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20多歲,別總盯着別人朋友圈」

「你才20多歲,別總盯着別人朋友圈」

你是否有過這樣一種感覺?

減肥到一定階段,再怎麼努力都瘦不了?

學習到一定階段,再怎麼背書都高不了分?

跑步到一定階段,再怎麼訓練都提不了速度?

朋友圈里大家都過得很好,好像只有自己怎麼努力都沒辦法進步。

27歲的曉寧給我留言,她就遇到了類似的煩惱:

「你才20多歲,別總盯着別人朋友圈」

瓶頸期也稱為「平靜期」。

意思就是說,在這段時間,人們需要冷靜地去面對這種狀況。

笛安寫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告別天堂》時,總共20萬字。

她只用了三個月就完成了。

那時的她覺得靈感就像水流一樣,一氣呵成。

但是在寫《西決》的時候,她第一次覺得寫作異常艱難.

「我已經盡力了,可是怎麼樣都覺得不對勁,有問題。」

這種狀況讓笛安覺得很挫敗,越來越瞧不上自己寫的東西。

她意識到,她可能「就到這了」。

但笛安覺得,哪怕這個作品本身不成功,也必須面對它。

「必須得熬着,這一關要是過不了,就很難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作者。」

有時候,瓶頸期其實是個很好的自我對話的過程。

認清自我的能力,明白自己的極限在哪里,才能更好的為下一步做准備。

叔本華這樣描述瓶頸期:「無論何時,每個人都確實需要配備一定份額的焦慮或者擔心;

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壓艙物,才能走出一條筆直和穩定的航線一樣。」

我們不能總盯着同齡人的朋友圈,被別人光鮮的假象欺騙。

每個領域,處於瓶頸期的人一抓一大把,很多人在這個階段都容易焦慮和迷茫。

直面壓力,不斷地自我練習和提高,你沒有遲到,也沒有落後。

在這種階段,首先要以平常心去對待,不要把瓶頸期掛在嘴上,不要急。

「你才20多歲,別總盯着別人朋友圈」

一位學僧曾苦苦修行十年,依舊沒有開悟。

便問禪師:「師父,我已經修行十年了,還要多久才能開悟啊?」

禪師說:「再要十年吧。」

學僧喪氣道:「還要十年啊?那師父,如果我加倍修煉,需要多久開悟?」

禪師說:「二十年。」

「那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的禪修,需要多久開悟?」

禪師答:「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

學僧非常驚訝的問:「為什麼?」

禪師回答:「因為你只在意禪修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自己呢?」

人們會覺得自己停滯不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太在意短期結果。

北海爺爺就跟我說,一個人的發展,靠的是「隱性」能力和「顯性」能力。

所謂顯性能力,就是能夠看到的,比如學歷、英語四級、駕駛能力。

而隱性能力,則是看不到的,就像決策力、洞察力、自信心等。

克服自己的瓶頸期,有的人時間長,有的人時間短,多取決於自身底蘊的厚度。

而這種厚度多半指的就是人的「隱性」能力。

絕大多數自認為碰到了瓶頸的人,可能只是碰到了顯性能力的瓶頸而已。

隱性能力可能還遠遠沒到瓶頸。

要知道,「毫無障礙的和外國人進行交流」遠比「雅思達到滿分」更難。

「你才20多歲,別總盯着別人朋友圈」

我好友Tinny的舞蹈室,有一位女孩剛來時,跳舞特別用功,但就是進步緩慢。

別人練兩個小時,她就練四個小時,別人練四個小時,她就練八個小時。

成效是肯定有的,可跟別人比起來,還是差了一些美感。

Tinny感嘆:「她總是覺得自己基本功不扎實,實際上是她的形體存在問題。」

經過調整糾正,加上女孩的勤學苦練,馬上就進步飛速了。

人的競爭力不應該是一個點,而是一張多點的網。

學習新事物來解決當前的問題,是突破瓶頸期的開始。

在阿里巴巴,有兩個字是每個員工都會記住的。

那就是創新,永遠贏在下一個風口,而不是等待瓶頸期的到來。

比起復制經驗,接觸新事物,探索新道路,這就是突破。

馬雲曾經表示,他永遠都在為未來而奮鬥,而不是在為當下奮鬥。

阿里巴巴不能教你怎麼掙錢,但是能教你如何走的更長遠。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另闢蹊徑、尋求創新。

人也是如此,要繼續往前走,就要不斷的學習新的東西。

這樣才能打破自己的天窗,突破瓶頸。

「你才20多歲,別總盯着別人朋友圈」

在生活中,感情也經常會遇到瓶頸期。

相處很久的情侶,如果進入了瓶頸期,就會覺得感情缺了點什麼。

曾經情侶間的那點小甜膩,新鮮感褪去之後,只剩下了平淡。

尤其是一方長大,開始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時,另一方的孩子氣就變得有點不合時宜。

只有雙方開始改變自己,嘗試向新生活邁進的時候,甜蜜也會更增一分。

最後我想告訴曉寧:

事物都有自己發展的時區和節奏。

困境會有突破的時候,有一顆平常心,很重要。

瓶頸期又何嘗不是蓄力期呢?

不要因為暫時的迷茫和慌張,而左右了你前進的方向。

你終會在某個階段成長為一個自信而強大的人。

「你才20多歲,別總盯着別人朋友圈」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勵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