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關注的愛沙尼亞的「e化政府」

值得關注的愛沙尼亞的「e化政府」

有實際例子足可以說明個人番號制度的系統,是怎樣落後於時代的。對此,我想在最後介紹。

安倍政權為了阻止地方人口減少及高齡化加劇,打出了向地方注入活力的「地方創生」這一最為重要的政策。不過在我看來這一「國策」是錯誤的。理由如書中所述,能看到的結局就是和以前自民黨提出的「故鄉創生1億日元」或「地域振興券」一樣,以亂撒錢而告終。安倍首相如果真的想要「創生」地方,就應該導入道州制,從根本上改造現在的中央集權統治機構,讓地方自食其力,以打造「品質國家」為目標(關於具體的構想,詳見由小學館出版的拙著《打造品質國家的戰略》)。

品質國家的典型,在歐洲是瑞士或北歐諸國,在亞洲是新加坡。這些國家的人口雖然只有數百萬人,但卻是21世紀「國家」形象的最好典範。

為了研究最新情況,2014年秋季,我以「向研會」研修旅行的名義,考察了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向研會是我主導的一個面向經營者的學習會,立志於新時代商業模式的創造。目前共有420家日本企業的經營者參與。這次考察有65人參加,用了大約一週時間訪問了四個國家。在這些國家,我們再次感受到盡管國土狹小,但擁有競爭優勢的品質國家的強勢之力。

波羅的海三國,顧名思義,就是面臨波羅的海的三個國家,位於歐盟陣營和俄羅斯獨聯體陣營邊界上。從北延伸依次為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國土面積及人口如下:

愛沙尼亞:45000平方公里(約為日本的1/9),人口約131萬人(相當於岩手縣人口)。

拉脫維亞:65000平方公里(約為日本的1/6),人口約219萬人(相當於長野縣人口)。

立陶宛:65000平方公里(約為日本的1/6),人口約297萬人(相當於茨城縣人口)。

雖然這三個國家的人種及語言都不相同,但都是在1991年從蘇聯那里獨立出來的國家,並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及大西洋公約組織。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已採用歐元,立陶宛也於2015年1月1日起導入歐元。要想使用歐元,就必須滿足一定的「收斂基準」。這些基準包括「財政赤字按GDP比,必須在3%以下;債務余額按GDP比,必須在60%以下」,或「在過去的一年內,消費者物價上揚率不得超過歐元區最低三國平均值的1.5%」等。這就表明波羅的海三國都通過了這些嚴格條件的審核。

另外,在波羅的海三國中,最應大書特書的是愛沙尼亞。這是因為包括我在內,參加研修旅行的其他人也都發出驚嘆:「真有這樣厲害的國家嗎?」究竟是哪里厲害呢?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油價與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