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如期上映 為何如此先進文明卻無電腦機器人

上周末,備受期待的科幻巨著《沙丘》如期上映,可能初次觀影的觀眾們會很好奇,影片中看上去為何如此先進的文明卻沒有電腦機器人,實際上原作就有著對此設定的解釋。喜歡遊戲的老玩家們或許對《沙丘》有著「額外」的感情。

曾經的Westwood推出的遊戲《沙丘2》奠定了「即時戰略遊戲」的基礎;而沙蟲、香料(或者被稱為「美琅脂Melange」)、宇航工會、撲翼機等,更是以各種衍生形態頻繁地出現在後來的各種科幻作品當中。

《沙丘》如期上映 為何如此先進文明卻無電腦機器人

《沙丘》問世於1965年。相較於其他同時期科幻作家對於計算機與未來人類共生主題的熱衷,赫伯特在故事的開端就鋪墊下了一處與眾不同的基礎設定——一個沒有電腦和機器人的世界。

我們怎麼總想跟AI干一架?這是緣起於小說在開頭就提到的一個設定:巴特蘭聖戰(Butlerian Jihad)。

作為《沙丘》世界歷史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戰爭發生在主線故事的一萬多年前。那時的人類掌握了星際航行技術,分布擴展到宇宙群星之間;同時製造了大量「會思考的機器(Thinking Machines)」來為自己服務,甚至使用這些「思考的機器」來組成政府實施統治和管理。

幾百年之後,開始有人不堪於「思考機器」的高壓統治和奴役,憤而起兵反抗,一場人類與「思考機器」之間的大戰終於爆發。最終,人類勝,機器敗,所有「會思考的機器」盡被消滅。

人類世界樹立起「絕不能製造思考的機器」的鐵則,至此之後,電腦、AI、機器人就消失在了《沙丘》的世界當中。

赫伯特在《沙丘》中做出這樣的設定,很大程度上或許是對阿西莫夫「機器人-銀河帝國-基地」系列作品的一個回應——對於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的推演。

將「三定律」推演到極致,就出現了一個基本的倫理和哲學問題:如果機器人保護一個人類的代價是坐視另一個人類受到傷害,該如何行動?一個智能機器版本的「電車難題」:絕對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之爭。

面對這個困境,阿西莫夫在劇情里增加了一個「第零定律(Zeroth Law)」:機器人必須優先保證人類整體的生存與不受傷害,而三大定律都在此之下。

《沙丘》如期上映 為何如此先進文明卻無電腦機器人

於是機器人統一停止了運轉,之後的人類世界,就再也不存在機器人了。

在讀過阿西莫夫這個系列之後,再回頭來看《沙丘》,就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其中的對應關系:沙丘宇宙,就可以看做是一個黑暗版的阿西莫夫宇宙。

諸如《終結者》《黑客帝國》這樣的大眾科幻影視作品也反映了這種情緒,以至於「機器人毀滅人類」已經成為一個固定主題,終結中手持雷射槍和金屬骷髏也成為了大眾潛意識中的恐怖化身。近年來人工智慧領域的飛速發展一同加深了這種不安,譬如馬斯克(Elon Musk)也會出來湊熱鬧地呼籲研究「安全的」人工智慧。

《沙丘》設定下這樣一個禁止計算機技術的世界,結果就是人類本身的意義被凸現出來。原文里,因為沒有「思考機器」作為拐杖,人類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學校」用來拓展自身思維的力量。

比方說門塔特(Mentat)學校:他們把學生訓練成「門塔特」——一種用來代替計算機的專業人才,有著無與倫比的分析與計算能力;還有宇航工會的領航員,也是通過使用香料來強化他們對超空間的感知能力,才能夠讓星際飛船在亞空間中航行(所以小說中的香料才如此關鍵,它支撐了整個星際的航運事業);還有其中的貝尼·傑瑟尼特姐妹會(Bene Gesserit),也是通過服用香料和嚴格的精神與身體訓練,來獲取強大的、近乎於魔法的能力——諸如預知、通過言語操控他人等。

《沙丘》的古典科幻意味就在這里:沒有計算機或者時髦的新技術,而是在自己的框架下生長出一套完整的、異質性的、能夠自洽的世界。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