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城市化視閾下的都市轉型

■ 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暢

近半個世紀來,都市的發展正在經歷重大變化,區域規模的擴大和城市空間的重組,讓空間問題更加強烈地凸顯出來,而空間研究也隨之成為都市研究的一個重要支點。在這一領域,美國學者愛德華·蘇賈的空間批判理論具有較大影響,而《我的洛杉磯:從都市重組到區域城市化》,正是其以洛杉磯的空間重組為原點,探究21世紀都市發展趨勢的集大成之作。該書為「都市文化研究譯叢」新一種,迄今該叢書已出版了18種著作,在當代都市文化研究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這本書里,作者將1965年瓦茨區騷亂以來的洛杉磯作為研究對象,力圖從40餘年的城市歷史中,探討洛杉磯如何完成「從大都市轉向區域城市化的劃時代轉變」。在蘇賈的研究中,瓦茨區騷亂是一個極具表征意義的事件,不僅喻示洛杉磯陷入去工業化的泥沼,也拉開了都市重組的帷幕。危機引發的都市重組,使洛杉磯走向了一種新的經濟格局和地理格局。福特主義式的流水線生產、大規模消費趨於解體,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具靈活性、全球性、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面向新經濟的需求,城市空間被拆分、重建,郊區的城市化與人口結構的改變帶來地理空間、人口、經濟活動等多重意義上的去中心化、再中心化,郊區規模擴大、人口密度增加,城市與郊區的分界線日益模糊,原有的「市中心」或「中心城市」概念被淡化,多中心的城市網絡正在形成——洛杉磯逐漸轉變為作者所宣稱的「多核心的、網絡化的、全球化的」區域城市。

蘇賈把這個過程看作現代大都市的轉型之路,並從工業重組、全球化、空間形式重組、社會秩序重組及社會控制方式等維度,具體闡述和反思了這種轉型的實現路徑。在談到上述這些問題時,他充分汲取福柯、列斐伏爾、波德里亞、大衛·哈維、邁克·戴維斯等人的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於啟發性的觀點。

區域城市化視閾下的都市轉型

對洛杉磯區域城市化進程的討論,指向了蘇賈對現代都市發展路徑的思考。世界的城市化,就是他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在作者看來,當前存在的500多個元城市區域(大都市或城市圈)將隨著全球化進程而被納入同一個全球都市系統,聚集世界財富、革新潛力和絕大多數人口,並繼續合併為更大的城市圈。伴隨世界城市化而來的則是都市的全球化,城市間的差異將會顯著縮小,許多城市的移民人數將超過本地居民,圍繞身份、空間、政治權利等話題展開的爭論也將更加突出,社會與空間的不平等仍將是一個嚴峻的問題。面對上述趨勢,蘇賈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充滿期待。他認為,全球新一輪城市化浪潮主要是由於中國在過去20多年里發生了一場歷史上最迅速、最引人注目的城市化與工業化,而在不遠的未來,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75%,這不僅意味著中國將會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更為重要的位置,也意味著「在實際減少社會和空間不平等方面發揮帶頭作用的可能是中國」。

郊區的城市化則是現代都市發展的另一重要趨勢,或如他所說:「世界的城市化在大都市內部的尺度上,表達為郊區的持續城市化(和工業化)。」郊區城市化將會帶來幾個重要的變化:一是空間重組不僅讓都市和郊區之間「失去界限」,也動搖了行政和政府系統的邊界,造成行政監管結構與現狀的脫節;二是內城人口和工作崗位的減少將迫使這些「老舊市中心」不得不通過營銷、網際網路品牌推廣等手段尋求復興;三是社會和空間的不平等將會加劇「沉迷於保安的都市主義」,使攝像頭布滿城市的每個角落;四是住宅生活私有化和封閉式社區建設將會持續發展,而養老社區則將成為其中增長最快的一類。對此,他不無悲觀地認為都市生活將會變得更加複雜和更具危險性。

從洛杉磯的區域城市化,到世界城市化、郊區城市化等現象在全球範圍內的展開,蘇賈敏銳地意識到現代都市正在面臨一場根本性的變革——他將其稱為「大都市時代的終結」,并力圖從空間視角解釋和反思這種變化。顯然,他對現代都市轉型的研究,是以美國城市發展模式為基礎的,由此所得出的論斷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其中很多觀點確實能夠為我們提供借鑑和啟示,尤其是他對多中心城市網絡、城市集聚、空間正義等話題的探討,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為第20期「解放書單」主書單書評)

區域城市化視閾下的都市轉型

《我的洛杉磯:從都市重組到區域城市化》[美]愛德華·W·蘇賈 著強乃社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配圖來源:新華社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顧學文

來源:作者:劉暢

來源:kknews區域城市化視閾下的都市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