不需要拆掉前方的硬盤籠。 背部走線一覽,主板位上下均有不少線孔,即使是風扇也能很好的走背線。 最後展示下機箱在夜晚通電後的視覺效果;先是前臉亮起的LED雙風扇。 再是大面積側透配合箱內硬件的各色LED燈非常炫酷。 總結         這款海盜船新品760T不僅在視覺效果上帶來了新的突破,結構上的優化也同樣有顯著進步;超大面積側透窗口這個絕對是燈光黨以及水冷玩家的最愛,內部合理的空間利用率以及各種活動式托架帶來了更高可玩性與改造潛力;再加上全塔機箱擴展性方面的優勢,相信760T將是續600T之後又一款玩家眼中的經典。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Corsair 250D 評測機箱

序言 Corsair(海盜船)已經涉及機箱領域多年,旗下的機箱產品也是數量眾多,但該品牌各種型號的機箱歸類起來無非就是些全塔,中塔之類的產品,小型化的ITX或HTPC幾乎沒有;而近期或許是Mini-ITX系統的火熱程度讓Corsair看到了商機又或許是廠商打算進一步拓展機箱類的產品線,總之Corsair的首款Mini-ITX機箱:Corsair Obsidian Series 250D終於被我們等來了。 產品規格 DS海盜船250D被劃分在"緊湊型電腦機箱"類旗下(其他的全是中塔),從下面的規格表中能看出250D的整體尺寸277x290x351mm(W/H/d)在Mini-ITX機箱中並不算小,但擴展方面卻很出色,甚至不弱於某些M-ATX機箱,看來250D的產品定位應屬於"鋼炮"的類型。 外觀解析 既然屬於黑曜石系列,250D的外觀上也大量延用了該系列經典的設計元素。   簡潔且富有質感的拉絲面板加鋼機身設計,系列以往的亞克力側透也沒有丟棄,而是改成了"頂透"。 機箱的前臉為鋁拉絲面板,低調簡約;除開Corsair的logo外I/O及按鍵部分都在面板邊緣(上方)儘量不破壞面板的整體感。 面板上方從左至右一次為power鍵,RESET鍵(小圓點),5"擴展位,USB3.0x2,音頻接口。 長條狀的power鍵,同時也是電源/硬盤指示燈;RESET鍵則需要用針尖類的物品才能按壓。 面板右上角是USB3.0與音頻接口。 按壓I/O與按鍵區域下方印有圓點標志的位置可開啟前面板。 卸掉面板後可以看到機箱的主進風口。 前面板並不是全鋁材質,而是一片有一定厚度的塑料再貼上一層很薄的鋁皮,這樣做顯然是為了節約成本,好在外觀上並看不出面板的用料被「掉包了「。 防塵濾網下面是一顆海盜船自家的14025風扇;該處同時也提供了12cm或者更大尺寸的20cm風扇的安裝孔位。 面板閉合後氣流是通過面板四周的縫隙進入機箱的。 再繼續看側面,先是右側板:矩形大面積沖孔網還能隱約看到內部的12cm散熱風扇。 左側板同樣是大面積沖孔網,尺寸與右側板相同,不過這邊的沖孔網顯然是為給顯卡風扇吸風而設計的。 六邊形結構的沖網特寫,當然內部的防塵濾網也不能少。 頂部一覽,相信有不少用戶特別是高端玩家會非常喜愛該區域的"頂透"設計。 機箱底部一覽,底板設計有沖壓加強筋提高板材強度,而通風孔是為了給電源提供獨立風道而預留的。 腳墊特寫,其也是機箱造型的一部分。 電源位的防塵濾網採用了抽拉式設計。 機箱尾部能看出250D箱內的大致結構,即上下分層設計板卡區域在上方,電源/硬盤位在下方。 尾部的沖孔網帶有8cm風扇安裝位2個。 電源位旁邊則是硬盤倉,該機箱的硬盤是從尾部裝進去的。 250D的側板與頂蓋都可以拆卸下來方便裝機。 側板背面,防塵濾網配備了軟磁條,直接吸附在側板上也方便日後清洗。 頂板背面的亞克力,這種固定方式目前已經較為常見了。 側板的板材厚度約0.7mm,用料只能說中規中矩。 內部解析 就如同之前提到的,250D的箱體結構為主板與電源/硬盤位上下錯層構架,前面板配備的14cm風扇能同時照顧到後方上下兩層配件的散熱,外排風扇能安裝在右側或者尾部形成一進多出的機箱風道。下面先用四張照片來展示250D的內部結構。 雖說這種上下分層式設計已經不再是新鮮貨,但從箱內佈局與空間利用率上還是能看出海盜船對機箱產品的駕馭已是爐火純青。 繼續看細節,1.主板托板留有大面積開孔,免去了用戶安裝高端散熱器時需要拆卸主板的煩惱;2. 大量加固板材強度的設計:電源倉側面/底板/光驅托架的沖壓加強筋(配合上圖看),板材邊緣的大尺寸卷邊等。 電源倉一覽,這里有個小問題要提及一下,如果電源上的風扇罩是外凸設計的(比如後面我測試用的銀欣ST55F-G)安裝電源時容易被下圖中靠外的兩枚膠墊卡住。 右側的風扇支架,能支持兩顆12cm風扇或者240mm水冷排的安裝。 支架上附帶一顆海盜船自家的12cm風扇,實測轉速約1400RPM。 位於下層的硬盤倉。 硬盤需要在機箱尾部進行安裝,首先拆掉尾部的擋片。 硬盤倉內置2.5"硬盤托架與3.5"硬盤托架各兩個。 硬盤托架均採用免工具設計,同時3.5"托架也支持2.5"盤的安裝。 前上部為一個可拆卸式光驅托架。 托架右側可以看到設計有免工具卡扣。 繼續看箱體的前半部分。 分層的設計並沒有出現在箱內前半部分中,而是在光驅位下保留了一片充裕的走線區域,同時也給長顯卡/電源提供了安裝空間。 底板上有多個為理線而設計的紮帶孔,細節不錯。 進氣風扇後方為走線空間,為防止走線時線材不經意間進入風扇內部,這個風扇罩在這里很有必要。 14cm風扇還不能滿足散熱需求的話,進氣位還能支持更大尺寸的20cm風扇。 最後發現風扇支架也是能拆卸的,不過只限下半部分。 再看板材厚度,首先是風扇支架,實測厚度竟然達到了令人驚訝的1.1mm,難道海盜船良心發現了? 主板托板厚度約為0.7mm(多出的0.08mm應為噴漆)。 機箱五金框架厚度為0.7mm(多出的0.05mm為噴漆),看來廠商只對兩根保持箱體牢固性的橫梁加強了其用料(風扇支架與該支架對面的橫梁),而其他地方則保持0.7mm的普通用料。 裝機解析 裝機展示,CPU散熱器官方推薦為一體化水冷但要注意托架與主板之接的距離只能容下27mm厚度的薄體冷排加12025風扇,當然裝風冷也沒有問題,只不過散熱器高度必須在140mm之下(實測);顯卡的話能支持到290mm長度,大部分高端顯卡都能兼容。 走線空間非常充裕,即使安裝長電源也毫無壓力。   拆掉光驅位托架再看看。  前臉配備了14cm大尺寸風扇(推薦換成20cm風扇覆蓋范圍更大),後方上下兩層配件的散熱都能照顧得到;而尾部與側面也附帶了多個風扇位,可自由組建一進多出的箱內風道。 下圖中塔式風冷散熱器的高度為145MM(利民TS120M),剛好頂到了亞克力(強行裝頂蓋倒也是可以裝上),140mm肯定是沒問題。 最後再看下250D的頂透效果,相信這個設計對很多高端/配色黨玩家有着絕對的吸引力。 總結 作為海盜船第一款Mini-ITX機箱,可能250D的身形在用戶眼中並不算小巧,用料也中規中矩;但其強大的擴展性與優秀的機箱風道卻讓我們印象深刻;加之黑曜石系列的經典外觀元素,不得不佩服這位行業巨人在機箱領域成熟老練的設計功底;組建台高性能「ITX小鋼炮」選擇250D絕對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作者:作者:lwmboss 來源:Chiphell

SilverStone DS380 評測機箱

序言         最近NAS的評測不少,品牌NAS的確省心省事,從硬件至軟件各家均有一套相對成熟的解決方案,用戶也不需要安裝系統驅動只需簡單設置即可使用,非常方便;但是品牌NAS並不是單賣硬件,其中系統及軟件也占其售價的大部分,通常一款主流品牌入門級兩盤位NAS大概需要2K元左右,盤位越多價格也越貴,比如6~8盤位不少都破萬了,這樣相對高昂的售價讓很多願意嘗試這類產品的消費者望而止步;所以有不少用戶另走捷徑選擇了性價比高,配置可靈活多變的DIY NAS,同時還能兼顧HTPC之用,這次評測的產品就是專為這類用戶設計的NAS機箱:銀欣DS380。 產品規格        DS380在銀欣產品庫中被劃分在"多硬盤儲存裝置解決方案"系列產品旗下,作為一款NAS專用機箱DS380能同時支持8塊3.5「硬盤(兼容2.5")和4塊2.5」硬盤的安裝,支持Mini-ITX主板,雙槽(PCI)顯示卡;以下是該機箱的規格表。 產品解析 彩盒包裝,正反兩面有產品實物圖,左下角用大圖示凸顯產品特色:SFF(小型化計算機),USB3.0;其他特點小字標示,包裝兩側為規格參數。 機箱剛拿出來能發現面板與包裝實物圖有所差異:中間無品牌logo,整體外觀集簡約,低調為一身。 面板中間位置對應的logo貼則在附件中,如果喜歡低調也可以不貼(個人覺得貼了更好看點)。 整個前臉只有一顆POWER鍵,按鍵旁邊是電源/硬盤指示燈。 機箱材質為鋁合金面板加鋼機身,鋁質拉絲面板提高外觀質感,面板兩側以圓弧過度使機箱外形不過於呆板 。 面板右側附有鑰匙孔,可以用附件中的鑰匙給面板上鎖。 打開面板,有沒有品牌高階8盤位NAS的感覺。 實測鋁合金面板厚度為3mm,用料厚道。 power按鍵背面,復雜的結構其實還帶有兩個功能: 1.給power鍵上鎖  2.降低前面板指示燈亮度(指示燈則在內面板上)。 下圖紅色圈中的拉手用於鎖死power鍵,綠圈中的拉手負責調節指示燈亮度(兩個檔位半遮或全遮)。 機箱Power鍵(前面板上的Power鍵只是按鍵帽關門後會與該按鍵重疊在一起),Reset鍵,電源/硬盤指示燈,USB3.0x2,音頻接口都集中在內部面板上;所以DS380在作為NAS使用時面板與POWER鍵一旦上鎖,除拔電源外是無法通過機箱做任何操作的(防熊孩子專用)。 再看DS380作為NAS專用機箱其最大特點:8個支持熱拔插3.5"硬盤插座,同時兼容2.5"硬盤;可安裝的硬盤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Mini-ITX主板的sata接口數,看來要同時接入這麼多硬盤必須得上陣列卡了。 每個硬盤倉配備一個硬盤支架,安裝效果如下:沒有採用免工具設計,而是通過螺絲來固定硬盤。 2.5"SSD安裝效果(底部螺絲固定)。 拆掉硬盤架的機箱前臉。 繼續看機箱其他部位,側面一覽。 DS380的進風口位於機箱右側板對應硬盤倉的位置,內部預裝了兩顆120mm高爾夫風扇;防塵方案則採用銀欣自家特色的磁性濾網。 機箱頂部一覽,靠近尾部的通風孔是為給電源提供獨立風道而預留的。 頂部通風孔同樣配備了磁性濾網,其實個人並不喜歡機箱頂部的沖孔作為進風孔,因為進風口容易堆積灰塵且又在打眼位置不及時清理會顯得機箱又髒又舊(承認我很懶....)。 機箱底部一覽,並沒有特別之處。 底部沒有採用更有質感的金屬腳墊,而是這種矮扁的同心圓橡膠墊。 機箱尾部一覽,電源上置風扇頂部進風形成電源獨立風道,主板倒立安裝;此結構相當於普通電源下至機箱180°顛倒過來。 電源位是SFX標準,恰巧銀欣的SFX電源在品種與數量上比其他品牌更有優勢,所以使用這種規格除了可以把機箱體積做得更小一點外,用戶在選購電源時會有更大幾率選擇自家的產品也是一方面。 由於機箱頂部左側底部三個面是一個整體(當然也沒辦法走背線了),所以DS380隻設計了右側板能打開;打開後能看到8盤位的硬盤倉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箱內空間。 硬盤倉由上下加底部各兩顆螺絲固定,裝機前需要先拆卸下來。 我們先看拆卸下來的主硬盤倉。 硬盤倉背面是負責給各硬盤供電的PCB板,只需要用上電源2個大D接口就可以實現給所有硬盤供電;PCB上還能看到由十幾顆低壓電解電容組成的濾波電路。 每個硬盤插座都提供了雙接口即SAS/SATA;考慮到機箱附帶3個風扇而多數MINI-ITX主板3/4PIN插座數量不足的問題,PCB上還提供了2個3PIN接口。 考慮到硬盤倉體積太大會與PCI-E槽上的板卡發生衝突,所以廠商在側面對應的位置設計了一片可拆卸擋板用來兼容顯卡或者陣列卡,當然拆掉後該硬盤位也不能使用了。 要上顯卡的話記得給硬盤架安裝下圖中的擋片(在附件中),能防止顯卡PCB背面元件的引腳觸碰到硬盤架金屬部分引發元件短路。 比劃了一下顯卡安裝空間,官方給出的顯卡限值為11「長x 4.38」寬,厚度必須在兩槽之內。 硬盤架板材厚度為0.8mm。 拆掉硬盤倉後,我們再用四個角度看一下機箱內部結構。 尾部風扇,預裝的是與進氣位相同的120mm高爾夫,轉速1200RPM。 緊貼着電源位的是一個四槽2.5"硬盤支架。 卸掉側面及背面共4顆螺絲即可把硬盤支架拆卸下來,該硬盤支架能安裝4顆2.5」硬盤(同樣是上螺絲固定)。  兩顆轉速為1200RPM的120mm高爾夫風扇負責為硬盤倉散熱,同時也是機箱的進氣風扇,整個機箱三顆12cm風扇形成了兩進一出的正壓風道。 再看機殼板材:背板8mm,側板8.5mm(噴漆0.5mm),用料算讓人滿意(用料與RV04一致)。 裝機解析 散熱器的選擇官方建議是一體化水冷最合適,但我覺得DS380是有足夠空間安裝高塔風冷的,所以第一次裝機選擇了對機箱限高苛刻的利民Archon SB-E(170mm高度),最終散熱器本體是沒問題,但硬盤倉離散熱器太近導致其標配的14025風扇無法安裝。 再看顯卡這邊,手中只有片微星R6870HAWK做顯卡兼容性測試,該顯卡的PCB略高於PCI擋板,結果在安裝硬盤架時正好被那高出的幾毫米給擋住了。 再從硬盤倉往里看,顯然風扇這邊也存在問題,R6870HAWK的雙風扇略微高出顯卡散熱器表面,最終也被硬盤倉卡住了。 顯然手中微星R6870 HAWK的高度與厚度已經超出了官方給出的顯卡限值,無奈手中又沒有其他高端顯卡(因為看到有玩家裝入公版GTX780TI是沒有問題的),只能換了片被動式散熱的單槽顯卡;而散熱器的話則把原配風扇換成了利民AXP200附帶的14015超薄風扇解決了兼容性問題。 以下是用三個角度展示未安裝主硬盤倉的裝機效果。 主硬盤是SSD的話個人建議安裝在內部2.5"支架上。 最後裝上主硬盤倉。 從硬盤倉往里看,能看到顯卡占用了其中一個3.5"盤位。 被占用的盤位肯定是無法安裝硬盤支架的,所以附件中也提供了相應的擋板。 最終裝機效果,這里總結一下裝機注意事項: 1.注意顯卡尺寸,雖然顯卡限長有11吋,但高度和厚度也要同時注意不然也會碰到主硬盤倉。 2.裝高塔散熱器一定要選擇薄體設計的,同時風扇可能需要換成超薄扇(利民風靈系列帶M後綴的應該沒有問題),當然一體水冷依舊是最佳散熱方案。 3.如果主硬盤裝在前面的3.5"硬盤倉內,記得從盤倉側面給該支架裝上螺絲固定,防止日常熱拔插硬盤時記錯主盤位置。 總結        作為一款NAS專用機箱,DS380比起通常ITX機箱不僅僅只是盲目增加硬盤位而已,機箱中的每一個細節比如帶鎖的面Power鍵及面板,LED亮度調節,SAS/Sata雙接口及熱拔插設計,硬盤倉豪華的濾波電路等等都體現出廠商在用心的打造這款產品,使一些品牌NAS的元素融入其中,帶給眾多想嘗試DIY NAS的用戶最優的硬件支持; 最重要的是DS380其用料扎實,結構合理,風道出色,擴展性強這些特點不僅作為NAS使用會很優秀,即使拿來組建小型圖形工作站或者遊戲小鋼炮也能輕松勝任。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SilverStone RVZ01 評測機箱

序言         Mini-ITX在2013年火爆程度我覺得大家已經都切身感受到了,正當所有的機箱廠商都在為了自己能夠不落後於這部可以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與關注的的高速列車之際,這里面當然也不會少了SilverStone,不過與其它競爭對手推出大大小小尺寸不一的Mini-ITX機箱不同的是,SilverStone很早就已經推出過各種小尺寸且兼容和散熱就算當下也不算落後的產品,當大家才開始玩Mini-ITX不亦樂乎的時候,SilverStone結合了品牌最具號召力的兩大優勢:1.豐富的HTPC設計經驗; 2.Raven (烏鴉)系列,推出了基於臥式機箱的新RV系列產品RVZ01. 產品規格         RVZ01延續了烏鴉系列外麵塑料內部採用鋼板的製造材料,體積上基本和一台M-ATX規格的HTPC相差無幾,重量僅為3.71kg,只有黑色,其它規格詳見下圖. 外觀解析 從第一代RV01開始,一共經過了4代再來看這次的新產品,從好的角度來看一眼就能識別出RV系列的影子,從不良的角度來看,一塵不變的外觀是不是有些讓用戶審美疲勞了呢. 評測一開始就已經為大家提到,這是一台基於HTPC外觀的產品,不過正面依然賦予了濃郁的RV系列風格 前面板左側是RV系列的Logo,上方是一個吸入式的光驅位 右側是USB 3.0x2和音頻接口,下方是Power和Reset按鍵及工作指示燈 機箱側面也是滿滿的RV風格工業設計 另一側也是如此,注意這些開孔並非完全的裝飾,實際上可以視為散熱用的風道,至於防塵問題,這些通風口並沒有使用主動式的防塵網,至於解決方案,後面我們再給大家介紹 機型頂部CPU位置的12cm風扇,說實話不管造型上如何貼近RV系列的風格,這樣的直接開孔多少會破壞整體性 機箱背部一覽 主板I/O擋板上方也有散熱孔 右側是橫置的雙PCI擴展插槽,最右側是電源線接口,這兩個細節算是這台機箱設計上的精髓,至於解決方案,後面再給大家介紹 機箱的底部,當時我就震驚了.. 那麼多的孔機箱平方着真的能不被擋住麼?原來附件中橡膠腳墊可以墊高機箱底部,於是風流就不會被遮擋住了 這里是兩個12cm的風扇,但出廠就預裝了一枚,不裝滿是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足以滿足顯卡散熱需求的權衡,是的,你沒聽錯,這里真是給顯卡散熱的 這里的開孔是為了電源散熱 剛剛提到了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的防塵措施,這完全不符合SilverStone的作風啊,原來附件中提供了帶有磁性的風扇防塵罩,直接可以吸附在機箱外露的3個12cm風扇位上,也就是說,雖然這台機箱的防塵並不是十全十美,但主動式的風扇位還是提供了防塵解決方案 直接吸附上去拆裝到是極其地方便 內部解析 接下去為大家介紹RVZ01的內部,相信這也是SilverStone最擅長做的. RVZ01雖為HTPC造型,但絕對不要低估其內部擴展性以及可以滿足高端配件的強大鋼炮本質,最突出的,就是這個通過轉接實現擴展性的PCI位,有點類似我們前不久剛剛測試完的Alienware X51.除此之外,這個區域頂部分別是一個薄型5"位,以及兩個2.5"位 這里是電源倉,只兼容SFX規格的電源,但不用擔心餵不保硬件,以這台機箱可兼容的CPU+GPU吞吐量,SilverStone自家目前為止最大450W的SFX電源怎麼用都是夠了的.電源倉上方還有一個3.5"位 再來看看機箱附帶的風扇,雖然是12cm沒錯,但原來不是標準的25mm厚度,而是超薄型的1500rpm風扇 裝機解析 最後是裝機部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首先是安裝SFX電源. 這根延長線解決了電源位置一直被束縛着的侷限性,解放後的電源位再通過使用更小尺寸的SFX規格,才得以滿足空間利用率的結構設計難題,所以有的時候,機箱設計領域,沒准一個很小很容易實現成本超低的細節上的進步,會讓以往的所有優秀設計都成為歷史,推倒後再來一次 走線理線什麼的到也不成問題,因為電源線那邊還有不少空間可以整理 顯卡部分,個人強烈建議使用OTES外排式散熱器的顯卡,這樣才符合小機箱直接進入流出不影響其它硬件的特性.裝機使用的是HD7970,事實上RVZ01可以兼容最長33cm的顯卡 電源倉上方有個3.5"硬盤位 裝上顯卡之後,上方有2個2.5"硬盤位 側面還有一個2.5"硬盤位 最後整機裝完就是這樣的效果 CPU散熱器方面毫無疑問臥式散熱器是最佳的選擇,還記得那個位於機箱頂蓋上的12cm風扇麼? 原來官方是結合了自己的臥式散熱器NT06-PRO提供了最佳的CPU散熱解決方,即CPU散熱器直接位於機箱頂蓋12cm風扇的下方.另外這張圖還可以看到機箱可以豎立起來放置,不過我始終覺得這樣看過於"洞洞流"了.. 總結         評測結束後先來說說RVZ01的優點.一如既往,SilverStone在機箱內部結構設計理念上絕對是業界超前水準,無論是防塵,散熱還是配件的擴展兼容性,RVZ01均最好了很好的平衡性,而採用了SilverStone最擅長的HTPC造型,這一點還真的讓我略微吃了一驚.至於缺點嘛,可能有些老生常談了,最近幾年里用戶對於產品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也許是被Apple慣壞了,但RV系列外塑內鋼的結合始終無法讓人看到任何美的質感呈現,哪怕SilverStone也很用心地在設計外觀,或許這一點未來會逐步影響到SilverStone的產品銷售,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改善,畢竟SilverStone還有外鋁內鋼的TJ系列.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Lian Li V358 評測機箱

序言         大家是否還記得前段時間聯力推出的Mini-ITX機箱Q33,因採用獨特的轉軸式開啟以及電源主板上下分 層的設計終於讓Q系列在結構上有了些小小的突破,而這次的聯力V35X系列新品:PC-V358則是一款比Q33更早曝光並採用相同設計的臥式M-ATX機箱,內部空間增大後除了能容納更大尺寸的Micro-ATX主板外,散熱以及擴展上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產品規格         PC-V358在聯力官網中歸類在橫躺式HTPC系列旗下,支持Micro-ATX / Mni-ITX規格主板;機箱內外均由全鋁材質打造,重量為4.2KG,顏色有銀黑兩種可以選擇,以下是該機箱的規格表。 外觀解析 顯然PC-V358的定位還沒達到能讓聯力使用彩盒包裝(雖然價位在千元出頭)。 側面有四國語言的規格參數表,我這次拿到的是黑色款。 雖然有不少用戶稱呼聯力V35X系列為小機箱或者迷你機箱,但實際上該系列的體積與市面上絕大多數的Mini-ITX規格機箱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這次的新品PC-V358的大小並不會輸給通常的立式M-ATX機箱。 與V358放在一起的是酷冷N200,兩者體積的差別大家感受一下。 正面以及兩側都有大面積通風孔,看來V358還是非常注重箱內配件的散熱。 機箱的前臉包括頂蓋是由一整片鋁板經過多次折彎而成,前面板底部有轉軸可以讓整個頂蓋完全開啟。 折彎處並沒有過多的弧度,而是稜角分明。 前臉上方是薄型5「光驅位,中間的power鍵同時也是電源/硬盤指示燈。 前面板下方的大面積矩形沖孔對應內部雙12公分進氣風扇,最底部則是聯力的logo。 兩側面均開有225x105mm尺寸的通風孔,不過中間的材質換成了金屬沖孔網。 機箱的I/O部分集中在右側面板邊緣,提供了USB 3.0x2與音頻接口。 背面一覽,能看出內部採用與Q33相同的佈局即電源下至主板橫放,但由於體積變了(高度降低寬度增加),背後的12公分出風風扇也調整了位置。 底部一覽,雖採用了電源下至設計但底部卻沒有看到電源位專用的通風孔,顯然V358把Q33結構中的電源獨立風道的設計給改了。 碩大而又精美的鋁制防震腳墊,還能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 內部解析 機箱的開啟需要先從側板下手,側板是通過卡扣固定的,直接用手掰邊緣的拉手即可打開側板。 沖孔網是通過膠條粘在側板上的,且內部也沒有再多增添一道防塵網。 卡扣特寫,側板上有8個金屬卡榫對應機箱邊框的8個卡槽(每條邊2個),卡槽是塑料材質且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防止側板松動或共振。 側板的厚度為2mm左右。  卸掉側板後,機箱頂蓋包括前面板可以通過底部的轉軸完全翻轉開來。 完全打開後將擁有更大的操作空間用於調整安裝內部配件。 除開側板其他四個面的鋁板厚度均為1.4mm左右,這里的用料與Q33基本接近。 前面板下方是兩顆1300RPM的12025風扇作為整個機箱的進氣風扇,這樣的配置已經高於某些ATX機箱了。 這兩顆風扇包括防塵網都採用了免工具拆卸設計;風扇與機殼之間有橡膠圈能起到一定的減震作用。 風扇的拆卸方式:握住風扇往上推。 防塵網的拆卸方式:順時針方向旋轉即可拆卸。 蓋上頂蓋後能看到這兩顆進氣風扇的風道實際上會被主板支架分割,而大部分氣流是直接吹進機箱下層的。  主板托板一覽,能支持Micro-ATX/Mini-ITX兩種規格主板。 線孔的橡膠護套不僅能讓走線更加美觀還能隱藏底部凌亂線材;主板旁邊的空餘處也不忘增添兩顆2.5吋硬盤位來提高箱內的空間利用率。 主板托板的厚度為1.2mm左右,看來整個機箱除側板外其他部位的鋁板厚度與Q33是基本一致的。 風扇支架能安裝兩顆12公分風扇或者240規格的水冷排。 風扇支架不僅帶有轉軸同時也能免工具拆卸(拆解很簡單,往上提即可)。 下層結構一覽,除開電源位還有兩個可拆卸的硬盤倉。 出風風扇位於機箱下層,由於中間被主板隔開,看來上層是照顧不到了。 電源安裝空間為200mm(不拆硬盤架),如果需要安裝更長尺寸的電源只需要拆掉電源位前方的硬盤架即可。 兩個的硬盤架完全相同,能支持3.5"HDD x3 或者 2.5"HDD x1+3.5"HDD x2(2.5"硬盤必須朝內安裝不然會頂到主板架)。 硬盤架上都帶有減震膠圈,硬盤則是通過螺絲來固定 2.5"硬盤同樣是通過膠圈固定在支架上 。 裝機解析 裝機效果,CPU散熱器的限高為130mm所以很多12cm級高塔甚至某些9cm小塔都直接PASS了,而那些大型下吹式散熱器比如貓頭鷹C14,C12P,Phanteks TC14CS也超出了這個高度或者沒空間吸風(與頂蓋貼太緊),所以這邊建議安裝一體化水冷是最合適的(正好風扇支架的位置也剛剛好);顯卡長度的話最長能支持到330mm,只要不是那種越肩式PCB的基本上都能兼容。 風扇支架與主板間的距離為60mm左右,能容納120/240薄排加12025風扇的厚度(薄排加風扇的厚度一般為27+25=52mm)。 下圖能看出機箱內被主板托板分隔成上下兩層,而兩顆進氣風扇基本上是對着下層吹,而上層空間的風道則需要自己在風扇支架上安裝第三方風扇搭建。 因為電源線比較多,為了方便走線我這里拆掉了一個硬盤架;另一個硬盤倉背面很明顯有一定大小的空間沒有被利用上。 蓋上頂蓋後下圖能看出內部的散熱區被主板托板隔為兩個熱區,通過上下兩層各自獨立的風道將熱源分開處理。 聯力官方稱之為熱源分流設計。 機箱附帶三顆風扇加電源風扇都位於下層,兩進兩出,硬盤電源涼快了,那上層怎麼辦?且發熱量大的配件都在上層,如果自己在風扇架上加裝兩顆風扇往外抽到是可以解決,但時間長了上層的各通風孔又必定會吸入大量灰塵,而這機箱的防塵措施又不夠全面;總之個人覺得這樣的風道設計還是有些欠妥。 總結         聯力這個價位的機箱在做工及用料上往往不是我們所擔心的,所以直接把注意力關注到機箱的結構設計上就行;這次新品V358由於機箱有限的高度以及熱源分流設計的加入並沒有把這種上下分層結構的優勢很好的體現出來,反而又出現了一些其他問題比如散熱器的限高不能支持大型風冷散熱器,需要用過多的風扇組建雙重風道而面臨的噪音與防塵問題, 總之聯力這次依舊沒能把V35X系列的結構給做「完美」。作者:lwmboss來源:Chiphell

Jonsbo W1 評測機箱

序言         因為Mini-ITX的高關注度,一些專注於Mini-ITX機箱的廠商在最近1,2年里可謂品牌和銷售雙豐收,喬思伯就是這些靠着Mini-ITX產品越來越受追捧的品牌之一.雖然最近一款新產品並不是Mini-ITX規格,但喬思伯也沒有忘記繼續在獲得收獲的Mini-ITX這份土地上持續耕耘,就在年末之際,喬思伯推出了2013年最後一款新品,一款在DIY用戶看來絕對算得上重磅炸彈水準的產品,W1. 產品規格         W1共有3種顏色,分別是銀,紅和黑色,評測的這台為黑色.從規格來看,W1的體積絕對不小,但既然喬思伯已經做了那麼多小型的Mini-ITX機箱,這次的W1走的又是怎樣的路線呢?還是讓我們一邊看產品一邊給大家放毒~ 外觀解析 W1整個外形非常簡約,但又不是那種單調死板的造型,原因是正面經過彎折的非平面造型與細長的吸入式5"光驅槽很有設計感. 換個角度就不難發現,W1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四方形,從工業設計角度來看簡約,大氣,就這幾年的機箱造型里W1絕對可以算是數一數二的 Power和Reset開關以及USB 3.0x2+音頻接口,這些機箱的I/O面板放在了機箱的左側面板下方,這就意味着W1不適合放在桌面下,但放在桌面上的話,W1又讓人覺得體積真的不小,這個矛盾點讓我想到了前陣子玩監聽音箱,很多人都說低音單元4"以下的不要去玩,音質好不到哪里去,但大於4"的箱體體積小不了,桌面上一放就是左右兩個着實很占地,W1某種程度而言也有這樣的尷尬 前面板不用螺絲可以直接拔下,不得不說這種固定方式聯力用的比較多,可能喬思伯比較擅長"借鑒"同行的優勢,但品牌未來的成長必然離不開自己的創新 上方是薄型的5"光驅位,使用的是吸入式光驅,下方是一枚14cm的進風風扇,好傢伙,Mini-ITX能擁有14cm進風風扇規模的機箱我印象中還真不多見,W1上來就給我們來了個下馬威 喬思伯在防塵工作上似乎一直都不太上心,瞧這粗大的防塵網始終讓人不夠放心,按理說一個中國本土品牌沒道理不注重機箱的防塵的啊,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喬思伯公司所在的東莞市空氣質量優於其它中國99%的城市,名列前茅,相信一定是這樣沒錯~ W1的前面板做工還是很考究的,一體成型的鋁板經過多次彎折 機箱前面板有風扇,但又有"門",那麼進風怎麼辦?通常機箱廠商會設計成門的左右兩側,但W1不是,W1的所有進風都從底部開孔進入 從開孔的尺寸來看,進風量大家不用擔心 機箱的右側方一覽,裝顯卡的那一側開孔有些誇張了.. 這一排為顯卡散熱提供幫助的開孔,如果說大家用的並不是發熱很誇張的顯卡,到是也可以解決,很簡單,膠帶從內側貼掉,問題解決 W1的頂部也是巨大面積的散熱孔,這個到不過分,因為W1可以滿足頂部12cm x2或14cm x2的風扇位,這樣一來不管你是雙風扇,還是冷排,還是雙風扇位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總之CPU的散熱甚至能做到比很多ATX機箱更好的水平,也算得上是Mini-ITX機箱發展上的一個新顛峰了 W1尾部一覽,這一區域沿用的是機箱內部的結構,即鋼板材料 機箱的尾部也是一個14cm的風扇位,當然12cm的孔位也預留着,大家可以自行替換 機箱底部一覽 電源位有獨立的風道,防塵網為免螺絲固定 內部解析 側板的固定方式依然為直接拔插的方式,與前面板一樣. 感覺喬思伯是把聯力的細節通過一顆進取之心真正地發揚光大了出來,至於聯力嘛,就繼續為別人研發細節好了 開孔的側板內部貼有防塵網 W1的內部結構還是很簡單的,首先主板與電源位錯層設計,然後硬盤倉放在了主板區域的進風口,目前為止這就是最強Mini-ITX機箱的架構,如果還想繼續優化縮小尺寸,唯有舍棄3.5"和5"這唯一一條出路 4個3.5"硬盤倉,說實話有些多了,但這個區域不用也浪費,除非一個3.5"位都不提供 硬盤倉頂部的薄型5"位 下層電源位的後端,有2個2.5"位,直接固定在機箱底部面板上 後方就是電源位 主板區域,看似很窄很小,但其實裝機時完全不會有任何侷促的感覺 機箱的鋼板材料厚度為0.8mm 鋁材厚度為2mm 不得不說最近幾次新品喬思伯的用料明顯有提升 裝機解析 裝機部分並沒有任何難點,所以就不逐一贅述了,讓我們從實際效果來解釋W1的強大之處. 顯卡最大可支持32cm,HD7970原廠卡根本不在話下 標準長度的電源不但空間很夠,還有不少多餘的空間可以用來倉不用的電源線,順便提一下,電源線也是從這里開槽延伸到上層主板區域的,雖然不能稱之為"走背線",但理線的效果如出一轍 電源後方的2.5"硬盤位 再看看另一邊的情況又是如何 為3.5"硬盤提供的這個紅色擋板騷是蠻騷的,就是說實話喬思伯的Logo有些掉價了 電源與主板區域隔離開的好處是,CPU散熱器可以允許最高21.5cm的高度,貓頭鷹的U12S居然顯得那麼渺小.. 看完裝機想必大家應該明白,W1的定位是極致性能級的鋼炮Mini-ITX機箱,基本上沒有W1裝不下的DIY配件,只有你想不到的擴展性,要知道這次裝機頂部雙12/14cm風扇位都還沒用上,留一手的W1都已經無可挑剔了 總結         W1的出現不但鞏固了喬思伯在Mini-ITX尺寸機箱中的絕對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透過W1我看到了喬思伯在細節上的明顯轉變,例如設計架構時的合理性,鋼/鋁板厚度的增加,外形設計的內斂,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讓W1擁有不輸給任何競爭對手的真材實料,對於喬思伯品牌而言,W1則更像是一款承上啟下的產物,告別了品牌創立之初的一些不良習性,迎來了更為實實在在的產品優勢,相信未來更多PC DIY用戶不得不就此關注起喬思伯的每一款新產品了.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IN WIN Tou 評測機箱

序言         2013年機箱界因為有迎廣的各種"概念機型"變得異常眼花繚亂,回顧一下,諸如H-Frame,D-Frame以及最近剛剛上市的主流產品901/904,我們都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鋼化玻璃",就當用戶翹首以盼下一個概念機型之時,迎廣索性將玻璃玩出了極致,推出了全玻璃機箱Tou (中文名為"透"). 產品規格         Tou擁有全塔的尺寸,外部為全鋼化玻璃,內部為全鋁,其它規格如下: 外觀解析 當我准備給Tou拍產品照的時候,我發現由於全玻璃的因素,各種角度各種反射,攝影台顯然是滿足不了這一特殊產品了,於是只能拿到室外索性選個喜聞樂見的背景拍吧.最後拍完再來看Tou的照片,反而覺得這種多面折射的鏡面效果像極了全息隱形...好吧...這還是機箱測試麼... 前面板印着的圖標其實就是按鈕,只是採用了靜電觸摸式,我們可以通過觸碰來實現內部LED燈效的強度調節,風扇轉速強弱調節及電源開關.下面一排I/O開關分別是電源,Reset,USB 3.0x2以及音頻接口 側板上貼有鋼化玻璃請小心輕放的注意標簽.事實上這次的鋼化玻璃與以往的都不一樣,以前是玻璃做成了灰色透shi效果,而這次是表面經過反射塗層的處理,依然還會保留些許透shi效果,但一眼看去第一印象則是反射 Tou的外殼為全玻璃材質,細數了一下,總共大大小小16塊玻璃,每一塊玻璃的固定角度都不一樣,於是也就創造出如今Tou很具質感的科幻外形了 16塊玻璃中除了側面一大一小兩片使用了對角四顆手擰螺絲來實現固定於拆卸外,其它玻璃則是相同風格的一字螺絲固定 當我們正面面對玻璃的時候就能看到一些透shi的效果,這個其實跟塗層的折射率有關系 機箱頂部前後部位有握感和做工都很棒的把手,方便用戶移動機箱,畢竟全玻璃的機箱萬一半空砸下來可不是鬧着玩的 與之呼應的底部前後也有把手,不過下面的就是當成底座來用了.把手才用的是一體成型的鑄鐵工藝,外加表面電鍍和拋光打磨,質感非常好.I/O開關下方是外露的5"位 機箱尾部一覽 那麼高檔的機箱如果還把I/O露在外面就有些掉價的感覺了,所以在機箱背部的下方提供了主板I/O用於走線的開槽 機箱頂部一覽,可以懸掛3個12cm風扇,雖然有蜂窩狀的金屬網但防塵就不要想了 Tou底部一覽,電源位有散熱用的開孔,但也沒有防塵措施,反正迎廣所有的概念機型和防塵都是對立的,大家習慣就好 外觀部分我覺得這張圖可以很好地詮釋Tou整個絢麗的外形質感 內部解析 跟Tou華麗的外箱和用料相比,內部的結構也就真的有些"不足掛齒"了. 側面有2塊可拆卸的側板,一般而言下面這塊小的可以不拆也能實現裝機維護什麼的 整個內部基本上就是一塊主板支架的鋁板,然後加上幾塊用戶固定3.5"or5"位的支架,最後就是整個I/O和電源位一體的鋁材框架,夠簡單吧,於是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繡花枕頭一包草",不過既然是非主流的概念機型,每個機種也就限量生產那麼一點走下過場,我們也就不必要求那麼高了,搬來凳子一起看戲豈不是更加喜聞樂見麼 底部的電源位,開孔風格很"鳥巢"~ I/O擋板不支持主板背板,但反正I/O部分並不外露,也就無所謂了.PCI擴展插槽為7根,這個部件都是用的鋁材多次彎折實現的 前面板內部上方是3個3.5"硬盤支架,下面是2個直接掛載的2.5"位,再下方有一個12cm的風扇,因為暴力快遞的原因收到的時候已經脫落,不過這個位置其實風扇可有可無,畢竟機箱並非封閉式.最下方是一個5"光驅位 IN WIN對5"位的不捨不棄精神充分反映了該品牌悠久的OEM歷史淵源,所以從80元的機箱,到8000元的機箱,哪怕外形如何創新如何藝術化,5"位永遠都會神一般地存在,我佩服就佩服在,IN WIN居然能在各種天價概念機型里把5"位位置處理得那麼到位那麼不唐突.. 從正面再看一下 背部一覽,可走背線 有意思的來了,介紹到這里,如果你認為Tou只是把玻璃"貼"在機箱骨架上僅此而已玩噱頭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外層的玻璃,與內部的那塊大面積的主板鋁架都是固定在鑄鐵的機箱骨架上,即下圖中銀色部分,這個鑄鐵框架負載着所有重量,所以用料非常誇張 換個角度再來看下 一開始談到玻璃的時候提到過Tou的玻璃其實也具備一定的透shi,所以廠商在內部加裝了藍色的LED燈帶以滿足追求燈效的用戶,當然你要不喜歡可以不開 頂部預裝的3枚12cm風扇 玻璃的厚度為2.9mm左右 內部鋁板部件的厚度為2mm 內部最大的主板支架鋁板厚度為3mm 裝機解析 附件包一覽.凡是有玻璃材質的機箱迎廣都會在附件里包含一塊擦拭用的布. 附件中2個吸盤引起了我的注意,原來是為了拆裝玻璃側板時不讓手上的指紋弄髒了玻璃於是想到的拿取工具,吸在玻璃上就可以不用觸碰也能拆裝了,很貼心 機箱的裝機部分就沒有什麼特需要跟大家分享的了,看圖就可以了 CPU散熱器主流的塔式散熱器都能兼容 電源的空間普通長度沒有問題,但如果是超長的大功率電源就可能走線會比較吃力了 ATX尺寸的主板可以完美走背線,但如果是超寬的E-ATX主板就會把用於走背線的開孔擋住,希望迎廣以後在高端機箱上要考慮到E-ATX主板的裝機兼容性 SSD普及之後2.5"位的固定方式如今都已經不再困擾廠商,找個空閒的地方直接開螺絲孔位就行了 最後再看下整體的效果圖吧 背線毫無壓力 One more thing 迎廣機箱評測每次的"One more thing"環節都會提供大家福利,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總結         因為努力着為用戶呈現不同質感不同理念的機箱產品,2013年註定是迎廣品牌與產品大豐收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我們不但看到了類似H-Frame,D-Fame以及今天所評測的Tou這類彰顯迎廣品牌高度與魅力的"概念機型",還迎來了從概念機型中獲得元素最終得以融入到量產機型中的901和904,在PC DIY已經到來的嚴冬里,迎廣以其無法效仿的品牌氣質讓更多對PC DIY並不抱熱情的用戶也看到了DIY的魅力所在,因為我認為任何一位正在DIY的用戶都有理由感謝這個品牌的貢獻和努力,並且為來年給予更大的期望. IN WIN...

ID-Cooling Silencer-ITX 評測機箱

序言         今天評測的產品來自於一家老牌散熱器代工大廠萬景華,2013年深圳市萬景華科技從模仿代工走向了品牌自立,推出了自有品牌ID-Cooling,並在隨後的Computex2013台北國際電腦展上亮相了多款創新型散熱器,展示了強大的自主研發實力;這次ID-Cooling進入Chiphell評測室的首款產品並不是單獨的散熱器,而是一款採用被動式散熱的Mini-ITX機箱:Silencer-ITX。 產品規格         Silencer-ITX(後文中簡稱Silencer)是一款體積非常小巧的臥式Mini機箱,只兼容Mini-ITX規格主板,整個機箱除主板托板外其他部位均由鋁合金材質打造,受體積限制Silencer的擴展性並不高,只提供了兩個2.5英吋硬盤位,不支持獨立顯卡,電源必須選配DC-DC模塊加適配器的組合,以下是該機箱的規格表。 產品解析 外包裝比筆記本的大不了多少。 這款機箱取名Silencer,中文翻譯為消聲器,比喻該機箱在使用配套的被動式散熱器時可以做到真正的零分貝運行(當然硬盤也必須選擇SSD)。 Silencer的外觀設計有點類似裝甲運兵車的造型,風格也以簡約為主。 從外觀上看Silencer並不像一款鋁質機箱,原因是因為機箱外殼採用了一種噴油陶瓷漆的處理工藝(白色的部分), 廠商選擇這種非常規表面工藝一方面是為了彰顯個性,同時也為能更好的融入居家環境; 前臉底部帶有一排散熱孔,「>」型的結構讓這些開孔很好的隱藏在面板下方。 中間的logo不僅僅是裝飾的作用,它同時也是機箱的power鍵與電源指示燈。 為保持前面板的簡潔,I/O接口設計在機箱側面,提供兩個USB3.0接口。 機箱兩側均開有大面積散熱孔。 黑色邊框上可以看到螺絲孔位,對應的則是風扇支架,至於一款被動式散熱機箱為何會配備風扇支架我待會告訴大家。 背面一覽,頂蓋有一定的延伸,裝機後各種接頭可以很好的隱藏在頂蓋下方;背板除預留的擋板位外左右還提供了適配器電源輸入孔以及WIFI天線孔。 底部,黑色的部分採用了仿膚質橡膠漆的表面工藝(包括前臉的黑色裝飾條);兩個大面積長方形開孔則是為配套的被動散熱器而預留的。 鋁制腳墊特寫,其中兩顆還有固定機箱底板的作用。 頂蓋的開啟方法很簡單,拆掉背面兩顆手扭螺絲往後抽出即可。 機箱內部的空間正好能容納下一塊Mini-ITX規格主板,而硬盤則是裝在主板托板背面。 下圖中能看到前面板下方的散熱孔配有防塵網以及走線用的開孔。 拆下靠後的兩枚腳墊可以打開底板。 擴展方面提供了2.5吋硬盤位兩個,安裝方式則是用螺絲來固定。(廠商出廠檢品居然無視這些手指印?) 板材厚度,頂蓋部分3mm。 前面板以及黑色邊框的板材均為3.0mm(下圖中多出的0.1mm應該是橡膠漆),這樣的用料真心厚道。 主板托板1.35mm,這也是機箱中唯一一塊的非鋁板材。 背板以及底板的厚度約為2mm。 散熱器解析 再來看一下機箱配套的被動式散熱器:IS-M(順便提一下此散熱器並不是機箱的標配,而是需要另外單獨購買)。 散熱器本體加附件,這款被動式散熱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底座與熱管在安裝前是分開的;扣具方面只支持intel LGA115X孔位。 先看底座,底座的高度為59mm,內銅外鋁,重量約400g,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安裝在底座頂部的熱管達到一定的高度避免與主板發生兼容性問題。 底座上廠商預裝了扣具支架,按理來說換一副支架應該能支持AMD主板(但要解決安裝方向問題)。 與CPU的接觸面為純銅材質但沒有鍍層,不過據說零售版會有。 底座上方則是固定熱管的槽口,槽口內有細小的凹槽用來填放硅脂。 散熱器為雙塔6熱管設計,採用熱管末端向下的安裝方式橫跨主板上方。 ID-cooling本身就是散熱器生產商,製造工藝上也保持較高的水準,包括整體鍍鎳,扣FIN鰭片,回流焊工藝結合熱管與鰭片。 為了防止熱量在鰭片之間淤積,廠商還在每片鰭片上加開了圓形的通氣孔,使空氣在垂直方向得以流通(不過這種開孔方式會犧牲一定散熱面積)。 底座安裝很簡單,塗好硅脂熱管安放入槽口內,蓋上頂蓋擰緊螺絲即可。 整體效果,下圖中底座相當於滑塊,通過調節安裝位置來適應各種佈局的主板。 裝機解析 這邊我也找來了三塊cpu插座各不相同的Mnin-ITX主板來測試兼容性。 首先使用技嘉H87N-WIFI裝機,裝機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安裝順序,如果順序錯了某些配件就可能裝不上,比如首先要安裝散熱器底座(先裝主板的話散熱器就無法裝背板)。 附帶一塊塑料材質背板。 接着裝主板,記得裝好後記得把電源,記憶體以及各種線材都插上。 對准機箱兩側的開孔把散熱器放入底座中固定即可。 貌似硅脂我擠得有點多… 再到背面裝好硬盤接上線,最後蓋上底板和頂蓋安裝完成。 再看華碩M6I的安裝效果。 雖然M6I有直立的供電子板,但散熱器底座的高度已經超過供電子板,兼容性沒有任何問題。 裝M6I要注意機箱的USB3.0插頭會擋住主板插針 (可以DIY一下),還有DC-DC電源模塊可能會遮擋住記憶體 (比如我這塊電源模塊)。 再看華擎這種CPU插座貼近PCB邊緣佈局的主板。 依舊完美兼容,正因為散熱器上下位置以及底座左右位置都能調節,IS-M可以說能兼容市面上所有的intel平台Mini-ITX規格主板。 如果我們不購買廠商的被動散熱套件能不能用自己的第三方散熱器組建風道進行散熱呢?答案是肯定的,廠商也考慮到這點,在附件中標配了風扇支架與側孔的防塵網。 安裝第三方散熱器時就能使用風扇支架來組件風道,這里注意一下附帶的風扇支架只能支持8015規格風扇。 防塵網通過兩顆螺絲固定。 注意散熱器的限高為57mm;雖然散熱孔都帶有防塵網,但底部預留的巨大開孔依舊會存在進灰問題。 蓋上頂蓋風扇隱約可見。 性能測試 這次測試部分主要還是考驗機箱在使用被動式散熱器時的溫度表現,官方推薦的是搭配I3級別或者i5/i7低功耗版處理器,所以我這邊也借來了三顆官方指定規格的處理器分別是I3 4330T,I3 4330,I7 4765T(TDP35W,54W,35W)逐個進行烤機測試。 測試環境如下,室溫25攝氏度,主板使用技嘉H87N-WIFI,待機意義不大直接測滿載/高負載,測試軟件採用AIDA64 Extreme Edition V3.20,OCCT4.4.0,Linx6.2,開啟烤機軟件的同時AIDA64實時監控溫度狀況,烤機20分鍾後清屏記錄其後10分鍾的平均值。 內部狀態用一張官方的渲染圖來展示。 測試的第一顆CPU是TDP只有35W的I3 4330T,這顆處理器在技嘉H87N-WIFI主板上默認電壓為0.93V,主頻3.0Ghz。 先測CPU滿載,烤機軟件使用OCCT4.4.0,烤機20分鍾後的核心平均溫度為:83.7  84.1;這顆處理器在超過80度後主頻會逐步下降,最後頻率穩定在2.6Ghz。 第二次測試選擇OCCT中的GPU:3D(DX9模式),讓處理器中的核顯滿載運行,此時CPU的使用率為20%左右,烤機20分鍾後的處理器核心平均溫度為78.6  78.6。 第三次測試的軟件使用Linx6.2,選擇計算規模為1000(最小值),讓處理器保持在較高CPU使用率(非滿載)來模擬日常使用中長期高負載下的溫度;烤機過程中4330T的CPU使用率一直保持在70%,20分鍾後核心平均溫度為67.5  67.3。 測試的第二顆處理器是I7低功耗版4765T(TDP 35W),這顆U在技嘉H87N-WIFI主板上會睿頻到2.6Ghz,電壓為0.99v CPU滿載測試中,4765T隨着溫度的提升會有大幅度降頻降壓的現象,烤機20分鍾後四核心平均溫度為72.9   73.2...

IN WIN 901 評測機箱

序言         在上次IN WIN 904的評測結尾我就已經跟大家預告過了,作為一段時期內的主打產品,904還將會推出小尺寸的Mini-ITX版,好在904上市之後沒過多久,IN WIN就誠意滿滿地拿出了命名為901的小號版. 產品規格         901的規格表如下. 外觀解析 901基本100%地延續了904的外觀,只是在尺寸外形上由ATX變成了Mini-ITX版,不過外行人看似簡單的"縮短"行為其實和完全設計一台箱子的區別並不大,因為部件的沿用性是很低的. 整個機箱的外殼依然採用的是一塊經過四次彎折的鋁板 鋁本色+較深紋理的拉絲效果顯得金屬質感極佳 簡約的外形唯有IN WIN的品牌Logo僅此而已 兩側的面板採用了鋼化玻璃材質,金屬的剛硬與較為柔和的玻璃結合起來的效果意境贊不絕口 鋼化玻璃標簽 這張圖可以看到玻璃並非全透,而是深色半透狀態 機箱兩側右下角的鏤空處是進口風,同時也是I/O面板,從左到右為USB 3.0x2,音頻以及Power按鍵.在內部有一個薄型5"位的空間,可以加裝筆記本光驅 機箱的尾部外殼的拼接處,四顆手擰螺絲可以在裝機的時候將這塊可以用來掛一體式水冷的鋁板拆下 不再凌亂散落在外的主板I/O設備走線可以通過這里排出 可以懸掛一體式冷排/風扇的區域 機箱的另一側完全對稱.機箱底部依然還是前後長條的黑色橡膠墊. 內部解析 從概念機型H-Frame就開始玩鋼化玻璃側透面板的IN WIN一直在提高自己的製造工藝.從這一代901/904起,玻璃側板不再是直接懸掛在螺絲上,還是掛在這樣一個灰色的橡膠墊圈上. 拆下玻璃再來看個究竟,如此一來共振便能徹底解決 下面我們來看看機箱的四面側視圖 前面板頂部的內側是一個3.5" x2的硬盤倉,硬盤倉的外側可以掛兩枚2.5"設備,分別是圖中左側已經硬盤倉的下方 3.5"硬盤位背部有熱拔插模塊,我發現IN WIN好像對這個有強迫症,不管幾千塊錢還是幾百塊錢的機箱都會儘量給用戶提供可熱拔插的硬盤位模塊 硬盤倉通過一顆手擰螺絲打開 全鋁材質的硬盤托架質感不錯,可以兼容3.5"或2.5" 外側那個懸掛的2.5"托架也是全鋁材質 進風口的風扇位 進風位的防塵罩用的是磁鐵式固定,清理灰塵很方便 上面這個又是什麼呢? 原來是風扇架 電源依然不建議使用長電源,但實際安裝過程發現這次Mini-ITX版的電源倉空間比場次大了.圖中的注意事項是提醒用戶電源的風扇要朝上安裝 機箱尾部依然是打醬油式的9cm風扇.下面是雙PCI擴展插槽 機箱背部走線的空間還是比較充裕的,什麼?Mini-ITX機箱還能支持背部走線?看下去會有驚喜 最後提供下用料,機箱外殼採用的是4mm厚度的鋁板 機箱內部採用的是1.7mm厚度的鋁板 裝機解析 說到裝機部分,其實上一次的904因為定位的緣故,再加上ATX的規格與散熱情況,其實機箱本身的充其量並不是為了滿足什麼超頻玩家,或者N塊顯卡的用戶,本來慣性思維的方式想想901應該也就那樣,但自己裝完了才明白其實不然,因為如今的規格是Mini-ITX,有些配件本來就不適合Mini-ITX去搞,就說超頻和N塊顯卡好了,這些東西都不是Mini-ITX用戶的菜,這樣一來反而901到變成Mini-ITX機箱里的鋼炮了,我可以說這算逆襲的成功麼... 電源部分前面已經提到過,這次901的長度空間更長了,雖然並不是要建議大家安裝長電源,但這樣一來一樣長度的電源在901里線材的整理會方便很多 顯卡部分,測試使用的是HD7870原廠卡,結果後面還有一長段是空着的(最長可兼容300mm顯卡),可見其顯卡的兼容性完全不存在問題 CPU散熱器部分,跟上一次一樣要麼你就乖乖用懸掛在外的一體式CPU水冷散熱器,要麼其實到是可以用Noctua的U9B,懸掛9cm風扇的U9B對應901/904還真是完美匹配,不超頻不管什麼CPU都一樣可以壓製得涼涼地.CPU散熱器最高可兼容高度為130mm 藏在這里的一個2.5"位用來放SSD正正好 進風風扇正好可以照顧到顯卡的散熱 當我正為901的鋼炮本質陶醉的時候,背部走線再一次讓我驚嘆,那麼小的機箱居然可以那麼完美地演繹大機箱才有的走背線水準 顯卡的2根電源線其實可以從CPU的24和8pin那里走,圖中有錯誤之處還請大家無視 蓋上玻璃側板,如果里面有些發光的元素,其實還是可以看到 One more thing 在土壕金之風席捲全球之際,IN WIN也不忘讓自己的產品"跟風"一下,下面兩張金色合成圖的904未來確定會零售上市. 總結         如果錯過了IN...

BitFenix Ghost 評測機箱

序言         BitFenix (火鳥)這個品牌目前為止留給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那台體積並不小巧的Mini-ITX機箱Prodigy (小巨蛋),不過今天要給大家評測的第一台火鳥機箱並不是小巨蛋,因為我覺得當大家把一款產品當成整個品牌的濃縮來看待的時候,對於這個品牌多少有些不公平,因為火鳥同樣擁有其它不錯的產品,比如今天要為大家評測的這台靜音機箱Ghost. 產品規格         產品規格並沒有太大的亮點,鋼箱+塑料外殼,尺寸作為中塔來說中規中矩,唯一讓讓吃驚的是,Ghost雖然作為主打靜音的產品,但在風扇的擴展性上卻絕不含糊,甚至超過了一些以散熱為賣點的中塔產品. 外觀解析 Ghost的外形非常簡約,之所以定位靜音產品,主要還是因為前面板擁有開關的門板. 這類並不能算是高端的中塔機箱通常都是採用了通用型的內部結構加上塑料件的前臉和頂部而成,這年頭不同品牌似乎都有此類的產品,但是同質化的結果往往就在細節上決定了成敗 前臉非常簡約大氣,雖然是塑料件但簡單的造型不會給人非常廉價的感覺 兩側是前面板的進風口 面板的打開可以左右互換,打開後內部貼有吸音棉 前面板上方是3個5"位,中間是2.5"位,下方是散熱的進風口 免螺絲的防塵網拆除方式為維護工作帶來了便捷 防塵網特寫 前面板可以容納2個12cm的風扇,或者1個14cm的風扇,廠商預裝的是12cm的風扇一枚 5"位的擋板也具有通風的效果,且內置了細小的防塵網,靜音的機箱卻提供了更好的散熱條件這樣的組合還是不多見的 前面板下方火鳥的Logo也非常簡約 機箱頂部一覽 頂部的前端是I/O接口,從左到右分別是HDD,Power指示燈,音頻接口,USB 2.0x2,USB 3.0x2以及Power和Reset按鍵 I/O接口後面是一個可以打開的蓋子,猜猜幹嘛用的呢? 原來這是一個2.5"/3.5"的硬盤熱拔插盒,非常方便的設計 頂部的尾端也是大面積的散熱通風口 一樣是免螺絲的防塵網拆除方式.頂部可支持1個20cm的風扇,或者2個14cm的風扇,又或者2個12cm的風扇,瞧瞧這散熱規模擴展性 防塵網特寫 當然你要覺得不需要那麼多風扇的話,廠商在附件里還有一塊完全可以密封的頂蓋用於替換,如此一來靜音機箱的效果也就毋庸置疑了,是不是覺得細節很棒 機箱尾部一覽,一枚12cm的出風風扇,7根PCI擴展插槽,電源下置 機箱的底部一覽,圓弧形的兩條邊可以加裝LED燈帶,底部本身也擁有巨大的防塵網 底部的防塵網採用了吸鐵石的固定方式 防塵網一覽 內部解析 下面是一組機箱側視圖. 兩側的側板內層也提有吸音棉 側板的厚度為0.65mm左右 機箱內部的鋼板也基本都是0.65mm左右的厚度,說實話這樣的厚度略微單薄了一些,不過考慮到Corsair的鋼箱今年起也全部採用0.7mm的鋼板到也能理解鋼箱發展的規律了~ 面螺絲固定的5"位工具條 在前面板進風口的後面就是硬盤位,共有2個硬盤倉,分別是上方3個2.5"位和下方4個3.5"位,如果你覺得硬盤倉並不需要,可選擇拆除(2個皆可拆除),這樣一來進風的風阻更小了,顯卡也可以安裝更長尺寸規格的了 主板支架一覽 尾部一覽 底部一覽,在電源位的前端可以安裝一枚12cm或者14cm的風扇,不過這里安裝風扇的意義並不大 機箱背部走線一覽,空間沒什麼問題 裝機解析 附件中提供了擁有走背線用的橡膠保護套. 2.5"和3.5"硬盤使用的都是這種免螺絲托盤 安裝十分方便 雖然這是一台中塔機箱,內部空間也並不十分寬敞,但通過選擇高端的硬件來告訴大家其實它的兼容性一點不差 17cm高度的Thermalright Archon散熱器一樣可以兼容.(側板上的吸音棉需要刮掉一點不然會和熱管觸碰) 電源位的空間也十分充裕,大家真要裝長電源也毫無問題 顯卡的空間就更不是問題了,HD7970後面依然還有很多的空間,再不夠拆掉一個硬盤倉就是了 這樣來看這台體積並不大的中塔擴展性還真不賴,內部各個部件都留有不少的預備空間.原廠風扇的轉速很低噪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總結         對於Ghost這款機箱我一共有3點需要給大家總結: 主打的是靜音機箱卻擁有非常好的散熱潛力; 規格上是款中塔的尺寸卻對旗艦級的配件兼容性也完全不在話下; 人性化細節十分優秀整機無任何硬傷或軟傷,拿來裝完就能踏實使用.         基於以上優勢,我本該給這款機箱頒發Chiphell產品推薦勛章的,但是最後0.6mm厚度的鋼板阻止了我,因為我覺得這個頭開得不好對於未來廠商制定機箱用料上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所以東西再優秀,作為媒體原則還是要堅守,至於消費者,我覺得根據自身消費實力,產品性價比好了,0.6mm鋼板到也不是不能接受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SilverStone FT04 簡測機箱

        因為已經為大家評測過RV04的緣故,所有這篇FT04的評測以簡單圍繞外觀上的差異化展開,不再重復RV04評測中相同的部分,如果大家對內部結構及裝機存有疑慮的話,歡迎大家移步參考RV04的評測:http://www.chiphell.com/article-7364-1.html         FT04採用的是和RV04相同的內部結構,這一點保留了此前FT03的特色,不過兩者的區別在於FT系列定位更加高端,所以FT04前面板採用了鋁合金材質,整機重量也稍微增加了一些,變成了11.5kg FT04有黑和銀兩種顏色,我個人覺得這年頭黑色的機箱太好找了,但是要找銀色還要高端洋氣上檔次的就不多了,所以評測採用了了銀色版 FT04最讓我覺得遺憾的是原先FT系列最大的賣點"一體成形面板"如今只剩下了前面板,雖然上下也有經過弧形彎折,但只有前面板多少會讓人覺得質感縮水了 前面板的兩側是寬大的進風格柵,上方是Power和Reset按鍵 換一面可以看到測試的這台為側透版 尾部側面上方的USB 3.0x2以及音頻接口 側透面板從正面看不到固定的螺絲,整體感很好 FT系列簡潔大方的風格讓每一款產品的外形都經得起時間的磨練 前面板頂部的電源和硬盤讀寫指示燈 SilverStone金屬Logo的質感沒的挑剔 可以打開的前面板是這代RV04/FT04主要的設計元素 帶有大面積防塵網的進風口 防塵網的拆洗維護工作也非常方便,里面藏着2隻巨大的18cm風扇 防塵網的特寫 2個5"位,下面是進風口風扇的調速旋鈕,上下可獨立調速 鋁材的厚度因為圓弧形的關系無法精準測量,但肉眼也可以看得出用料絕對不含糊 上置的電源在尾部有獨立的散熱風道 直接可以拆卸下來的防塵網 防塵網特寫 機箱的尾部一覽,這里開始就跟RV04沒什麼區別了 內部結構也完全一致,我就不再重復講述了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Phanteks Enthoo Primo 評測機箱

序言         Phanteks是個誕生不久的新品牌,到目前為止已經發佈上市的產品集中在散熱器與風扇范疇,我們Chiphell會在日後陸續為大家呈現數款散熱器的評測.不過正當大家還在觀望該品牌未來還將會有什麼動作之時,Phanteks發佈了首款機箱類產品Enthoo Primo,中文名為追風者. 產品規格         作為新品牌的第一款產品,Phanteks當然選擇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效果,全塔尺寸,超強的擴展能力,17.9kg的重量可以看出其厚實的用料,至於散熱用的風扇,規格表里寫"too much"實在是因為太多寫不進去了...那到底有多少呢,再看下面那張官網上的小圖大家就明白了. 外觀解析 首先要跟大家道歉下,由於該機箱的尺寸過於龐大,已經超越了我背景布的尺寸,所以下面幾張介紹外觀的照片沒有放在白色背景布上擺拍,希望各位理解. 為了迎合主流用戶對於質感的嚮往,追風者的正面由鋁材打造,既然是全塔,箱子的尺寸妥妥的"高富帥"了 機箱的左右並非對稱的造型,原因後面我們在看機箱結構的時候就會理解 機箱頂部是一整塊通風口 左側的面板為側透 機箱的另一面則有散熱孔,不過不要以為開孔就沒有防塵了,其實內層還是附上了更細的防塵網 接下來回到攝影圖前.剛剛已經提到過前面板採用了視覺上質感更好的鋁材 附件一覽,螺絲太多所以廠商幫大家用收納盒區分開了,那個支架是用於側板掛冷排用的 側透的面板,請不要嫌我囉嗦,我為了盡可能地完善照片質量回到攝影台又重新給大家拍了一次 就連機箱底部也有散熱孔,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里是Power按鍵和硬盤燈 前面板的上方可以打開,里面是5個5"位 5"位的擋板也設計成帶防塵網的散熱孔,目的依然還是為了提高被動散熱效能 5"位的下方是一個大面積的主動式進風口 蓋板可以直接拆卸,非常方便,里面是附帶的2枚14cm進風風扇 蓋板的防塵幾位靠近,里奇外外好幾層,而且縱面也有考慮到,感覺是個立體式的進風口 細看一下防塵網 另一側側板的通風口 側板可以掛2個12cm的風扇 正面非對稱的開槽讓機箱的設計感顯得不那麼一塵不變 位於頂部的USB 3.0x2 USB 2.0x2以及音頻接口,USB都用了防塵帽保護着,最前面是LED開關和Reset按鍵 這條線條一直延伸到底部以及整個側面 機箱尾部之復雜程度可以看出這可不是什麼善類,8個PCI擴展插槽,在PCI右邊的可以提供掛水泵用 底部一層是縱置的電源位,另外一層可以是安裝12/14cm的風扇,也可以是第二個電源位 上方的12/14cm出風風扇可以調整高低位置,事實上這個較為人性化的設計幾乎應用在這台機箱的主要進出風風扇位上 機箱底部一覽,也是全散熱孔的設計,顯然這機箱只有側透的那一面側板是不通風的,其它皆有風道 底部兩塊抽屜式的防塵網 安裝拆卸工作很方便,完全不需要將機箱側臥 內部解析 下面是一組機箱側視圖. 側板厚度為0.8mm左右 外殼部分鋼板厚度為0.8mm左右 主板支架厚度為0.9mm左右 5"位有免螺絲的快裝工具 下方有一塊品牌的金屬銘牌 質感很不錯 前面上方是5個5"位,下方是硬盤倉 反過來就能看到下方一共有6個硬盤位 塑料免螺絲的硬盤托可以支持3.5"或者2.5" 3個硬盤抽屜為一個硬盤倉,一個2個,皆可自由拆卸 拆卸完顯卡的長度就可以允許更長了 2枚14cm進風風扇的風道是先通過硬盤倉,所以個人建議如果硬盤不多就把硬盤藏拆除,以降低風阻 底部一覽 一共2個12/14cm的風扇位,但出廠只預裝了一個,注意這里的14cm風扇位可以調整左右,但12cm的不行,至於為何底部要風扇位,其實是給冷排准備的 那個可用於風扇也可以用於第二個硬盤位的內部空間 機箱背部內側一覽 主板支架一覽 那麼電源位到底在哪里呢,注意這里 原來電源被獨立到了背部,這樣走線從正面看會好看很多 機箱背部一覽,密密麻麻的I/O接口線廠商已經預先幫大家走好了背線,細節處理得非常好 全部包裹黑化處理的I/O線纜 這里有個風扇PWM集線器,所有原生3pin的風扇可以通過該集線器最後通過一個4ipn輸出轉接到主板的4pin上,於是控制風扇變得更加方便 這里有一個掛架,可以懸掛支持雙2.5"硬盤的硬盤架 這個用螺絲固定的魔術帶理線工具看似簡單,但易用性讓人很討喜 機箱頂部一覽,可以容納3個14cm風扇或4個12cm風扇,妥妥的也是用於掛冷排的擴容性 裝機解析 裝機部分先讓大家看2張圖,以理解這台追風者到底擁有怎樣的散熱性能.首先是風冷方面. 其次是水冷的冷排方面 下面是一張官方演示用的裝機效果圖,為了避免我用毫無誠意的"簡陋"配件裝機示範出"鉛筆掉進筆筒里"的負面效果,裝機部分交由論壇某會員以水冷配件形式呈現給大家,但水冷需要時間,故暫時這部分只能待日後再給大家更新了,希望各位理解.裝機部分更新完畢,詳見:http://www.chiphell.com/thread-918734-1-1.html 總結         就像Phanteks寄予Enthoo Primo的期望那樣,追風者的確做到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出色效果,整機不管是風冷還是水冷都做到了業界領先的水平,事實上鋼箱已經很久沒有令人如此為之一振的好產品了,希望未來Phanteks能夠繼續努力帶來更多滿足用戶需求的好產品.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Lian Li Q33 評測機箱

序言         再不測些聯力的機箱大家是不是快要把這個品牌給遺忘了呢...怪誰呢,不是最近流行這麼一句話麼,不作X就不會X...言歸正傳了,聯力再怎麼保守,Q系列因為其小體積全鋁機箱的定位,加之成熟穩定的結構和工藝發揮,長期以來依然受到了用戶的愛戴和關注,說不上Q系列已經發展了多少代產品,我只知道前陣子出了個Q33讓我突然眼前一亮的感覺,震撼未必有,但一同來品味一番倒也未嘗不可. 產品規格         Q33的尺寸為Mini機箱,只兼容Mini-ITX規格的主板,內外皆為全鋁材質,尺寸在Mini-ITX機箱范疇里應該屬於"大個子"選手了,不過大的原因是因為內部結構儘量做到不妥協的緣故,這個後面會慢慢更大家分析.其它規格詳見下表. 外觀解析 Q33的外形走的也是簡約風格,不過最讓我驚訝的是,聯力居然在這款機箱上把自己的Logo都給簡約掉了... 機箱的面板依然是一體式的結構,不過這一次結構上有些許不同,看下去就明白了 I/O區域分別為Power按鍵,USB 3.0x2以及音頻接口 機箱的兩個側板就比較尷尬了,全是洞洞,且無一點防塵措施 尾部一覽,本來大家都會覺得機箱的前面和上下回事一塊鋁板,但從尾部來看就知道不是,因為只有上方有拼接縫隙,下方沒有.尾部可以看得出內部結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主板區域,下層是電源區域,這也就是為何機箱體積無法做到小巧的根本原因了 底部一覽,原來另一處的拼接縫隙在這里,所以這款機箱並不是三面一體式的面板.碩大的鋁制腳墊還是挺厚道的 內部解析 機箱的側板,這次的固定方式並不是免螺絲的,而是手擰螺絲,不過也不麻煩. 側板厚度,1.5mm左右 機箱外殼厚度也是1.5mm左右 機箱內部的部件採用了1.2mm厚度鋁板.說實話按照小機箱的標準來看,以前我們絕對不會覺得這用料需要去否認什麼的,但慢慢地當越來越多的新老機箱廠商也進入到了全鋁機箱領域角逐的時候,再對比他們的產品,聯力的用料顯然有些單薄了 機箱內部其實也並不復雜,左右兩張測試圖簡單說明下問題 唯一一個風扇位於機箱的尾部,即主板的上方,顯然這是出風的風扇,至於進風麼,主動式進風風扇是沒有的,其實也就是側板的那些個洞洞作為被動進風口了 風扇下方就是主板支架 一側PCI擋板位下方有一個3.5"側躺的硬盤支架 正面的內側是掛壁式的硬盤位,可以支持3個2.5"位,或者其中1個變成3.5"位 機箱的最下方就是電源位了,底部一樣開了散熱孔,這是要徹底跟防塵說"撒喲娜拉"的節奏嘛.. 裝機解析 前面給大家提到的為何不使用3面一體式的面板,原因就在於此,為了方便裝機,機箱可以實現這樣的打開方式,換言之,機箱的外殼是由2塊L型的面板組合而成的. 2.5"的硬盤可以掛在前面板內側,按理說應該用4個橡膠墊圈,但反正SSD沒有震動我就偷懶用了2個 裝機毫無難度,誰都一看就懂 CPU散熱器可以容納的高度為180mm,所以什麼風冷旗艦妥妥的來吧,不過我個人建議使用HR-02這樣的Fanless散熱器,當然了,你要喜歡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也完全無壓力,這算得上是Q33最大的魅力所在之處了 電源看似還有一定的空間,但並不建議使用更長的電源了,因為這樣會給走線和藏線帶來不便 本來還想說CPU散熱器可以做到無比強大的兼容性是否可以讓Q33擁有鋼炮的血統呢,緊接着顯卡這道關就略顯尷尬了.最大隻能支持220mm顯卡長度的兼容性顯然是把鋼炮的生死大權交給了ASUS的Mini系列 SSD遠遠地被掛着略顯寂寞了些 總結         原來我是要給Q33頒發Chiphell推薦勛章的,相信我,至少在我想要評測這台機箱的時候我還是堅信着的,但當我發現玩了半天跟大家分享了那麼多始終都是在聊一台毫無灰塵抵禦能力的機箱,勛章什麼的也是釋懷了,不管你是否解毒了,我至少是解毒了~ PS,第一次答應廠商送測評測樣品而非零售產品,居然就遇到了樣品與零售版不同的結果,亮點區別,1.零售版有Logo; 2.零售版側板無螺絲固定. Lian Li Q33 官網連接: 暫未更新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IN WIN 904 評測機箱

序言         IN WIN的爆發還得從去年開始說起,在經歷了一些列極其科幻,價格也極其殘暴的概念機型之後,雖說今年的H-Frame Mini是首個能夠符合大眾消費步調且具備同樣科幻外形的機箱,但從IN WIN內部的產品Road Map而言,真正意義上第一款將概念產品延伸到主流產品價格層面的其實早有定論,即今天為大家評測的904,為什麼命名那麼不霸氣呢...不過相信大家看到產品之後也就這些小節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產品規格         904採用的是主流的中塔結構,內外皆全鋁材質,尺寸非常修身,至少在中塔尺寸的機箱里904絕對算得上slim的款式,重量為12.25kg,按照這個體積又是全鋁其實哪怕輕一半也合乎情理,但為何能達到12kg的重量,後面看完了用料就全懂了,其它數據可以看下面的規格表. 外觀解析 904擁有非常簡約大氣的外形,同時又採納了IN WIN在概念機型上廣受好評的鋼化玻璃側板,鋁的本色+黑化略帶透明感的玻璃使機箱深深地染上了IN WIN風. 拍了幾張似乎覺得銀色曝光過高細節都丟了.. 於是改用深色背景,是不是金屬的冷艷味更加濃郁了? 整個正面只有一個低調的IN WIN Logo 由於機箱的尾部有兩層設計,所以電源和I/O接口並非直接裸露在外,這也是出於整個機箱的一體式風格不被破壞的設計初衷所考慮.PS,尾部這塊鋁板可以單獨拆卸,後續裝機部分會有演示 最上方長方形的開槽可以提供一體式水冷的水管鏈接,後面的裝機環節有解析,當然你要是作為搬動機箱的提手當然也沒問題 底部是用於電源以及其它I/O設備的走線,開那麼大個口好像意義不大,但其實考慮到電源有開關存在手還是需要伸進去操作所以才有這樣的結果 左右側板均採用了鋼化玻璃,雖然厚度很誇張,後續會有測量數據,但依然貼有"小心輕放"的警告標識 這年頭要把機箱做得極致,一體式外觀少不了,但能做到如此簡約的,恐怕904開創了機箱外形的新顛峰.整個機箱的前和上下面均為一體,厚實的鋁板經過了5道折彎工序,最後只有在尾部才能看到上下兩處拼縫 底部的拼縫 外殼的鋁採用了本色,表面發絲處理效果非常到位,質感沒的挑剔 為了防止鋁的切邊割傷用戶,所有的切邊都經過了倒角處理 整個機箱最大的亮點在於前面板底部兩側,即側板的位置,這個位置事實上是鏤空的.同時機箱的I/O接口也位於這個區域,共有USB 3.0x4和音頻接口 Power按鍵設計的很有意思,大家直接觸摸鋁板就能按下按鍵 除了I/O接口外,這個區域同時還是機箱唯一的進風口,這就是為何要設計成鏤空形狀的原因了.既然有了風道,防塵必不可少,此帖吸附式的鋁合金防塵罩解決了灰塵問題同時也為日常清理維護工作帶來了便捷 換個角度來看下這個區域的內部結構 機箱底部前後貼有長條形的橡膠防震腳墊 玻璃採用這種全鋁手擰螺絲固定 與以外概念機型直接掛玻璃側板不同的是,這次懸掛的螺絲內部安裝有緩沖橡膠圈,這樣一來玻璃與機箱的固定更加安全可靠了 內部解析 機箱內部依然為全鋁材質,不過表面處理方式換成了噴砂工藝.機箱內部所有線材均經過了黑色蛇網包線處理.下面是一組機箱側視圖. 機箱內部的用料皆為2mm厚度的鋁板 機箱外部一體式鋁板則為4mm厚度,夠猛吧 鋼化玻璃更是採用了誇張的4.8mm厚度 左右兩側玻璃外形一樣,黑化的風格比起現階段全透的機箱亞克力側板質感好了很多 為了這塊玻璃,機箱附件中還額外附帶了一塊專門擦拭用的清潔布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內部的結構.首先還是從那個進風口說起,改進風口可支持12或14cm的風扇,廠商並沒有預先安裝,需要用戶自己購買 支持熱拔插的3個3.5"硬盤位 背部已經預先裝好了數據和供電線模塊 3.5"熱拔插抽屜模塊,固定硬盤無需螺絲. 機箱前臉內粗懸空的2個2.5"硬盤位 電源位,長度並不寬裕,且底部並沒有開孔,這就意味着電源的風扇要朝上上方 電源位下方有個較為隱藏的5"位,談光驅彈出的位置正好就是進風那塊鏤空的區域,不得不佩服IN WIN的設計水平,雖然光驅已經不再是硬性的DIY配件,但歷來每一台概念機型都依然保留且位置都設計得十分隱蔽 尾部上方有一個9cm的風扇位,也沒有預先安裝風扇.可能有人會問為何只能安裝9cm的風扇?其實為了符合機箱的外形比例,讓人在視覺上覺得三圍更加協調,904的厚度很窄,所以不只是風扇的問題,散熱器的高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約,這個後面裝機環節再給大家解析 機箱支持背部走線 裝機解析 前面提到過機箱後面那個背部可以單獨拆卸,這是為了方便裝機所考慮. CPU散熱器最高支持高度為145mm,於是現階段的風冷旗艦散熱器都只能pass了.. 走背線毫無壓力 裝機主板選擇了ASUS最新的ROG M6F 電源由於空間的緣故長形的高功率電源也只能pass了,不過我想也沒人會拿這機箱來裝4片顯卡吧.PS,電源的安裝方向有錯誤之處還請包涵,按理應該朝向上方 顯卡可支持的長度到不是問題,哪怕是一片GTX 780放在里面依然尾部有很多的空隙 3.5"熱拔插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只不過大家需要先拆側板 2.5"設備的安裝非常巧妙,走線也可以做到隱藏得很好 似乎整機一切都很和諧,那麼CPU散熱器怎麼辦呢,難道真的只能趨於妥協換用次等級的風冷散熱器麼? 因為手邊沒有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所以借用IN WIN官方資料里的一張圖,這下就沒人再糾結CPU的散熱問題了吧? 不過最後萬萬讓我沒有料到的,是我吃鱉吃在了顯卡那凸出來的熱管導致側板無法安裝...看來那些個熱管外凸或者PCB/散熱器加高的顯卡大家需要十分注意了.主流公版顯卡肯定不會有問題 One more thing 前陣子論壇會員"NOD"大濕找來了一輛稀罕的跑車,我又拖來了IN...

Lian Li TU100 評測機箱

序言         聯力雖然這幾年在新產品的創新成果而言總體並不能說非常成功,不過因為做得早且根基打得扎實,在一些小機箱,比如M-ATX或是Mini-ITX的產品線上,每年還是可以看到一些能夠讓人眼睛一亮的產品.TU200是在2011年發佈的一款比較特別的產品,當時我也有給大家評測過,在今年聯力推出了小一號的TU100,不知道尺寸小了之後吸引力是否反而能夠倍增呢. 產品規格         TU100使用了當下最火的Mini-ITX規格,材料為全鋁,重量僅為1.77kg,如果說其它機箱這個份量我肯定會吐槽"偷工減料",但是TU系列我不會這樣說,因為便攜是其最大的賣點.其它規格我們邊看測試邊介紹. 外觀解析 上一次TU200測試的是銀色,這次改測黑色.第一眼看外觀依然高度延續了TU200的風格,不過頂部把手的尺寸暴露了TU100的身材是那麼的小巧. 正面就看到一個大大的12cm進風風扇了 換個角度看一下 注意機箱的上,前和下都是一個面,而且不但經過了3次彎折,邊緣部分居然還用了工藝難度更大的彎折處理,這個技術目前暫時還未看到聯力用在大箱子上 換個角度看得更加清楚,這樣的結構不但增加了視覺上的整體性,最重要的是,整個機箱的強度可以成倍增加,因為如今承重梁不再是某幾個點,而是整個被均勻分散化的面.側面的開孔個人覺得略顯多餘 前面板頂部是薄型5"位,也就是筆記本光驅的尺寸 中間那個12cm的進風風扇正中間聯力的Logo 底部是USB 3.0x2和音頻接口 機箱側後方的一覽圖 TU系列最大的亮點是方便移動,把手一拎就能帶着走,如果說以前TU200體積略大還體現不出這一優勢的話,如今小巧的外形以及1.9kg的極致重量讓TU100擁有了真正的便攜性,等裝完機大家會發現比某些遊戲筆記本都沒重多少 因為是把便攜作為賣點,想想看四四方方的東西是不是幾個角最容易磕磕碰碰?所以聯力還用了鉚釘加固的保護件來增加8個角的強度,這下絕對萬無一失了 底部一覽 鋁材質的半圓形腳墊和整個機箱的風格十分搭調 機箱背部一覽,電源在主板的上方,有2個PCI擴展插槽 側板開啟的方式不需要螺絲,後面左右2個推手向外推一下就能把側板給頂出來了 內部解析 側板厚度為1.5mm. 機箱本體的鋁材厚度也為1.5mm左右 機箱內部部件的鋁材厚度為1.2mm 側板一覽 如今這種免螺絲的側板固定方式在聯力的小箱子上已經大范圍普及開了 這個箱子的內部結構十分簡單,首先是正面看到的12cm進風風扇 換一側看一下 風扇是掛在前面板上的,不用螺絲直接可以取出,風扇前面有防塵網 箱子雖小,但散熱和防塵並不含糊,且實現的方式均極為簡單,這就是我文章一開始所提到"聯力的基礎" 主板的支架,很簡單吧 頂部是薄型5"倉位 底部是2個2.5"設備位 裝機解析 裝機真心很簡單,先是主板上位. 注意電源只能使用SFX規格的 2.5"設備先裝上橡膠墊圈 然後再直接卡到2.5"位上就可以了 然後安裝上電源,簡單吧.注意獨立顯卡最長可允許的長度為193mm,CPU散熱器的最高高度為60mm,所以我個人建議,想要打造極致鋼炮的朋友請繞行,這台TU100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 當然,最終最大的優勢還是便攜能力,因為用了小電源的關系,整機重量可以控制在拎着隨便走手也不會痠疼的程度 總結         如今的Mini-ITX在全球PC-DIY范圍內可謂如日中天,好的配件並缺少,機箱能拿得出手也比比皆是,可是聯力的TU系列卻打了一張個性牌,從誰都不會去想到的台式機便攜移動角度出發,先是標準ATX電源規格的TU200,再到如今成功瘦身了的TU100,兩款產品不但讓老牌全鋁機箱廠商聯力注入了新生血液,還讓聯力在製造機箱的細節處理上沉澱出了新的造詣,不過跟鼎盛時期的聯力相比似乎現在的努力還遠遠不足以挽回粉絲的失望,所以請聯力能夠再接再厲.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Jonsbo U3 評測機箱

序言         自從喬思伯開始製造全鋁材質的小型機箱開始,對於整個市場的沖擊和影響力與日俱增,最明顯的就是某個也做鋁材機箱的台系廠商哭了...但從消費者們那里所反饋出來的情況是,喬思伯的產品外形經常跟別人"雷同",鋁材用的比較薄,做工和QC還需要加強等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讓我覺得評測還是暫緩一下吧,畢竟在知道這些情況後如果產品的確不如人意還要評測,那豈不是變成"為了黑而黑"?情況直到6月Computex電腦展期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喬思伯的新產品讓我決定對這個"市場新寵"品牌一窺究竟. 產品規格         今天所測試的這台型號為U3,機箱所兼容的主板規格為M-ATX,全鋁材質,重量只有2.5KG,三圍也非常Mini.該機箱共有銀,黑,紅三色,分別又有側透和非側透版本,而測試的這台為黑色不側透版. 外觀解析 第一眼看到U3,我只想說"你確定這不是聯力Q系列"? 正面非常幹淨簡潔 側面可以看到前臉和上下是一整塊鋁經過了2次的圓弧形彎折,看來這個工藝已經不再是什麼技術難點了 背部一覽,這里左右兩邊的圓弧線條也是亮點十足,原來背部和左側的側板也是一體成型,而右側的側板則是為了不破壞一體感同樣也經過了折彎.所以原本6個面需要6個獨立的部件變成了3個,一體感更強,質感更佳 碩大的開關鍵,外面一圈在啟動後呈現藍色的電源指示燈 底部雙USB 3.0及音頻插口 側板前端左右兩側有密集的開孔,這里是進風口,並沒有任何防塵措施 尾部上方的標準ATX電源位 中間的12cm出風風扇和I/O面板 底部的4根PCI擴展插槽 雖然在一開始提到了U3的造型非常"聯力Q"風格化,但在外形的設計上U3擁有絕對超越Q系列的亮點,並且質感也不輸任何品牌,側板打開的2個手擰螺絲還加裝了防止刮花鋁板的橡膠墊圈 底部可安裝2枚2.5"硬盤或1枚3.5"硬盤 碩大的鋁合金腳墊,瞧,細節該有的都有 內部解析 因為背部和一塊側板是一體成型的緣故,所以U3隻能打開一塊側板. 這是一塊可以安裝3.5"硬盤的硬盤架,不用的話拆掉也沒關系 上面可以安裝1枚3.5"硬盤 側板的厚度為1.5mm 硬盤架厚度同樣為1.5mm 外部鋁材厚度為2mm.這樣的用料算是中規中矩了 裝機解析 因為U3內部實在沒什麼可以介紹的,不可打開的側板即主板支架,所以直接接下去就直接給大家看下裝機的效果.2.5"硬盤可以通過這種橡膠腳墊來安置在機箱的底部. 好吧,裝機其實也沒有什麼可以多寫的...一枚風扇,一個大型塔式散熱器,就這麼簡單,防塵就不要想了,不過也就尾部那一枚風扇清理灰塵到也還好 當年的HR-02高度剛剛夠 底部可以容納最長為26cm的顯卡.但因為沒有防塵,所以我表示不裝反而防塵簡單些 整體效果就這麼簡單 總結         從實際測試的表現來看,如今的喬思伯在新產品上並沒有大家所說的那樣用料不濟,1.5~2.0mm的鋁板完全符合如此小體積機箱的強度要求,做工上也沒有出現什麼"巨大的縫隙"或"明顯的瑕疵",唯一覺得需要改進的就是鋁板邊緣似乎沒有打磨或打磨不夠導致非常鋒利容易在裝機的時候傷到自己,綜合評估下來如果你還是一位觀望着,那麼看完評測後可以動起來了,不過這句話並不包含此前的老產品.最後,不得已允許我感慨一下:當"Made in China"不再是技術壁壘了,何時"Design in China"也能讓我們為之自豪呢?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IN WIN H-Frame King Size 評測機箱

序言         "瞧,IN WIN的概念產品又來了~"相信不少朋友在看到評測標題之後第一反應就是又可一飽評測里美圖的眼福了.的確H-Frame在經歷了ATX規格及後來的Mini-ITX規格之後,如今又繼續衍生出了全塔尺寸的King Size規格,足以可見IN WIN想要樹立自己DIY品牌高度的決心,而對於極度追求個性的高端用戶,還有什麼比IN WIN的概念機更具誘惑力的呢? 產品規格         King Size依然採用了全鋁打造,在官方規格里,IN WIN明確標注了所使用的鋁材厚度為2~4mm,從三維數據來看,King Size已經超越了前幾天剛測的Corsair 900D,機箱配色為黑/紅,兼容性方面所有尺寸的DIY級主板均可兼容,哪怕雙路也不在話下. 包裝和附件 King Size的外箱. 拍照的時候小兒子非要來湊熱鬧,也好,大家對比下就能明白這個外形的尺寸有多麼地巨大了 淨重23.58kg,毛重32.04kg,一個人還真搬不動這箱子.. 打開外箱看到機箱四周圍都是泡沫包裹着 猜猜這是什麼?嘿嘿 機箱用黑色無紡布保護着 附件包一覽,因為機箱尺寸巨大的緣故,為了顧忌到用戶的電源線走背線不夠長,所以附件里有贈送延長線 外形解析 雖然這依然還是我們已經看過的那台H-Frame,不過King Size不但調整了基礎配色,還在外觀上進行了修改,所以就算此前已經看過了H-Frame如今再看到King Size依然會被其震懾到. 機箱側板上的IN WIN Logo,採用了下沉式的浮雕雕刻工藝 機箱正前方有個約45度的傾斜面,正下方有一個可以為iPhone或iPad充電的接口,上面有黃色的橡膠墊圈(用於保護放置的產品),如果你是新的Lightning接口,那麼通過轉接也可以實現兼容性. 換2個角度看下 機箱頂部一覽,數數一共多少片鋁材? 機箱頂部有一個外置的硬盤位,可以方便用戶熱拔插用.其次頂部還有一個USB 3.0接口 機箱前面板一覽,紅色蜂窩狀金屬網+外露的鋁片締造出驚贊的工業設計及機加工能力 I/O接口除了音頻,Power和Reset按鍵外,那一排6個的USB 3.0接口也同樣十分震撼,這里所有的部件用料都是鋁材質的 IN WIN的Logo,這是一塊黑色陽極過的4mm鋁板,Logo同樣採用了下沉的浮雕工藝,同時還用了紅色的烤漆 5"位的托盤,使用的時候把這個紅色的盒子倒置過來就可以安置光驅了,不用的時候又可以當成裝飾品,非常不錯的設計理念 從側前方來看看整個前面板的造型 尾部一覽 從這個角度看去可以明顯的看到機箱並非是一個垂直於地面的設計,而是帶有一定的傾斜角度,震撼度再次加分 機箱尾部一覽 電源被藏在一片片的鋁板中間,只露出了開關和電源線接口區域,質感非常高 11根PCI擴展插槽,這些擋板也全都是鋁材經過了銀色的陽極再一體成型的 頂部有一個風扇位,可能看不太清,稍後在內部解析換個視角就很清楚了 底部其實結構很簡單,直接用厚實的橡膠作為腳墊 之前的H-Frame側板為單片結構,這一次變成了2片,而且有不規則的貼合方式,工業設計又加分了 最後讓我們來細看下華麗背後精湛的機加工工藝吧.側板最外面的一片黑色陽極鋁材表面採用了拉絲處理,側板內層的紅色陽極鋁材表面為細磨砂工藝,機箱本體的黑色陽極鋁材也是洗磨砂工藝,這三片鋁板的邊緣經過了打磨露出了鋁銀色的本色,最厚實的那塊邊緣才經過了倒角處理,機箱本體里面那些鋁板邊緣並沒有打磨所以依然是黑色.佩服! 內部結構 某種程度而言,這次的King...

Corsair 900D 評測機箱

序言         Corsair還在剛剛進軍機箱領域的時候,就通過700D/800D這種偏向水冷散熱結構的機箱來快速迎合DIY高端用戶,不過那時候的700D/800D雖有亮點,但就水冷的純粹度和改造潛力上並不能和TJ07/TJ11箱體媲美,不過看來Corsair並沒有完全放棄稱霸任何領域的機會,900D從一開始的亮相就迅速吸引住了全球水冷散熱愛好者們的目光,為什麼這樣說呢?看看下面這張官方裝機示意圖相信你就會明白900D到底有那麼地"殘暴"了. 產品規格         既然要主打水冷散熱,那麼尺寸一定是小不了的,當然大尺寸的好處就是主板兼容上也做到了目前DIY領域可以做到的最大兼容性,雙路規格HPTX的主板也一樣不在話下,所以900D出現的意義不支持要稱霸水冷散熱,同時還要稱霸DIY量產品牌機箱里的最強音. 外形解析 既然是水冷用戶,那麼大多數都是希望自己精心設計的水路能夠通過側透的側板直接觀賞,側透面板正面無螺絲固定方式看來已經是2013年機箱領域的新標準之一了. 頂部為塑料網狀接口,為何這樣設計看完內部結構相信大家就會明白了 4個5"位,新機箱有保護膜防止刮傷鋁材,但在撕掉保護膜的時候,上面2個5"位留下了明顯的膠水殘留物 最上面並不是5"位,而是一個可翻轉打開的I/O控製麵板,Power按鍵在正中間上方,不需要打開面板即能直接直接操作,I/O接口從做到有依次為音頻接口,USB3.0 x2,Reset按鍵以及USB 2.0 x4 前面板為鋁合金材質 鋁板是類似350D那樣的結構,直接拔出來就能拆卸,然後是防塵網 再按一下防塵網就能拆下,清洗灰塵極為方便 拆下防塵網我們看到的是3枚已經預裝好的12cm進風風扇 防塵網的特寫 為了增加進風量以滿足3枚風扇的需求,我們可以看到進風部分並不是單單平面而已,左右兩側的立體結構同樣也可以滿足進風需求 進風口就是前面板的這些縫隙了 看完了正面再來看看側面.TJ07之所以可以稱霸水冷機箱那麼長時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底部可容納480大規模冷排的緣故,如今的900D一樣也不會放棄這一點 這里有個小開關,按一下 側面底部的側門就能打開了,很方便 磁鐵式的防塵網第一次見到印象里是In Win的機箱 側門的進風格柵 那麼風是怎麼進去的呢?注意細縫,這可不是在一個平面上的細縫,而是有前後位置差的 換個角度看看,Corsair在進風的設計,不管是正面的,還是現在側面的,都表現出非常高水準的工業設計水平 機箱尾部一覽 頂部這里的格柵其實沒太大用處 因為寬大的關系,出風使用了14cm的風扇 10根PCI擴展插槽 底部你可以理解為雙電源,但其實另一個主要是給冷排准備的,所以我們看到電源是側放的 機箱底部就沒有什麼玄機了,黑色的是橡膠腳墊 內部結構 打開側板一樣不需要螺絲,只要尾部這樣按一下側板就開了. 機箱內部一覽.其實底部和主板區域是可以視為兩個區域,但中間並沒有隔板完全隔離開 5"位的免螺絲固定扣具 機箱一共有9個2.5/3.5硬盤位,分別使用了3個完全相同模具的硬盤倉 上面1個底層2個 電源位 主板位眾多的背部走線開孔是為了滿足不同尺寸主板的需求,比如說ATX就用左邊那一排,而如果是HTPX主板就用右邊一排 頂部其實也是4x12cm的風扇位,不過並沒有防塵措施,顯然這里是為了出風所准備 尾部一覽 機箱的側板因為結構的緣故,邊緣均為雙層結構,所以無法使用厚度儀精確測量實際鋼板的厚度,但機箱內部的鋼板用料實測均為0.7mm,要知道這樣的厚度已經讓900D重得難以搬運了,如果用0.8mm就更加誇張了.. 機箱背部一覽 為了方便走線機箱附帶了這種線材鎖扣 由於機箱太大了,所以考慮搭到可能很多用戶的電源線會不夠長,所以Corsair預留了延長線 把所有的硬盤倉拆光之後,再來看看900D的內部,就會明白這是一台可以容納頂部480(或420)冷排,底部480(或420)冷排+280(或240)冷排,尾部120(或140)冷排,然後進風口還能容納360冷排的超級猛貨 再來細看下進風口 底部的側門是左右兩側均有,就是說這里的冷排可以做到獨立的進出風風道.底部3個是硬盤倉的底座 總結         很抱歉評測暫時沒有裝機的環節,這是因為如果我用普通風冷來裝900D,顯然自己都會覺得誠意不夠,所以機箱已經交給了論壇某版主做精心的水冷散熱計畫(已完工,詳見:http://www.chiphell.com/thread-852493-1-1.html),考慮到水冷系統不管是初級的水路設計,還是硬件產品的配套兼容性及采購,直到最後整個安裝過程,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必然是這次的裝機會花上一些時間來做慢慢地更新,大家一同期待之餘也希望能理解我的用心良苦.         900D在測試中給我的感覺是,有自己獨到的細節設計,比如說幾乎免螺絲的結構件設計,進風風道外觀處理效果等等,但是實際使用當中依然會明顯感覺到鋼材處理這些細節或者說結構件的時候很難做到鋁箱那樣精美的工藝,但考慮到Corsair是個純粹的美國品牌,一些看似不夠華麗地方也正體現了美國人粗曠的風格,畢竟如果900D要做成鋁材,那就不是$300多美金的售價可以搞定的事情了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Corsair 350D 評測機箱

序言         不管你是否注意到了,每當Corsair決定要進軍哪個新領域來豐富自己產品線的時候,最終總能拿出令人滿意的產品,以前那個只有記憶體的通路品牌如今已經發展到了機電,外設甚至是音箱周邊產品等一應俱全的DIY大品牌.在我們歷來測試過的Corsair機箱里,有針對水冷的700D/800D,有針對風冷的650D,基本上每一款Corsair的機箱產品定位都十分清晰,且對市場和用戶的沖擊力都很大,那麼當Corsair把各種"大箱子"做了一個遍之後,Corsair又將如何發展自己的產品佈局呢?很顯然,下一步就是細分市場的產物了,也就是今天要給大家測試針對M-ATX規格的機箱:350D. 產品規格         350D隸屬於靜音的Obsidian系列,機箱規格為M-ATX,可兼容Mini-ITX主板,機箱三圍並不大,Corsair的機箱從來沒有在官方規格里標注重量的習慣,2個5"位,2個3.5"位,3個2.5"位,總體來說擴展性中規中矩. 外形解析 350D的外形依然傳承了Obsidian的簡約感,正面沒有直接暴露在外的風扇是為了靜音的考慮,但是頂部的雙風扇位說實話就有些過了,好在官方並沒有預裝風扇,不然靜音就真的不知從何談起了. 測試的這台為側透版,同時上市的也有非側透供用戶選擇 前面板採用了鋁板材質,廠商現在都很清楚用戶"愛面子"的需求 面板上方的I/O接口有音頻及USB 3.0x2 開關和指示燈藏在這里 前面板依舊是卡扣式的固定方式,無需工具即可輕松拆卸 拆卸後首先是防塵網,一樣也是卡扣式固定方式,清理灰塵極度方便 最後我們看到了14cm的進風風扇,廠商預裝了一枚,實際上是可以安裝兩枚,後面再給大家介紹 大家可能要問,有面板蓋住了風怎麼進去呢?仔細看,對流其實是從這些縫隙中進入的,同樣是帶有面板的前臉,Corsair的工業設計的確出色 頂部雙12cm風扇位,這個暴露在外且開孔巨大的區域雖然沒有安裝風扇,但也建議大家如果不用就用風扇式的防塵罩蓋住或者直接封死,Corsair沒能提供一塊蓋板略微顯得不夠人性化了,以前550D就有蓋板供用戶自行設計風道 機箱尾部一覽 12cm出風風扇 5根PCI擴展槽,最下面是電源位 機箱底部,腳墊是黑色橡膠 電源獨立風道用的抽屜式防塵罩 內部結構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側透側板上面的亞克力固定從正面是看不到任何螺絲固定的. 再來看看背面,看來如今一線機箱廠商都已經掌握了側透面板隱藏式的鎖緊方式,喜聞樂見 當我在測量機箱用料的時候,對於Corsair慣性地思考方式讓我懷疑是不是自己測量錯誤了.. 但從機箱多個測量點反復測試最終發現,原來這貨真的是用了0.6mm的鋼板.. 為何Corsair要用0.6mm的鋼板來毀了一台M-ATX的鋼炮機箱呢? 下面是一組機箱內部結構的側視圖 免螺絲固定的雙5"位 前面的進風風扇,可以看到當安裝在中間位置的時候是沒有任何遮擋物的,這個位置基本上就是和顯卡處於同一平行線上 底部雙3.5吋位硬盤倉,這個部件基本所有的Corsair機箱都在用 機箱尾部一覽 機箱頂部的雙12cm風扇位,很明顯Corsair是希望大家使用自家的H100一體式雙12cm水冷散熱器 電源位 主板支架開孔很大 走背線用的開孔很多 這個就比較有趣了,一開始我愣是沒看出來這是什麼玩意,你能猜出來麼?掛在5"位下方的 直到我插入一塊2.5" SSD,我才明白原來這個是2.5"位 因為2.5"的SSD不存在振動,所以這個2.5" x3的機構件是採用卡扣層層疊在一起的,最後直接被掛在5"位下方,完全不用螺絲 拆開後就是3個2.5"小托盤 前面一個鎖扣,後面一個塑料彈片,鎖扣打開SSD就會因為彈片的彈性被推出,簡簡單單的結構,卻顯示出強大的機構設計能力 然後再來看3.5"的硬盤倉,2個硬盤抽屜大家都很熟悉了,可以裝3.5"也可以裝2.5"設備 安裝3.5"設備不需要螺絲,安裝2.5"的話需要 上下兩個硬盤倉拆完後就能看到前面其實可以裝2個14cm(或12cm)的風扇,如果不出意外掛240/280的冷排都毫無壓力.想像一下頂部還可以掛一個240的冷排,然後尾部還有一個12cm位,這機箱真要用心玩水冷一樣具備強大的性能潛力啊,只可惜每次想到0.6mm鋼板用料的時候我都會突然產生萬念俱灰的感覺... 裝機效果 裝機先來看看走背線的情況,開孔是十分合理的,只不過寬度略窄,理理順也就剛剛夠的水平. 機箱正面一覽,請原諒我用原裝散熱器,因為在我看來這台機箱最合理的還是用尾部12cm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頂部封死,單進單出或者雙進單出(雙顯卡建議)絕對可以滿足任何配件的散熱需求.當然你要走水冷路線的話前面也已經跟大家分析過了,挖掘潛力完全不用擔心 CPU散熱器區域很寬敞,和頂部的剩餘寬度顯然是為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預留好的 哪怕是長電源也一樣不會出現兼容性問題 顯卡的長度就更不用擔心不兼容了.(測試使用的是HD7970) 主板的區域也非常寬松 最後來一張效果圖 總結         350D基本上就是拿着一台擁有強勁擴展性能的ATX機箱硬生生地去掉3根PCI擴展槽從而變身成為的M-ATX鋼炮,從可以兼容的配件表現,以及對於風冷/水冷的強勁改裝潛力,350D可以稱得上最強勁的M-ATX機箱之一,但是這一切看似完美的優點最終被0.6mm的鋼板用料所玷污,從開始評測這台機箱,到測完發現0.6mm的鋼板厚度,我有種感覺,那就是350D被我捧上了天,然後我自己狠狠地抽了自己一嘴巴,最後還要把這個自我犯賤的過程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SilverStone RV04 評測機箱

序言         曾經憑借RV01和RV02快速串升品牌人氣的SilverStone在略顯沉寂了一段時間後,終於開始更新自己的主流塔式機箱產品,新產品中最為令人期待的當然莫過於RV系列新作RV04.雖然相比1和2的巨大成功RV03並沒有達到大家預期的效果,如此一來RV04所擔負的責任也就更為關鍵. 產品規格         RV04延續了塑料外殼鋼板骨架的用料,尺寸上誇張的高度原因在於這一代放棄了垂直風道的散熱結構而換回了正常式的內部結構,主板方面可以兼容E-ATX規格主板. 外形解析 測試的這台RV04採用的是側透面板,零售還會有非側透兩種並行上市.第一眼看到RV04肯定會有塑料感滿塞的感覺,不過這就是RV系列慣有的風格,如果真的無法接受塑料味,當然可以選擇外鋁材質的FT04. 前面板用的是一塊面積很大的一體成型塑料面板,看完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塊面板模具費肯定不低",至於震撼的感覺,抱歉,我反正是沒有 RV系列的Logo 最上方內藏了一個白色LED的電源燈 位於側面的USB 3.0x2和音頻接口 前面板兩側巨大的進風開口,為何要那麼大看完風扇規格就知道了 位於頂部的Power和Reset按鍵 可提供側開的前面板 上方是2個5"位 下方風扇附帶的轉速調整開關 可直接拆卸的防塵面板里面是兩枚18cm穿甲彈風扇,用戶也可以替換成12cm風扇x3.(通過附件中的轉接支架實現) 如此誇張的進風量散熱效能就真的不需要質疑了 防塵面板拆裝很方便,為日後清理灰塵帶來了便利 細小的沙網材質不錯 頂部後方也有散熱開孔,並非是提供安裝風扇,而是為上置的電源所服務的獨立風道 頂蓋後方有一塊抽屜式的防塵網 SilverStone在防塵的設計上向來有自己品牌堅定的立場 同樣可拆卸的頂蓋 另一側面 尾部一覽,除了電源上置外還看出有什麼不同麼? 8根PCI擴展插槽 I/O位下置,大家還記得曾經哪款SilverStone的機箱也採用如此設計麼? 頂部的電源位 一個小細節,螺絲加上了塑料墊圈保護漆面 內部結構 這一次的透明側板固定方式值得贊揚,從正面看不到一顆螺絲鉚釘. 背部的固定方式,其實為何不採用黑化一些的亞克力呢?相信那樣會更酷一些 側板厚度,0.8mm的鍍鋅鋼板,超過的那些厚度就是噴漆所增加的厚度了,如果大家看到的機箱厚度為0.8整或略低於0.8mm,那說明是0.7mm的鋼板+漆面 機箱內部也全都是0.8mm的厚度鋼板 下面是一組機箱內部結構的側視圖 RV04的內部結構像極了當年的TJ06,雖然這款機箱給現在的用戶所留下來的印象並不深刻,但在當年直線式的CPU散熱風道以及上下隔離的雙層設計還是非常前衛的 這次RV04的內部有不少小人性化的"機關"設計,比如說這個大型CPU散熱器的托架 頂部的電源位,和2個5"位在一起 另一個角度看一下 方便PCI插槽擰螺絲的開孔 5個3.5"位的硬盤倉 除了這個硬盤倉下方還有2個安放在機箱底部內測的硬盤位,每一個可以安裝一塊3.5"和一塊2.5"硬盤 為超長顯卡提供把手支撐的小機關,一般民用消費類顯卡沒機會體驗到 主板支架的開孔,都是為了走背線 通常來說硬盤位夠用的話建議把這個硬盤倉拆除,以降低進風風阻 剛剛提到的底部2個硬盤位 大型CPU散熱器托架 裝機效果 下面2個硬盤倉最下面可以安裝2.5"的硬盤,一共可安裝4枚 隨即上方可安裝3.5"的硬盤,共兩枚.所以一般情況下4+2的容量也夠普通用戶使用了 2.5"硬盤就是用螺絲固定,沒什麼特別的,3.5"的固定方式比較奇葩,不用螺絲,推入倉內後有搭扣鎖緊 然後為了方便拔出設計了這個繩子,並且可以插在側沿,這樣的工業設計實在有點讓人囧啊.. 最後整機裝完的效果圖一覽 尾部的風扇官方並沒有預裝,需要用戶自行解決 這個散熱器的支架,松鬆垮垮自己都站不穩還怎麼實現托舉呢,當然可能是我用法不對的緣故,但如果用起來很麻煩那又有多少用戶需要如此功能? 進風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顯卡同樣也有托架來防止變形 又一個令人費解的是,顯卡的位置不管怎麼調節孔位始終無法實現托舉,看來這個設計又是多餘的了 機箱背線到是非常合理 總結         從散熱效能分析,RV04絕對可以稱得上目前主流產品里數一數二的角色,雖不如當年RV02三枚穿甲彈那麼誇張,但兩枚18cm穿甲彈的威力同樣不容小視.但從工業設計面來講,RV04恐怕依然沒能給大家帶來太多的驚喜,拋棄了垂直風道反而翻出N年前的內部結構也沒有看出舊瓶新裝的價值體現,一些人性化的小細節讓人看到了SilverStone想要做出一些讓人稱贊的舉措,可實用性又似乎欠缺實戰水準,那麼最終RV04是否能夠勾起大家的購買欲呢?不妨大家在評測討論里回覆說出自己的看法吧.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Mini-ITX最強平台搭建示範機箱

序言         首先抱歉標題使用了"最"這個比較嘩眾取寵的字眼,請大家相信這絕非我的本意.正如DIY之所以存在的價值,PC DIY發展至今已經經過了一批又一批執着的玩家不斷地尋求自我突破,從ATX,到M-ATX,再到如今的Mini-ITX,似乎PC DIYer們永遠不會放棄誓將PC個性化進行到底的理念.        我知道這篇文章已經落後於大家在Mini-ITX折騰上的進度,但任何一個新的領域,初期的各種試水與不配套產品不成熟想要整理出一篇具有說服力與參考力的文章是很有難度的,這也是我遲遲一直未對Mini-ITX表態的原因,就像M-ATX,也是由於M4G主板及一些M-ATX規格的機箱出現才讓M-ATX正正不再是DIY里的一個難題,那麼Mini-ITX以現在的配套產品到底可以玩出怎樣的水準呢?相信這篇文章會在一定時間段內是個不錯的標竿供大家借鑒 產品規格         這次自稱"最強"平台的主要配件合影.其實DIY里最重要的部件還是機箱,不管你是玩ATX,M-ATX還是如今炙手可熱的Mini-ITX,機箱如果選不好,DIY的價值就會失去大半,所以今天機箱會是通篇評測里的主軸.         機箱選擇了比較冷門的Abee W1,原因嘛,等大家看完評測就會理解為何選用這台機箱來體現"強"的價值了.下面是機箱規格表 外形解析 附件一覽,沒什麼特別需要着重介紹的. W1的外形非常簡潔,至少和其昂貴的售價相比絕對可以稱得上"低調"二字 W1屬於AS Enclosure系列,基本上Abee最強的產品都出自於這個系列里 正面I/O接口有USB 3.0 x2以及音頻接口 同樣金屬材質的Power按鍵及Power和HDD的指示燈(藍色).這張圖我們還可以看到,正面左右兩塊拼接的鋁板表面處理方式並不同,窄的這塊用了細磨砂工藝,其餘鋁材則是拉絲處理 一個5"位. 機箱左右兩側下方有開孔,不過對於散熱風道影響並不大,原因稍後分析 這種六角螺絲固定方式雖然拆裝很麻煩(附件里有附一把六角螺絲批),但打孔+倒角+螺絲的工藝讓金屬質感呈現得更為真實 機箱上和左右都是三塊可以拆卸的鋁板,為了增加一體感,頂部的鋁板經過了左右折邊的處理,這樣一來拼縫就只出現在側面了 機箱尾部一覽 尾部可以看到電源位於下方,上面是主板位,有兩個PCI擴展槽,外帶一個92mm的出風風扇 鏡面拋光+鐳射刻字的Abee銘牌,材質為鋼板 底部一覽,可以看到電源有獨立的風道 既然是進風,那麼防塵網就必不可少了 前面板底部的進風口 腳墊原配的就是這種需要自己貼的透明橡膠腳墊,如果不滿意質感可以官網購買金屬腳墊,底部有預留的螺絲孔,但是很貴就是了.. 前面板我們可以直接取下,不用螺絲拆卸 藏在前面板內部的12cm進風風扇,也配有防塵罩 這種塑料框+海綿的防塵解決方案我2,3年前就開始在用了,當初還在一些機箱評測里推薦過給大家,其實安裝非常簡單,兼容性也很強,最大的好處是清洗海綿非常容易 一塊面板四個螺絲,拆裝還真的比較麻煩 注意這個細節,為了防止螺絲刮傷鋁材表面,Abee出廠在螺絲上都套了白色塑料墊圈,附件里也送了一些給大家 兩塊側板拆除後頂部的面板一樣也可以拆除 內部結構 從下面四張不同角度的機箱內部結構圖可以看出,W1使用了ATX里非常經典的Antec P180系列分層式的雙層結構,即電源,硬盤位於下層,主板位於上層,將熱源隔離開做到獨立的散熱體系. 頂部的5"位 位於上方的主板支架 出風的92mm風扇並沒有預裝 位於下方的電源位 電源旁邊一個3.5"和一個2.5"硬盤位,如果大家覺得不夠可以用5"位去轉接 正面預裝的12cm進風風扇 機箱內部使用的是鋼板,厚度為0.8mm 側板鋁材厚度為2mm 正面的鋁板厚度為5mm,看來Abee也很懂得"面子工程"啊.. 裝機效果 光從機箱的解析可能看不出W1到底強勢在哪里,那麼就接着看裝機示範吧.以下所有配件也都遵循了"最強"二字,當然是基於能夠兼容W1的基礎上.首先主板是ASUS...

IN WIN H-Frame Mini 評測機箱

序言         如果對於IN WIN H-Frame及D-Frame不夠過癮的朋友們福利時間又到了,為了能在接着上兩款產品Show完之後可以有所傳承的內容,IN WIN將H-Frame的尺寸由ATX規格縮小至Mini-ITX規格,一方面解決了原本高昂的售價門檻,另一方面又迎合了近日來PC DIY玩家對於Mini-ITX的追捧,可謂兩全其美,那麼這款產品是否擁有足夠打動用戶的影響力呢? 產品規格         H-Frame Mini使用了內外全鋁的材料,尺寸規格非常小巧,但擴展性並不優異,原生只支持一個5"位(薄型),兩個2.5"位,不支持3.5"設備,僅一個PCI擴展插槽. 外形解析 H-Frame Mini的外盒包裝. 除了產品本體,附件還包含了說明書,手套,電源線,理線夾以及螺絲包 手套手感很好,大小也正合適,考慮到機箱的鋁材邊緣並未倒角建議大家還是帶上DIY H-Frame Mini依然保留了由一片片鋁片層疊起來的工業設計風格,就外觀而言在機箱領域不存在同質化的同類 Mini上市暫定了一種配色,即灰內綠外,從這種配色本身而言也是一種極為大膽的嘗試 機箱兩側為了裝機可以讓用戶打開 主板安裝一面有凹凸的IN WIN Logo 這里也可以看到IN WIN的Logo 為了增加層次感,不同的鋁片也有不同的尺寸設計 頂部也有錯開式的設計 正前方的I/O擋板從上至下是Power,Reset,USB 3.0 x2,音頻以及硬盤讀寫指示燈 機箱頂部為了防止有物體掉落進入機箱內部,用蜂窩狀的金屬網阻擋了一層 底部粘有兩條橡膠防震腳墊 機箱正面一覽,並不是全通透的 機箱頂部一覽 這個角度看會覺得質感極佳 內部結構 為了方便手擰六角螺絲附件里贈送了一個套筒. 機箱內部一覽 機箱尾部一覽,注意PCI擴展插槽僅支持半高 機箱附帶的電源 為了在狹小的空間盡可能節約走線,電源的線材長度均為量身定製 電源為180W輸出,雖然夠高,但不帶6pin顯卡外接供電口 尾部的4cm風扇工作時轉速很低,完全不用擔心噪音 機箱正面主板安全區域,可以看到其實內部結構雖然簡單,但也並沒有太多富裕的地方來使大家DIY或者改造 機箱背部是2.5"和5"位區域,可以看到機箱已經為大家預埋好了走線,這點非常不錯.另外機箱內部的眾多折彎可以看得出製造工藝並不簡單 一個2.5"硬盤位 另一個2.5"硬盤位. 5"位,可安裝薄型(即筆記本)光驅 側板使用的厚度為1.5mm 內部鋁板使用了2mm厚度,用料還是非常不錯的 這種一片片將鋁板穿在一起的固定方式簡單粗暴了些,稍微用料晃動即可感覺到鬆垮現象,不過考慮到實際裝機的配件也都是輕量級的,共振大家就不用操心了 最後要和大家說的是,機箱所有部件均採用了鋁鎂合金,並且很多折彎都是一體成型的 裝機效果 裝機選用了ASUS的P8Z77-I DELUXE主板以及Noctua NH-L9i散熱器. 顯卡選擇了HIS的HD7750雙風扇,帶半高的擋板 雖然該顯卡僅使用了單根PCI插槽,但實際安裝發現由於散熱器過寬,並且機箱內部也不存在更為寬松的空間,只能以不兼容收場 裝機完工後的效果圖,難度很低,畢竟需要我們動手的地方並不多,只是空間狹小走線需要花點時間 最後換上了HD6450 I/O接口一覽 機箱背部一覽 2個2.5"位怎麼用都可以,反正數據和供電線都已經模塊化了 顯卡那邊有比較開放的散熱孔,其實到是非常適合類似Fanless散熱器的顯卡 One more...

IN WIN D-Frame 評測機箱

序言 一個足以讓看官"嫉妒羨慕恨"的故事,開頭通常都是"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家門口)撿到了一個箱子",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也不例外~ 打開箱子第一感覺:泡沫要比需要保護的部件來得更大,更多~ 突然中間這幾個英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D-Frame?IN WIN?LIMITED EDITION?Chiphell? 為了徹底弄明白這到底是神馬玩意~我翻看起了說明書,原來說明書里包含了組裝說明.與此同時,我那不足一歲半的小兒子用他的小腳趁我一不留神便踩上了幾腳~ 而我三歲多的大兒子已經把部件從泡沫中取了出來,原來今天故事的主題,是圍繞着"三個男人一台戲"~ 在取出最上方的鑄鐵部件後,下面的玻璃又引起了我小兒子的好奇心,就大家圖中所看到的那樣,踩完了這次換手拍了~ 在泡沫的最下層,又是零散放置着各種等待組裝的部件 通過紅黑的配色,以及管道的形狀由來判斷,此時此刻我深信我們將要組建的是"是男人就應該開扎古"之紅色夏亞版! 就當我為"如何實現三個男人同時駕駛紅色扎古以實現三倍速"而犯愁的時候,一套精美的工具讓我堅定了此次組裝的歷史性意義 既然有工具,那必然也少不了各種五金螺絲件~ 當我還在研究各個部件作用的時候,大兒子已經開始了組裝工作 這是扎古上的哪個部件呢?百思不得其解~ 整個過程中我和大兒子各盡其職,小兒子主要負責"掏漿糊"工作 待組裝完成大體框架的時候,我發現我們並不是在組裝一台扎古,至少絕不是0079~0083時代的正統扎古~ 等整個框架接近完成之時,已經花費了大約半個小時~ 一人一把扳手,一人負責一邊,一同用力,這個過程生女兒的你怎麼能不"羨慕嫉妒恨"呢? 最後裝上內部的部件以及側面的玻璃,好吧,這其實根本不是什麼扎古,對不起,我讓大家失望了~ 產品規格         IN WIN自從X-Frame以及H-Frame之後,一年一款Frame的推新速度輪到了今年2013年的美國CES展上,這一次IN WIN拿出來的是全新架構D-Frame.可能評測的"序言"部分大家看得有些暈乎,不太明白我們今天到底在聊的是什麼樣的產品,其實,這是一款機箱,IN WIN給這類產品取了一個非常有針對性的產品系列名:"Open-Air Chassis",不用我多解釋了吧?         因為這款機箱需要用戶自行拼裝,所以才會有了序言部分,下面這段是IN WIN官方的產品介紹視頻,視頻中也有比較清晰的拼裝過程說明: 外形解析 D-Frame的設計靈感主要源自於重型摩托機車發動機那周圍的機身骨架,所以產品主要是由金屬管組成,評測的這台紅色為IN WIN為目前僅生產2台中的其中1台,實際上是色將會是前面視頻中的橙+黑色. 就在上一次H-Frame評測里已經給大家亮騷過玻璃的側板,這一次IN WIN索性直接將玻璃側板做成了標配 這塊玻璃並不是完全的透明色,實際上有些淡灰色的感覺,玻璃本身經過了高溫鋼化處理 除了玻璃材質的側板外,整個機箱的架構就是由這種金屬管所組成了 為了減輕整機不必要的重量,原先大家理所當然會認為金屬管會是鋼管材質的恐怕要吃上一驚了,因為IN WIN使用了成本更高的鋁管,每一截的鋁管通過激光切割後,再由台灣本土的銲接工匠每一根銲接在一起,雖然如今表面已經經過了3層的烤漆工藝很難再辨別原始的製造過程,不過粗曠的魚鱗焊痕跡依然留在每一根鋁管的銜接之處 固定玻璃側板的是四個這樣大個的全鋁黑化手擰螺絲,玻璃本身也在四個角經過了加固處理 機箱的頂部一覽 機箱的正前方 機箱的底部有4個軟橡膠作為支撐點 機箱的尾部是一個外置的電源位,通過螺絲調節最大可支持220mm長度的電源 內部結構 剛剛提到的這塊鋼化玻璃,讓我們來實測下厚度如何 實測得到的數據,約為4mm 其實就算不去掉側面的玻璃,內部結構也已可一窺究竟.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台機箱的主板放置方法是垂直式的 首先這里是一個滑軌式的硬盤倉,可以安放3塊3.5"硬盤 正面有一個12cm的風扇架 底部擁有3個12cm的風扇架 8 Slot的PCI擋板 再來看看機箱的內部 這是一個側放的5"光驅倉 上方是I/O面板,所有I/O線材均使用了黑色的包線處理,面板帶有USB 3.0 x2以及音頻接口 上面這些所介紹的黑色部件均為2mm全鋁材質並經過了黑色陽極與表面磨砂處理.再介紹下面這塊部件之前先讓我們回憶一下機箱的架構組成:紅色的鋁管負責機箱的框架,玻璃負責側板,黑色鋁件附件硬盤+PCI+風扇等.而最後這塊由生鐵鑄造而成的則是主板的支架,所有的黑色鋁合金件全部是固定在這一整塊的主板支架上,因為使用了生鐵的緣故,這塊支架的重量是所有部件中最重的.剛剛提到的限量版等英文字則是由激光雕刻而成 序言里提到的工具 裝機效果 裝機其實毫無難度,因為畢竟這是在一台完全敞開式的,並且基本談不上什麼架構的機箱內做文章,既然敞開式了也不用談什麼風道了.不過可圈可點的是,這一次的背線十分方便,大家注意24pin,CPU輔助8pin以及顯卡的電源線便能明白. 3.5"硬盤倉 這里有2個2.5"硬盤位,可以放置SSD 裸露在外的電源建議使用Fanless 裝機演示的主板使用了M-ATX規格的R4G以及HD7970 CPU散熱器方面兩種方案: 大型Fanless散熱器,例如HR-02,加上一枚500~800轉速的超低速風扇,安靜夠用,這就是敞開式機箱的好處,至於防塵就不要想了,定期清理風扇上的灰塵就是了; 使用一體式水冷,正好把冷排放置在正面那個12cm的風扇架上,同樣降低轉速到800~1000轉左右. 底部的風扇完全不用裝,風扇架其實都可以直接移除.目前來看電源反正Fanless了,CPU散熱器可以低速風扇解決,防塵無所謂反正清理風扇灰塵也很easy,最大的難題始終還是顯卡方面,特別是這種難以清理灰塵的OTES散熱器顯卡,真的是很頭疼,哎 當然,如果你的顯卡樂意上水冷,底部反正還有3個12cm的風扇位,3個獨立的120冷排串聯起來別說說顯卡,CPU都可以一起水冷搞定,如此一來清理灰塵的工作也就只有冷排的那3個12cm的風扇了,想想麻煩程度以及整體效果,開放式也不至於真的一無是處不是麼? 蓋上玻璃側板真心的騷~ 再放些騷圖好好毒下大家~ 總結      ...

IN WIN H-Frame 評測機箱

序言         前幾天用ASUS的雙路WorkStation主板為2012年的主板界算上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如今我又要用另一款機箱產品來總結2012年的機箱發展.         縱觀DIY消費者喜歡的機箱品牌,SilverStone靠RV,FT系列獲得了巨大的品牌成功,Lian Li靠X系列站穩了全鋁高端機箱的地位,Corsair靠D系列復活了水冷玩家的心,最後Abee靠精緻的ITX機箱同樣也在DIY界擁有了一席之地.不過在種種風光偉績面前,2012年的SilverStone中高端產品幾乎沒有推新,Lian Li我們都懂的,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活兒,Corsair高端形象打好了開始不停出低端來跑量了,至於Abee,就算新品一直在出,款式架構越來越別致,對於一個純粹的日本品牌2012年絕對是不應該拿出來說事的...So,基於以上原因,2012年的機箱界可以看得出有多麼的無聊~那麼無聊到怎樣的程度呢?很簡單:"無聊到我年底不得不拿一台"玩具"產品來給大家做總結...當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做出這台"玩具"的品牌我非常看好其2013年的表現 產品規格         IN WIN這個品牌或許單純的DIY玩家並不太瞭解,雖然我對於IN WIN是從2年之前開始關注的,但說實話要讓一家以代工為核心的工廠在分心做自由品牌並且還要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產品,別說是IN WIN,所有的工廠在面臨自由品牌運營的時候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事實上IN WIN在為TT代工Level 10的時候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台由BMW進行設計貼上TT品牌標志的產品是出自於IN WIN之手,但當你知道這一切之後,也就不會為今天所評測的這款產品所表示吃驚了.        ...

Lian Li V700 評測機箱

序言         在Chiphell評測過的眾多聯力機箱中,有X系列那樣無比瞻仰的旗艦系列,也有PC系列中規中矩適合迷戀全鋁機箱的入門級產品,但不管是入門玩家還是一名老發燒友,似乎大家都能在與眾不同的V系列中找到可以讓自己折騰的藉口,每一款V系列不管是M-ATX還是ATX都擁有着非循規蹈矩的設計理念,要知道這在聯力的產品設計理念中真的算是已經很不容易了.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是新的V700,相信看完評測大家一樣會有驚喜. 產品規格         V700的外形尺寸非常"詭異",因為如果我們翻看P180 Mini這類的M-ATX機箱會發現V700的高度和它們相差無幾,在寬度上其實也要算不上很寬,所以說V700作為一款ATX規格的機箱,擁有相對比較"Mini"的身材,因為使用了全鋁的緣故重量較輕,僅為5.9KG.其它數據我們邊介紹產品邊給大家講解吧. 外形解析 V700外形因為高度較低的關系有點像是個小胖墩~但其實三圍上V700擁有絕對傲人的優勢,不過在中國大家普片對"大"和"加長"更感興趣,而往往忽略了對於產品綜合性的考量,一味的大和長得出的結果往往是不協調的. 正面一體式的通風口,下面是聯力的金屬Logo Power和Reset按鈕保留了V系列的風格,下面是音頻+USB+eSATA接口 預帶光驅擋板的單個5"位 頂部雙12cm的出風位 尾部最大的亮點:沒有電源位 原因在於聯力在PC-A05上嘗到了電源前置的甜頭,於是這一款V700也使用了相同的結構,所以這就是為何ATX機箱可以做到高度如此之矮的妙處所在 底部電源的獨立風道,這個電源位其實是在前面板處.防塵網採用的是抽屜式結構,清洗很方便 2個3.5"的硬盤位 鋁制防震腳墊 側板和四視圖 V700的側板依然保留了鮮明的V系列特點:非螺絲固定. 這種使用雌雄鎖扣式的固定方式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共振,不過似乎V系列在共振上並不存在負面的口碑.除此之外不得不說拆裝真的非常簡易方便 側板厚度為2mm,大家不用擔心偏軟的問題了 下面是一組機箱的四視圖,詳細的內部結構後面還會給大家細說 內部結構 帶PCB背板的硬盤位,可支持4個3.5"硬盤的熱拔插.中間的隔板可以安裝一枚2.5"硬盤,但不支持熱拔插.這里暗藏着一枚14cm進風風扇. 非螺絲固定易拆解的14cm進風風扇,我們可以看到連防塵網也不用螺絲固定 PCB背部一覽 2個擴充的2.5"硬盤位. 前置了的電源位,我們可以看到內附的電源延長線 底部的3.5" x2硬盤位 免螺絲的PCI擋板工具 機箱背部的空間很小,雖然留有走背線的開孔,但走起來比較吃力 整個機箱外殼由兩塊經過2次轉折的鋁板組合而成,加上1.5mm的厚度,對於這種三圍牢固程度大可不必擔心 內部沒陽極的鋁板,比如主板支架,鋁板的厚度就一向很薄了,這也算是聯力的固有風格,不過這些部件並不用承擔整機的重量,所以也算是比較務實的設計,畢竟羊毛始終都是出在羊身上的 裝機效果 裝機部分雖然聯力在規格中建議使用不要超過18cm長度的電源,但是如果按照規定來做,那麼V700最終只能呈現出非常"平庸"的一面.所以既然V系列本身都具有不錯的可玩性,這一次評測也"暴力"一回,在配件選擇方面突破官方的規格要求,首先電源請來了Seasonic的X1250,長度達到了19cm. 不過不按照官方規定來做必然會有所犧牲,比如所測試本來想用的ATX主板ROG M5E因為電源過長的關系出現了不兼容現象.. 不過這並不影響V700可玩性的發揮,讓我們接着往下看.硬盤使用的都是手擰螺絲+橡膠墊圈的設計,可以實現完美的避震效果 主板更換成了M-ATX規格的R4G,兼容性妥妥地解決了~ 硬盤靜靜地躺在硬盤倉里~ 看似裝機示範就這樣完成了,but~一塊格格不入的HD2400PRO顯卡是不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呢? 為了體現V700對於硬件的包容程度到底有多深,我選擇把整個硬盤倉全部拆解~ 然後我找來了我手邊所有顯卡中最長的顯卡HD2900XT OEM版~ 當絕大部分機箱都會因為該卡暴力的長度選擇"oh no~"的時候,V700沉浸其中"oh yeah~" 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V700可以是一台兼容絕大部分硬件的ATX機箱,但如果大家只要稍作妥協,比如說主板的尺寸上,那麼V700"很黃很暴力"的程度也絕對會讓你大吃一驚 最後,底部的硬盤位也因為電源的長度被縮減成1個,至於2.5"硬盤,找個3M的導熱貼直接貼在機箱底部吧,還能幫助散熱~ 總結 優點: 一體外形及鋁板的厚度用料中規中矩,對得起它的售價; 內部空間寬裕,但整體外形體積較小; 防塵與散熱兼顧,清洗也較為方便; V系列家族又添一員猛將; 兼顧不錯的水冷包容性,可在完全不MOD的基礎上安裝120+140+240三組冷排. 缺點: 原裝風扇轉速進風略顯不足,用戶最好將出風的風扇替換成轉速較低的型號.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

Cooler Master Silencio 650 評測機箱

序言         好久沒給大家帶來機箱的評測了,說起來這年頭要在業界找一款相對比較出色的產品也都變成了一件難事,於是機箱的評測擱淺了一段時間直到Computex 2012上看到了Cooler Master的Silencio 650,粗看整個機箱的架構之後就決定找"酷媽"(我對CM的昵稱)要求送測,對於這款產品的初期評價是: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墮落,酷媽選擇了前者. 產品規格         Silencio 650在規格上是一款尺寸偏小的中塔,為何要說偏小呢?大家可以拿三圍去對比Antec的P系列,SST的RV系列,然後一定會發現Silencio 650的尺寸只能算是"小弟弟"的身材.但如果你認為這樣就不值得期待這款產品表現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13KG的重量證明了酷媽在用料上沒有縮水,而規格上酷媽更是做到了一款小身材機箱所能做到得"包容一切". 外形解析 Silencio 650的外形非常內斂,別說是一點張揚的亮點都沒,不多看幾眼甚至很有可能把它當成只是入門級的裝機貨色. 漆黑一片的正面 細看才能發現原來正面是一整塊厚度達到4mm左右的鋁塊,並且經過了黑色磨砂噴漆的表面處理 酷媽的金屬Logo 作為帶門的靜音類機箱,前門側面的進風口必然不可缺少 打開前面板首先看到的是門板內側貼附的吸音海綿 雙5"位,第三個5"位官方出廠安裝了一個硬盤熱拔插盒 非常好用 5"位下方的雙風扇進風口,看上去是不是感覺不像進風口? 無需螺絲的快速拆裝為防塵網的清洗帶來了便捷 這個防塵網都被酷媽做得那麼復雜~ 可開合的頂部開關部位確保了閉合狀態下灰塵的隔絕,除了USB 3.0/2.0 x2,音頻接口,開關/重啟按鍵之外,酷媽還提供了進風風扇的轉速調節及SD卡的讀卡器 機箱尾部也有一個開合移門 其實這里是一個選裝的12cm出風口,不安裝風扇時就保持閉合狀態 機箱的尾部,看似非常普通 有趣的是這個橫置的PCI Slot 機箱底部的四個角是碩大的防滑橡膠墊 碩大的防塵網,拆洗同樣非常便捷 側板和四視圖 機箱的側板也貼附有吸音海綿. 另一側為了背部走線的考慮吸音海綿也相對採用了更薄的材料,這台機箱的眾多細節都讓人覺得酷媽對這款產品的設計非常細致入微 側板的厚度為0.8mm左右.(>0.8mm的餘量實際上是噴漆後所增加的厚度,所以實測0.8mm整的機箱除非沒有噴漆,不然一定使用的不是0.8mm整的鋼板) 下面是一組機箱內部的四視圖: 內部結構 5"位擁有免螺絲安裝附件. 熱拔插硬盤盒的內部供電和數據接口 雙硬盤倉可以進行獨立的拆裝,上面可容納4個3.5"硬盤,下面則可以容納3個3.5"硬盤(其中2個可以硬盤位可以安裝2.5" SSD設備) 下方的硬盤倉有2個帶托盤的是可以支持熱拔插功能 熱拔插組建背部的供電和SATA數據線接口 底部的電源位,這里也可以安裝一枚風扇 機箱內部的頂部可以看到也有一小塊吸音海綿 機箱外殼採用的也是0.8mm的鋼板 主板支架同樣也是0.8mm的鋼板,這款機箱酷媽完全沒有偷料,全部都是實打實的0.8mm鍍鋅鋼板 最後上一張官方的風道圖,我們可以看到左側是出廠預裝的2進風+1出風風道結構,而右側是用戶可以最大程度添加的風道結構,個人建議除非使用的是十分誇張的多顯卡多硬盤系統,不然左側的風道完全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 裝機效果 裝機配件使用的是非常主流的Z77平台. 左側是上方硬盤倉使用的3.5"免螺絲滑軌,右側是下方硬盤倉使用的熱拔插硬盤托架,可支持2.5" SSD 裝機完成後的整機效果,非常中規中矩,但完全找不到缺陷需要改造 背部走線也十分寬裕,機箱高度的優勢可以讓絕大部分的電源CPU輔助供電實現走線所需的長度 從官方示意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顯卡可容忍的長度完全兼容目前最長的GTX 690及HD7990(被酷媽提前曝光了?) 總結         相信評測看完後大家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初次見面覺得Silencio...

SilverStone FT03-Mini 評測機箱

序言         FT03自從上市之後依靠獨特的架構設計以及超有APPLE風格的外形深受DIY用戶的追捧,如今SilverStone繼續發力,將FT03延續到Mini ITX規格推出了FT03-Mini版,不知"飯桶"的吸引力是否能夠繼續擴散呢?         目前首批上市的FT03-Mini有黑色和銀色兩種,因為之前FT03的評測我選擇了銀色,故此次特意挑選了黑色來為大家呈現另一種FT03的味道 產品規格         FT03-Mini依然採用在我看來是SilverStone最擅長的外鋁內鋼結構,尺寸上進一步縮小,但這並不意味着FT03-Mini和其他Mini-ITX機箱一樣一無是處,例如可支持25.4cm長度的顯卡(例如GTX 680).其它規格還是讓我們邊看邊瞭解吧. 外形解析 純黑的FT03-Mini雖然不具備銀色那般的APPLE風,但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作為PC的機箱配件,"黑蘋果"不是更有一番風味麼? 頂部依然是黑色塑料蓋板 有不少玩家埋怨此處的塑料材質影響到了整機的金屬質感,更有甚者我居然看到論壇部分會員想要找人定製純金屬的頂蓋...可能是出於銀色版本使用的是純白色頂蓋緣故,現在全黑版對於金屬質感的影響到並不是那麼嚴重了 機箱正面SilverStone的雪花Logo,非貼標的質感的確很棒 原本水平朝向的吸入式筆記本光驅位變成了垂直式,個人認為這樣對一體式的外形質感破壞性更少 FT03-Mini依然採用的是垂直散熱的原理,底部作為唯一的進風口採用了一枚14cm的穿甲彈風扇,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機箱的長與寬就是這枚14cm風扇的尺寸.腳墊採用的是橡膠材質 可徒手輕松拆卸的防塵罩保留了SilverStone對於機箱防塵與清理工作的高度重視,雖然我們必須要將機箱抬起或是側躺才能完成防塵罩拆除工作,但對於一台那麼小的箱子來說,木有鴨梨~ 位於機箱頂部的Power/Reset按鍵以及USB 3.0x2和音頻接口 側板和內部結構 FT03-Mini的三個面為可拆卸,不需要螺絲,直接卡扣式設計非常方便. 為了讓正面不出現拼縫,FT03-Mini的正面和背部外殼採用了邊緣部分90度弧形彎折工藝,注意鋁板的厚度,接近2.6mm! FT03-Mini的內部結構非常簡單,首先看兩張圖: 除了主板與電源位之外,內部唯一可拆卸的就是這個HDD和5.25"吸入式筆記本光驅支架了 該支架可安裝一枚3.5"的HDD 內部也可以安裝一枚2.5"的HDD/SSD 除此之外主板支架上也可以安裝一枚2.5"的HDD/SSD ST45SF解析 因為FT03-Mini使用的是非標準的小型電源(SFX規格),並且機箱並未附帶電源一同銷售,不過我們可以單獨購買到SilverStone唯一一款SFX規格的ST45SF.(其他家電SFX規格電源也可以,只不過目前比ST45SF瓦數大的基本沒有) SFX規格真的算很小隻,不過不要以為ST45SF就並不具備高端電源的優勢.從瓦數上支持最高450W,支持CPU 8pin輔助供電,支持6+8pin的顯卡外接供電,這樣的級別絕對可以滿足主流中高端硬件了,並且該電源還是通過80 PLUS的銅牌認證 電源採用的是一枚80mm的散熱風扇 +12V達到了36A輸出功率 有關該電源的效能大家一同期待接下來"G大"的專業評測吧,我這里就簡單走個過場了 裝機解析 裝機使用的主板為ASUS P8H67-I. 無奈這種CPU靠近PCI-E插槽的主板想要兼顧大型散熱器與顯卡共存的局面有點難度.. 上顯卡,HD7870公版卡,24.5cm左右的長度,妥妥的.(最長可支持25.4cm,例如GTX 680) 插完顯卡我開始思索,CPU散熱器用什麼呢?Thermalright AXP-140當然是可以,不過已被停產的貨如果我拿來裝機肯定會被大家罵坑爹...所以如果想要這樣玩的,趕緊去收庫存AXP-140吧,不然的話,接着往下看.. Noctua新發佈的L12臥式散熱器,我個人非常喜歡,至少是AXP-140停產後可替代有性能可言的新選擇,but~不管怎麼旋轉方向,必然會和PCI-E插槽** 我稍微演示了一下,如果將來Z77能有CPU插槽佈局改良的產品出現L12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例如ASUS Z77新發佈的P8Z77-I DELUXE 散熱器和電源之間的空檔無法容納25mm厚度的標準12cm風扇,但如果是薄型風扇就肯定沒有問題,不過如果不追求超頻的話,底部的80mm風扇以及電源自帶的80mm風扇完全可以滿足日常使用的發熱程度 繼續給大家演示這樣裝機的整體效果 可惜事實是殘酷的,為了一個CPU散熱器犧牲一張獨立顯卡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在P8Z77-I DELUXE還未到手的情況下,我只能改換Intel原廠散熱器了 最後一張整體效果圖,可以看到FT03-Mini內部結構還算是非常合理的.此外提醒大家一下,FT03-Mini的CPU散熱器最高高度為82mm,想要使用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玩家也可以通過底部14cm風扇(轉接至冷排)來搞定CPU散熱器問題 總結 優點: 用料在Mini ITX機箱中屬於上乘; 別具風味的外形設計,目前為止最不可能與其它品牌"撞箱"的產品,倒是比較容易和垃圾桶"裝箱"; 內部結構設計完美,小身材大度量; 散熱與防塵無需改裝; 缺點: 電源被侷限在SFX規格的產品上. 作者:nApoleon來源:Chip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