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很多人越勤勞卻越貧窮?(深度)

1:越勤勞越貧困

美國有本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在不同的城市,換了六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

但是結局都一樣:闡述了底層貧窮的真相,並得出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 因為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 為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這就是一個越勤勞越貧窮的惡性循環。

窮人,因資源太少,每一分每一厘都看在眼里,斤斤計較,雞毛蒜皮的利益都爭搶,所以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所以生都陷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無法自拔。這就是窮人最大的思維障礙,它將一個人徹底束縛。

2:決策太分散化

《稀缺》這本書里有一句話:” 我們在小物件上連幾毛幾分錢都會計較,而在大物件上卻揮金如土。”

這本書里提出一個帶寬的概念——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並由此形成一個帶寬,帶寬被占用的越多、留下的空閒就越少、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和時間就越少。

而富人總是把決策放在哪些更少/更有價值的事上。

比如為什麼很多成功人士穿的衣服都很簡單呢?馬雲/雷軍/喬布斯/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等,無不例外。

因為他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事情都決策上。

這個時代,一切優勢到最後都是效率優勢。

因為這個時代對人們最大的考驗就是:復雜。它讓我們迷失了自己。世界選項越來越多,只要打開手機,映入眼簾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衣服款式、各種各樣的外賣套餐、各種各樣的酒店、各種各樣的交通方式等等。

互聯網將一切都呈現在我們面前,每天都有各種決策等着我們去做。當你每天要做很多決定的時候,你做的每一個決定的准確度就會被削弱,因此不如把你所有的精力分配在最重要的決定上,其它的決定都由他去吧。

美國作家 Henry David Thoreau 曾經說過:” 我們的生命被細節給浪費了。” 他的意思是不要為小事費勁流汗。要關注大事,把你的生活變得容易。

再比如為什麼現在很多富人都不喜歡開車了,因為開車需要你額外的分出一部分精力,包括找路線、找車位、繳費等等,不如直接叫個車,或者配個司機,你坐在車上還可以繼續工作,或者放鬆休息一會,然後把多餘的精力都用在刀刃上。

誰送你到目的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今天見的是誰?你要去哪里?准備完成一件什麼樣的事?

如果你為每天吃什麼或者穿什麼而煩心,只能說明你是典型的 ” 窮人思維 “,富人的思維則是作出高層次的選擇,比如我今天見的誰,我該准備哪些話?

再舉個例子,同學聚會的時候,我發現資產豐厚的人,大多衣着平平,甚至有意走 ” 中庸 ” 路線,而很多條件一般的人,非常注重外在的消費,比如頭發、衣服、包包、香菸、手機、車子等等。

在談論的話題方面,也有明顯的差異,資產豐厚的同學聊的更多是小孩的教育、國外旅遊見聞、經濟、投資等比較抽象的話題。

而經濟條件一般的人,聊的更多的是衣服品牌、手機品牌、什麼時候換車、多少年終獎等等很具象的話題。

說明窮人關注的大多是日常選擇問題,都把精力放在生活細節上了。而富人關注的卻是宏觀的格局和趨勢問題。

股神巴菲特的辦公室里,貼着這個圖:

他叫泰德,被稱為 ” 史上最佳擊球手 “。

棒球運動員分為兩類:一類是什麼球都打,每次擊球都全力以赴;另一類人則只打高概率的球。世界排名前十的擊球手,都是後面這類人,而泰德就是這類人中的高手。

泰德不要每個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處在 ” 甜蜜區 ” 的球。泰德看不上的球,即使嗖嗖從身邊飛過,他連看都不看一眼。

這種策略聽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比賽中卻非常難操作,要知道當時幾萬名觀眾繃緊了神經,用期待的眼睛看着你,當球飛過來的時候,如果不打,就將迎來全場的噓聲,同樣,你每贏一球都會有巨大掌聲,這種掌聲讓人心花怒放,贏的越多讓人越沉醉。所以,能夠堅持 ” 只打高價值的球 “,真的需要極強大的定力和內心。

巴菲特就把這種策略應用到了投資領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投資哲學:只投資高價值的公司,其他的根本不看。

另外一個同樣理念的人就是索羅斯,1992 年索羅斯大戰英格蘭央行的時候,他的基金經理人德魯肯米勒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好機會,甚至建議把所有錢都押上,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索羅斯的時候,索羅斯說這 ” 太荒謬了 …… 你知道這種事情多久才能出現一次嗎?所以,要做的不是把所有的錢押上去,而是要把所有能搞到的錢,都押上去。”

結果他們加上槓桿,總共投了 100 億美金,最終大獲全勝。

很明顯,索羅斯的策略就是:專攻要害,一擊致命。

喜歡打麻將的人其實都知道,一場牌打下來,糊多次小牌的人,往往不如糊一次大牌的人贏的錢多。

其實在其他領域也存在這樣的規律,那些做得最好的人,往往不是做的最多的,而是那些做的次數少,而單次價值很高的人。

真正的高手都具備一種深思熟慮後做選擇的戰略能力——做哪些 ” 更少但是更好 ” 的事。

其實,人的時間、經歷、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做的更好,最大的秘訣就是 ” 專注 “,或者說是一種價值定位並敢於舍棄的能力,對人來說,這往往是反本能的。

但是人性使然,當我們在面對多個選擇時,看到那些蠅頭小利都不願意錯過,而就在我們專注於這些蠅頭小利都過程中,很多大的機會就從我們身邊溜走。

另一方面,越是大的機會,風險也越大,而人們對於大的風險往往都有天然的排斥,更喜歡沉溺那些穩賺不賠/四平八穩的事情,或者做一些守株待兔的事。

因此,世界上真正能獲得大成功的人少之又少,因為他們無法戰勝人性。

3:吃苦的層次太低

” 窮人思維 ” 還有一個重要特點:

他們寧願選擇待在月薪 3k 的輕松職業,也不願意學習;或者,他們寧願選擇把時間浪費在和小商販砍價,也想不到多花一塊錢去學習。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其中兩個回答獲得了很高人氣:

第一個是這樣的:

第二個回答是這樣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着,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

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有人這樣分析其中的邏輯: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復性的。

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復性的。學習本就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而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復,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前者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痹,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而後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

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畢竟這個世界願意主動給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

4:建立富人思維

那麼,如何建立富人思維呢?

首先要建立「時間價值」的概念,減少做那些「時間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

其實,提升自己層次的方法很簡單,你只需要關注更高層次的選擇就可以。比如原來你只是公司一個 HR,負責招人和面試,現在你可以嘗試着給公司的每一個員工做合理的定位和規劃,等你可以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是人力總監了。下一步你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大家的合力發揮的更好,於是就可以成為副總了,很多人就是這樣一步步做到了 CEO 的位置。

世界越紛雜,我們越需要冷靜,大事要清醒,指的就是最重要的決策上絕不可以出錯,一定要快、狠、准。小事要糊塗,指的就是在很多紛雜的小事上切不可斤斤計較,否則你的人生會很累。

而現在很多人,恰恰相反:在大事上犯糊塗,在小事上斤斤計較 ……

另外要切記:就是要主動去嘗試開拓的痛苦。

因為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一個 ” 苦難守恆定律 “: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徵,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有一種修煉方式叫苦行僧,真正看透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難修行。你受得了多大的苦難,才配的上多大的成功。

我始終相信: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他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他能夠掙脫時代對他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這一類人被稱為 ” 英雄 “!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水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