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揭「腫瘤治療黑幕」:慎言「普遍現象」也別「忽視問題」| 新京報快評

醫生揭「腫瘤治療黑幕」:慎言「普遍現象」也別「忽視問題」| 新京報快評

涉事醫生的揭露帖中,可能存在把新治療方案跟技術濫用混淆的問題,這類現象也未必是普遍性的。但這里面點出的某些問題,如醫療技術監督力量薄弱,仍值得正視。

醫生揭「腫瘤治療黑幕」:慎言「普遍現象」也別「忽視問題」| 新京報快評

涉事醫生在社交平台所發文章部分截圖。

文|羅志華

4月18日,自稱某知名醫院腫瘤內科醫生的「張煜醫生」發帖稱,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腫瘤治療不該導致人財兩空,治療效果應該比目前的更好且花費更少。但部分患者接受了明顯違背腫瘤界公認基本原則的治療,這里面的悲劇很多是由負責治療腫瘤的醫生造成的。

他高度懷疑,有的科室制定了統一的策略,不遵從最權威的腫瘤治療指南(中國CSCO指南、美國NCCN指南或歐洲ESMO指南),對腫瘤患者故意不採用標準治療方案而改用其他方案,這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花費、毒副反應甚至死亡率。

於是,在長文里,他闡述目前的腫瘤治療亂象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式,呼籲國家重視和進行監管。

因為是醫生揭本行業的「黑」,屬於專業發言,加上醫療領域信息不對稱問題長期存在,「張煜醫生」的文章一爆出,就立馬引發廣泛關注。

對此,我們顯然應理性看待:他所說的是否全然正確,仍有商榷空間,社交平台上有些醫生就拋出了不同見解,但這是正常討論的範疇。他替患者著想、以零容忍姿態來對待不良醫療行為的立場,本也值得肯定;提出的某些亂象與解決思路,也不無參考性。

首先,診療要有規則,但醫療也需要個性化,醫生要有一定的自主權,且見仁見智,治療方案本就難以統一,因此不能教條地理解規則。

打個比方,在「偉哥」說明書修改之前,有醫生用這種藥為女童治療肺動脈高壓時,就面臨臨床必需但規則不允許的窘境。這固然屬於突破規範的情況,但稱不上技術濫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疾病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藥品說明書等更新滯後,是並不罕見的問題。有醫生同行就指出,寫入指南的治療方案不少都是多年以前的,因為新方案要有對比隨訪的結果,需要些時間來證明,這段時間一般而言都以年計。

就此看,不宜將「未採用標準治療方案而該用其他方案」的情況,都歸為不當或錯誤治療。

醫生揭「腫瘤治療黑幕」:慎言「普遍現象」也別「忽視問題」| 新京報快評

資料圖。圖/國家衛健委官網

其次,得看到,涉事醫生所揭露的部分內幕的確存在。比如讓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檢查,採用奇葩的二線治療方案,向患者推薦無效、昂貴、不合法的治療,以及濫用輔助用藥等,都可找到真實案例。只不過,這未必是普遍現象,也不宜以偏概全地斷言這是「一般情形」。

換句話說,他的話有不盡確切之處,但部分觀點確實觸及了醫療規範與行為監管方面的一些短板。

比如,診療要有規則,要制定臨床路徑,要遵循相應規範,否則,診療就如脫韁之馬,難以控制。

有些新技術、新療法、藥品新用途等不能及時以合法身份出現時,神療法或以新技術為名的忽悠行為,就有了渾水摸魚的機會。這類情況顯然需要多些關注。相關規範的及時更新,自然尤為重要。

在這方面,不少大醫院也該盡到責任。將重要精力放在醫學科研方面,並加快循證醫學進度,這塊短板方能儘早補齊。

又如,醫療花費越大,醫院的收入就越大,這確實容易導致過度診療和技術濫用的問題。

對此,除了要讓醫療機構持續回歸公益性、讓收入與診療行為進一步脫鉤之外,更需強化醫療技術監督力量。

醫療技術監督力量薄弱,不僅可能導致不良醫療行為,也是醫保基金監管最難啃下的硬骨頭。當明目張胆的騙保行為得到整治之後,如何發現帶有「技術含量」的醫保基金浪費行為,是下一步醫保部門需要化解的一道難題。

補齊這塊短板,一是要靠管理,二是要靠技術。在管理層面,完善臨床診療路徑、實行按病種付費,不僅可以對醫生進行有效限權,且能夠將醫院從過度診療的受益者變成受損方。在技術層面,吸引更多醫學人才從事醫保基金監管等工作、建立同行評議制度、完善醫療技術評估制度,技術濫用的空間也將受到有力擠壓。

說到底,對於醫生揭「腫瘤治療黑幕」事件,偏頗當糾,病灶當消。針對他提出的問題,也不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將其變成推動醫療持續進步與不斷完善的動力。

而針對此事的討論,也該從專業角度出發,莫要輕易將此事上升到整個醫務群體,變為激化醫患矛盾的引子。

□羅志華(醫療工作者)

編輯:陸玖 校對:王心

來源:kknews醫生揭「腫瘤治療黑幕」:慎言「普遍現象」也別「忽視問題」| 新京報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