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接受的真相 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在美國,為人父母比過去更費勁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種叫做「精細教育」( intensive parenting)的教育方式開始在美國中上層家庭中流行。

精細教育是一種「以孩子為中心、專家指導、情感投入、勞動密集、經濟昂貴」的育兒方式。

「精細教育」是由社會科學家 Sharon Hays 和 Annette Lareau 等人通過研究定義的。它源於人們對兒童的看法發生了重大轉變。兒童被認為是脆弱和可塑造的——由他們的童年經歷塑造——這一想法得到了兒童發展研究的支持。

父母需要接受的真相 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精細教育有以下三個最主要的特徵:

01 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

從懷孕開始,母親就被告知要避免冷盤食物和咖啡,以免傷害嬰兒。

孩子出生後,安置嬰兒視訊監視器。

使用自製的嬰兒食品,選擇無糖的生日蛋糕,上幼兒音樂輔導課,堅持母乳餵養,向孩子們的手上噴灑消毒劑,並在孩子身上塗全天然防曬霜。

家長們會在孩子學校的食堂吃午飯來確保食物沒有問題,甚至在成年子女面試後給僱主打電話。

美國兒科學會提倡這樣一種觀點:父母應該不斷地關注和教育孩子,即使科學並沒有給出什麼是最好的清晰答案。

現在的父母被建議讓 1 歲以下的嬰兒和父母睡在同一間房內。而為了最大限度地學習,兒童電視節目最好由父母和兒童共同觀看。

父母需要接受的真相 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02 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根據數據統計,當下美國外出工作的母親花在照看孩子上的時間和 70 年代的全職母親一樣多。

他們將自己的時間花在陪孩子讀書、做手工藝品、帶他們去上課、參加孩子的演奏和遊戲、協助孩子做作業等等。

如今,母親們平均每週花在這方面的時間接近 5 個小時,而在1975 年,這個數字是1小時45 分鍾,但她們擔心這還遠遠不夠。與過去相比,父母花在鍛鍊或社交上的休閒時間,大部分都變成花在孩子身上了。

03 投入大量金錢

「精細教育」方式除了要花費大量時間之外,大量的金錢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一篇近期的論文中,Patrick Ishizuka 調查了 3642 名美國家長的養育方式。不同教育背景、收入和種族的父母都認為親自照看和選擇最昂貴的方式是最好的。

埃默里大學的社會學家 Sabino Kornrich 也在最近的兩份論文中表示,父母們開始花更多的錢在孩子的學前教育和課外活動上。

原先,「精細教育」只是在中上層階級的家庭中盛行,但是隨着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以及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精細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文化模式,哪怕收入條件不太好的家庭也將全部的精力和金錢花在了孩子教育上。

中國的精細教育趨勢愈發明顯

精細教育風靡全美,大洋彼岸對面的,儼然已經「步了美國的後塵」,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很多家長在孩子還未出生之前就已經算好了一切。

香港播過一部紀錄片叫做《沒有起跑線?》,在這個紀錄片里都是為孩子「瘋狂」的母親。

紀錄片里有一個二胎媽媽叫lrene,她的大寶一歲半了,二寶還在肚子里。

她說,因為生第一個孩子毫無准備,現在感覺兒子與同齡小孩相比,竟然落後一大截,導致兒子到現在還沒有被幼兒園錄取。

一歲半就要送幼兒園?這位二胎媽媽還在放狠話——妹妹要贏在子宮里!

父母需要接受的真相 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紀錄片里描述到,像lrene這樣的媽媽,在香港,隨便一抓就一大把。他們會讓孩子從小上兩間幼兒園,還沒上小學,作業就已經做到晚上十點多,同時報五六個興趣班那是家常便飯,還有各種升學面試班……

家長們幾乎所有工作之外的時間都給了孩子,不少媽媽更是全職在帶孩子。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更是奇招百出,去學校應聘當校工的都有。

內地的家長們也將「精細教育」的核心發揮到了極致:那就是砸錢、砸錢、再砸錢。

去年暑假,一篇名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文章里說,一位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出頭,女兒在廣州某外語學院附屬名校讀五年級,家里大頭支出由老公搞定,近期卻連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這位高管媽媽算了一筆賬:

女兒去一趟美國游學,10天20000元;

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

7月份鋼琴考級,每週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麼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別以為這只是個例,隨便在微博上搜搜,吐槽暑期花費多的家長不在少數:

有位媽媽就曬出了自己列的暑假清單,總計27797元。

父母需要接受的真相 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也有媽媽吐槽,「去年暑假,我兒子也報了培訓班,一個月時間,每天2個小時,600元/小時,期末考試孩子的英語70多分,暑假結束,新學期開學考,英語40多分,3萬多元打了水漂。」

一切為了孩子,全部圍着孩子轉,這種現像在中國已經非常普遍。

放養教育VS精細教育

美國專家們一致認為,投資孩子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孩子們會從與父母的相處、各類活動和支持性的育兒方式中受益。隨着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多地投入到撫養孩子上,來自不同階層的幼兒園兒童之間的差距也會相應地縮小。

但父母的養育在多大程度上能決定孩子的成就,這一點尚未明確。

「究竟是育兒方式本身在起作用,還是這些孩子僅僅只是因為生長於一個父母都接受過大學教育、社會更豐富包容的環境所起的作用?這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馬里蘭大學社會學家 Liana Sayer 說。「我認為,到目前為止,這些研究都無法准確回答這個問題。」

而反對這種無情管教方式的運動也越來越多了。猶他州通過了一項自由放養的育兒法,如果父母讓自己的孩子獨自玩耍或通勤,他們將免於被指控玩忽職守。

父母需要接受的真相 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放養教育,還是,精細教育,這成了專家們爭論不休的問題,也讓不少家庭感到困惑。

一篇名為《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的文章里提到,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關於兒童早期教育的長期跟蹤研究。

研究調查了一千所學校里兩萬多名兒童的學業進展,來揭示究竟哪些因素和孩子的成績有明顯的相關性。

研究者先假設了8個因素相關:

1、小孩擁有高學歷父母

2、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3、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

4、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

5、小孩的媽媽在30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

6、小孩的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7、小孩在家里面有很多書籍(父母看的)

8、小孩的父母每天給他們讀書

研究發現,有4個因素與孩子後來的考試分數高度關聯,而剩下那4個因素毫無影響。

最後調查的結果是:

有關:小孩擁有高學歷的父母

無關: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有關:小孩的媽媽在30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

無關:小孩的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無關: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

有關:家中藏書多

無關: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父母學歷,經濟社會地位,家中藏書多少還是母親的生育年齡,說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點,即「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

保持家庭完整,母親放棄工作,搬到更好的小區,費心為孩子讀書,說的都是父母的行為,即「父母為孩子做了什麼」。

從調查結果可以明顯看出: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所以,無論是精細教育還是放養教育,都只是「為孩子做什麼」,在這些教育模式之外,也許有更值得你考慮的內容。

比如,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美國留學那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