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前腳剛發布了 OriginOS Ocean 系統的 vivo,馬上又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2021 vivo 開發者大會」,在這場聚焦軟體的活動上,反而是與硬體緊密聯系的 IoT 議題更吸引我.

此前極少提及 IoT 生態的 vivo,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宣傳自家 IoT 生態呢?印著 vivo 烙印的 IoT 生態產品實力幾何呢?

我帶著好奇心窺探了一番,發現 vivo 其實早已是老玩家,只是做的多說的少

從車到家,vivo 看得很遠

物聯網代表著萬物互聯,我們早已經在科幻電影里見識過萬物互聯的本領。

人們在家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便利生活;出了門,交通工具都能自動駕駛;任何時候都能用語音給身邊的設備下達命令,呼風喚雨。

雖然在現實中,我們離這樣的生活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但大小品牌都在努力著,vivo 也是其中一員。

「所有事物都值得用智能的方式再做一遍」,大夥都在家庭場景里廝殺,於是 vivo 另闢蹊徑,決定從車機系統切入,用 Jovi InCar 連接車與家。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去年 vivo 與百度 CarLife+ 合作,依託 CarLife+ 的底層架構,結合他們對自家消費者使用習慣的理解,把手機上的用戶體驗帶入到車載場景中。

於是在 2020 VDC 上,vivo 發布了 Jovi InCar 1.0,用戶上了車,把手機接上數據線,就能在車機螢幕上用到平日常用的一些 App。

然而面對著車里大大小小的螢幕,甚至有些車型內置不止一塊螢幕,看來對車機螢幕的適配工作,絲毫不比給自家手機進行系統適配簡單,甚至更難,但既然選擇了這個賽道,骨頭再硬也要啃。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vivo 在 2021 VDC 上公布了最新數據,他們現已與 80 多家汽車品牌合作,對超過 900 款車型進行了適配(包括前裝和後裝),覆蓋了 3000 多萬用戶,可以說 vivo 成了最懂車機系統的手機廠商了。

雖然他們未造一輛車,已然成了許多車主的好伙計,活躍用戶的平均使用時長達 90 分鍾以上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面對著車水馬龍,車主們對不好用的車機系統,忍耐上限極低,可以拿下這樣的成果,側面說明 vivo 對用戶心智的把握是到位的。

在 2021 VDC 上,vivo 還宣布 Jovi InCar 進化到 2.0 版本,帶來了無感連接多屏聯動車家互聯 2.0兩輪車互聯智慧車鑰匙等功能。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簡單歸納便是:Jovi InCar 擺脫了數據線的束縛,實現了無線互聯,Jovi 在車上變得更自在了;Jovi 從四輪汽車走了下來,走到了兩輪電動車和摩托螢幕上;未來 vivo 手機用戶可以通過藍牙、UWB 和 NFC 的方式,解鎖更多車型。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在無人駕駛的大趨勢下,未來汽車與家之間的連接更加密切,場景切換也更加無感,恰好 vivo 就在促成這件事,順勢而為。

IoT 領域海水很紅,那不妨再紅一點

車連接了家和其他場景,那麼家里的智能化用什麼連接呢?對於這個問題,vivo 思考了很久,可以說其他品牌都已經在智能家居摸爬滾打多年後,vivo 才開始入局。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HomeKit 於 2014 年發布,小米在 2016 年推出米家,華為也在同年推出 HiLink。2018 年才開始加入戰局的 vivo 則以後來者姿態出現,逆流而上。他們對此說得不多,但成果還算不錯。

vivo 默默地發展了包括 TCL、海信、格力、海康威視在內的 50 多家生態合作夥伴,覆蓋 80 多個品類,超過 2500 個 SKU。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從數量上看,vivo 絕不落後,然而在聲量上並不占優勢。用白話講,很多人都不知道 vivo 有智能家居產品,未來 vivo 想要改變這一印象。

未來 vivo 即將啟動的 vivo 智慧生活認證活動,一來給生態下的產品打上 vivo 的烙印,消費者選購相關產品時一目瞭然。若你是一位 vivo 手機用戶,大機率會優先 vivo 家的智能產品,而在電商搜索框里輸入關鍵字就能找到的話,則能極度簡化購物過程。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這對消費者和 vivo 的合作夥伴而言都是好事。前者有了更廣闊的選購空間,後者有了更多流量曝光,拓寬銷售渠道。

在專訪中,vivo 副總裁、vivo AI 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說到:

希望消費者在體驗 vivo 的 IoT 生態的時候有比較好的、完整的感受,站在 IoT 合作夥伴最關切的點,比如產業環境要繁榮、要開放、要平等,我們給它出了力;其次是在我們的渠道進行銷售;三是能在上面得到完整體驗的認證。

三年前 vivo 入局智能家居領域,他們對行業做出了分析,歸納出上面的幾個理念,並決心建立一個開放、包容的 IoT 生態,並扮演著潤滑劑的角色。

vivo 沒有貿然進入底層協議晶片的開發工作上,而是選擇進行定製,把其餘精力放在創建協議上。

協議即生態,對消費者而言,一個智能生態擁有足夠數量級的產品才有實用價值,誰也不想每買回一款產品就要去下一個 App。vivo 發揮著對自家用戶使用習慣的了解優勢,幫助接入生態的合作夥伴實現更好的互聯和適配體驗。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就是這樣,vivo 用三年時間覆蓋了 95% 以上的核心場景品類,去年 vivo 的智能家居活躍用戶數增長了 2.6 倍,相信將來開放了 vivo 智慧生活認證,這個增長速度很快就會被刷新。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不要求合作夥伴多選一,因為 vivo 相信打鐵還需自身硬,vivo 管不了這麼寬,也不想管這麼寬,他們能做的只有不斷打磨產品,好產品自然能夠依靠口碑贏得用戶。這套方法論在 vivo 移動端產品上被驗證過,他們打算在 IoT 領域也復制一次。

如今 vivo 智能生態已經有了協議、產品、應用上的經驗積累,是時候讓更多人知道這三年來他們所做的成果了,於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那套 vivo 智慧生活認證。

另外 vivo 在常見的 IoT 功能上提出了「心」元素,通過中科院多年的研究成果「心理環境模型」,設計符合用戶心流直覺的交互方式,將人和場景串聯在一起。

聽起來過於晦澀,但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能作出解釋。如果你佩戴著 vivo WATCH 在被窩里看著手機,困了想入睡,不必起身關燈,只要手錶監測到你已經睡著了,房間里的燈光會自動關閉;同理當你早上你醒來,窗簾也會自動拉開,看到陽光照進來,人瞬間感覺神清氣爽,拒絕賴床。

vivo 不光做手機,還想連接你的車和家

這就是 vivo 結合用戶習慣的研究,對智能家居作出的改進,這樣的心流設計應用在 OriginOS 上,得到了不錯的反響。而這次 vivo 想把這種設計挪到 IoT 產品上,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三年時間,不足以讓樹苗長成參天之勢,但 vivo 用三年時間,將 IoT 家族發展得枝繁葉茂。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講述 IoT 的故事,或許他們已經做好打硬仗的准備。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