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撰《象祠記》立言,不責人,才是最高境界

遠古時期,舜和象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父親瞽與異母弟象經常迫害舜,在他上到房頂修房的時候,他們在下面點火燒房,企圖燒死舜,在他掘井的時候,往下填土,企圖掩埋他。但每次,舜都得以成功逃生,只是虛驚一場。但舜從不責罵父親和弟弟,仍然對他們施以孝悌之情。時間長了,舜的故事傳到帝堯耳中,帝堯便把帝位傳給了舜。舜得到帝位後,沒有疏遠他的弟弟象,仍然為他封了國家,當然是在象變好以後。貴州曾經是象的封地,當地苗民自發地修了象祠,要王陽明寫一篇象祠記,以示紀念,此時王陽明龍場悟道以後,已經名震天下。王陽明欣然命筆,一篇優美而極賦哲理的《象祠記》就此誕生。

王陽明撰《象祠記》立言,不責人,才是最高境界

王陽明對待惡人的態度就是「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與其說是一種態度,不如說是一種境界。按刺激反應的一般原則,象怎麼對待舜,舜應該進行對等反擊,那麼這必然就是一場博弈,人與人就是一場對打,部落與部落就是一場戰爭和廝殺,必然造成血腥與災難。但舜沒有這樣做,他用行動在感化象,責怪就會使矛盾升級,必然在親情之間形成溝壑或障礙。

舜和象的故事正應了王陽明心學思想,只要致良知,人人皆為堯舜。所謂的惡人,是內心的良知沒有被格出而已,特別是處於惡與善的邊沿的人,致良知是最好的途徑。王陽明進一步論述,如果舜總是責人,責怪象的不是,必然會揭露象的醜惡行徑,象會被激怒,他會用更大的惡來掩蓋,使他變得更加醜陋不堪。不去責怪,恰恰使象得以感化,親情矛盾瞬間化為烏有。看來,貴州苗民兄弟完全理解了人性的最高境界。

王陽明撰《象祠記》立言,不責人,才是最高境界

做人,貴在責己,慎重責人,這是中國古代正統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礎。古人講,聖賢之人和市井小人的區別就是,聖賢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責己和責人有兩個標杆,責己以「義」,責人以「仁」。檢討自己的標尺就是要拿「義」去衡量,思想和言行要符合道義、大義,批評別人要用「仁」的方式,用愛去感化和引導,會使人感到溫暖舒心,樂於改變。

王陽明把這種「義」和「仁」統統歸結為內心的良知,只要致良知,內心的善意全部釋放,一切矛盾、所有的惡都會化解。王陽明認為,當我們要去責人時,實際上是在滿足自己內心「責人」的私慾,必然會帶來更大的矛盾,必須狠狠地克服掉。

王陽明撰《象祠記》立言,不責人,才是最高境界

不去責人,時刻責己,王陽明也不是迂腐到沒有是非觀念的地步。他指出:(一)不要為了顯示自己而去責人。這可能是今天人際關係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二)不要為了責人而責人,要建立在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決不能搞對抗。他認為責人的最高境界是「不責而責」,如果正面批評、糾正他人,即就是處以公心,未必會收到滿意的效果,那麼就只能「不責而責」,以自身行動去暗示、感化,放下責人,誠心責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來源:kknews王陽明撰《象祠記》立言,不責人,才是最高境界