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譜的英語學習還要燒掉你多少錢?

正值暑假,朋友圈常常會看到,某某朋友孩子去了英國美國或是澳洲,參加國外的夏令營或是短期留學。


營地活動對於孩子與人交流協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運動能力都大有好處。但我也聽說,有的朋友讓孩子去國外參加夏令營是為了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

 

這個問題,我們就比較有發言權了,丸子從六七歲開始就去參加國外營地,短則一兩周,最長三周。


雖然在營地丸子過得很是開心,也變得更自信更獨立、更喜歡挑戰。但實話實說,她的英語聽說能力,短時間可能是有了那麼一點進步,只要一回國就立刻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我幫大家算一算,孩子一個人去參加海外的夏令營,兩周的時間,加上往返的機票,花費會在三萬元左右。


如果本着開眼界、認識不同國家的人,體驗異國生活和文化的目的,我想孩子肯定是很有收獲的。但如果打着提高孩子英語能力的幌子,這個錢,家長就花得冤枉了。


不靠譜的英語學習還要燒掉你多少錢?


 

誤區之一:讓孩子去國外生活一年

英語自然就好了


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是「孩子現在花大量的時間學英語,平時也用不着。不如以後直接送到國外學習一年,英語自然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

 

的確,我們能看到很多小孩子跟隨父母移民到了國外,才上了一年幼兒園或是小學,哪怕之前沒有學過英語,很快就可以流利對話了。這種神奇的語言學習能力,通常只有12歲之前的孩子才具有。


語言學家對移民到美國的中國兒童(5~9歲)和中國青少年(12~16歲)的統計研究表明:在英語環境一年以後,9歲以下的兒童英語能力就會比漢語高,而且他們偏好喜歡使用英語,更喜歡英語環境和交講英語的朋友。


而在12歲以上青少年組,在美國生活三年以後,依然偏好使用漢語。

 

如果孩子只是短期去海外生活,哪怕去上一年的時間,之後又回到中文環境中,英語能力其實很能難保持下去,想要繼續進步,還是需要堅持長期學習英語的。


我們就見過這樣的例子,任潛知是童書媽媽北京讀書會書友的孩子,現在11歲了。他6歲左右跟着媽媽,去美國生活了半年。媽媽說當時是有不少英語的輸入,但是任潛知真的一直沒什麼輸出,也沒有發生別人說的英語上的神奇突破。


而且那個時候任潛知特別不愛說英語,大部分時間只願意用手比劃跟人交流,這讓他媽媽一度認為自己這孩子可能就是不喜歡學英語,缺乏學語言的天賦。



為什麼12歲是一道門檻呢?


為什麼12歲之前的孩子才具有這樣神奇的語言學習能力?


這其中的原因非常奇妙,除了年紀小的孩子可以將自己學習母語的能力,遷移到第二語言的學習上,還有一個關鍵——不同年紀的孩子日常聽到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


小孩子關心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的,好吃的、玩具、動畫片和日常生活,孩子之間雖然語言存在隔閡和差異,但孩子對於事物的理解程度相當,通常使用的語言,語法句式也比較簡單,互相理解起來就很容易。


專家把兒童對話內容進行量化分析,得出這樣的特徵:


  1. 72%是此情此景的;

  2. 55%是剛發生的事情的延續;

  3. 6%是一個單詞的句子;

  4. 8%是簡單的日常短語;

  5. 只有2%是與當前無關的內容。

 

專家把兒童的語言環境特點概括為「簡單而精確「的高質量輸入。可惜到了12歲之後,孩子的大腦對這些簡單有效的內容就逐漸失去了興趣。


因為到了青少年時期,孩子們的喜好和生活變得豐富多樣,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也越發深入,他們會使用的語法和句式更為復雜,而且交流起來也往往是大段大段的。這個時候,如果有一方的聽力跟不上,就很難產生交流。


不靠譜的英語學習還要燒掉你多少錢?


所以,青少年面對的困境就和成年移民是一樣的——基本上都無法通過對場景的觀察來理解交談的內容,結果就是「因為聽不懂,所以聽不懂」。


一些語言專家進行了詳細的定量研究,成年人在國外一般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把外語說得很流利?他們發現:如果一個人能長期處於外語的環境中,外語達到流利程度的時間,是用一個人的年齡除以系數n,這個n等於6。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是18歲到國外,用18÷6=3,孩子一般需要3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比較流利的程度。如果30歲到國外,則大約需要5年時間。

 


誤區之二:日常對話和高水平語言能力

其實是兩回事


很多家長特別看重孩子的英語口語應對能力。其實英語相對於漢語來說,是一門語法復雜、句式繁多的語言。


比起簡單的日常對話,能聽懂對方多樣的英語表達,還能使用更多的句式和表達方式,真正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才是高水平英語能力的表現。


要掌握更多的句式和表達方式,不要聽自己基本不懂的內容,可以多聽已經能基本聽懂的內容,這樣並不是浪費時間,因為在聽懂方面,孩子如果已經不感到吃力,才更有精力和注意力,去關注語言形式上的微妙變化,以及語言在文化層面更高階的學習要素。


「勉強聽懂」和「一聽就懂」存在着極大的差別。「勉強聽懂」常常是根據幾個詞匯猜測意思,或許應付考試可以。


「一聽就懂」才是高級的英語學習,它意味着孩子開始建立英語語音到理解的快速反應路徑,到了實際應用中,才能真正做到交流無障礙;而且在「一聽就懂」的能力基礎上,孩子可以快速分辨哪些是新內容,是自己可以猜測,進而理解掌握拓展的語言要素。



無論將來孩子出不出國

都應該先把英語基礎打好


絕大多數中國孩子,其實都不太可能在12歲之前去到國外上學,或在國外生活一兩年,那我們孩子的英語到底應該怎麼學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給大家講一講「馬太效應」,它指的是「強者讓他更強,弱者讓他更弱」的現象,由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特·莫頓於提出。馬太效應不僅僅可以用來解釋貧富差距的形成,理論上可以分析所有「差距」的形成。人們學習英語,也非常符合馬太效應。

就像圖中拿着大勺子的人總是可以喝到更多的湯,而本身能力弱小的人,就是算有同樣的機會,每次能得到的「湯」也是很少的。


不靠譜的英語學習還要燒掉你多少錢?

本身英語水平較高的人,尤其是完全突破聽力難關的人,在外語環境中就會受到優待,提高得會非常快。因為交流的每句話每段話,他大部分都能聽懂,只有少部分不懂拿不準的,就很容易用聽懂了的內容,去理解和推測那些小部分不懂的內容,從而做到最佳的有效輸入。

 

而本身水平低的人就應了那句話,「因為聽不懂所以聽不懂」。即使有少部分能聽得懂,也是因為只聽懂了幾個關鍵詞匯,但是整個句子的大意都不明白,就很難去猜測其他部分的含義,更別說對話和交流了。

 

無論孩子以後出不出國,都應該先在國內把英語的基礎打好,等到有機會去到國外的英語環境下,「馬太效應」才能幫助他們學得更好。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沒有出國上過學,但是從小就喜歡英語,通過閱讀看電影各種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在工作生活中也需要時時使用,他們的英語水平甚至比在國外生活了幾十年的人還要好。


當你自己的內核和能力大,可以接觸到的范圍和理解吸收的內容才會大;而如果自身的語言能力還很弱小,就算在同樣的環境里,依然收獲甚微。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